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实验报告
紫外线辐射的影响实验报告

紫外线辐射的影响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的影响,以及不同防晒霜对皮肤的保护作用。
二、实验材料和设备
1. 紫外线灯
2. 人体模型
3. 不同防晒霜
4. 实验记录表
三、实验步骤
1. 将人体模型放置在实验台上
2. 打开紫外线灯,调节至合适的辐射强度
3. 将不同防晒霜均匀涂抹在人体模型的不同部位
4. 开始辐射,记录每种防晒霜在不同时间段内的表现
5. 实验结束后,观察人体模型皮肤的变化,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四、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观察发现,未使用防晒霜的皮肤受到了严重的灼伤,呈现红肿、脱皮等症状。
而使用了高SPF值的防晒霜后,皮肤受损程度有
所减轻,出现轻微的红肿。
低SPF值的防晒霜效果较差,皮肤损伤较为严重。
五、实验结论
紫外线辐射对皮肤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忽视的,正确使用防晒霜对于皮肤保护至关重要。
高SPF值的防晒霜能够有效减轻紫外线的伤害,建议在户外活动时选择SPF较高的防晒霜。
同时,定期补涂防晒霜和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也是保护皮肤的重要方法。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伤害
2. 涂抹防晒霜时要均匀覆盖皮肤,特别是易受暴晒的部位
3. 实验结果仅供参考,具体效果还需根据个人肤质及环境情况确定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紫外线辐射的影响以及防晒霜在皮肤保护中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皮肤保护,避免紫外线对皮肤造成伤害。
成都理工辐射防护试验四

实验四:β射线和中子的辐射屏蔽模拟一、实验目的1、掌握辐射防护模拟软件的使用;2、通过不同屏蔽材料、不同屏蔽厚度的模拟,了解β射线防护和屏蔽的效果;3、通过不同能量中子、不同屏蔽材料、不同屏蔽厚度的模拟,了解中子的屏蔽特点和效果。
二、实验原理辐射防护实验模拟软件,通过调用蒙特卡罗模拟软件的方式实现程序的链接,不受辐射源、材料等实验条件的限定。
通过参数的调节,可以研究射线的防护。
实验一为主要模拟β射线的屏蔽效果,以本次设计所用的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β源为例,其β射线能量在0-2.28MeV之间。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半衰期为28.6年,它发射的β粒子最大能量为0.546MeV,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衰变后成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半衰期为64.1小时,它发射的β粒子最大能量是2.27MeV,衰变后成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因而在0至2.27MeV的范围内形成连续的能谱。
该模拟选择了比较简单的模型,减少其他参数带来的影响。
如图1所示,由于β射线很容易被屏蔽,所以整个设定是在真空中的空间中屏蔽层为可调厚度、可变材料的圆盘。
空间4为检测栅元,用于检测粒子注量,以检测屏蔽效果。
材料中建立了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铝和锡,射线类型选择了束状射线,通过计数卡记录相关问题。
图1 β射线屏蔽模拟实验的模型实验二是对中子屏蔽的模拟实验。
可以选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中子能量、不同的屏蔽厚度进行实验。
如用铜、钨、铅、水、硼砂这几种材料作为屏蔽材料对14MeV能量的快中子进行慢化模拟,每种材料的模拟厚度可以自行调整,得到屏蔽后的中子通量,比较这几种材料的慢化效果,并选取最佳慢化材料以及最佳厚度;对于1MeV能量的中子,选取聚乙烯、聚氯乙烯、水、石蜡、硼砂进行屏蔽模拟,每种材料的模拟厚度也可以自行调整。
基于研究材料屏蔽性能的需要,建立了一个半径为100cm球体(球心为坐标原点)空间内建立屏蔽层模型,该模型由4个空间组成(如图2)。
辐射防护穿戴实验报告

辐射防护穿戴实验报告引言辐射防护是现代社会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特别是在核能发电、医疗诊断和治疗等领域。
而辐射防护穿戴作为一种常见的措施,能够有效减轻人体对辐射的暴露,保护人体免受辐射伤害。
本实验旨在测试不同辐射防护穿戴材料对辐射防护效果的影响,为选择合适的辐射防护材料提供依据。
