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脉篇

合集下载

《灵枢·经脉》“是动病”“所生病”痛证特点辨析

《灵枢·经脉》“是动病”“所生病”痛证特点辨析

1743【理论探讨】《灵枢・经脉》“是动病”“所生病”痛证特点辨析肖薇,刘步平△,陈晓虹,胡莹莹,梁启放(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510006)摘要:“是动病”与“所生病”理论完整化成型于《灵枢•经脉》,为十二经脉病候,后世对两者的含义解释颇多,但至今未有定论。

痛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病因病机复杂多样。

本文整理归纳《灵枢•经脉》“是动病”“所生病”有关痛证记载,发现“是动病”痛证与“所生病”痛证相比,种类少、病位分布范围窄,涉及经脉少,同时阴经的痛证明显少于阳经。

分析讨论两者差异,认为其主要与经脉气血的先后变化、经脉循行部位的阴阳差异、经脉属络脏腑的特异性质存在联系,在中医临床应用特别是痛证的辨证诊治过程中应予重视。

关键词:《灵枢■经脉》;是动病;所生病;痛证中图分类号:R4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20)12-1743-02Analysis on The Pain Syndromes Characteristics of Shi Dong Bing andSuo Sheng Bing in Miraculous PivotXIAO Wei,LIU Bu-ping,CHEN Xiao-hong,HU Ying-ying,LIANG Qi-fang(C〃血caZ MeddcaZ Co//ege加re-Mo%话仍a兀d RehabU.hation,,Guangzhou〃血©ersdy of CM;510006)Abstract:The theories of Shi Dong Bing and Suo Sheng Bing,formed in Miraculous Pivot,were the symptoms of twelve meridians.There have been many explanations about their meanings in later generations,but without a general conclusion drawn as yet.Pain syndromes are relatively commonly existed in clinic,which'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In this paper,by summarizing the pain syndromes recorded in both of Shi Dong Bing and Suo Sheng Bing,it discovered that the pain syndromes of Shi Dong Bing were less than that of Suo Sheng Bing in species,location distribution ranges and involved meridians.Meanwhile,the pain syndromes of Yin meridians were also obviously less than that of Yang meridians.Discus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it found that they were mainly related to the changing order of Qi and blood in meridians,the varying distribution of Yin and Yang in different parts of meridians and the specificity of their meridians and Zang-Fu.It can't be ignored in TCM clinical application,especially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pain syndromes.Key words:Miraculous Pivot;Shi Dong Bing;Suo Sheng Bing;Pain Syndromes痛证在临床上普遍存在[1],{黄帝内经》相关记载颇多。

内经 灵枢---经脉

内经  灵枢---经脉
骨骼作为支柱 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 精
会 合 父母的阴 阳之气
五谷人胃,化生精微 而营养全身 人
生命维 持不息
脑髓
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
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 骨血脉的墙壁 皮肤坚韧之后,毛发生长
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 血气在脉道中运行不 息,濡养全身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盛者则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 小于人迎。
张介宾(明):“寸口主阴,肺为大肠之脏,手太阴经也。故肺气盛者,寸口大三倍于 人迎,虚则反小也。人迎者,足阳明之动脉,在结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阳脉气所至也。”
谢谢观看!
周纯袆 2018.12.15
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
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张介宾:“手太阴筋结于肩,藏附于背,故邪气盛则肩背痛。肺主皮毛 而风寒在表,故汗出中风。肺为肾母,邪伤其气,故小便数而欠。”
肺手太阴之脉
是主 肺所 生病 者
肺脏所 生之病
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
《难经》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铜人》注:“胃口,谓胃之上口,赉门之位也。”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 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 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上膈属肺。
肺系--元 ·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谓喉咙也。” 。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 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 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 指之端;

灵枢.十二经脉循行

灵枢.十二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原文摘录【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1]大肠,还循[2]胃口[3],上膈,属[4]肺,从肺系[5]横出腋下[6],下循臑[7]内,行少阴、心主[8]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9],入寸口[10],上鱼[11],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12],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释】[1]络:联络、网络、散络的意思。

