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琥珀

合集下载

琥珀课文精讲

琥珀课文精讲

琥珀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琥珀》这篇文章可以划分为四个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主要描述了由琥珀的样子推测其形成的时间。

作者通过观察琥珀内部的昆虫,推测出这个琥珀形成的时间大约在几千万年前。

第二段(第2-13自然段):这一段详细描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一个生动的场景,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树脂从树上滴落,包裹住了一只小虫,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树脂逐渐硬化,形成了琥珀。

第三段(第14-17自然段):这一段讲述了琥珀的发现过程。

作者描述了人们在海边发现这块琥珀的情景,以及人们对这块琥珀的惊叹和好奇。

第四段(第18自然段):这一段主要讲述了琥珀的样子和科学价值。

作者描述了琥珀的透明度和里面的昆虫,强调了琥珀的科学价值。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科学家通过研究琥珀,可以推测出古代生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琥珀》这篇文章以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叙述,介绍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同时也揭示了琥珀的科学价值。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对琥珀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文章赏析《琥珀》这篇文章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想象文章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想象,将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树脂滴落、包裹昆虫、历经岁月沉淀最终形成琥珀的过程。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也让读者对琥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琥珀》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

作者通过科学知识的介绍,让读者了解了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同时也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丽。

这种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使得文章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让读者在欣赏美文的同时,也增长了科学知识。

三、深刻的主题思考文章在介绍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自然界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0篇)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优秀10篇)

《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优秀 10 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内容是我为您带来的 10 篇《《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 12 个生字。

正确读写“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推测、松脂”等词语;2、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3、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2、初步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通过观察和查找资料,谁说说什么是琥珀? (琥珀是古代松树枝的化石,淡黄色,也有褐色或红色的,可以作装饰品。

)快速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块什么样的琥珀?二、检查预习1、读一读本课生字,组词,说说易错的字琥珀蝇脂掸拭辣渗澎湃黏测注意:“脂”“渗”“湃”的读音;“拭”“黏”的书写。

2、交流预习时弄懂的词语三、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的部分,作上记号,再给文章分段,并批注每段的主要内容1、指名读每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 (1~12 自然段) 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 (13~17 自然段) 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

第三部分 (18 自然段) 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2、默读课文,思考画批: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3、小组讨论,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小结记住我们同学提出的问题,下节课继续讨论,并回忆对比一下这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和《黄河象》有哪些不同?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说课稿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琥珀》说课稿

《5.琥珀》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琥珀》。

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PPT】一、说教材【PPT】:《琥珀》是部编版第八册第二单元“科普”主题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形成琥珀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有机地编织在故事中,让合理推测与故事讲述巧妙结合,既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又能让学生增长见识。

二、说学情【PPT】: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这是基于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阅读策略上的进一步发展,旨在增强学生主动提问的意识,养成阅读时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上解决的是如何提问,四下在本单元则对“试着解决”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三、说教学目标【PPT】:结合三维目标的要求,针对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为以下四个方面: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形成的过程,弄清科学家推测的依据。

教学难点则为从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推想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及推理能力。

四、说教学方法【PPT】:1、运用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按“学生质疑——自学整体感知——分组合作交流”的思路,顺学而导,以读促讲,读中感悟,读写结合,使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3、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PPT】1.谈话导入,明确文体【PPT】首先,老师出示琥珀图片,问:关于琥珀,你有哪些了解?此举旨在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让学生的新知识,建立在以往知识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意义的。

接着,介绍文体,感受特色。

由于“琥、珀”这两个字都是本文生字,在老师板书课题时,就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感受字形——用“王”做偏旁的字大多和玉有关。

这样适时渗透字理教学,既有利于发掘汉字的文化内涵,又为下文的科学推测奠定基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5琥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5琥珀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5琥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琥、珀”等生字,规范书写“吼、脂”等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辨真实的描写和想象的描写。

3.情感与价值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作业,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猜测一下,“琥珀”这两个字与什么有关?这两个字都是“王”字旁,我们知道汉字的偏旁大多都是表意的。

