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公开课金奖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等奖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等奖这是沁园春长沙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难点)【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忧国伤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清静无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少年壮志)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老而弥坚)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三、研习全文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
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习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奔击行啸翔游鸣走排藏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精选13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的】1、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2、对比诵读,了解词的格律特点,加深对情感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3、品味词的语言和意境,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4、背诵全词,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点】诗词朗读,赏析诗词的语言表现力,感受作者的情怀。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板块学习方法介绍(结合人文主题)1、说说: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自由表达。
(引入写作与阅读的结合)2、读读:初读、对比读,感知诗词的形式特点──音韵、节奏与格律。
范读后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情感与风格。
3、议议: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技巧,深入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品语言、知诗艺、思想)4、写写:拓展鉴赏。
二、品读课文1、说说:⑴ 同学们,踏入高中也就踏入青春的门槛,今天老师想问问大家,你的青春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你的理想?(学生自由表达)⑵ 交流后,教师点评后引导:刚才同学们都畅谈了自己的理想,非常简洁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但老师想问问你们中有谁能诗意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⑶导入课文: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看作者青春时代的理想是什么?又是如何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如何诗意地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伟人的伟大,并从中学到一些诗词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读读:⑴ 我们先来读读读这一首词。
读了之后,我想和大家一起来交流同学们读了之后的初步感受。
提醒注意:把握情感,注意语气,划分节奏,读出重音。
(交流初读的感受,请学生推荐学生来范读,探讨该词的朗读处理。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领会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构思: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作者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生点评,教师补充,明确字音、节奏、语气轻重缓急。
)2、结合划分节奏,听朗读录音。
3、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4、整体感知,思考:本词上下两阕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五、再读鉴赏品味鉴赏上阕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2、一个“看”字管到哪里?3、描写了哪些景物,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是怎样的?4、哪几个动词用的传神?5、最后一句叩问大地,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怀?(补充时代背景)品味鉴赏下阕1、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稠”“曾”和“忆”两字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下阕主要追忆“同学少年”的往事,作者和他的同学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一情景蕴涵着词人怎样的.感情?六、熟读成诵七、小结八、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把上阕改写成200字左右的情景交融的散文。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7教学目的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1.投影片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6篇)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释词常识,掌握诗歌阅读技巧。
2.品味文字的语言,揣摩文字的形象,体会文字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形象,理解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形象,理解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抱负,培养关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以各种形式阅读课文,掌握单词的发音和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风景?(见板书)]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近观、仰视、俯瞰。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3篇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3篇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通过沁园春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沁园春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2、能力目标——学会观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朗诵沁园春长沙原文来培育朗诵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毛泽东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2学情分析本校学生为一般高中学生,学习习惯和语文诗歌基础较薄弱3重点难点1.通过品尝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3.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4.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1.学会把握诗歌上片的主要内容2.领会诗歌上片写景的手法及其效果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鉴赏诗歌的四副图景(一)诵读观赏⒈结合观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⒉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布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
"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扬慷慨,布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绽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二)整体感知思索: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依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争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课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案】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第1课沁园春·长沙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词牌“沁园春"的特点和背景,掌握《沁园春·长沙》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理解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通过朗诵、小组讨论和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词牌“沁园春”的背景和特点。
《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修辞手法。
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介绍词牌“沁园春"的背景和特点,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词牌的基本知识。
朗诵《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美感,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小组讨论和分享,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课堂互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作业和考试,通过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加深学生对词牌“沁园春”和《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长沙风景和历史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出词牌“沁园春"。
介绍词牌“沁园春”:通过PPT展示“沁园春”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词牌的基本知识。
同时介绍《沁园春·长沙》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毛泽东的生平事迹。
学习《沁园春·长沙》:首先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美感,同时引导学生注意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深入理解词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 通过品读,引导学生从意象、语言等角度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
2. 通过鉴赏形象,体会诗人积极昂扬的情感态度,引发对青春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学会从语言、形象等不同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引发对青春价值的思考。
