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改革开放主体征文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精选10篇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精选10篇【篇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相信唱过这首歌的人,心里都涌起一个想法:去首都北京,去天安门广场。
唱着这首歌长大的我在1988年夏天,与即将毕业的大学同学们集体出游北京,已经圆了梦,但是我的长辈除了父亲外,都没有去过北京。
我一直觉得爷爷奶奶在世时,也一定向往着首都,可惜他们那个年代,生活实在不易,没有闲钱去游玩,等我有能力带他们出游的时候,他们已经老了,走不动了。
如今爷爷奶奶已经过世,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了很多人的遗憾。
趁父母健在,我决定带他们去北京,同行的还有79岁的公公。
婆婆去世十年,若地下有知,必定祝福相送。
今年5月8日,我和丈夫带着三位老人出发了。
清晨,坐轨交从吴江人民广场到苏州北站,在那里乘高铁到北京南站,到了北京,又乘地铁到网上预订的酒店。
上午出发,下午到达,从苏州到北京只要5个多小时,这让我父亲感慨不已。
1987年春天,父亲和两位同乡去北京,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前行,路上花了23个小时,几乎是一日一夜。
最艰辛的是,舍不得买卧票,也没座位,三个人挤在过道里,连伸个腿舒展一下身子都困难。
外出游玩,吃住比较关键,特别是老年人。
吃差了,没有营养补充;睡不好,第二天无精打采,影响游程。
在北京的五天时间,我们的一日三餐选择了不同的饭店,全聚德烤鸭、北京炸酱面、庆丰包子……老北京特产、网红菜,几乎尝个遍。
我父亲说,30年前来北京,他们住在达胜皮鞋厂驻北京办事处的宿舍里,每餐都是自己煮,唯有一次去前门上馆,一激动吃了鸡翅,每人花费12元,回到宿舍心痛不已。
我们入住的酒店在王府井附近,离地铁口不远,庭院式,四星级档次。
五个人,开三间房,各自住得舒服。
犹记得,30年前来北京,我与同学们住地下室,房间里潮湿不堪,洗涮都在公共卫生间完成。
对于年迈的老人来说,吃得好,住得好,是玩得好的前提。
在北京的五天时间里,我们大部分选择步行、乘地铁。
比如去故宫和天安门,都是步行去的,住得近,一刻钟就到。
最新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5篇

最新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征文5篇转眼之间,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周年了。
四十年前的中国还处在一个特殊时刻,那是一个春风荡漾的季节。
四十年荣辱与共,四十年风雨同舟,从开始的仰望世界,到走向了引领世界的舞台。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民群众倍感幸福。
四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它对一个人来说,已是半生光阴,但对一个国家来说,只是短短数年。
在这短短的四十年里,中国蓬勃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更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思想上的变化,观念上的更新,物质生活的改变一直到精神上的洗礼。
我自豪我是一名九三社员,我自豪我生在一个教师家庭,我自豪我是一名人民教师。
一个普通水泥台、一张破旧的讲台、一张“伤痕累累”的黑板,粉笔末飞舞与老师的咳嗽,这就是我最初印象的三尺讲台。
儿时的我总感觉,老师肯定不乖,一定是不喝水才会咳嗽连连,我将一杯热水小心翼翼的放在讲台上,希望这样能让老师舒服些,再多给我们讲一些文化知识。
我感觉很幸福,因为我是84年生人,我们这一代人正赶上改革的春风。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大力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伴随着学费、书本费的减免,家长让小孩把小学读完,五年级也改制为六年级,学校渐渐有了6个年级、6个班。
我很幸运的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顺利考上了**大学。
在读初中、高中阶段,整天萦绕在耳边的是“不读书就没有出路”、“考上大学了就能取得成功,考不上就什么都没有。
”回想起上初中的时候,我的同桌总是拿着录好的音乐给我听,那时候我才知道学生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乐器。
很幸运在高中选修了自己喜欢的音乐专业,在专业训练上我一直很努力,当我拿到**大学音乐系的录取通知书时,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大学期间,我一直在努力练习专业,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大学毕业后,我于2010年考入了沙镇五联小学,幸运的我踏上了这三尺讲台。
当20年后我站上了这个熟悉的讲台时,一堂课讲下来那飞舞的粉笔末,那不断讲述知识带来的口干舌燥,终于让我理解了作为教师的那种辛劳。
高中作文5篇见证改革开放

高中作文5篇见证改革开放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改革开放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见证改革开放1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改革开放,见证着中国的大国风范,王者姿态!改革开放之溯源。
“改革”一词由来已久,自春秋战国时就已被韩非子提出,《国语·鲁语上》中就有:“改革,以更功具,以新政要。
”就是要用改革来革除旧的生产工具,更换进攻所用的器具,以创新政治纲领,用改革来促发展。