[2]还循:还,折回来;循:顺沿,意为顺着走。

[3]胃口:此指胃的上口,即贲门。

[4]属:隶属、统属。

[5]肺系:系,系带的意思。

肺系,统指气管与喉咙部分。

[6]腋下:此处所说“腋下”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7]臑(nào 闹):指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8]少阴、心主:分别指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9]臂内上骨下廉:臂内上骨,指桡骨。

廉,指侧边,棱角部。

下廉,即下边。

[10]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11]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

[12]支者:指正经分出的支脉,仍为经脉的一部分。

【原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1]之端,循指上廉[2],出合谷两骨之间[3],上入两筋之中[4],循臂上廉[5],入肘外廉[6],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7]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8],下入缺盆[9],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10],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释】[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

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之间:两骨,指第一掌骨、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

两骨之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之中:指阳溪穴,在腕部桡侧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髃骨:指肩胛骨与锁骨相连处,亦是肩髃穴处。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原文及译文

皇帝内经灵柩经脉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译文:
肺的手太阴经脉,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

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于腋窝下面,沿着上臂内侧下行,行于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下至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桡骨边缘下行,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穴)。

它的支脉,从手腕后方(列缺穴)直行,走向食指内侧端(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大肠手阳明之脉” 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译文:
大肠的手阳明经脉,起始于食指末端(商阳穴),沿着食指桡侧向上,通过合谷穴(第一、二掌骨之间),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肌腱、拇短伸肌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着前臂外侧前缘,进入肘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穴),再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联络肺脏,通过膈肌,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缺盆向上,经过颈部,贯穿面颊,进入下齿龈,回过来环绕口唇,交叉于人中,左边的经脉向右,右边的经脉向左,向上挟于鼻孔两侧(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
《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的《灵枢》部分则涉及了人体生命之本质,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具体介绍《灵枢·经脉篇》的内容。

经脉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经脉不仅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通道,还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途径。

《灵枢·经脉篇》通过对经脉的阐述,深入探讨了人体内部的运作机制。

在《经脉篇》中,黄帝提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认为心是人体生命的掌控中枢。

另一方面,黄帝还讲述了经脉分布的路径和阴阳五行的奥秘。

在经脉中,有三阴三阳、任脉冲脉等十四个主要脉络,它们分布在人体内部,连接着全身的组织器官。

此外,《经脉篇》还强调了经脉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如果经脉通畅,气血畅通,则人体会保持健康状态。

而一旦经脉阻塞,则会产生疾病等症状。

因此,中医学中常常强调要通过调理身体,保证经脉畅通。

不过,黄帝也认为,经脉的运作还需要充分考虑时间、精力等因素。

在《经脉篇》中,黄帝详细讲述了“阳气初生”的概念。

所谓“阳气初生”,就是指每天清晨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起点”。

在这个时刻,养分、精气最为旺盛,身体各个部位开始运动,此时进行锻炼、保健等活动效果最好。

总之,《灵枢·经脉篇》通过对经脉的探讨和阐述,揭示了人体内部的奥秘和运作机制,为中国古代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掌握中医学知识、学习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

