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

《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1.薛生白湿热病篇雄按∶江本吴本俱作湿温。
雄按∶此篇始见于舒松摩重刻《医师秘籍》,后云是薛作,章氏从而释之,而江白仙本以附陈作后,吴子音《温热赘言》连前篇并为一人之书,并不标明何人所着,但曰寄瓢子述,且前篇之末,有“今补薛生白先生一法于后”云云,则此篇亦非薛着矣。
其江本所补一法,又无薛生白三字,且此篇张友樵所治酒客之案,但称曰余诊。
言人人殊,无从核实,姑存疑以质博雅。
一湿热证。
雄按∶既受湿又感暑也。
即是湿温,亦有湿邪久伏而化热者。
喻氏以为三气者,谓夏令地气已热,而又加以天上之暑也。
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吴本下有“或黄”二字),口渴不引饮。
雄按∶甘露消毒丹最妙。
吴本虽出江本之后,无甚异同。
所附酒客一案云,是其师治,似较江本为可信也。
故引证但据吴本,而江本从略。
自注。
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
章虚谷云∶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
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外邪伤人,必随人身之气而变。
如风寒在太阳则恶寒,传阳明即变为热而不恶寒。
今以暑湿所合之邪,故人身阳气旺,即随火化而归阳明;阳气虚,即随湿化而归太阴也。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
雄按∶此二句从吴本补入。
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肝脾胃所居相近也。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
少阳之气,由肝胆而升,流行三焦,即名相火。
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
经曰∶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少火者,阳和之生气,即元气也;壮火为亢阳之暴气,故反食其元气。
食犹蚀也,外邪郁甚,使阳和之气悉变为亢暴之气,而充斥一身也。
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暑湿之邪,蒙蔽清阳,则耳聋。
内扰肝脾胃,则干呕而痉厥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必见之证,标于提纲,使人识别,不至与他病混乱,其兼见之变证,或有或无,皆不可定。
薛生白《湿热条辨》气分湿伏中焦湿大于热

薛生白《湿热条辨》气分湿伏中焦湿大于热十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不知饥),口渴(不喜饮),舌白(舌苔白滑),湿伏中焦。
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浓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
自注:浊邪上干则胸闷,胃液不升则口渴,病在中焦气分,故多开中焦气分之药。
雄按∶亦太多,颇不似薛氏手笔。
此条多有挟食者,其舌根见黄色,宜加栝蒌、楂肉、莱菔子。
青龙提要:本证薛生白自注曰病位在中焦气分,舌白滑,口渴不喜饮,说明湿大于热,因此用药藿香梗白蔻仁杏仁枳壳苍术厚朴草果半夏等,加六一散,辛温辛温行气燥湿,佐以六一散去湿热。
关于药味太多,杨注曾曰择用一两味即可。
后世对于本证可选用吴鞠通五加正气散,对症发药自可见效。
王孟英曰此条多有积食,可加瓜蒌山楂肉莱菔子可从,吴鞠通加减正气散也有此法。
雷氏芳香化浊法跟本条也是类似,临床大家可以参考。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汗出,咳嗽,头晕,或见呕恶泄泻,舌苔白腻,脉需数。
藿香叶一钱佩兰叶一钱陈广皮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大腹皮一钱(酒洗)厚朴八分(姜汁炒)加鲜荷叶三钱为引。
【主治】五月霉湿,并治秽浊之气。
【方论选萃】清·雷丰:此法因秽浊霉湿而立也。
君藿、兰之芳香,以化其浊;臣陈、夏之温燥,以化其湿;佐腹皮宽其胸腹,厚朴畅其脾胃,上中气机,一得宽畅,则湿浊不克凝留;使荷叶之升清,清升则浊自降(《时病论》)。
赵绍琴:方中藿香辛温芳香,轻宣透泄,使上焦湿热秽浊之邪外达。
配佩兰又芳香化浊,和中解暑。
陈皮、半夏辛温,大腹皮、厚朴苦温,四药相配,辛开苦降,燥湿化浊,宣通气机。
半夏又有降逆止呕之功。
荷叶清热解暑,芳香化浊,辟秽而生清气。
诸药相配,气味芳香,解暑化浊,以辟暑湿秽浊之气。
然其剂偏温,宜于暑秽湿浊偏盛之证。
若暑热偏盛者,可于方中加入薄荷一钱、黄芩三钱、鲜芦根一两(《温病纵横》)。
【近代验证】例一验案(选自《中医杂志》1980.7)刘某某,男,54岁,干部,1976年6月30日初诊逐渐加剧,呻吟不已,伴微恶寒发热,口不作渴,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尿清便溏等。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目的要求:
①了解薛生白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 ②掌握本篇关于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规
律,用药特点的论述。 ③理解背诵《湿热病篇》原文1、2、3、8、9、10、
13条的内容。 ●重点难点:
①薛生白关于湿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论述。 ②薛生白对湿热病的证治用药特点辨析。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注意与伤寒表证相鉴别,本证多伴周身重痛,脉 濡缓,苔白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② 后但热不寒:湿郁化热故不恶寒,反恶热,此 时脉必转滑数或濡数。
