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人物理论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1.默顿(美1910—2003)提出功能是客观的,即可能是正向促进,也可能是负向阻碍。
教育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
2.勒图尔诺(法)“生物起源说",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3.孟禄(美1869—1947)心理起源说,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4.保罗·朗格朗(法)5.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还有著作《演说术原理》.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而非经验观察。
6.柏拉图(古希腊)认为人是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促使“灵魂转向”,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灵魂是由理性、认识、情感三部分组成的。
他把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著作《理想国》。
7.苏格拉底(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
产婆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由来)。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以及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8.亚里士多德(古希腊,这也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
他认为,心脏是思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痕迹衰退说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
9.培根(英1561—1626)“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10.夸美纽斯(捷克1592—1670)著作《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提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其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
他具有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然性,提出“泛智教育”。
11.洛克(英1632—1704)著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主张绅士教育.文化传递主义.12.卢梭(法1712~1778)著作《爱弥儿》,认为人性本善,只是被环境和教育破坏了,让儿童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人本位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代表人物。
幼儿教育心理学人物及理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人物及理论幼儿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幼儿学习、发展和行为的学科,它凭借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的内在世界,指导他们在教育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这个领域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和理论对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重要的幼儿教育心理学人物以及他们的理论。
1. 理论一:让·皮亚杰(Jean 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让·皮亚杰是20世纪最重要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他认为儿童通过积极的互动和自我探索来理解世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出更高级别的认知能力。
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幼儿教育实践,教师们注重观察幼儿的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活动。
2. 理论二:伊琳娜·康斯坦丁诺芙娃(Elina Konstantinova Ushinskaya)的感觉与知觉理论康斯坦丁诺芙娃是俄罗斯幼儿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她提出了感觉与知觉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感官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来获取和理解信息。
她强调给予幼儿丰富的感官体验和观察机会,通过触觉、视觉、听觉等感觉刺激来促进他们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和教具起到了指导作用。
3. 理论三:莱万·瓦果茨基(Lev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莱万·瓦果茨基是幼儿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备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他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环境来实现的。
根据瓦果茨基的理论,教师在教育中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们应该提供适当的学习支持和引导,以激发幼儿的思维和发展。
这一理论对于强调合作学习和社交互动的幼儿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4. 理论四:布鲁纳·费尔贝(Bruno Ferreiro)的情感发展理论布鲁纳·费尔贝是一位西班牙心理学家,他的情感发展理论指出情感是幼儿发展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 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对应观点

教育心理学主要理论及代表人物对应观点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P13 ;道德发展阶段P143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P163、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与结果分类P28(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36;九大教学事项P180)4、联结学习理论包括:(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试误说及三大学习定律)P31(2)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S—R)P32(3)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R—S);程序教学P34(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365、认知派学习理论包括:(1)苛勒的完型顿悟说P39(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认知—发现说)P40 ;发现教学的设计原则P186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45(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知—接受说);包括学习分类P43 ;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P44 ;先行组织者技术(教学策略)P456、奥苏伯尔的学校情景动机理论P507、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P698、奥苏伯尔用同化说解释遗忘P929、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动机强化理论P531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P5411、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论P5512、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P5613、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应理论P5714、早期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桑代克的共同要素说;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关系转换理论P6815、现代迁移理论—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P6916、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用来说明遗忘的进程P9017、弗洛伊德用动机说(压抑理论)解释遗忘P9218、最古老的遗忘理论是痕迹衰退说P9119、干扰说(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是最重要的遗忘理论P9120、家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P10321、安德森的心智技能三阶段理论P1042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三阶段理论P14423、布鲁纳的教育目标分类P175(布鲁纳提出掌握学习概念)(By lavender)。
教师编—教育心理学—人物观点

中国一、房东岳1、1908年,翻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343)二、廖世成1、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43)三、潘菽1、1980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反映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
(343)四、冯忠良1、操作技能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430)2、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433)美国一、桑代克1、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342)2、主张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研究教育心理学。
(342)3、编制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被公推为教育测量的鼻祖。
4、桑代克的猫(“饿猫出笼”实验)(368)5、相同要素说(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共同要素的)。
(学习迁移)(412)二、埃里克森(355)三、斯滕伯格1、三元智力:智力成分亚理论(核心)、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构成)(358)2、成功智力(358)四、加德纳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存在智力。
(智力构成)(358)五、奥尔波特1、将性格特征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六、卡特尔1、将性格特征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用因素分析法,找出了16种根源特质.七、斯金纳1、斯金纳的老鼠(操杠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369)2、程序教学(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372)八、班杜拉1、(374)九、苛勒1、格式塔学派(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375)2、“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化说的经典实验,理解了关系,才能迁移.(学习迁移)(412)十、托尔曼1、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十一、布鲁纳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376)2、根据学习迁移范围大小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411)十二、奥苏贝尔1、有意义学习(378)2、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含迁移。
教育心理学家代表著作以及理论