《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灵枢·经脉篇》对针灸理论的贡献

最 后 由足厥 阴肝 经 上注 肺 , 如此循 环无 端 构
成经 脉循 环 流注 说 。第 二 , 次提 出了体 内经 脉 首
届络脏 腑 的 循 行 路 线 。 使 十 二 经 脉 与 体 内五 脏
( 六脏 ) 六腑 形 成直 接 的络 属 关 系 , 使各 经 脉在 亦
体腔 内通 过脏 腑 而互 相 交 通 连 接 。例 如 “ 足少 肾
下 前后对 应统 一 的 完整 系统 , 首 次 提 出 了 与六 并 脏( 包括 心包 络 ) 腑对应 络 属关 系 。 六
l2 经 脉 循 行
可 以从 我 国现存 最 早的 一 部 医学 理 论 著 作 《 帝 黄
内经》 进行分析。《 内经》 近半数的篇 幅, 论及了针 灸学的内容 , 尤其是《 灵枢》 《 ,灵枢》 一书原就称作 《 针经》 。而《 灵枢 ・ 脉篇》 经 则奠定 了针灸理论的
臂 内后 廉 , 掌 后 锐 骨 之端 , 掌 内后 廉 , 小 指 抵 人 薇 之 内出其端 。“ ” 手少 阴 之 经 脉 在 帛书 中 尚缺 如 。
阴之 脉 ……贯 脊属 肾络 膀 胱 ”“ 、 暗胱 足太 阳 之脉
… …
络肾属 膀胱” 即足 少 阴肾经 通过 属 肾络膀 胱 ,
因帛书“ 十一脉” 臂少阴脉” 之“ 实际上为《 经脉》 篇
所称 手厥 1经 者 。所 以是《 i l j 经脉》 使 十二 经脉构 篇
成 了一个 完 整 、 统 的经 络 体 系 每一条 经 脉 的 系
而与 肾和暗胱 联 系 . 足 太 阳暗 胱经 通 过 属 膀 胱 而 络 肾而与膀胱 和肾 发 生联 系 , 而 使 肾和 膀 胱 也 从
发生 联系 。这 样使 阴经 属 于脏 而络 于腑 , 阳经 属 于腑 而络 于脏 , 构成 了明 与 阳、 脏与腑 之间 的表里 相 合关 系。脏 之在胸者 ( 、 ) 肺 心 联系 手 阴经 , 在腹

浅析《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篇》

浅析《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篇》

浅析《十一脉灸经》与《灵枢经脉篇》冯伟【摘要】通过对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古代医书中经脉的命名、循行特点、与之相关病候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两部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中经脉命名相似,与经脉循行方向大体一致,《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载疾病症候及所主疾病较为简单,而《灵枢·经脉篇》则较为系统,灸经与《灵枢·经脉篇》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4)006【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作者】冯伟【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陕西咸阳712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21973年在湖南长沙的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其中,我国文物考古人员发现了两种用秦篆文字手写的经脉学专著《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1],出土后,经拼合修复及整理,其内容基本保存完整,二者皆论述了人体十一脉的循行、所主病和灸法。

起初均无书名标题,经专家研究和鉴定,另外据其内容所述,而得其名。

这两部灸经是目前我国现存最早的论述经脉的文献资料。

据考证,这两部书在春秋至秦汉时期已成书,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相对较为古朴,比《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更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因《灵枢·经脉》成书时间晚于两部灸经,换句话说,两部灸经可作为《灵枢·经脉》的底本或祖本[2]。

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上肢的经脉皆以“臂”字命名。

如“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而《灵枢·经脉》上肢的经脉皆以“手”字命名。

其“以手代臂”的缘由大概与经脉的远体点(经脉位于四肢末端的一点)在手上有关。

《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上肢经脉远体点并不是都在手上,而《灵枢·经脉》上肢经脉远体点皆在指端。

《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的另一规律是除“臂太阴脉‘之心’”与“足少阴脉‘系于肾’‘出肝’”外,其他各经脉皆不与其脏腑互相联系。

试述《灵枢·经脉》的“有穴通路”

