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人教版

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目标1、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会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2、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习重点: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学情分析:本节是南方地区第二节,学生须综合运用地图识别、地形、气候并结合当地的人文地理等知识来进行学习,部分同学可能由于基础等原因有一定困难,须通过讲授、活动、练习等来进行突破。

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学习有关知识,并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教案,教科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浙沪一带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自古就是繁华富庶之地,号称“江南水乡”、“鱼米之乡”。

点明课题: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江海交汇之地【读图·析图】图7.13知识点1、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找出:长江、黄海、东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

(2)从图中找出: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南京、杭州、上海。

描述长江三角洲包括的范围。

(3)看看本区地形以什么为主?概括本区的地形自然特征。

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4)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主要是指哪两种交通运输方式?2、成都平原位于长江的上游地区。

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 )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和弊。

(2)说说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二)知识构建你掌握本节课的主干知识了吗?你能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吗?一:江海交汇之地1.地理位置和范围2.“鱼米之乡”气候: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

3.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靠____干支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____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____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____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精选)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精选)

第二节长江三角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图使学生明确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读图分析长三角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人口众多、城市密集的状况。

3.了解区域发展对人们学生活方式的影响。

4.了解本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旅游业。

5.认识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组成一个整体。

过程与方法:1.通过开展多种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相互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养成团结合作意识。

2.通过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培养民族自豪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长江三角洲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便利的交通。

2.人口稠密,城市众多。

3.水乡文化特色与旅游教学难点:1.对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作出评价。

2.对比成都平原和长三角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一、教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是说苏州、杭州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教师:不错!这里有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园林和杭州西湖,宛若人间仙境。

这里不仅美丽,而且富饶。

在这里,人们可以泛舟河湖,漫步园林古镇,尽情领略江南景色的美好;还可以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感受经济的发达与繁荣。

苏杭就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这节课我们就到那里看一看。

【设计意图】著名作家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同学们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上就学过了,他们并不陌学生。

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学生们会感到很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很快融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导入二、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乌镇的图片):同学们观察图片,根据图片中的民居特征讨论该民居主要分布在哪个地区?学生(读图,讨论):长江三角洲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优美的水乡风光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今天我们一起认识这个特殊的地区。

人教版 八年级 地理 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学案设计

人教版 八年级 地理 下册 第七章 第二节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学案设计

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目标导航】1.运用地图指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2.利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3.说出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应用。

4.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能够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江海交汇之地1.范围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地区。

2.自然环境长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星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3.优越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

这里依托长江干流发达的水运,可以联系广大的内陆地区;同时这里又是我国南北海上航运的中枢,并通过远洋航线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城市分布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口稠密的富庶繁华之地,城镇兴盛。

这里有南京杭州、苏州扬州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

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2.上海的重要性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和我国最大的城市,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上海不仅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且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都有辐射带动作用。

3.城市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交流日益频繁。

借助发达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像是生活在同- -座城市一样,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

【点拨】以长江为例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长江可以提供灌溉水源,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可以提供便利的水路交通,有利于加强经济联系;可以为沿江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可以冲积形成平原,带来肥沃的土壤;在长江上游水能较丰富的河段,人们可以利用水力发电。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 南方地区7.2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第2课时教案某市市长:我市与上海市的经济协作十分紧密,这也大大促进了本地的城市建设与发展。

提出问题:交流讨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8.汇总上海的职能:(1)位于长江入海口,是全国最大港口;(2)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3)重要的金融中心;(4)拥有浦东国家级经济开发区;(5)最大的商业中心;(6)重要的科技教育中心;9.设置活动,读下列图文资料,感受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10.互动交流:产生“同城效应”的重要条件是什么?补充:沪杭高铁的开通,无论是在长江三角洲旅游吧!!2.展示交流——体验水乡情西塘古镇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地处江浙沪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

西塘历史悠久,是古代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3.涉足世界文化遗产出示杭州西湖资料:春有苏堤春晓,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每一处景观都是人间绝色———因为有了西湖,杭州成了一座让人百看不厌的城市。

西湖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而且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间天堂”。

图为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杭州时主持修建的苏堤。

4.欣赏特色文化,传统的戏曲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1)评弹又称苏州评弹、说书或南词,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是一门古老、优美的汉族说唱艺术。

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

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2)戏曲文化——我们眼中的昆曲是什么样的?(3)茶文化——生活中的龙井茶补充:龙井既是地名,又是泉名和布城乡,水乡古镇散落郊野,十余个专业博物馆也成了旅游新热点。

苏州有大大小小数十个园林,不同的园林风格各异,漫步其中犹如在画中游。

拙政园建于明朝,是苏州园林中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一个。

4.互动交流三:(1)展示评弹:(2)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11 / 1111。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结合有关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4.结合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23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卤汀河对港口村发展影响的相关材料,搜集上海城市发展的资料,搜集泰州“水乡”文化特色的例子。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新闻材料摘选:日前,2014中国城市群排名和2014世界六大城市群分别出炉,引发人们的关注。

在国内,六个城市群综合指数水平的排名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山东半岛、中原经济区、成渝经济区。

而在世界六大城市群中,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榜。

教师:同学们,在这则新闻材料中,最值得关注的城市群是哪一个?学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教师: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能够位居2014年中国城市群首位和入选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呢?这与我们泰州的发展有关系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领略它的与众不同!4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材料,让学生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课堂氛围。