教育心理学是一个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类心理现象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学生认知、情感和动机的发展,教师角色的特点,以及教育环境的影响等。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其代表著作和理论。
1.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威廉·詹姆斯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美国第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心理学原理》(1890年)为心理学提供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也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8.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艾宾浩斯是德国心理学家,他的著作《记忆》(1885年)系统地阐述了记忆的实验研究方法,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以上这些教育心理学家及其著作和理论,为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他们的贡献不仅限于心理学领域,更在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的进步。同时,他们的研究工作也为深入理解和改进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4.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动机与人格》(1954年)提出了人性取向的教育理论。他强调学生的内在动力和个人成长,提倡自我实现的教育目标。
5.布鲁纳(Jerome S. Bruner):布鲁纳是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的著作《教育过程》(1960年)提出了“发现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倡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的过程来学习。
6.皮亚杰(Jean Piaget):皮亚杰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儿童认知发展的科学》(1952年)系统地阐述了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理论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
7.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维果茨基是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思维与语言》(1934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名的教育改革家和心理学家,他的著作《学校与社会》(1915年)和《我们如何思维》(1910年)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哲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参与,以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教育学、心理学名人及其主要成就

1.夸美纽斯(17世纪)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
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兴起于17世纪的乌克兰)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泛智教育”。
把教育学作为了一门学科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进行论述。
他主张“一切只是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这是以个人认识论为基础提出的教学论。
2.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现代教育的代表。
他的思想集中反应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中。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从做中学”的过程。
“教育即生长”。
它以新的知识观和知识形成观作为教学理论的基础。
将儿童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
3.孔子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应在《论语》中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4.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促成了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
5.卢梭的教育思想属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
6.洛克(英国哲学家)提出的“白板说”是外铄轮论的典型代表。
他的《教育漫话》是独立教育学诞生的标志。
7.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教育家。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产婆术”(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原则相一致。
8.舒尔茨(美国经济学家)1960年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基本理论创立的“宪章”。
他提出的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他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9.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以此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他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育过程。
他著有《普通教育学》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
他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与系统化过程。
教育心理学有关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与著作