③ 汗出:热盛阳明则汗出,多偏于头面汗出。 ④ 胸痞:气机不畅。 ⑤ 舌白:白且腻,湿邪内盛,浊气上蒸。 ⑥ 口渴不引饮:湿邪内停,气化不利,与阳明热
盛之口渴饮冷不同。 ⑦ 脉象:因湿为阴邪,又多兼挟,脉无定体。
大肠传导失司。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治法:分利湿邪,泌别清浊
药物:
滑石、猪苓、茯苓 淡渗利湿
泽泻、萆薢、通草
如何理解:下焦属阴,太阴所司? 源清则流自洁?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四)邪入营血
原文15.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 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 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 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5)
提要:暑湿犯肺致咳喘证治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① 暑湿入肺咳喘 ★与风寒咳喘鉴别:风寒者脉浮紧。 ★与痰热咳喘鉴别:痰热者脉滑实。 ★与水饮咳喘鉴别:水饮者脉沉弦,舌滑
润,面部发亮。
葶苈子—泄肺定喘
② 治疗: 枇杷叶—清肺和胃,降气化痰
六一散—祛暑渗湿,清利湿热
第十二章湿热病篇
2.邪在中焦
原文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
薛生白《湿热病篇》

薛生白《湿热病篇》薛生白《湿热病篇》(一)湿热病提纲【原文】1.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自注: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
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干呕、发痉、发厥。
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症,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之正局也。
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
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
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
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不言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
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
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
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薛生白《湿热病篇》经典条文

薛生白《湿热病篇》经典条文薛生白《湿热病篇》经典条文微下之例。
7、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
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8、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9、湿热证,数日后脘中湿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10、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
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11、湿热证,数日后自利,溺赤,口渴,湿流下焦,宜滑石、猪苓、泽泻、萆薢、通草等味。
12、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辛开,如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等味。
13、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
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14、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
宜草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
15、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胆火上冲。
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甘蔗汁,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
16、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
宜温胆汤加瓜蒌、碧玉散等味。
17、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瘥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
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下即止。
18、湿热证,咳嗽昼夜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一散等味。
19、湿热证、十余日,大势已退,唯口渴,汗出,骨节痛,余邪留滞经络,宜元米汤泡于术,隔一宿,去术煎饮。
20、湿热证,数日后,汗出热不除,或痉,忽头痛不止者,营液大亏,厥阳风火上升,宜羚羊角、蔓荆子、钩藤、元参、生地、女贞子等味。
薛生白《湿热病篇》

至此,《湿热病篇》的学术思想渊源已清, 概言之为:溯源内经,远踪伤寒,近取吴叶,博 采众家。
薛生白撰湿热病专著,进一步立湿热病在 温病范畴中自成体系;