实验过程实验材料- 辐射源:放射性同位素样品- 辐射检测仪:用于测量辐射水平- 辐射防护穿戴材料:铅衣、铅玻璃、铅胶- 实验人员:佩戴辐射防护穿戴材料的实验人员实验步骤1. 首先,通过辐射检测仪测量室内辐射水平,记录基准值。
2. 实验人员分别佩戴铅衣、铅玻璃和铅胶,保证其全身皮肤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防护。
3. 对于每种辐射防护穿戴材料,实验人员分别接近放射性同位素样品,记录辐射检测仪的读数。
4.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并计算相对误差。
实验结果经过三次实验得出的辐射水平与防护材料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防护材料辐射水平(mSv/h)-无防护 2.5铅衣 1.2铅玻璃 1.5铅胶 1.8根据上述结果可知,使用铅衣进行辐射防护可以减少辐射水平到1.2 mSv/h,铅玻璃和铅胶的防护效果稍差一些,但仍能有效减轻辐射暴露。
结论根据本实验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使用合适的辐射防护穿戴材料可以有效减轻辐射暴露水平。
2. 在辐射防护材料中,铅衣的防护效果最好,能够将辐射水平降低到最低。
3. 虽然铅玻璃和铅胶的防护效果稍次于铅衣,但仍能提供一定的防护效果。
改进方向尽管本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改进的空间:1. 增加不同厚度的防护材料,比较其对辐射防护效果的影响。
2. 扩大实验样本量,增加实验数据的可信度。
3. 研究其他类型的防护材料,寻找更好的辐射防护解决方案。
结语辐射防护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合适的辐射防护穿戴材料能够在辐射环境中保护人体免受辐射伤害。
本实验通过测试不同防护材料的效果,得出了使用铅衣进行辐射防护效果最好的结论。
辐射防护实验报告

四、实验设备
1、PC 及相关辅助软件。
五、实验步骤
1、打开软件,对软件进行正确的设定。
2、做γ剂量实验,测定γ射线在不同的距离下的剂量,列表记录结果。
3、做γ屏蔽实验,用实验室窄束γ射线,测量在不同厚度物质的条件下,射线通过不同物质的剂量,列表记录结果。
4、做β屏蔽实验,测量在不同厚度屏蔽物质的条件下,射线通过不同物质的剂量,列表记录结果。
5、做中子屏蔽实验,用快中子测量在不同厚度屏蔽物质的条件下,射线通过不同屏蔽物质的剂量,列表记录结果。
6、关闭软件,写实验报告。
六、实验结果
1.γ计量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实验图像为:
9、在博物馆前的岩石标本处测量不同岩性岩石的γ照射剂量率,记录每个测量的剂量率(连测3次,取平均值);
10、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如下:
1)本底剂量率为:
2)在距离放射源、1、2米处不同时间计数率为:
距离m
时间
30s
60s
90s
/
/
/
/
/
/
平均值
/
/
1
43
平均值
/
/
2
/
/
/
/
平均值
/
/
3)从核工楼到博物馆伽马剂量率坡面如下:
3、暂时屏蔽放射源,并添加混凝土屏蔽材料,开启放射源,得到当前仪器的计数率N1(连测3次以上,取平均值),如下图4所示;
图2、不放置放射源,测量本底Nd示意图
图3、未加屏蔽材料,测量N0示意图
【参考文档】辐射防护实习报告-word范文模板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辐射防护实习报告篇一: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实习报姓名:杜宗飞学号:201X090118 专业: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班级: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01班指导教师:赵建明实习时间: XXXX-X-X—XXXX-X-X20XX年1月9日目录目录 .................................................................. . (2)前言 .................................................................. . (3)一、实习目的及任务 .................................................................. (3)1.1实习目的................................................................... . (3)1.2实习任务要求................................................................... .. (4)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 .................................................................. . (4)2.1实习单位简介...................................................................................... . (4)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5)三、实习内容(过程) ................................................................ . (5)3.1举行计算科学与技术专业岗位上岗培训。
