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普通生物学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是由生物和它所居住的环境共同组成的。

新陈代谢(metabolism):生物体内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总称。

应激性(irritability)对环境变化引起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称为应激性。

稳态(homeostasis) 生物体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生物体内部(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生长发育(growing &developing)生物都能通过代谢而生长发育,其包括两个过程: 细胞数量的增加(生长);成熟过程(发育) ,生长发育是由遗传决定的稳定的过程。

细胞学说(cell theory) 19 世纪30 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施旺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在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或细菌中,是物质在体内氧化时释放的能量供给ADP与无机磷合成ATP的偶联反应。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生物氧化是在生物体内,从代谢物脱下的氢及电子﹐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与氧化合成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细胞周期(cell cycle)细胞物质积累与细胞分裂的循环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多细胞有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由一种类型细胞经细胞分裂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为细胞分化。

干细胞(stem cell)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和构建组织与器官能力的细胞。

细胞凋亡(apoptosis)细胞凋亡是多细胞生物在发育过程中,一种由基因控制的主动的细胞生理性自杀行为。

组织器官(tissue & organs)器官:由不同类型的组织在生物体内按一定排列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执行特定生理功能。

免疫(immune)指身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疾病的能力。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化,最后成为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而被排除体外。

同化作用:又称为合成代谢,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将它们转化为生命本身物质和贮存在化学键中的化学能。

异化作用:又称为分解代谢,分解生命物质,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用应激性:生物能感受到刺激并作出有利于保持其体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

适应:生物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环境,它的结构和功能的总是适合于在该环境下生存和延续。

稳态:生物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内部适应。

进化: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导致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演变过程。

双名法:用两个拉丁名作为物种的学名,第一个名字是署名。

第二个名字是种名。

细胞: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器的作用,是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细胞骨架:贯穿在整个细胞质中的网状结构,最显著的作用为维持细胞形状,并控制细胞运动。

由三类蛋白质纤维(微管、微丝、中间丝)组成。

胞间连丝:相邻细胞的壁上有小孔,细胞质通过小孔彼此相通。

这种细胞间的连接成为胞间连丝(植物细胞特有的连接方式)。

细胞连接:是指在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特定的连接,在细胞紧密靠拢的组织(如上皮组织)中常见。

动物的细胞连接主要有三种类型:桥立、紧密连接、间隙连接。

单纯扩散:物质跨膜转运形式的一种。

脂溶性物质顺着细胞膜内外侧浓度差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易化扩散:浓度梯度的存在,水和许多亲水的溶质在多种转运蛋白的帮助下,被动地被转运过膜,这种现象被称为细化扩散。

主动转运:转运蛋白利用细胞提供的代谢能使溶质逆浓度梯度而被转运,从低浓度一侧穿过质膜而达到高浓度一侧,这种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运输。

胞吞与胞吐:胞吞:细胞通过质膜形成内向的小泡的方式,吸收大分子和其他大的颗粒,类型分为: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原口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的口。

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后来直接或间接成为动物的口者称为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卵生动物以成熟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的形式排出体外进行发育,其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卵黄,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卵生。

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成为动物的肛门,口是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重新形成的动物称后口动物。

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等。

卵胎生定义1:卵在母体内即行孵化、以幼虫或若虫产出的生殖方式。

定义2: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依靠卵自身营养进行发育,直至孵化出新个体才与母体分离,与母体没有或只有很少营养联系的一种生殖方式。

原生动物无细胞壁不具备光合色素的异养真核微小动物。

P6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是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后生动物亚界)。

中生动物为一类介于原生动物与之间过渡类型的微小多细胞动物,似为两者之间「遗失的一环」,中生动物有着长期寄生的历史,兼具有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类似的特征,是动物界极为特殊的一个类群。

包囊1.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2.低等动物在环境恶劣时分泌出一种蛋白质薄膜包围于体外。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如大多数腔肠动物。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两囊幼虫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

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

海绵动物受精卵进行卵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性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的表面,这样动物性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分裂球,植物性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此时从外形看形似有两个囊,故称之为两囊幼虫。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原口在胚胎发育中由原肠胚的胚孔形成的口。

原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后来直接或间接成为动物的口者称为原口动物,如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卵生动物以成熟的卵细胞或受精卵的形式排出体外进行发育,其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均来自卵黄,这种生殖方式称为卵生。