那么,时隔两千多年,改革一词,从未褪色,它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的兴衰。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日本天皇的明治维新……不计其数的改革都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那么,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以高昂的激情来对待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
至今日它仍是一个闪光点,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实践中区,改革开放历史已经久矣。
改革开放之几多沧桑。
中国于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以革除旧的生产关系,促进新动力,新时代的到来。
但改革开放曾一度进退维谷,停滞不前。
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当改革开放提出要面向世界,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发展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
国内的一些顽固派坚决反对,他们用保守的眼光看问题,不愿敞开国门,不愿与世界交流,并以高压态势提出要打倒这股开放的势头。
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顺应社会潮流的,是难以阻挡的,如同春起之苗,以其迅猛之势突破旧的囹圄,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最终铸就了中国的新辉煌。
改革开放之胜利曙光。
经历了几多沧桑,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G20峰会在杭州的成功召开,一带一路建设谱写着新时代中国的绚丽多姿,亚投行的建设彰显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众多非洲铁路的援建凸显着中国之大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迅猛的发展势头。
觉醒开启征程奋斗成就伟业——档案见证改革开放

JIDIANBINGCHUANDANGAN专题报道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开辟了中国新时代的历程。
中国历史的发展、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清晰地记录在档案里。
听到“档案”两个字,大多数人的印象仅限于一张张白纸上记录着的密密麻麻的、数不清的文字,我也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
今年6月9日是国际档案理事会确定的第11个国际档案日,国家档案局的宣传主题是“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很庆幸我参加了这次征文活动。
带着一份好奇,我查阅了一些有关“档案”的资料,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档案”及它的重要性。
如果时间是记忆和历史的制造者,那么档案就是承载一切的真实记录者。
档案人的工作记录着历史,未来也将记录每一个瞬间,肩负起还原时代记忆的重任,档案工作任重道远!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档案以其独有的形式承载着社会的发展状态与轨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相信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都将是纸质档案向数字档案转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会议,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这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举旗定向、运筹帷幄,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伟大历程。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四篇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四篇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不知从何处飘来一个汽球,掉到姨丈家的院子里,汽球下面还捎着些图书和牛肉干等食品。
这真是天上掉下来馅饼!我立刻被精美的图书所吸引,图书上有许多彩色图片,现在只能想得起其中的一幅:在一部小货车上,几个人正忙着搬运一些电视机;至于上面的文字与数据,我是不感兴趣的。
当我把图书拿出去到处炫耀的时候,小伙伴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这让我感到很满意。
在我的记忆里,这一次经历总带着神秘的色彩,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台湾那边搞的什么“宣传攻势”,目的是宣扬台湾经济发展的成果,油然一笑。
我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真正能够记事要到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候的中国正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
改革开放**年,就是我这一生的前**年。
一路走来,蓦然回首,目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其间的感触已不能简单地用“惊讶”来形容。
在我成长的记忆里,父辈们不止一次地在我耳边提起“工分”、“集体”这类词语。
七十年代中期物资还很匮乏,村民们是“一起干活一起吃饭”,大米平时吃得很少,主要粮食是地瓜,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而“油肉布”票要用“工分”兑换。
