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89828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4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4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拟的力量,把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2、教学难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依据课标要求,在学生已有学问根底上,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地图。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问题推动学生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逐步形成区域地理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四、教学预备1、教师预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备:依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绘制中国轮廓地图备用。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教师: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熟悉了中国的地形和地势,知道了地形和地势影响我们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现了一些自然环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请大家观看图片,说出图片中人们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环境的制约?学生:(读图片,思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师:刚刚看到的这些现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对,就是气候。
那么从今日起,我们就来学习影响我国自然环境中的其次个要素,来了解中国的气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切入主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我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我国1月和7月气温特征教师: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有关气候的一些根本学问,气候包括哪两个根本要素呢?学生答复预设:气温柔降水。
教师:今日我们就先来学习中国的气温。
说到我国的气温,小明是深有体会,他每年冬天都要从海口回哈尔滨老家过年,体验沿途的气温变化,服装也从短袖一点点加到了羽绒服。
有了这样的阅历,他暑假预备回哈尔滨的时候,就有备而回,也带了羽绒服。
可是他这次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第一章:黄土高原地区1.1 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学习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征。
掌握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
【教学内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和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黄土高原的保护和治理措施。
【教学活动】地图阅读:让学生阅读黄土高原的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范围。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黄土高原地区,观察地表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2 农业发展与粮食问题【学习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状况和粮食问题。
掌握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教学内容】黄土高原的农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黄土高原的粮食生产状况和问题。
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
【教学活动】数据收集:让学生收集黄土高原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章:长江中下游地区2.1 地理特征与经济发展【学习目标】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地理特征。
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问题。
【教学内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表特征和气候特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问题。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保护和发展措施。
【教学活动】地图阅读:让学生阅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图,了解其地理位置和范围。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长江中下游地区,观察地表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了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情况。
掌握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教学内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和利用情况。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利用措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篇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4篇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1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北方地区的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探讨南方地区的特点,并更好地掌握南北方地区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难点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点及经济发展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了解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在此基础上,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南方地区。
[新课讲授][提问] 同学们,我们就居住在南方地区,在你的印象中,南方地区是怎样的呢?与北方地区对比,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对南方地区有个在概的整个认知。
)[展示图片] 南方地区地形图。
[学生活动] 读南方地区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海南省、东海、南海、长江、珠江、洞庭湖、太湖、鄱阳湖。
(通过学生的读图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在图中找到的这些地理事物可以说明南方地区有什么特点。
)[师生总结]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区域。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沿岸及入海口处,河湖众多、水网密布。
1.自然条件优越的红土地(1)位置、范围。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红土地。
(主要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学生活动] 完成书本P.7活动2,观察图5.9中东南丘陵的土壤与北方地区土壤的不同,认识红壤的特征。
[介绍] 红壤不同于北方地区的黄土地和黑土,它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一种颜色较红的土壤,呈酸性,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耕作时,要适当增施有机肥。
[提问] 南方地区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气候有什么优越性?[学生回答] 气候一月0℃以上,降水在800毫米之上,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篇二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篇一一、目标导学知道东北地区的显著特色。
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了解东北三省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概况。
二、知识梳理1、请说说东北的“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的含义:2、东北三省包括3、东北三省地下以,主要的河流有。
人们常用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请在地图上指出本区的主要山、河、平原。
4、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是。
三、探究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四、巩固练习1、东北三省指的是()A、黑龙江、吉林、河北B、黑龙江、吉林、辽宁D、吉林、辽宁、内蒙古姓名:评分:C、黑龙江、内蒙古、辽宁2、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分别是()A、哈尔滨、呼和浩特、沈阳C、长春、沈阳、石家庄3、“冰城”是指()A、哈尔滨B、长春C、沈阳D、西安B、哈尔滨、长春、沈阳D、太原、石家庄、哈尔滨4、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5、我国最大的平原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D、三江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6、下列河流是中朝界河的是()A、鸭绿江B、黑龙江C、额尔齐斯河D、松花江7、下列四幅图,反映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是()8、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分布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9、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A、气候冷湿C、冬短夏长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D、降水集中于秋季10、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A、干旱B、寒潮C、台风D、洪涝11、关于东北三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B、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C、东北三省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D、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12、下面关于东北三省气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B、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C、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D、纬度较低,又紧邻着亚洲北部温暖的夏季风源地13、东北三省地形以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因此,人们常用“、”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1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1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篇一辽阔的疆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
”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一、教案内容:章节:第八章世界的气候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 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
2. 气候现象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2. 提问: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原因。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一个气候现象案例,如:“温室效应”。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气候现象及其成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强调气候现象的分析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 选择一个气候现象,分析其成因。