后口动物胚胎时期的原口封闭或成为动物的肛门,口是在与原口相对的一端重新形成的动物称后口动物。

如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等。

卵胎生定义1:卵在母体内即行孵化、以幼虫或若虫产出的生殖方式。

定义2: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依靠卵自身营养进行发育,直至孵化出新个体才与母体分离,与母体没有或只有很少营养联系的一种生殖方式。

原生动物无细胞壁不具备光合色素的异养真核微小动物。

P6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是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后生动物亚界)。

中生动物为一类介于原生动物与之间过渡类型的微小多细胞动物,似为两者之间「遗失的一环」,中生动物有着长期寄生的历史,兼具有原生动物与后生动物类似的特征,是动物界极为特殊的一个类群。

包囊1.原生动物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2.低等动物在环境恶劣时分泌出一种蛋白质薄膜包围于体外。

辐射对称通过身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后口面)有许多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部分,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如大多数腔肠动物。

两侧对称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也称左右对称,它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适应。

两囊幼虫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

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

海绵动物受精卵进行卵裂形成囊胚后,动物性极的小细胞向囊胚腔内生出鞭毛,另一端的大细胞中间形成一个开口,后来囊胚的小细胞由开口倒翻出来,里面小细胞具鞭毛的一侧翻到囊胚的表面,这样动物性极的一端为具鞭毛的小分裂球,植物性极的一端为不具鞭毛的大分裂球,此时从外形看形似有两个囊,故称之为两囊幼虫。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专业课名词解释1.应激性:生物能接受外界刺激而发生特异的反应,反应的结果使生物“趋吉避凶”,这种特征称为应激性。

应激性是生物的普遍特性。

2.细胞周期:是指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为止的时期。

整个细胞周期可分为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3.细胞分化:单细胞生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大小、结构和功能上产生差异的过程。

4.细胞全能性:指在一个有机体内每一个生活细胞均具有同样的或基本相同的成套的遗传物质,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发育成完整有机体或分化为任何细胞的潜在能力。

5.等位基因:真核生物中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座位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可以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形式,这每一形式就叫等位基因,在分子遗传学中等位基因已经扩展到由一个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多种形式。

6.多倍体:多倍体是体细胞具有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7.连锁遗传:指同一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连在一起而遗传的现象。

8.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的这种与性别相关联的性状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或性连锁。

9.限性遗传: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局限于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10.从性遗传:指不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因素使这些性状只出现于雌方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1.中心法则:即信息传递的法则,指遗传信息通过DNA转录到RNA再翻译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12.转录:以DNA为模板合成RNA,遗传信息由DNA碱基序列转变为RNA碱基序列这个过程叫转录。

13.同义突变:指碱基替换后一个密码子变成了另一个密码子,但所编码的氨基酸,还是同一种,实际上并不发生突变效应。

14.错义突变:是指由于某个碱基对的改变使得编码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结果是构成蛋白质的数百上千个氨基酸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变化。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生物界与非生物界1、生物圈(biosphere)2、熵(en tropy)3、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4、应激性(irritability)5、适应:包含有两方面的涵义6、稳态(homeostasis):7、生物多层次结构8、五界系统9、双名法(binomial nomendature)第二章生命的化学基础1、同位素示踪2、必需元素(essential element)3、生物大分子(macromolecule)4、多聚体(polymer)5、糖类&非必需氨基酸7、必需氮基酸8、蜡(wax)9、固醇(steroid)10、氨墓酸(ami no acid)11、肽键(peptide bond)12、肽(peptide)和多肽(polypeptide)13、蛋白质的一级结构14、蛋白质的二级结构15、蛋白质的三级结构16、蛋白质的四级结构17、蛋白质的变构作用⑻losteric effect)18、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19、核昔酸20、ATP。