古时候,“王”其实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贵的宝石。

如“珍珠、琉璃……”所以,琥珀是比较稀奇、珍贵的。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初读正音。

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出示:怒吼、松脂(zhī)、拂拭、蜘蛛、美餐、热辣辣、照射、渗出、挣扎、一番、冲刷、仍旧、推测、详细。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谁来介绍一下作者?课件出示柏吉尔简介。

3.说说:什么是琥珀?你见过琥珀吗?生自由汇报。

三、研读贯通,交流感悟1.快速浏览课文,琥珀是什么样子的?画出最能说明这块“琥珀”特点的句子。

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小组交流讨论。

(1)找出琥珀的形成条件。

(2)文中的琥珀有什么科学价值?生交流汇报: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师:联系上下文理解“推测”的意思。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生:我是通过找近义词理解“推测”的。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通用1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通用13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教案(通用13篇)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琥珀》篇1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要求: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指名读文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4、作业:抄写生字词第二课时三、品读体验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3、熟读课文(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9篇)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9篇)

《琥珀》教学设计(优秀9篇)《琥珀》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篇一教学目标:1 学会课文中的生字。

2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 了解琥珀的特点与价值,认识它的形成过程。

4 学习文中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一组有关琥珀的图片和装饰品图片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一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解释课题1 读课题之后,请学生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2 老师补充介绍琥珀的资料。

3 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一组不同样子的琥珀图片。

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透明、光滑的,而且里面都有物体;不同的是里面物体不一样。

)在学生交流之后,老师过渡到新课:我们今天文中介绍的是哪一块琥珀呢?(学生找准图片后,再一起欣赏文中琥珀的样子。

)谁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它是什么样子?(指多名学生进行描述,建议能够抓住物体的特点来说,老师及时给予点评)那文中具体写样子的是哪个自然段?二理解课文内容1 打开课本,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找到描写样子的段落自由朗读,并做上记号。

(最后一个自然段)2 请学生一起读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里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有其它描写吗?(价值)老师过渡语:琥珀有这么大的价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大家再自由朗读课文,具体描写它形成过程有哪些段落。

(2到12自然段)3 分析琥珀形成过程(1)琥珀形成必须经历哪两个阶段?(松脂球与化石的形成)(2)仔细读课文,松脂球的形成应有哪些条件?化石形成又要哪些条件?(3)比较琥珀与黄河象化石的形成有哪些不同?(4 )作者假想是什么依据?还有其他的故事发生吗?(启发学生大胆的想象,说出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4 学习琥珀的发现:学生朗读相关段落(13到17自然段),思考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找出文中所描写的动词。

三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1 对照板书,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一次熟悉课文内容。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

《琥珀》教学设计(精选14篇)《琥珀》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琥珀》这一课,齐读课题。

老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图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老师板书“推测”后,追问:“推测”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答出推测就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师继续追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会说到这块琥珀是什么样的,老师随即转入第二个教学步骤。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抓主要内容说说。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随后讲解:当贪婪的蜘蛛扑向快乐的苍蝇的那一瞬间,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了里头,这真是无巧不成书呀!(3)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5.《琥珀》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5.《琥珀》教学设计

本文选编自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作者是德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柏吉尔,译者顾均正。

这是一本集科学知识与想象情节于一体、可读性非常强的科普著作。

作者根据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而合理的想象,推测出几万年前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并用文字再现了出来,通过故事化的方式将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极其生动有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他们提出更多的问题,促使他们积极探索。

课文主要通过故事化的形式写了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渔民父子发现琥珀、琥珀的样子及价值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作者描述得最为详细的部分。

作者根据那块琥珀的样子,对这一过程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具体而逼真地还原了当时松林、天气情况和苍蝇、蜘蛛的活动,科学有序地揭示了几万年沧海桑田的变化,让读者觉得琥珀的形成过程就在眼前。