二、教案内容:章节:第九章世界的降水与风向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分析风向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
2. 风向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判断。
2. 风向变化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 提问:气候与降水有什么关系?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降水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三、风向变化分析(10分钟)1. 讲解风向变化的原因。
2. 给出一个风向变化案例,如:“季风现象”。
3.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风向变化及其原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降水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降水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第一章:中国的地理差异1.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地理差异的分类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中国地理差异的定义与分类东部与西部地理差异南方与北方地理差异沿海与内陆地理差异1.3 教学活动导入:中国地图展示,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差异讲解:教师讲解中国地理差异的分类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区的地理差异,如东北与西南地区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家乡的地理差异1.4 作业与评估作业:学生绘制中国地理差异示意图,简要描述各地区的地理差异评估: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2.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2.3 教学活动导入:自然资源的概念介绍,引导学生关注中国自然资源讲解:教师讲解中国自然资源的分类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如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2.4 作业与评估作业:学生绘制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简要描述各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评估: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三章:中国的地理分区3.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地理分区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地理分区的分类和特点。
3.2 教学内容中国地理分区的定义与分类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3.3 教学活动导入:中国地理分区的概念介绍,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分区的特点讲解:教师讲解中国地理分区的分类和特点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地区的地理分区,如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家乡的地理分区3.4 作业与评估作业:学生绘制中国地理分区图,简要描述各地区的地理分区特点评估: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第四章:中国的地形与气候4.1 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地形与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中国地形与气候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 1 课时时间:2014 年 3 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时安排1 课型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导入新课]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调整与思考过程设计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举例:(大屏幕显示)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第一、二位编码表示一级行政区第三、四位编码表示下一级行政区第五、六位编码表示投递局的代码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
(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
(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
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作业名校课堂调整与思考课后反思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 2 课时时间:年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课时安排 1 课型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
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
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
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调整与思考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
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
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
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
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
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其他不同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主要形成原因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主要农作物气候作物熟制气候传统运输方式地形传统民居气候其他不同作业名校课堂调整与思考课后反思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3 课时时间:年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型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知识目标1.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说明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教学重点 1.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学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自主学习】【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一线以北,东临海和海。
2.地形:以和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和,大部分地区属于。
大部分属于(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调整与思考【北方地区的农业】5.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为。
主要种植、、等粮食作物,以及、、等经济作物,称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6.找到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
(在书中做标注)【课堂检测】1.北方地区东临()A:渤海和黄海B:东海和南海C:黄海和东海D:渤海和东海2.下列属于北方地区地形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四川盆地C:黄土高原D :长江中下游平原3. 下列不属于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有利因素的是()A:平原面积大B:土壤肥沃C:降水偏少D :耕地集中连片4 .下列属于北方地区气候类型的是()A C DB5. 为缓解华北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大开采地下水B 跨流域调水措施C 兴建水库D 海水淡化技术的广泛应用6 .华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滑坡和泥石流C.台风D.干旱 7.读图完成。
(2)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 ,粮食作物以 、 、 为主,经济作物有 、 、 。
BL(1)填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山脉:A ;B ;E ;地形区 C ,有“ ” 之称;D ;L 和F 又常被称“ ”,F 地形其特点是 ;濒临海洋G ;H 。
作业名校课堂调整与思考课后反思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4课时时间:年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白山黑水”——东北三省课时安排课型知识目标1.认识我国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认识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发展历程。
教学重点1. 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教学难点自然条件对农业及工业发展影响教学过程设计【自主学习】【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2.范围:包括、、,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地形:以和为主。
东部为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
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
东北的山脉分布像一个。
3. 河流:山地的东南方有江和江流过,这两条河是中朝两国的界河。
大小兴安岭的北部有流过,它是中俄两国的界河。
4.气候:东北三省气候。
(找到描述气候特点的词句,标注在书中)5.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农业】6.农业发展的条件:(1)制约因素:东北三省的农业生产与密切相关。
这里纬度较,气温条件只能满足农作物的需要。
在春秋季节,由于经常受影响容易发生。
(2)有利条件:地势,土壤,适宜大规模的耕作;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7.盛产、、、等,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提供商品粮最多的粮食生产基地。
调整与思考8. 东北平原开发历程。
(在书中找到标注)【工业】9.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
10.东北三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遇到的问题有哪些?(在书中做标注)【课堂检测】1.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A:气候冷湿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C:冬短夏长D:降水集中于秋季2.不属于东北三省农业发展有利条件的是()A:地势平坦B:土壤肥沃C:人口稀少D :雨热同期3. 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A. 干旱B.寒潮C.台风D.洪涝4 .下列不属于东北三省形成产业是()A.钢铁、机械B.石油、化工C.煤炭、电力D.轻纺、电子作业名校课堂调整与思考课后反思武威阳光实验学校(中学部)课堂教学设计八年级地理下册总第 5 课时时间:年月学科地理设计者刘亮课题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课时安排 2 课型讲授知识目标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3.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归纳黄土高原的气候特征。
4.举例说明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风土人情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自然特征教学难点理解黄土高原形成所运用的证据教学过程设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展示图片,黄土高原的特色景观和风土人情景观特征: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提问:起源了哪些文明?(板书)文明的摇篮二、合作探究,体验感悟。
(一)认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1 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