第三章:细胞结构与细胞通讯1、细胞学说2、细胞质(cytplasm )3、生物膜(biomembrane )4、核膜(nuclear envelope )5、核纤层(nuclear lamina)&染色质(chromatin )7、常染色质(euchromatin )8、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 )9、染色体(chromosome )10、组蛋白(histone)12、高尔基复合体(Golgi complex )13、质体(plastid )14、液泡15、细胞连接(cell junctions)16、细胞通讯第四章:细胞代谢1、代谢(metabolism)2、势能(potential energy)3、热力学(thermogynamics)4、自由能(free energy)5、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光合磷酸化photophosphorylation 定义: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将ADP和无机磷(Pi)结合形成ATP的生物学过程。是光合细胞吸收光能后转换成化学能的一种贮存形式
光敏色素 :phytochrome (植物光敏素) :存在于植物中并与光周期相联系的一种发色团-蛋白质复合物。可吸收红光,启动植物许多生理过程,如发芽、生长、开花等。
变态 英文名称:metamorphosis;metamorphoses (复) 多细胞动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在胚胎期之后先变成与成体不同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的一个幼体阶段,然后再由幼体变为成体的过程或 昆虫和两栖类不同发育时期的形态变化。
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拟态 英文名称:mimicry 定义1:在外形、姿态、颜色、斑纹或行为等方面模仿他种生物或非生命物体以躲避天敌的现象。
自然发生说 英文名称:abiogenesis;abiogeny;spontaneous generation 其他名称:无生源说 定义1:前苏联化学家奥巴林(O. A. Oparin)于1938年提出的关于生命可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从非生命物质直接产生的假说。
适应 (adaptation)生物特有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包含两方面涵义:①生物的结构(从生物大分子、细胞,到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乃至由个体组成的群体等)大都适合于一定的功能,②生物的结构与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的生存和繁殖。
原核生物(Prokaryotes)是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中无膜围的核和其他细胞器。染色体分散在细胞质中,不具有完全的细胞器官并主要通过二分分裂繁殖。包括蓝细菌、细菌、古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螺旋体、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易化扩散:浓度梯度的存在,水和许多亲水的溶质在多种转运蛋白的帮助下,被动地被转运过膜,这种现象被称为细化扩散。

主动转运:转运蛋白利用细胞提供的代谢能使溶质逆浓度梯度而被转运,从低浓度一侧穿过质膜而达到高浓度一侧,这种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运输。

胞吞与胞吐:胞吞:细胞通过质膜形成内向的小泡的方式,吸收大分子和其他大的颗粒,类型分为: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

胞吐:细胞先将大分子包在小泡内,然后令小泡与质膜融合,随后再将这些大分子分泌到细胞之外。

核小体:染色质是串珠状的丝样体,这些小珠称为核小体,核心部分由8个或4对组蛋白分子构成(H2A,,H2B,H3和H4各2个分子),一个核小体上的DNA加上一段连接DNA共有146个碱基对,构成染色质的一个单位。

流动镶嵌模型:目前较公认的膜结构模型。

它认为:细胞膜结构由液态的脂类双分子层中镶嵌可以移动的球形蛋白质而形成的。

其强调:①,膜的流动性:大多脂质和一部分蛋白质可以在膜中侧向移动;②不对称性:膜中有许多不同的蛋白质浸埋在液态的脂双层中,有的镶嵌在膜的内或外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脂双分子层细胞器:由原生质特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担任特定的功能的微结构。

质膜:活细胞的边界,将细胞内的生命世界与其周围的非生命环境分隔开了,所有的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生物膜:一种超分子结构,由多分子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组织,具备其中任何一种分子所没有的特性。

可以穿过细胞边界的转运物质的能力。

不定根:是植物的茎或叶上所发生的根。

在组织培养中,由愈伤组织长出的根也成为不定根。

凯氏带:凯氏带是高等植物内层细胞径向壁的木栓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增厚部分,主要功能是阻止水分向组织渗透,控制着皮层和微管柱之间的物质运输。

其宽度随不同种植物而有较大的差异,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凯斯伯里于1865年发现,其名字的由来即在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问答题:1 、兔子吃的草中有叶黄素,但叶黄素仅在兔子的脂肪中积累而不在肌肉中积累。

发生这种选择性积累的原因在于这种色素的什么特性?A :叶黄素是脂溶性色素,易溶于油脂和极性溶剂,而极难溶于非极性物质中。

2 、牛能消化草,但人不能,这是因为牛胃中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而人的胃中没有,你认为这种微生物进行的是什么生化反应?如果用一种抗生素将牛胃中的所以微生物都消灭掉,牛会怎么样?A :分解反应;消化不良,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死亡。