实验报告核辐射的防护措施研究

实验报告核辐射的防护措施研究实验报告:核辐射的防护措施研究摘要:本实验通过研究核辐射的特性和危害,探讨了不同防护措施对核辐射的防护效果。
首先,我们通过实验了解了核辐射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然后,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比较了不同厚度和材料的屏蔽物对核辐射的阻挡效果。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改善核辐射防护措施。
引言:核辐射是指由放射性核素放出的高速粒子或电磁辐射,它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因此,研究核辐射的防护措施对于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重点探讨不同防护措施的有效性,以提供有关核辐射防护的参考依据。
1. 核辐射的特性核辐射包括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三种基本类型。
它们的穿透能力和伤害程度不同,了解其特性可以指导我们设计更有效的防护措施。
例如,α粒子的穿透能力较差,能够被一层纸阻挡;β粒子比α粒子穿透能力强,需要较厚的屏蔽物来防护;而γ射线是最穿透力强的,需要采用更厚的防护材料。
2. 实验设计为了研究不同防护措施对核辐射的防护效果,我们设计了以下实验:2.1 屏蔽材料实验我们选取了不同材料,包括铅、钨、水和混凝土,作为屏蔽物。
通过测量它们在不同厚度下对核辐射的阻挡能力,来评估它们的防护效果。
2.2 屏蔽厚度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相同材料(比如铅板)制作了不同厚度的屏蔽物。
通过测量其对不同类型核辐射的阻挡效果,比较并确定不同厚度对辐射防护的重要性。
3.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3.1 不同屏蔽材料的效果比较铅和钨是最常用的核辐射屏蔽材料,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吸收能力。
而水和混凝土虽然成本较低,但对α粒子和β粒子的防护效果较好。
而对于γ射线,铅仍然是最理想的屏蔽材料。
3.2 屏蔽厚度对防护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增加屏蔽材料的厚度可以显著降低核辐射的穿透能力。
然而,厚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增加厚度对防护效果的改善并不明显。
因此,在设计核辐射防护措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和成本效益,确定合理的厚度。
辐射迷宫实验报告

辐射迷宫实验报告
《辐射迷宫实验报告》
近日,一项名为“辐射迷宫实验”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一实验旨在探索辐
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寻找可能的防护措施。
实验结果显示,辐射对人体
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揭示了一些潜在的防护方法。
在实验中,一群志愿者被要求进入一个特制的迷宫,迷宫内部设有不同程度的
辐射源。
志愿者们在迷宫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测试,包括生理指标监测、心理测
试以及行为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暴露在辐射环境中的志愿者们出现了不同程
度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包括头痛、恶心、焦虑等症状。
此外,实验还发现了一些可能的防护措施。
在实验中,一些志愿者在进入迷宫
前服用了特定的抗氧化剂和维生素补充剂,结果显示,这些志愿者在暴露在辐
射环境中表现出了更强的抵抗力,生理和心理反应也相对较轻。
这项实验的结果引发了人们对辐射防护的关注。
虽然辐射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
重的影响,但通过一些简单的防护措施,人们可以减轻辐射对身体的伤害。