“工分”是由“集体”根据个人劳动生产的贡献评定,因此劳动力多的家庭能够得到更多的“工分”。
照明用柴油灯,没有电视、报纸,每到夏日的夜晚,村民们便聚在祖宅前的大广场听广播,这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也是在每日的辛劳过后能够得到的唯一的休闲娱乐。
那时候父亲负责管理村里的一个林场,带着十几个人守着一个山头。
那座山距我们村很远,据说是不知哪一代的祖先置下的“产业”,目的是保证子孙后代有柴火做饭。
父亲说,当时生产队唯一的一辆自行车是专用的运输工具,他们隔三岔五要千里迢迢地把木柴运回村里。
这种景况一直持续到七十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摆脱贫穷。
“平均主义”、“大锅饭”必然要被历史所抛弃。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极大鼓舞了广大的中国农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精选5篇)

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精选5篇)第一篇: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一)、衣我们小时候穿的,哪有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呵。
记得那时候,绝大多数同胞,一年也就三件衣服:春秋一个小布衫儿,夏天一个大裤衩,冬天一幅老棉袄。
哪里有现在的秋衣、秋裤、乳罩和内裤啊。
我至今都不愿意穿内裤,就是源于小时候的***惯。
那时候崇尚艰苦朴素,连干部都穿带补丁的衣服。
有个同学,就因为穿了一件蛋黄绿色的软质裤子,那个风光无限啊!后来才知道,那是使用人家日本的尿素化肥布袋料子做的。
(二)、食那时候产量低,人们又整天在最高指示下只忙乎着互相揭发和斗争呢。
天天讲阶级斗争的好处是,人们不敢有丝毫的私心杂念,坏处则是大好的良田在耍嘴皮子的群众赛诗会和斗争会中,慢慢荒芜。
人们没有吃的,六零年我们周围就有活活饿死了不少人的。
树叶儿树皮都吃尽了,有的人饿极了,就啃面一样的白土,但因结在肠内拉不出来,而亡故。
后来日子渐渐好一点,但计划经济时代,卖个馍馍,还遮遮掩掩唯恐被割了资本主义的尾巴呢。
大家伙食都不好。
只记得,父亲偶尔切个萝卜丝儿当凉菜,还给我们兄妹们在盘子里分好了堆儿呢------因为唯恐小家伙们有仗势多吃多占不均富的。
(三)、住那时候谁住得好啊,连中南海里的装修,我估计也不及现在寻常家的小暴发户吧。
我那时住在国家分配给外公这个贫雇农的三间矮瓦房里------其实是旧社会的一个养猪场,据说砖是全由扒劣绅家的祖坟盖起来的。
一住几十年,什么神呵鬼呵的?连个影儿都没有。
我们就是在这样低矮昏暗如墓穴般的房间里不乏爱与爽朗的笑声中各自追求着慢慢长大。
(四)、行那时候,出门大都靠步行。
父亲的单位里给分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比现在行驶在大街上的“奥迪a-6”和“宝马”还抢眼。
人们有争着撵着出来看的。
外公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早上担着百十来斤的青菜,从候集出发去南阳,下午六点多钟就赶回来了,往返近百里。
为了生活,我对国人和亲人们历来充满了无限的敬意。
高中作文5篇见证改革开放

高中作文5篇见证改革开放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改革开放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见证改革开放1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改革开放,见证着中国的大国风范,王者姿态!改革开放之溯源。
“改革”一词由来已久,自春秋战国时就已被韩非子提出,《国语·鲁语上》中就有:“改革,以更功具,以新政要。
”就是要用改革来革除旧的生产工具,更换进攻所用的器具,以创新政治纲领,用改革来促发展。
那么,时隔两千多年,改革一词,从未褪色,它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的兴衰。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改革,日本天皇的明治维新……不计其数的改革都促进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那么,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仍然以高昂的激情来对待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
至今日它仍是一个闪光点,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实践中区,改革开放历史已经久矣。
改革开放之几多沧桑。
中国于1978年提出改革开放,以革除旧的生产关系,促进新动力,新时代的到来。
但改革开放曾一度进退维谷,停滞不前。
当时,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当改革开放提出要面向世界,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发展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
国内的一些顽固派坚决反对,他们用保守的眼光看问题,不愿敞开国门,不愿与世界交流,并以高压态势提出要打倒这股开放的势头。
但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顺应社会潮流的,是难以阻挡的,如同春起之苗,以其迅猛之势突破旧的囹圄,开拓新的发展道路,最终铸就了中国的新辉煌。
改革开放之胜利曙光。