这样的写作手法就如同是在拍一部科学纪录片,虽然是推测,但不得不让人信服。

这种推测加细节描写的方法,值得我们引导学生去品读,并尝试运用。

【学情分析】本课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以小学四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未必能全部发现,也不必全部发现。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是要加以引导,教给他们方法,二是要利用这些细节的前后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科学知识的联系,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利用这些细节及联系去解决,这才是这篇选文的价值所在。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解决问题的勇气与尝试比解决问题本身更有意思,更有益于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本单元作为提问解疑单元,在导语中明确提出“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本课教学在四年级上册阅读策略单元—提问的基础上展开。

提出问题是本课学习的第一步。

学生已有一定的提问能力,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梳理,并尝试解决提出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正确书写,理解词义。

2.借助阅读链接,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文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找出与链接资料中相对应的段落,并体会它们表达上的不同3.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琥珀
琥珀是几千万年前的针叶树木的分泌物(树脂、松脂)经过石化作用的产物。

也称为“树脂化石”或“松脂化石”。

一.文化赏析
琥珀形成的最古老故事产生于希腊神话,后来被罗马诗人奥维德写进了《变形记》。

其中写到法厄同德姐妹变成了黑杨树,黑杨树的眼泪变成了琥珀。

因此,有关琥珀的展览常用“神的眼泪”作为主题。

墨西哥南部的土著人认为琥珀具有魔力将其称为“太阳石”,那儿的妇女至今仍为她们的婴儿戴上琥珀手镯,作为幸运符用以辟邪。

还有些看法更富想象力,认为琥珀是太阳的碎片凝固而成的,当太阳西沉入海时,炽热的太阳会像炽热的铁块遇水淬落下一些碎片一样,也有少许太阳的碎片淬落下来,并在海水中凝固,随水漂泊。

早期的琥珀多为贵族阶层所拥有,美国第一夫人玛莎·华盛顿所佩戴的琥珀至今仍展示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内。

琥珀在我国古代又称“琥魄”,认为它是由猛虎的魂魄幻化而成。

虎是百兽之王,所以琥珀在古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并相信它具有镇邪避恶、除魔降妖的作用,广泛用做护身符,人们常在小儿胸前挂上琥珀,用以壮胆镇惊,同时也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像猛虎一样强壮勇敢。

台湾和香港也流行“琥珀有趋吉避凶、修身养性的功能”这样的看法。

琥珀色泽含蓄、质地温润,具有无比的亲和力,触摸它给人以安详恬静的心灵感受。

除了这些美感外,琥珀更是一条通往古代奥秘世界的“时光隧道”。

设想一下史前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中,树木分泌出的树脂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将昆虫、植物碎片、花粉、空气、水分等定格于金黄色透明的“坟墓”之中,经过千万年的尘封,为科学家重现古代大自然的情景提供了重要线索。

因此,有人将琥珀誉为“瞬间的永恒,历史的凝固”。

唐代诗人韦应物有一首颂吟昆虫琥珀的诗:“曾为老茯苓,元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犹可观”。

受电影《侏罗纪公园》的影响,人们曾一度狂热地购买含有昆虫的琥珀,琥珀贸易在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琥珀宫”始建于1702年,耗时12年建成,所用的琥珀采自波罗的海,由丹麦建筑师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建造的,占地55平方米,后来琥珀宫作为礼物献给了俄国沙皇彼得一世。

据曾经置身于其中的人描述:“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宫室内,金碧辉煌,伴随着淡淡的松脂香气,仿佛到了仙境一般”。

琥珀除了用于装饰外,还是一味名贵的中药。

据《神农本草经》载:“琥珀无毒,味甘平,安五脏,定魂魄”。

中医用于主治小便涩痛、尿血、惊悸失眠等症。

二.琥珀的宝石学性质
琥珀是 C、H、O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成分为琥珀脂酸、琥珀松香酸,另含量琥珀油、 H2S等。

