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努力创建办学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创建办学特色

摘要:地方院校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做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突出办学特色。创建办学特色对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有效形成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其实践策略是:实行办学体制改革,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生产优势,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科技服务等。

关键词: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创建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渐形成了多元、开放和竞争的办学格局。高等学校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就必须做出准确的定位和科学的规划,突出办学特色。同时,不断发展的办学特色也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一、创建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意义

1.创建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与特色化并不是彼此排斥、互相对立的,相反,高等教育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更需要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特色,提高自己的特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培育办学特色是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文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建办学特色是教育竞争的客观要求,是高校适应教育竞争的需要。当代高校竞争,说到底就是办学特色的竞争,办学质量的竞争。积极的教育竞争是学校创建特色和追求高质量教育的过程,是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卓越教育的过程。学校在竞争中创特色、展优势、求发展,通过竞争,各学校互动发展,共同向更高层次、更新目标迈进。因此,高等学校努力培育各自的办学特色,是其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明智选择。

3.打造办学特色是高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由之路

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分化、社会分工的多样化以及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必然需要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单一的办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多变、多元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必须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确立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服务领域,以满足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高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

4.彰显办学特色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学校创建办学特色,归根到底,其目的就是为学校找准定位,做好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学校教育将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学校,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

5.鲜明的办学特色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特色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生存战略,更是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外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证明,凡名校均有鲜明的特色,凡有特色的学校均有良好的发展态势。

能否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已成为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任何一所大学要想在日趋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确立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生命力。尤其对地方院校而言,一般都缺乏重点大学的文化底蕴和办学实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只能以特色为“安身立命”之所,为此,就必须走特色之路,在打造特色上做出更多的努力,用办学特色引领学校的发展。

二、创建高校办学特色的实践策略

广西工学院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

1.探索办学新体制,推动学院发展

广西工学院自在柳州市重建伊始,学院的办学就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困难条件下,学院依托柳州工业优势,努力探索与企业和社会各界联合办学的新体制。由我院和柳州市13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广西工学院董事会”。这标志着一种“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学院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在广西高校中诞生。院董事会是对学院办学、教育、科技等重大事项进行咨询、评议、审议的指导机构。

董事会的成立,打破了高等教育封闭式的办学模式,开辟了大学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建设相联系的渠道,进一步密切了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初步建立起了一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

2.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促进社会资源向教育流动

我院与柳州市有关企业联合建设了16个校外专业实验室和40多个校外教学

实习基地,有一大批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被聘为学院各系顾问和兼职教授。上世纪90年代初,由柳州市建筑行业集资250万元,我院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建工实验楼。2006年,我院又与柳州展翔公司共建了ERP实验室,并以此为契机建成院网络式实验平台。经初步测算,校外专业教学实验室中可利用的设备总价

值约7 950多万元。从而有效地促进了社会资源向学校教育流动,对学校办学

效益和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功能是有限的,而社会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和科研中的教育潜能是巨大的。让学生直接参与或接触生产第一线,亲身感受、了解企业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生产、加工及检测的实际过程,既缩短了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提高综合素质、参与高新技术和了解市场机制的实践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利用社会资源办学,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4.依托社会生产环境,推进教学改革

利用社会资源办学的实践推动了学校的教学改革。如,“依托社会生产大环境,建设校外专业教学实验室的探索”,作为广西普通高校教学改革项目,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依托学院位于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的地域优势,学院与企业联合共建校外专业教学实验室,学生在企业就可完成某些专业实验教学任务。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一个创新,体现了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紧密联系的基本特征,找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的结合点,显示了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显著成效,为充分利用社会生产资源、增强办学实力探索出一条新路,开辟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新途径。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5.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人才

为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我院根据校企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与广西柳江造纸厂合作开展的“3+1+1”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与广东服装企业共同培养“AO”生,以及“实习、毕业设计、就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也是高校加强与社会经济联系的有效途径,把产学研结合融入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中,对于筹措办学资金、增强办学实力和活力、促进教育创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6.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技服务,增强科研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