讲授新课一、优势篇──江海交汇之地教师: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图”,小组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

2.在图中找出泰州、姜堰的位置,并描述与长江三角洲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质教案

人教版(新课标)地理八年级下册《“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各月降水量较成都市均匀,影响因素为海陆因素。

3.气候湿热,所以饮食比较清甜(二)地形特征:1.观察长江三角洲地形图,长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主体为长江以南的太湖平原。

零星散布着一些小山丘。

2.结合气候,得出适合西湖龙井的种植环境。

(三)河湖特征:1.在地图上找出长江、钱塘江、太湖,并圈注。

2.展示其他河湖位置。

3.引导学生得出: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水源充足。

所以这里河产丰富。

4.河湖联系:观察地图得出:京杭运河沟通了长江和钱塘江两大水系。

5.水文特征:结合地形和气候特征,得出这里江阔水深,水流平稳,有利于水运。

(四)土壤特征由于这里是冲积三角洲平原,农耕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耕作,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小结:三、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一)渔业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为什么被称作“鱼米之乡”?1.展示淡水渔业2.展示桑基鱼塘(二)种植业1.粮食作物:水稻2.经济作物:油菜,茶叶,桑蚕(三)活动探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探究河流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1.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补充说明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根据图文资料认识河流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3.说说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利与弊。

利——为成都平原提供充足的水源;弊——水量大的时候岷江会泛滥成灾,对成都的农业造成损失。

4.说说都江堰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

(成都平原主要由岷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像一把扇子平铺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于战国时期,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

由此,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讨论:长江不同河段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上游:主要体现在生态保护、水能和灌溉方面;下游: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灌溉、航运、养殖等方面。

小结:四、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学生观察图“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分布”。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的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辐射作用。

4.了解长江地区的文化特色和著名的旅游地。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帮助学生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难点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2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中下游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

二、新课讲授(一)江海交汇之地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范围2.鱼米之乡3.江海交汇之地(二)我国最大的城市群1.历史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上海4.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同城化(三)水乡的文化特色与旅游1.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1)世界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2)水乡风貌(3)人文旅游资源2.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旅游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原因(1)有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2)人文旅游资源丰富(3)便捷的交通(4)较为完善的服务设施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优势,知道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着我国最大的城市群,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发展状况,以及本区密集的旅游景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对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出发,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地区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特点。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城市和产业,引导学生分析其经济发展特点。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各自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料。

2.准备案例分析的相关资料,如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数据。

3.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以便在课堂讨论中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提问:请大家来说说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农业、工业、城市分布等方面的图片和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图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掌握河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3.能够举例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长江三角洲图片和歌曲《梦江南》)
请一名同学朗读教材49页第一段的文字,将学生带入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的学习中,然后提问学生,说出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印象。

学生自由分享,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第二节“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讲授新课]
一、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
自主学习:
1.地理位置和范围
①长江三角洲位于长江游地区,濒临海海,
地处交汇之地。

②长江三角洲包括_ _市、_ __省南部、_ _省北部地区。

2.自然环境——“鱼米之乡”
①地形: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势。

②气候:类型;
特征。

河湖:。

④土壤:。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图。

完成后学生上台利用展示平台讲解
板书:
位置: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
范围:江苏省南部,上海市,浙江省北部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2. 结合教材图7.13,引导学生读图找出“江”、“海”,从而进一步理解标题中的“江海交汇之地”的含义,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合作探究一
结合图文材料,评价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教师总结并板书:(三)江海交汇之地:
过渡:河流除了具有灌溉和航运,还具有哪些影响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材51页活动题第1.第2题。

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引导。

活动探究二
1、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

以长江地区为例,补充并归纳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完成后学生上台讲解)
2、认识岷江对成都平原发展的影响?
(1)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2)都江堰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插播都江堰工程原理解说视频)
3、长江下游和上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差异?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反馈练习
1、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特点是( )
A 、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
B 、地表平坦开阔,一望无际
C 、地形以丘陵为主,平均海拔在50米以下
D 、地势平坦,湖泊、河网稠密
2、长江三角洲是驰名中外的( )
A 、温带水果之乡
B 、鱼米之乡
C 、亚热带动植物王国
D 、旅游胜地
3、长江三角洲地区属于 ( )
A 、热带季风气候
B 、亚热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世界主要港口 长江水运
沿海航运 远洋航线 联系
联接 通往 广大内陆地区 南北方地区
4、读“长江三角洲地区分布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的地理事物的名称。

A______海,B______海,C______运河,D______ (河流)。

(2)该地区的以____________气候为主,
气候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形以____为主,
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粮食作物);由于这里河湖众多,也是我国重要的______产区。

因而本区有“________”的美誉。

※走访调查
1、长江对永川经济发展的影响
2、我们能为“母亲河”——临江河的整改做些什么?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长江三角洲地地理范围以及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
形、河流、土壤等,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此外我们需要分析长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影
响,了解河流上、中、下游对区域的影响作用。

※板书设计:
一、江海交汇之地
(一)位置范围:
(二)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河湖:河网密集、湖泊众多。

土壤:肥沃
(三)江海交汇之地:
长江水运
沿海航运
远洋航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