经历了几多沧桑,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新的篇章。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中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G20峰会在杭州的成功召开,一带一路建设谱写着新时代中国的绚丽多姿,亚投行的建设彰显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众多非洲铁路的援建凸显着中国之大国形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迅猛的发展势头。
改革开放40年征文10篇

改革开放40年征文10篇【篇一】从小我就怕黑,黑暗总会令我心生莫名恐惧,所以,我对灯有着一种独特的记忆。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我也走过了人生40个春秋,正式进入不惑之年。
光阴荏苒,蓦然回首,过去40年间关于灯的记忆,如同幻灯片似的,在眼前一一掠过。
我出生在陕南一个比较偏远的小山村里,在我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我们村还没有通电,煤油灯是山里人最重要的照明工具。
煤油灯的灯身是用废弃的墨水瓶做的,在瓶里倒入煤油,瓶口垫上一个小铁盖,铁盖中间打个小洞,穿上一根用薄铁皮卷的空心铁管,空心铁管里穿上棉线做成的捻子,一个简单实用的照明工具就制成了。
捻子头是灯芯,灯芯可调节大小。
点燃捻子后灯芯就冒出火苗,灯捻滋滋地吸着煤油。
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至少有一盏这种自制的煤油灯。
灯虽然简单易做,可煤油却是很贵的。
那时候家里穷,我们兄妹五个,哥哥、姐姐在镇上读书,弟弟、妹妹年幼,父亲常年在外,很少归家。
家里所有的活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白天干地里的活,晚上又要做各种家务直到深夜。
我胆子很小,特别怕黑,不敢一个人先去睡觉,就跟着母亲熬夜。
家里只有一盏煤油灯,为了省油,母亲总是把灯芯捻到最小,把煤油灯放在高一点的桌子上,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微弱的油灯之光照在空旷的房间里,整个房间都是寂静幽暗的。
我坐在桌子旁,看着那盏小小的煤油灯,看那红色的灯花在灯芯上聚集、跌落……有风吹过,那光就不停地跳跃闪烁着,似乎随时都有被吹灭的危险,我急忙伸手去拢住那灯。
我的一双小手,在挡住风的同时也把光给遮住了……在寂静的夜晚,那小小的煤油灯,那忽明忽暗的灯光,勾勒着母亲的辛劳和我的童年梦想。
时间过去了许多年,那一簇跳跃闪烁的煤油灯的灯光,总是不时闪现在我的脑海。
记忆中煤油灯的灯光,承载着回不去的时光。
80年代末,我们村通上了电,我家也安了电灯。
因为离集镇太远,电压严重不足,照明用电高峰(夜幕降临至晚上十点左右),几十瓦的白炽灯炮,只有中间那么一圈钨丝红着,母亲把它戏称为“挂在墙上的南瓜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档案的故事
秋日午后,看着窗前的一片黄叶自树上缓缓飘落,你可能在一瞬间怔怔出神,感慨逝者如斯,思绪万千,然而时间却从未因此停滞,历史在每分每秒中产生与消亡。
人类从来不是历史唯一的缔造者,却是最其最兢兢业业的记录者。
人往往能够以史为鉴,借古论今,从中知兴替、明得失,而档案则是最直观的历史记录。
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现代档案学的定义为: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冯惠玲《档案学概论》第二版)。
从最古老的甲骨文,到现代社会的正规档案,人类一直通过记录的方式积累和传递知识,促使着文明的进步。
人从一出生便被登记在册,在之后漫漫一生中的荣誉得失都会被记录在自身的档案当中。
而我所要讲述的与档案的故事则要从参加工作后接触工程档案说起。
大学毕业后根据自身专业进入了建筑工程施工行业,成为了一名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从此开始了与工程档案的不解之缘。
和所有刚参加工作的实习生一样,进入到这个行业之后我才知道工程过程资料记录归档是项目工程管理的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初从单位前辈的教导中接触基本的工程资料时,内心是带着好奇与新鲜感的。
但由于自身业务能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我人生中的第一份工程资料充满着错误与瑕疵,写尽了刚参加工作的青年员工的毛躁与青涩。
在经过了前辈领导的多番悉心审阅修正方达成归档条件后,我终于开始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几张纸本身所代表的厚重的意义。
随着自身工作经验的积累,业务能力的提升,工程过程档案管理逐渐成为了我工作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保证工程档案与工程施工现场严格同步是每一个工程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岗位职责。
工程档案必须是客观的、毫无差错的、及时的,它像一个工程项目高尚的灵魂,伴随着工程项目的始终,是一个工程合法合规的真实写照。
正是怀揣着这样严谨而又充满敬畏的心态才能让我在每一次枯燥的重复工作之后,在的每一个通宵达旦忙碌的日日夜夜里仍能保持一颗严谨且敬畏的心认真填写记录每一份工程档案。
仿佛一个公正秉直的史学家一样,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进行真实有效的记录。
工程档案是科学管理渗透到业务流程中的一种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引领,传统的建筑行业逐步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如今的建筑工程档案已经形成了一套合法合规的完整体系,它不仅对工程管理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更系统的规范了工程管理的流程,成为工程项目管理过程的一套科学的指导书,对工程项目管理有着非凡的意义。
展望未来,工程档案管理将会向无纸化、电子化、影像化的方向发展,届时将会是建筑行业的又一次进步与变革。
有生之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