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深入探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寻找更有效的防护方法,以保护人们的健康和安全。
总的来说,辐射迷宫实验为我们揭示了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为我们提供
了一些可能的防护措施。
这项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辐射的危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辐射防护实验设计报告

辐射防护实验设计报告引言辐射防护是指通过一定的防护措施,减少或阻止辐射对人体或物体的伤害。
辐射防护实验旨在评估辐射防护材料在不同辐射源情况下的防护效果,以指导辐射防护工作和材料的改进。
本报告旨在介绍一种辐射防护实验的设计和方法,并分析实验结果。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模拟放射源和辐射防护材料进行辐射防护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 实验材料准备- 辐射防护材料:可以选择铅、混凝土等常用辐射防护材料。
- 模拟放射源: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作为模拟放射源。
根据实验需要,可以选择放射性同位素的活度和种类。
2. 实验器材准备- 放射测量仪器:使用辐射剂量仪或者Geiger-Muller计数器等仪器,测量辐射源的辐射强度和剂量。
- 辐射防护装置:用于安装辐射防护材料和固定放射源。
3. 实验步骤- 步骤一:安装辐射防护装置,并将放射源固定在一定的距离上。
- 步骤二:在不同距离上测量放射源的辐射强度和剂量,记录结果。
- 步骤三:在仿真人体模型前方的不同位置安装不同材料厚度的辐射防护材料。
分别测量辐射防护材料后的剂量和强度,记录结果。
- 步骤四:根据实验数据,在不同距离和材料厚度的条件下绘制剂量和强度的曲线图。
4. 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1. 放射源的辐射强度随距离变化情况根据实验测量的数据,绘制放射源辐射强度随距离变化的曲线图。
观察曲线图可以发现,放射源辐射强度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符合辐射强度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关系。
2. 辐射防护材料的防护效果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绘制不同材料厚度情况下的剂量和强度的曲线图。
观察曲线图可以发现,随着辐射防护材料厚度的增加,剂量和强度逐渐降低。
这说明辐射防护材料的厚度与防护效果成正比。
结论通过辐射防护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放射源的辐射强度和距离呈反比关系。
2. 辐射防护材料的厚度与防护效果成正比。
基于这些结论,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辐射防护材料和厚度,有效地防护辐射对人体和物体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辐射防护实验报告》专业:xxx :xxx 学号:2010xxxx实验一:γ射线的辐射防护一、实验目的1、掌握X-γ剂量率仪的使用方法;2、了解环境中的γ照射水平;3、通过不同时间和距离的测量,获得γ外照射防护的直观认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二、实验原理闪烁探测器是利用核辐射与某些透明物质相互作用,使其电离和激发而发射荧光的原理来探测核辐射的。
γ射线入射到闪烁体,产生次级电子,使闪烁体原子电离、激发后产生荧光。
这些光信号被传输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经光阴极的光电转换和倍增极的电子倍增作用而转换成电信号,它的幅度正比于该次级电子能量,再由所连接的电子学设备接收、放大、分析和记录。
三、实验容1、测量实验室γ照射本底环境;2、测量一条环境γ照射剂量率剖面;3、测量岩石的γ照射剂量率;4、加放射源,测量并计算不同测量时间情况下的剂量;5、加放射源,测量不同距离情况下的剂量率。
四、实验设备1、Ra-226源一个;2、X-γ剂量率仪一台;3、岩石标本。