试述《灵枢·经脉》的“有穴通路”
【 章 编 号 ] 6 2 6 8 - (0 10 -0 2 -0 文 1 7 - 3 3 2 1 )6 3 1 2 经 络学 是 针 灸 的理 论 核 心 , 二经 脉 是 经 络 系统 的 主 要 内容 [ , 十 而 ] 天牖 穴 至 丝 竹 空 穴相 关 的经 脉 循 行 原 文 为 “ 支 者 , 膻 中 , 出 其 从 上 “ 有穴通路”( 经脉联系体表有 关穴位 的通路[]又 是十二 经脉 的主要 缺盆 , 2) 上项 , 系耳后 , 直上出耳上角 , 以屈 下颊 至拙” 分 支) 其支 者, 。( “ 循行路线 ,灵枢 ・ 《 海论 》十二经脉者 , “ 内属于府脏 , 外络于支节” 。经脉 从耳后入耳 中, 出走耳前 , 过客主人 , 前交颊, 至且锐眦” 分支) 。( 循 行有体 内体外 、 主干分支 、 有穴无穴之分 , 分布规律广为人 知。“ 其 有 34足 阳明 胃经 : 泣 穴 至 头 维 穴相 关 的经 脉 循 行 原 文 为 … …下 循 鼻 . 承 穴通路” 位于体表 , 主要分布 于经脉 的主干和分支 的体外循 行上 , 外 外, 另 人上齿 中, 还出挟 口, 环唇 , 下交承浆 , 却循颐后 下廉 , 出大迎 , 循颊 还 与经 脉 的体 内循 行 及 络 脉有 关 的 , “ 穴 通 路 ” 行 探 讨 , 助 于 对 车 , 耳 前 , 客 主人 , 发 际 , 额 颅 ” 主 干 ) 对 有 进 有 上 过 循 至 。( 大 迎 穴 至 气舍 穴 相 关 的 经 脉循 行 原 文 为 “ 支 者 , 大 迎 前 , 人 其 从 下 经络、 腧穴 的深刻认识 , 并具有一定 的临床意义 。现结合《 灵枢 ・经 脉》 迎 , 喉 咙 , 缺 盆 … …” 分 支 ) 循 人 。( 分 析如 下 : 1 “ 穴 通 路 ”为 主 干体 外 循 行 有 缺盆穴至气冲穴 相关 的经脉循行原 文为 “ 其直者 , 从缺盆下 乳 内 手 太 阴肺 经 、 少 阴 心 经 和 足 少 阳胆 经 “ 穴 通 路 ” 主 干 体 外 循 廉 , 挟 脐 , 气街 中” 主 干) 手 有 为 下 人 。( 髀 关 穴 至厉 兑 穴 相 关 的 经 脉循 行 原 文 为 “ … 以下 髀 关 , 伏 兔 , … 抵 行 。从 手 太 阴 肺 经 原 文 “ 出腋 下 ” 手 少 阴 心 经原 文 “ 出腋 出” 可见这两条经脉“ 有穴通路” 为主干体外 循行 。足少 阳胆经 下人膝膑中 , 下循胫外廉 , 下足跗, 中指 内问” 主干和分支) 人 。( 头 面、 干和下肢“ 穴 通路” 主干体外 循行 , 从原 文“ 缺盆 ” 躯 有 为 可 入 的 3 5足太 阳膀胱经 : . 睛明穴至通天穴相关 的经脉循行原文为 “ 于 目内 起 “ ” 前 以及 “ 直 者 ” 即 直 行 的 主 干 ) 循 行 描 述 得 出 。 有 关 经 文 毗 , 额 , 巅 ” 。( 干) 入 之 其 ( 的 上 交 主 如下 : 络 却穴 至玉 枕 穴 相 关 的 经脉 循 行 原 文 为 “ 直 者 , 巅 人 络脑 , 其 从 还 I 1手太 阴肺 经 : . 中府 穴 至 少 商穴 相 关 的经 脉 循 行 原 文 为“ 出腋 下 , 横 下 出别 下 项 ( 干 ) 主 。 循 腽 内 , 少 阴 、 主之 前 , 时 中 , 臂 内 上 骨 下 廉 , 寸 口 , 鱼 , 行 心 下 循 入 上 循 大杼 穴 至 肾俞 穴 相 关 的 经 脉 循 行 原 文 为 “ 肩 膊 内 , 脊 抵 腰 中 循 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

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冲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冲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向腹胀,是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冲、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吞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

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腨)、腳皆痛,小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腨)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盳盳)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

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灸则强食生肉,缓带披发,大杖重履而步。

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冲,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

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疒贵)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

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

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

两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

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rou。

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

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

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

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

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

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