教育心理学有关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与著作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尝试—错误说、迁移理论的共同要素说、痕迹衰退说3.布鲁纳: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发现教学、认知结构学习论4。
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关键期、印刻6。
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7.维果斯基(前苏联):最近发展区8.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9。
鲍姆宁:家庭三种教养模式10.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11。
韦克斯勒:韦氏量表12.布卢姆:掌握学习13.斯金纳:程序教学、操作性条件作用论14。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5。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经典性条件作用论16.苛勒:完形—顿悟说17。
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先行组织者、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同化说18。
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需要层次理论19.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20。
维纳(美国心理学家):成败归因理论21.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观察学习22。
耶克斯、多德森(美国):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23.贾德:迁移理论的经验类化理论24.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25。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遗忘的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人格结构理论26。
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27.安德森: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28.柯尔伯格: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29.罗森塔尔:皮格马利翁效应30。
福勒、布朗:教师成长三阶段论31.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选)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属于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之一,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育学心理学重要人物及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重要人物及理论姓名国籍主要理论及观点廖世承中国年《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章志光中国年提出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理论模型即品德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定型结构来认识李吉林中国1.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桑代克美国年出版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学习理论之联结派的学习理论——联结学习: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试误成功条件: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3.教育心理学体系(现代教育心理学)和联结主义学习心理学创始人,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4. 学习迁移理论之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桑代克、伍德沃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即学习上的迁移是相同联结的转移。
伍德沃斯:共同成分说,即两种学习活动含有共同成分,则发生迁移,学习也就更容易。
以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为基础。
只有当学习情景和迁移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才能产生迁移。
即材料相似性是决定迁移的条件5.现代教育测验之父6.智力水平越高,迁移越大。
7.问题解决理论之试误说,又称联结说——(猫“迷箱”实验)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的联结完成的,联结的建立是通过尝试错误完成的。
贾德美国1.学习迁移理论之机能心理学的经验泛化说—“水下击靶”实验他认为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概括就等于迁移,原理、法则等概括化的理论知识对迁移作用很大。
沃尔夫德国1.学习迁移理论之官能心理学的形式训练说他把迁移的实质理解为新的官能经训练而发展,认为促进迁移的条件与学习内容无大关系而偏重于形式。
韦特海默苛勒德国1.学习理论之认知派学习理论——格式塔的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取香蕉实验):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突然察觉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
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
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4.动机过程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社会认知理论:1、交互决定观:认为个体行为、环境和行为相互影响2、社会认知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学习的认知理论(一)格式塔学派的完形-顿悟说苛勒认为,学习过程: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关于学习的看法上,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强调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
认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和组织作用就是学习。
缺点:企图用动物来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否认尝试错误的学习形式,夸大了动物的意义。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由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学习是对“符号—完形”的认知学习不是简单地、机械的形成运动反映,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形“认知地图”。
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介变量(O)。
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O代表集体的内部变化。
潜伏学习:动物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就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
它也证明学习并不是S-R 的直接联结。
(三)、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1、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学生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习者通过把新获得的信息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进而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体系。
所谓认知结构,他认为就是编码系统。
学习就是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照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的。
2、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3、发现学习:学习主要内容未未直接呈现给学生,只呈现了有关线索和例证。
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和问题的答案。
发现学习缺点:完全放弃了奖受,夸大学生学习能力;发现法在学科上只适用于自然科学某些知识,对于文学、文艺不适用;真正用发现法的学生只有极少数4、认知表征理论: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四)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说1.意义学习的实质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区分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标准:第一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第二,新旧知识的非任意联系,即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些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知识和新知识联系、积极主动的使有意义新知识与原认知结构中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3、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4、认知同化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组合学习认知同化理论的核心就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它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当有意学习发生时,也就是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发生相互作用时,这种作用的结果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5、接受学习(讲授教学):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讲授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整合协调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学习层级说和外部条件建构主义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1、知识观:它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上提出质疑;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2、学习观: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而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丰富、重试自己原有经验;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传递到学生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
同时它还强调主动建构、社会互动、注重情景。
3、教学观: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知识构建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Eg:情景性教学、支架式教学二、个人建构理论1、激进建构主义(冯格拉赛斯费尔德)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或交流而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2)知识的功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发现。
学习观: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只有这时学习动机才能最大限度激发。
它反对僵死、统一课程目标,强调课程目标的开发性和弹性。
缺点:否定社会交往在个体知识构建的作用和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的宝贵知识经验;完全否定了传授教学的作用2、生成学习理论----维特罗克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生成信息的意义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经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学习过程:学习的生成过程就是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已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的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教师注意: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差异;教师关注学生策略和教师假象存在的差异3、认知灵活性理论-----斯皮罗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学习即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斯皮罗将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知识结构不良领域知识将学习分为:初级知识获得高级知识获得:要求学生把握概念复杂性,广泛灵活运用到具体情境乔纳生提出知识获得三阶段:初级知识获得高级知识获得专门知识学习随机通达教学:对同一内容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景都是经过改组的且目的不同,分别着限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这种反复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在每次学习情景当中对概念知识获得新的理解。
教师:教师采用有效策略促进学生高级知识获得;关注结构不良领域知识;为“理解而教”随机通达教学的运用三、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基本观点: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知识,掌握有关工具。
1、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是社会文化内化的作用,高级心理机能核心是人能够用符号工具完成互相交流。
维果茨基:自下而上知识:学习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大量的个体经验自上而下知识:而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了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列昂节夫认为:在维果茨基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活动在内化过程的关键作用。
人通过活动反应客观世界,形成世界知识,又通过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是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2、情境认知和学习理论情境性认知和情境性学习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1)情境性认知和分布认知理论情境性认知------分布式认知: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之中。
它强调认识主体和环境间的分布本质。
分布式认知-------分布式学习: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学习是在学习共同体个体之间分布完成的。
(合作学习、远程学习)(2)认知学徒制-------合法的边缘参与过程情景性教学(3)抛锚式教学3、支架式教学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一、马斯洛学习理论1、自我实现人格观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
正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长。
马斯洛还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使然。
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的固有优异潜能自动得以实现。
2、内在学习理论马斯洛反对外在学习,外在学习是被动、机械、传统的,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他提倡内在学习:即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是自觉、主动创造性的学习二、罗杰斯学习理论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他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