其后吴鞠通则集其成,在《温病条辨》中列 九种温病分温热、湿温两大纲而传世。自此,温 病实已按病变性质衍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与 前贤泛论之湿热病证不尽相同,此乃温病学家一 大贡献。其中:
25
③湿热病的正局、变局
正局—条文所列六大主证及自注中的必见之证 ❖ 原文:“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太阴之表
四肢也 ,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 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 ”。” 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 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为湿热必有之证。
※ 病名的首次提出。 ※ 广义伤寒中将湿温、热病、温病三种分列, 为温病分为温热、湿热两大类别引喤。
12
远踪伤寒
薛氏在《湿热病篇》中; 审因--从仲景温病与狭义伤寒有别; 论理--宗仲景条文内寓“虚则太阴、实则阳明”的病机; 辨证--仿仲景六经分证; 用方遣药--以经方参酌,如引其治热利法,理中法、猪 肤汤、白头翁汤、承气汤及麻沸汤煎法等灵活用于湿热 病的治疗, 并在仲景所论湿痹、风湿、湿家发黄和湿家误治中受 到启发,对湿热病的病机、证状、治禁有所发挥。
15
时贤任应秋教授认为:“章虚谷著《伤寒论 本旨》谓,仲景论伏气温热而不及外感,叶氏之 论述足以补仲景的残缺,示后学以津梁,至暑兼 湿邪(章氏认为暑乃火湿化合)客于募原,叶氏 亦末论及,乃以《温证论治》、《湿热病篇》附 于本旨之后,以为施治之准绳,是很有道理的”。 足见薛氏此篇在温病学分类史上的作用。
27
(4)伤寒、温病、湿热区别——寒、温、湿辨异 原文: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叶天⼠《温热论》⼀、重点背诵原⽂[原⽂]1.温邪上受,⾸先犯肺,逆传⼼包。
肺主⽓属卫,⼼主⾎属营。
辨营卫⽓⾎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异也。
(1)[原⽂]2.⼤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在卫汗之可也,到⽓才可清⽓,⼊营犹可透热转⽓:如犀⾓、⽞参、羚⽺⾓等物。
⼊⾎就恐耗⾎动⾎,直须凉⾎散⾎,如⽣地、丹⽪、阿胶、⾚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包,邪尚在肺,肺主⽓,其合⽪⽑,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凉轻剂。
挟风则加⼊薄荷、⽜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4.不尔,风夹温热⽽燥⽣,清窍必⼲,谓⽔主之⽓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经不移,以此为辨。
(3)⼆、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先犯⼿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太阴肺卫传⾄⼿厥阴⼼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法,即挟风宜⾟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蒡⼦等,使风从表⽽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法,挟湿宜⾟凉中加⽢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叶⼤⼠《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聋、⿐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分,正⽓奋起⿎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生白湿热病篇》必读
《薛生白湿热病篇》据传为清代著名医学家薛雪(字生白,号一瓢)所著,曾被收入多部医书中。
本书原文选自王士雄编著的《温热经纬》,共分46条,是专论湿热病的重要文献,本书选录其中7条。
【原文】
★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的临床表现。
按薛生白的自注所云,本条是湿热证的提纲。
关于湿热证的发病原因,按薛氏自注所云,是:“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也就是说,素有脾湿内蕴之人,再外感湿热邪气,内外相引,最易发生湿热证。
可见,湿热证往往初起就以脾胃为中心。
其初起以恶寒为主症,是因为湿邪阻遏气机,卫阳之气被郁,不达于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
但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湿热证初起除见恶寒外,还当并见四肢倦怠困重,肌肉重痛。
其特点是恶寒而肢体重痛,突出的症状是沉重感,与伤寒初起之恶寒体痛有所不同,临床当重点鉴别。
随着病情的发展,湿热郁蒸,则热势渐增而恶寒消失,呈现“但热不寒”,甚至反恶热。
热蒸湿动则“汗出”,但其特点是汗少而粘。
由于湿邪阻遏气机,故“胸痞”为必见之症。
因湿热证初起,热蕴湿中,热郁于里而不得发越,故多见舌苔白腻。
若进一步发展,湿热交蒸,热邪发越,则可转为黄腻苔。
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但因其津液未伤且湿邪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水。
【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
头不痛者,去羌活。
(2)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重于热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身重,恶寒,湿遏卫阳之表证。