教学过程导入毛泽东16岁时写下这样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书写了一代伟人人生启航之际的青春豪情,也纵贯了伟人一生的信念追求。
《沁园春·长沙》也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作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领略伟人别样的青春年华。
学习任务一:诵读吟咏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意,自由朗读这首词,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通过我们的朗读,已初步感受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感基调,请同学们融入情感朗诵这首词。
那么我们在朗读过程中的感情把握是否准确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歌内容,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教师过渡: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叙事。
2.请学生们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解析:上阕中描写了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欣赏湘江美景的画面,上阕写了两幅图景: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这样的美景都是作者眼中之景,所以“看”统领了上阕的内容,是上阕的关键词。
下阕叙述了往昔同学少年的峥嵘岁月和到中流击水的情景,所以写了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这些事情都是作者的回忆,所以下阕的关键词是“忆"。
教师小结过渡:这首词描写了湘江的风光景物、塑造了诗人个像、同学群像。
我们一起先来析湘江之意象,赏湘江之奇景,感受诗人别样的青春情怀。
学习任务二:分析意象体会豪情在诗歌中作者会选取很多的客观物象,这些客观物象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后,称为意象。
意乃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乃作品中的客观物象。
2024版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

沁园春长沙一等奖教案目录CONTENCT •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互动环节设计与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评价方式与标准制定01课程介绍与目标沁园春长沙背景及作者简介沁园春长沙背景介绍词作的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主题和情感。
毛泽东简介简要介绍毛泽东的生平、文学成就及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掌握词作的朗诵技巧,理解词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作的主题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作中表达的革命豪情和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本课共分为导入、朗读、讲解、讨论和总结五个环节,其中导入环节简要介绍课程内容和目标,朗读环节引导学生朗读词作,讲解环节深入分析词作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总结环节回顾课程内容并布置作业。
时间安排本课计划用时一课时(40分钟),其中导入环节5分钟,朗读环节10分钟,讲解环节15分钟,讨论环节5分钟,总结环节5分钟。
02文本解读与赏析010203上阕:描绘湘江秋景,抒发壮志豪情。
起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描绘湘江秋景,展现壮丽画面。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抒发壮志豪情,展现自由精神。
下阕:回忆峥嵘岁月,表达革命信念。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回忆往昔岁月,表达深厚情感。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描绘同学少年形象,展现青春活力。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表达革命信念,蔑视反动统治者。
关键语句解读“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展现诗人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
4-13 2018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
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
括。
在此处键入文档摘要。
摘要通常为文档内容的简短概括。
]
公开课
一、单元导读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中国杰出诗人,多如夏夜之繁星,他们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国人思想的夜空。
数千年前,我们的先民在集体劳作采石运木时,为了统一步伐,协调动作,自然而然地发出杭育之声,这整齐铿锵的杭育声便是最原始的诗歌。
诗歌产生于劳动,所以多反应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如《诗经》中的《伐檀》、《采薇》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诗歌的形式也不断更新。
总体上讲是由自由趋向于规整,然后由规整回归自由。
我们来了解一下诗歌的分类。
(屏幕展示)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现代诗,有人会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呀。
对,毛泽东的词形式是传统的,但内容是现代的。
读诗使人聪慧。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呢?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生平、所处时代、写作背景。
其次要掌握一些技巧,通过激情诵读、揣摩词句、捕捉意象、展开想象、描述画面,进而把握诗歌主旨,领会诗歌意境。
二、导入课题
我们今天来学习《沁园春长沙》。
先看屏幕上的两首诗,大声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发言。
(志向远大;敢为天下先的霸气)
《立志》是1909年毛泽东准备离家求学时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咏蛙》是毛泽东17岁在湘乡东山高等学堂入学考试时所作。
我们一齐朗读这两首诗,要读出作者远大志向和霸气。
通过《立志》和《咏蛙》这两首诗,我们感受到了少年毛泽东的气宇不凡,而《沁园春长沙》可以说是青年毛泽东宏伟志向和人生抱负的艺术写照。
我们先了解本诗创作背景。
(屏幕展示)
三、朗读,整体感知
下面,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结合书下注释了解词意。
点名认读生子。
刚刚我们朗读了这首词,能不能简要概括一下,这首词描述了哪四幅画面?
四、鉴赏第一幅图画
我们来鉴赏第一幅图画。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词的前三句描述成一幅诗意的画面。
注意: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我们首先要恢复正常的语序,然后还要发挥想象补充一下内容,让画面感更强。
(生发言,映出)第一句中有一个词非常值得我们品味。
“独立寒秋”能否改为“站立寒秋”或“伫立寒秋”?(明确:站立、伫立太平淡,没诗味。
独立方能显示出一种气概,独立于天地之间,给人一种顶天立地的感觉。
)
大家想象一下毛泽东独立寒秋时的姿态和神情是怎样的?(生发言,表演)如:双手叉腰,神情严肃;倒背双手,昂首挺胸;一手叉腰,一手挟烟,深沉豪迈。
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
那么,我们朗读时就要把这种凝神远望、心潮澎湃的感觉读出来。
自己朗读体会一下。
(指名读,点评)
五、鉴赏第二幅图画
诗人毛泽东站立在湘江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呢?我们来欣赏湘江秋景图。
齐读“看”字领起的七句。
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展开描写的?试从远近、视角、动静等方面加以分析。
(生发言,映出板书)
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
看了这几张图片,不知道大家对诗中描述的湘江秋景图是否有了鲜明印象。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湘江秋景图。
要求:1、意思完整,但是不能流于翻译。
2、发挥想象,丰富画面景物。
3、语言优美。
(学生写作,展示)
同学们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再现了词中美景。
而作者勾勒这幅图画仅用了31个字,足见语言之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
我们能否找几个词来品味一下。
(生品味,发言)如:遍写枫林之广;染写树色之浓;漫写江水之满;透写江水之清;争写船行之奋;击写雄鹰的矫健;翔写出来游鱼的轻松自如;竞写出来万物的生机勃勃。
品味了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我们再来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意境。
(映出意象、意境;小结本诗意象、意境、手法)
这七句该怎么读?(乐观昂扬,激情满怀)酝酿一下情绪,一齐读。
面对如此壮丽的江山,作者豪情满怀,自然提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主沉浮”是什么意思?(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
即革命领导权归谁)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袤的宇宙,诗人自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引发了深沉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
因此,这三句应该读得深沉有力,我给同学们示范一下。
同学们一齐读。
小结: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我们一齐读上片。
六、鉴赏第三幅图画
作者深沉的思考自然唤起了对年轻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
我们看下片。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过渡)
思考:“同学少年”是一些怎样的人?“峥嵘岁月”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生思考,发言)从下片的开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几句该怎么读?谁来谈一下体会?(首二句语气稍舒缓,充满深情,接下来几句节奏要快,要读出意气风发之势。
)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
七、鉴赏第四幅图画
回首少年时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诗人有会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我们来鉴赏中流击水图。
思考:“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生发言,映出)末三句要读出豪迈的气势,一齐读。
八、总结(见屏幕)
让我们带着饱满的激情、昂扬的气势,大声朗读这首诗。
九、欣赏毛泽东书法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同时也是当代狂草大家。
我们来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谈感受:狂放大气,飘逸灵动,有帝王之气)
九、延伸阅读
任先清先生曾写过一首诗,题为“诗人毛泽东”,我们来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