五、实验步骤布置实验台,注意: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首先布置好准直器、探测仪,最后放置放射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实验步骤如下:1、调节准直器以及探测仪器的相对位置;2、设置好仪器的测量时间为30秒,记录仪器的本底剂量率Nd (连测3次,取平均值);3、在探测仪器对面布置好放射源,使得射束中轴线和准直器中轴线重合,源探距离为1米,如上图所示,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01(连测3次,取平均值);4、调整仪器的测量时间为60秒,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02(连测3次,取平均值);5、调整仪器的测量时间为90秒,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0(连测3次,取平均值);6、暂时屏蔽放射源,源探距离为0.5米,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1(连测3次,取平均值);7、暂时屏蔽放射源,源探距离为2米,测定并记录仪器的剂量率N2(连测3次,取平均值);8、在校园里测量一条环境γ照射剂量率剖面,记录每个测点的仪器的剂量率(连测3次,取平均值);9、在博物馆前的岩石标本处测量不同岩性岩石的γ照射剂量率,记录每个测量的剂量率(连测3次,取平均值);10、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如下: 1)本底剂量率为:2)在距离放射源0.5、1、2米处不同时间计数率为:1 42.7 43.6 43.243 43.1 43.7平均值42.867 43.467 43.5/ / 20.32 / / 20.3/ / 20.2平均值/ / 20.273)从核工楼到博物馆伽马剂量率坡面如下:图1-14)博物馆前岩石计量率如下:砂岩32.1 31.4 27.4 30.3白云岩18.4 21.6 21.5 20.5花岗岩44.6 48.7 43.6 45.633钒钛磁铁矿11.1 12.8 12.3 12.067六、思考与计算1、根据测得的实验室γ照射本底环境Nd,计算在此环境下的年有效剂量。
答:在实验室本底环境下年有效剂量为:E=Nd*365*8=13.633*365*8*10-8Gy/h=3.9*10-4 Gy2、根据布置放射源情况下,不同距离测得的剂量率N0、N1、N2,计算在此条件下,每天工作八小时的年有效剂量,并进行比较。
答:N0:N0*365*8*10-8Gy/h =140.2*365*8*10-8Gy/h=4.092*10-3 GyN1:N1*365*8*10-8Gy/h =43.27*365*8*10-8Gy/h=1.264*10-3 GyN2:N2*365*8*10-8Gy/h =20.27*365*8*10-8Gy/h=5.918*10-4 Gy3、布置放射源情况下,比较不同测量时间测得的剂量率N0、N01、N02,计算不同时间所受的有效剂量。
答:不同测量时间测得的剂量率基本相等。
4、根据γ照射剂量率剖面,分析测量值高低情况,并统计平均值作为环境本底,计算在此环境下的年有效剂量。
答:如图在1-1中在测量过程中得到的剂量率剖面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值附近,其波动较大的点引起的原因是粒子的统计涨落,没有特殊意义。
得到平均剂量率为:7.7956年有效剂量为:7.7956*365*8*10-8Gy/h=2.276*10-4Gy5、比较不同岩性岩石的γ照射剂量率大小。
答:花岗岩>砂岩>白云岩>钒钛磁铁矿6、为了更好的防护γ射线的辐射,应该注意什么?答:应该注意,1保持与放射源的距离,2减少受照射的时间,3在放射源与人中间最好加入屏蔽层。
实验二:γ射线的辐射屏蔽防护一、实验目的1、了解各种材料对给定能量和强度的γ射线的屏蔽防护能力;2、通过分析实验测定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关系和差别,获得直观的认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二、实验原理利用宽束X 或γ射线的减弱规律,考虑康普顿散射效应造成的散射光子不是被完全吸收而仅仅是能量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会继续传播而有可能穿出物质层。
辐射衰减的‘窄束’概念辐射衰减的‘宽束’概念图1、窄束、宽束示意图在辐射防护中遇到的辐射一般为宽束辐射,射线束较宽、准直性差,穿过的物质层也很厚,如上图1所示,在此情况下,受到散射的光子经过多次散射后仍然可能会穿出物质,到达观察的空间位置,此时考察点上观察到的不仅包括那些未经相互作用而穿出物质层的光子,而且还包括初级γ射线经过多次散射后产生的散射光子。
窄束、宽束是物理上的概念,而不是由射线束的几何尺寸决定的,即不是几何上的概念。
窄束可以看作是宽束的特殊情况。
宽束条件下X 、γ射线的衰减规律如下:00d de BN eμμ--=对积累因子B 的数值可以从各种参考资料查找。
三、实验容1、测量给定厚度的混凝土层对γ射线的减弱程度,得到减弱倍数K或透射比η的测量值;2、测量上述混凝土层的厚度,通过理论计算给出减弱倍数K或透射比η的理论值,并与上述测量值进行比较与分析;3、以上述给出的K或η的测量值为准,测量得到铁板、铅板达到上述减弱倍数值时所需的厚度,如果没有正好合适厚度的材料,则利用由偏厚和偏薄的对应材料测量得到的减弱倍数值进行线性插值计算得到对应材料厚度;4、宽束时测量得到铁板达到上述减弱倍数值时所需的厚度,并分析比较。