三名词解释:1 、原核细胞:细胞内遗传物质没有膜包被的一大类细胞。

不含膜包被起来的细胞器。

2 、真核细胞:细胞核具有明显的核被膜包被的细胞。

细胞质中存在膜包被的细胞器。

3 、信号分子:信号分子都是一个配体,即一个能与某种大分子专一结合的较小分子,它与受体结合后往往使受体分子发生形状上的改变。

4 、受体: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配体结合引起细胞反应的蛋白质。

5 、细胞通讯:细胞通讯是指在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社会中, 细胞间或细胞内通过高度精确和高效地发送与接收信息的通讯机制, 并通过放大引起快速的细胞生理反应,或者引起基因活动, 而后发生一系列的细胞生理活动来协调各组织活动, 使之成为生命的统一整体对多变的外界环境作出综合反应。

6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与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和细胞运动有关的纤维网络。

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

7 、细胞外基质(ECM ):由细胞分泌到细胞外间充质中的蛋白质和多糖类大分子物质。

构成复杂的网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育和细胞生理活动。

【ECM 主要成分是细胞分泌的糖蛋白,主要是胶原,它在细胞外形成粗壮的丝】问答题:1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差别关键何在?A :有无成型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征是没有由膜包被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的形态结构比较简单,内含有细胞质和类核,外面包有质膜,多数在质膜外还有一层硬的细胞壁,使细胞保持了一定形状。

真核细胞最主要的特点是细胞内有膜把细胞区分成了许多功能区。

最明显的是含有膜包被的细胞核,此外还有由膜围成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四名词解释:1 、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蛋白质、RNA 或其复合体。

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2 、协同转运:指专一转运一种溶质的泵又间接地推动其他电解质的主动转运。

3 、主动运输:特异性运输蛋白消耗能量使离子或小分子逆浓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4 、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5 、载体蛋白:生物膜中运载离子或分子穿膜的蛋白质。

6 、通道蛋白:能形成穿膜充水小孔或通道的蛋白质。

担负溶质的穿膜转运,如细菌细胞膜的膜孔蛋白。

7 、胞吞作用:通过质膜内陷形成膜泡,将物质摄入细胞内的现象。

包括吞噬和胞饮。

8 、胞吐作用:运输小泡或分泌颗粒与质膜融合,将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的现象。

问答题:1 、曾一度认为二硝基酚(DNP )有助于人体减肥,接下来发现此药不安全,因此禁用。

DNP 的作用是使线粒体内膜对H +的通透性增加,因而磷酸化与电子传递不能耦联。

试说明DNP 何以能使人体重减轻。

A :二硝基酚是解偶联剂,使氧化和磷酸化脱偶联,氧化仍可以进行,而磷酸化不能进行。

DNP 增大线粒体内膜对H +的通透性,消除H +梯度,因而无ATP 产生,氧化释放的能量全部以热的形式散发。

用二硝基酚虽然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因为人体获得同样量的ATP 要消耗包括脂肪在内的大量的燃料分子。

但当P/O 接近于0 时,会导致生命危险。

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几种,主要的特点是什么?A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主要特点:【自由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代谢能量。

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等。

【协助扩散】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代谢能量。

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及细胞代谢物等。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消耗代谢能量。

如:Na+ 、K+ 、Ca2+ 、Mg2+ 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葡萄糖、氨基酸通过小肠上皮细胞。

【物质的跨膜运输应该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如果说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就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3 、简述膜促反应的基本特点?A :五名词解释:1 、有丝分裂:真核细胞的染色质凝集成染色体、复制的姐妹染色单体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分向两极,从而产生两个染色体数和遗传性相同的子细胞核的一种细胞分裂类型。

通常划分为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和末期五个阶段。

2 、无丝分裂:在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过程中不出现染色体也不形成纺锤体,细胞核直接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分裂类型。

多见之于某些原生生物,如纤毛虫等。

3 、细胞全能性: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

【全能性:细胞具有能重复个体的全部发育阶段和产生所有细胞类型的能力。

】4 、干细胞:具有无限制自我更新能力、同时也可分化成特定组织的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处于较原始阶段。

【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其他细胞类型以及构建组织和器官的能力的细胞】5 、细胞凋亡: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发生程序性死亡。