琥珀为非晶质体,常呈结核状、瘤状、水滴状,产于煤层及其它沉积岩层中。

重达8.8kg的波罗的海琥珀
硬度仅为2-2.5。

折射率为1.54。

比重为1.08左右,在饱和盐水中可以悬浮,是已知宝石中最轻的品种。

颜色有黄色-蜜黄色、黄棕色-棕色、浅红棕色、浅绿褐色。

具典型的树脂光泽,透明- 半透明,韧性较差,外力撞击时容易发生碎裂。

琥珀是很好的绝缘体,摩擦带电现象明显。

琥珀导热性差,用嘴唇触之有温感。

加热至150摄氏度时开始软化分解,250摄氏度时发生熔融,产生白色蒸气,并发出松香味,
鉴于这一特性,琥珀常被用作卫生香,德国人将琥珀称为“燃烧石”。

传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就有一琥珀枕,用于睡眠时摄取芳香。

琥珀易溶于H2SO4和热HNO3,部分溶于酒精、汽油、乙醚中。

在阳光下曝晒或置于过分干燥的环境中,琥珀表面会因脱水而产生裂隙。

三.琥珀的品种
1.血珀:色红如血,透明。

2.金珀:金黄色、明黄色,透明。

3.琥珀:黄红色、淡红色,透明。

4.蜜蜡:棕黄色、金黄色,半透明,有蜡状感。

5.金绞蜜:透明的金珀与半透明的蜜蜡互相缠绞在一起。

6.香珀:具有香味的琥珀。

7.昆虫琥珀:包含有动物遗体的琥珀。

四.琥珀的质量评价
琥珀的质量评价应从颜色、块度、透明度及内含物四个方面进行:
1.颜色:以颜色浓重者为佳,其中价值最高的是红色和绿色。

2.块度:一般要求具有一定的块度,且越大越好。

3.透明度:要求洁净无裂纹,越透明越好,以晶莹剔透者为上品,半透明至微透明者为次品、劣品。

4.包裹物:琥珀中可含有许多种类的动物、植物包裹物,其中以含昆虫者最好。

依据昆虫完整程度、清晰程度、形态大小、数量多少来决定虫珀的价值。

五.琥珀的产地
琥珀的产地众多。

主要有欧洲波罗的海沿岸的波兰、德国、丹麦、俄罗斯等国家,国际市场销售的琥珀80%产于波罗的海地区。

其中俄罗斯的萨姆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琥珀矿。

多米尼加海域也曾大量产出优质琥珀,国际市场销售的琥珀10%出自这里。

但丹麦是第一个发现琥珀的国家。

目前,在罗马尼亚、捷克、意大利西西里岛、挪威、英国、新西兰、黎巴嫩、美国、缅甸、加拿大、智利、中国均有产出。

中国的琥珀主要产自抚顺煤田中,而且有大量优质虫珀。

另外,河南、云南、福建也有琥珀产出。

六.琥珀的保养
琥珀与珍珠一样也属于有机宝石,挥发性、腐蚀性的物质对它不利,一般的珠宝清洗液并不适用于琥珀,保养琥珀时应用温水清洗,用柔软的布吸干水分后,以少量的橄榄油轻轻擦拭,即可恢复琥珀的光泽。

另外,由于琥珀硬度很小,应避免被硬物磨损。

七.琥珀的优化处理及仿制品
1.热处理:
其目的是增加琥珀的透明度,方法是将因含大量气泡而呈云雾状的琥珀放在植物油中
加热。

特征是常出现“太阳光芒”、“睡莲叶”般的裂纹。

2.再造琥珀:
方法是先将琥珀破碎至一定粒度,用重力浮选除去杂质,在2.5×106Pb的压力、
200-230摄氏度的温度下压制成型。

其鉴别特征如下:
a. 具有糖浆状搅动构造。

b. 放大观察见粒状结构。

c. 气泡呈扁平拉长定向排列或含有未熔物。

d. 短波紫外光下表现为明亮的白垩状蓝色荧光,而非浅白、浅蓝或浅黄色
荧光。

3.染色处理:
天然琥珀在空气中暴露若干年后会发红,因此,染色的目的是仿旧。

其特征是红色集中于裂隙内。

4.塑料仿琥珀的特征:
a. 除聚苯乙烯外,塑料仿制品均在饱和盐水中下沉。

b. 塑料具可切性,会成片剥落,而琥珀因脆性会崩落。

c. 琥珀具松香味,而塑料气味因品种各异。

d. 塑料的折射率与琥珀不同。

CLO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