四、实验设备1、Ra-226源一个;2、混凝土、铅、铁板若干;3、X-γ辐射仪一台;五、实验步骤布置实验台,注意: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首先布置好准直器、探测仪,最后放置放射源,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实验步骤如下:1、调节准直器以及探测仪器的相对位置,如下图2所示,调节到仪器的cps档,记录仪器的本底计数率Nd(连测3次以上,取平均值);2、在探测仪器对面布置好放射源,使得射束中轴线和准直器中轴线重合,如下图3所示,测定并记录未加屏蔽材料时仪器的计数率N0(连测3次以上,取平均值);3、暂时屏蔽放射源,并添加混凝土屏蔽材料,开启放射源,得到当前仪器的计数率N1(连测3次以上,取平均值),如下图4所示;图2、不放置放射源,测量本底Nd示意图图3、未加屏蔽材料,测量N0示意图屏蔽材料图4、添加混凝土屏蔽材料,测量N1示意图4、利用上述测定的计数Nd 、N0、N1计算实验测定值,即减弱倍数()()001N Nd K N Nd -=-;5、暂时屏蔽放射源,计算混凝土的厚度d 。
课后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理论减弱倍数K1,并与实验值K0相比较;6、测定要实现上述的减弱倍数K0需要的铅、铁的等效厚度dPb 、dFe ,基本过程是:放入足够厚的材料,使得读数小于N1,然后逐步撤出部分材料,使得仪器读数逐渐增大到N1,此时的材料厚度就是等效厚度。
如果没有正好合适厚度的材料,则利用偏薄和偏厚的测定值进行线性插值计算得到。
7.在宽束情况下用进行上述实验,求出实现上述的减弱倍数K0需要铁的等效厚度dFe ‘。
六、思考与计算1、理论计算出铅、铁等效屏蔽厚度d ’Pb 、d ’Fe ,并与实验测定值dPb 、dFe 进行比较,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对应结果,给出分析结论。
答:理论求的的厚度要比实际所用的厚度大一些,因为在实际反应过程中,还有发生射线的散射以及和介质发生反应等现象。
2、利用计算得到的混凝土厚度d,利用经验理论公式,计算得到理论减弱倍数K1。
答:d=n*△1/2; n=logk/log2; 所以可以求的K。
3、分析宽束和窄束情况下铁的等效屏蔽厚度的差别原因。
答:宽束射线和窄束射线的区别是:宽束射线中含有散射成分而窄束射线中不含有散射成分,因而对于相同数量入射粒子的宽束射线和窄束射线的能量是不一样的,窄束射线由于没有发生散射而拥有更高的能量,因而在等效屏蔽的情况下,窄束需要的铁的厚度更大一些。
4、如果上述几组结果差别比较大,分析原因并给出分析结论。
答:我们计算所得的屏蔽材料的厚度是在理想的状态下,而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入射射线粒子会与屏蔽材料原子发生相应的反映,以及会产生散射,折射,因而实际在测量过程中的厚度和计算所得厚度是不一样的。
实验三:γ、β、中子射线的辐射屏蔽一、实验目的1、通过不同时间和距离的测量,获得γ外照射防护的直观认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2 了解不同材料对给定能量和强度的γ射线和中子的屏蔽防护能力,以及了解不同材料对β射线的屏蔽能力;3、通过分析实验测定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关系和差别,获得直观的认识,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二、实验原理闪烁探测器是利用核辐射与某些透明物质相互作用,使其电离和激发而发射荧光的原理来探测核辐射的。
γ射线入射到闪烁体,产生次级电子,使闪烁体原子电离、激发后产生荧光。
这些光信号被传输到光电倍增管的光阴极,经光阴极的光电转换和倍增极的电子倍增作用而转换成电信号,它的幅度正比于该次级电子能量,再由所连接的电子学设备接收、放大、分析和记录。
利用宽束X 或γ射线的减弱规律,考虑康普顿散射效应造成的散射光子不是被完全吸收而仅仅是能量和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会继续传播而有可能穿出物质层。
辐射衰减的‘窄束’概念辐射衰减的‘宽束’概念图1、窄束、宽束示意图在辐射防护中遇到的辐射一般为宽束辐射,射线束较宽、准直性差,穿过的物质层也很厚,如上图1所示,在此情况下,受到散射的光子经过多次散射后仍然可能会穿出物质,到达观察的空间位置,此时考察点上观察到的不仅包括那些未经相互作用而穿出物质层的光子,而且还包括初级γ射线经过多次散射后产生的散射光子。
窄束、宽束是物理上的概念,而不是由射线束的几何尺寸决定的,即不是几何上的概念。
窄束可以看作是宽束的特殊情况。
宽束条件下X 、γ射线的衰减规律如下:00d d N BNe BN eμρμρ--==对积累因子B 的数值可以从各种参考资料查找。
三、实验容1、测量放射源和探测器在不同距离上,γ射线的剂量;2、分别测量不同材料对不同能量的γ射线的防护水平;3、分别测量不同材料对β射线的防护水平; 4 、分别测量不同材料对不同能力中子的防护水平;四、实验设备1、PC 及相关辅助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