6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

包含G1 期、S 期、G2 期、M 期四个阶段。

【细胞从第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的特征是什么:M 期分为四个阶段:前期:染色质缩短为染色体,核膜消失。

中期: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 进行染色体计数的最好时期。

后期:姐妹染色体分开。

末期:形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主要特征间期G 1 期转录大量的RNA和合成大量的蛋白质,为DNA复制作准备S期DNA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出的两个DNA分子通过着丝点连在一起,与蛋白质结合形成2个姐妹染色单体G 2 期为进入分裂期作准备分裂期前期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核膜解体,核仁消失;形成纺缍体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中央;染色体数目最清晰,形态最固定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裂,在纺缍丝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末期染色质转变成染色体;核膜重建,核仁出现;纺缍体解体;赤道板→细胞板→细胞壁;形成两个子细胞六问答题:动物组织的类型及其功能?A :类型: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功能:保护、吸收和分泌;支持、连接、保护和营养;收缩;联系、调节和支配各器官的功能;七名词解释:1 、自养:绿色植物和化能细菌能够分别利用太阳能和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

2 、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

3 、必需氨基酸:人和动物自身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

问答题:1 、试述小肠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A :小肠的作用是吸收养分及运送食物。

经胃部消化后成粥状的食物一点点进入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粗约5 厘米、长约25~30 厘米,大约相当于人的12 根手指横放的长度。

胆管和胰脏分泌的胆汁和胰液也一同流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

向下至空肠和回肠部分,肠腔逐渐变细,终端部分直径约为3 厘米左右。

小肠的黏膜层分泌消化酶,用来消化氨基酸、葡萄糖、甘油酯、脂肪酸等最终的分解物质,并通过反复的收缩和松弛使混合了消化液的食物移动,同时进行吸收。

此运动在将消化液与食物混合的同时,还可增加食物与黏膜的接触,促进良好的吸收。

肠黏膜的表面上有无数的被称为绒毛的柔软褶皱,这些褶皱展开时,小肠的表面积可增加600 倍,可以大大提高吸收能力。

【小肠是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素的主要器官:小肠长约5~7m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

十二指肠最短,只有20~25cm ,空肠和回肠分别约占全长的2/5 和3/5 。

小肠是很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

】小肠长5-6 米;小肠上有大量环状皱褶、绒毛、微绒毛等,增大吸收表面积;被分解的小分子物质在小肠内停留时间最长;小肠的多种运动形式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提供胆汁的肝脏和分泌多种水解酶的胰脏都通入小肠。

八问答题:1 、简述组织液在人体内的重要作用。

A :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间隙中的体液,是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组织液是血浆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滤过管壁而生成的,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大部分又透过管壁吸收血液。

除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水及其他小分子物质均可滤过毛细血管壁以完成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2 、为什么营养不良会出现水肿?A :血液渗透压的维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共同完成,若蛋白质不足(即营养不良),可能导致血液的水分向组织渗透,导致水肿。

九问答题:1 、试叙述空气中的氧达到组织细胞的途径。

A :首先,是空气中的氧通过口鼻进入咽、喉及气管进入肺。

在肺中,氧在肺泡中进行体内外的气体交换,,使肺泡中充满氧,然后肺泡中的氧再穿过肺泡毛细血管膜进入肺毛细血管,再由血液运送到组织,离开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后,穿过细胞膜,氧进入组织细胞中。

十名词解释:1 、发热: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2 、排泄: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问答题:叙述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

A :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

肾小体又分为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管分为近曲小管、髓袢(pan )和远曲小管。

功能:构成肾的功能单位及尿液的生成。

尿生成过程中包括超滤、重吸收和分泌3 个过程。

在肾小球中进行超滤,滤液经过肾小管时被重吸收掉一些溶质和水分,再由肾小管分泌一些溶质,使滤液的成分和体积都发生改变,最后生成尿。

十一名词解释:1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对一切异物或抗原性物质进行非特异或特异性识别和排斥清除的一种生理学功能。

2 、免疫接种:一种免疫预防策略。

即将抗原引入机体,人为地诱发和加强针对所引入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3 、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某种无害)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的反应 . 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对某种无害的物质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的情况称之为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4 、特异性免疫:由于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所产生的免疫反应。

5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

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