头痛,必夹风邪,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可见,本条是论述湿热证初起湿邪遏阻卫阳之表证的证治。
湿阻气机,卫阳被郁,表气不畅,腠理不通,故“恶寒,无汗”。
湿邪重浊,其袭表则“身重”,即周身困重。
湿邪夹风上攻,头部气血逆乱,故头痛。
湿邪在表,宜用辛温芳香药物,辛温宣透,芳香化湿,以祛除表湿,如: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
因其头痛乃湿邪夹风邪上攻所致,故加羌活,“不独胜湿,且以祛风”。
如果无头痛症状,说明未夹风邪,可以去羌活。
本条之湿热证,从临床表现上看,是以湿邪为主,湿重于热,热象不显。
因湿为阴邪,故薛氏在自注中称其为“阴湿伤表之候”。
【原文】
★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
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3)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表证中湿热并重的证治。
薛氏在本条自注中云:“此条外候与上条同,惟汗出独异,更加关节疼痛,乃湿邪初犯阳明之表。
而即清胃脘之热者,不欲湿邪之郁热上蒸,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
此乃阳湿伤表之候”。
由薛氏之自注可以看出,本条与上条均属湿热表证,故恶寒,发热,身重等“外候与上条同”。
但与上条不同者,是本条有汗出,且其虽有汗出而肌肉关节疼痛不为汗解。
这说明是湿热郁蒸,阻滞气机,虽有热蒸湿动而汗出,但湿邪并不能从汗而驱,故肌肉关节疼痛不得解。
本证为湿困肌肉,因胃主肌肉,故薛氏称之为“湿邪初犯阳明之表”。
所谓“阳湿”,是指本证与上条有所区别,上条是湿邪重,属
湿重于热,故称为“阴湿”,而本证热邪亦偏盛,属湿热并重,故称为“阳湿”。
其治法,是“即清胃脘之热”,“而欲湿邪之淡渗下走耳”。
此法清热邪于上,渗湿邪于下,使热邪与湿邪上下分消,则二者不会形成郁蒸之势。
文中所列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诸药,有清热透表,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功。
若不恶寒者,是邪偏于里,去苍术皮,以减其辛温发表之力。
【原文】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宜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8)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湿热阻遏膜原的证治。
湿热证出现寒热往来的症状,似疟疾而非疟疾,其病机是“湿热阻遏膜原”。
其证与疟疾的区别,薛氏在自注中云:“疟由暑热内伏,秋凉外束而成。
若夏月腠理大开,毛窍疏通,安得成疟。
而寒热有定期,如疟证发作者,以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热湿阻遏,则营卫气争,证虽如疟,不得与疟同治,故仿又可达原饮之例。
盖一由外凉束,一由内湿阻也”。
按薛氏之论,疟疾发于秋凉之季,因秋凉外束,少阳经气不利,而发为寒热往来。
本证发于夏季,因湿热邪气阻遏于膜原半表半里,气机不利,正邪交争,互有进退,而呈寒热往来。
其治疗,仿吴又可达原饮,用疏利气机,透达膜原之法。
其所列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辛开苦降,开郁燥湿与淡渗利湿并用,行气破结以开达伏于膜原之邪。
【原文】
★湿热证,数日后,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湿邪蒙绕三焦,宜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冬瓜仁等味。
(9)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后期后遗症的证治。
“湿热证,数日后”,仅见“脘中微闷,知饥不食”,并无发热,胸痞诸症,说明湿邪已不重,仅脾胃功能尚未恢复,余湿“蒙绕三焦”而已,故治用藿香叶、薄荷叶、鲜荷叶、枇杷叶、佩兰叶、芦尖(即芦根)、冬瓜仁以轻清宣畅,化湿和中。
正如薛氏自注所云:“此湿热已解,余邪蒙蔽清阳,胃气不舒。
宜用极轻清之品以宣上焦阳气,若投味重之剂,是与病情不相涉矣”。
【原文】
★湿热证,初起发热,汗出,胸痞,口渴,舌白,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六一散等味。
(10)
【释义】
本条论述湿热证初起病在中焦气分的证治,由其所述症状及所用药物分析,其证当属湿重于热。
初起见“发热”而不恶寒,说明病不在表而在里。
因脾居中焦而主运化水湿,故湿热证初起往往以中焦脾胃为中心,此即薛氏“湿伏中焦”之谓。
热蒸湿动,则“汗出”。
湿阻气机,胸阳不展,则“胸痞”。
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渴”,因病变初起热蕴湿中,津液未伤,故口虽渴而不欲饮。
其“舌白”,是指舌苔白腻而不干、不黄。
因其湿困中焦,阻滞气机,故治疗宜用辛开苦降,芳香化湿之品,即薛氏自注中所云:“病在中焦气分,故多开中焦气分之药”。
条文中所列藿梗、蔻仁、杏仁、枳壳、桔梗、郁金、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干菖蒲、佩兰叶等药物可酌情选用,亦可佐以六一散淡渗利湿。
【原文】
★湿热证,舌根白,舌尖红,湿渐化热,余湿犹滞,宜辛泄佐清热,如蔻仁、半夏、干菖蒲、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等味。
(13)
【释义】
本条是以舌象而论病机,论述湿渐化热,湿热并重的证治。
“舌根白”,是指舌根部苔白腻。
其舌根部见白腻苔,说明湿邪犹存于中、下焦,而“舌尖红”,说明热势已渐显露。
湿热证中见此类舌象,说明在其发展过程中,湿邪渐化而蕴热渐张,已呈湿热并重之势,即薛氏自注中所谓“此湿热参半之证”。
故其治疗用辛温宣泄之品以燥湿开郁,宣通气机,并佐以寒凉清热。
辛泄之品如蔻仁、半夏、干菖蒲,清热之品如大豆黄卷、连翘、绿豆衣、六一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