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音乐的概念和音乐对人们生活的作用。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投影仪、音乐录音。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活动一:听音乐判断1. 教师播放一段快节奏的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

2. 请学生判断这段音乐是什么样的音乐(快乐、悲伤等),并请他们说明自己的理由。

3. 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可以通过节奏、旋律、音色等方面表达不同的情感。

活动二:音乐表演1. 教师示范一段简单的口哨曲,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学习。

2. 学生学会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建议,让学生表演出不同的表情和动作来配合口哨曲的演奏。

【第二课时】活动一:音乐欣赏1. 教师播放一段悠扬的古典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

2. 教师带领学生发表对音乐的感受和想法,并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形象化的理解和表达。

活动二:音乐创作1. 教师给学生发放乐谱纸和乐器,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段简短的音乐片段。

2. 学生完成后,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欣赏自己的作品。

【第三课时】活动一:音乐表演1. 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节奏感强烈的音乐。

2. 小组分工,设计出一段舞蹈来表达音乐的节奏感。

活动二:音乐讲解1. 教师向学生讲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如音符、节拍等。

2. 教师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

【第四课时】活动一:音乐创作1. 教师给学生发放乐谱纸和乐器,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段简短的音乐片段。

2. 学生完成后,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欣赏自己的作品。

活动二:音乐合唱1.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喜欢的歌曲,练习合唱。

2. 每个小组进行独立演唱,展示给其他小组欣赏。

【课堂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回顾。

新版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锦集三篇

新版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锦集三篇

新版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锦集三篇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活动,其媒介是按时组织的、有规律的声波(机械波的一种)。

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强弱、调性、时长、音色等。

由这些基本要素相互结合,形成音乐的常用的“形式要素”,例如:节奏、曲调、和声,以及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

构成。

以下是我整理的新版人音版学校五班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锦集三篇,仅供参考,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新版人音版学校五班级上册音乐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唱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同学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加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精确表达歌曲情感。

培育同学合唱合作精神与布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1、演唱歌曲《送别》2、听赏乐曲教学难点: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教学方法:观赏与实践相结合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观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教学步骤:一、导入今日我们首先来观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放《童年》)这是大家喜爱的《童年》,它是流行于现代校内的一首校内民谣,那么我们思索一下,假如我们追溯到“五四”时期,那时学堂里又在唱些什么?那时人们把在学堂里唱的歌叫乐歌,因此就把20世纪初流行于学校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除向同学进行思想和学问教育外,还有反映人们要求“富国强兵”、“抵挡外辱”的,还有宣扬学习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学堂乐歌《送别》二、介绍词曲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为英国的奥待韦。

它的词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四、唱谱1、熟识D大调2、视唱全谱3、解决难点五、填词演唱六、感情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最终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同学表演用王维的诗来启发,老师示范八、辩论:你更喜爱学堂乐歌还是校内民谣。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人音版五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第一课朝夕教学目标1.在音乐中描绘自然界周而复始朝夕情景的作品不少。

本课就用这一题材为主题编选了四个作品,以体现“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把图形谱、字母谱、简谱(数字谱)综合运用,以拓宽乐谱记录形式的知识。

3.在音乐实践中掌握六拍子拍号。

4.唱好二部合唱,提高合唱表演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欣赏四首音乐。

教学难点:分辨四首音乐表现内容一、师生问好,并提出新学期课堂要求。

课堂要求1.排队安静进入教室,认真学习40分钟。

2.坐姿端正,仅坐椅子的三分之二,每组第一个同学进教室后认真检查本组坐姿情况。

3捣乱课堂纪律者,提醒二次不听,立刻通知班主任,严重请家长。

二、教学导入。

1.师:同学们都知道太阳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从而形成一天。

我们把一天呢又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就是白天和黑夜。

那么老师想请同学们白天还能细细的划分出什么呢?对,早晨和中午还有下午。

同学们很聪明,回答准确。

2.师:老师今天就请同学们欣赏四段音乐,这四段音乐其中包括乐曲和歌曲各两首。

老师想看看同学们的音乐感受力好不好?能不能听辨出四段音乐分别表现了一天当中哪个时间段?是清晨还是晚上?现在请同学们细细的欣赏。

三、聆听《晨景》《渔舟唱晚》《清晨》《晚风》本课四首音乐(需要20分钟)我想在这时,很多同学都有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他们都纷纷希望自己说出正确答案。

在聆听的过程中,老师应当相应的带动学生打拍子。

聆听结束。

1.师:老师看到很多同学举说要说出答案了。

请你在说出答案的同时告诉大家你的理由。

2.生:这个时间请同学们自由回答。

老师着重对音乐的速度和音乐表达的含义进行助教。

四、讲解四首音乐的出处。

五、最后再次欣赏《晨景》和《渔舟唱晚》并做对比。

六、课堂小结:第二课时教学重点:聆听并唱会歌曲《清晨》。

教学难点:歌曲二声部。

一、师生问好,并继续重复课堂要求,鼓励表扬第一节课表现好的学生。

二、发声练习。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教案标题: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音乐风格和音乐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如音高、节奏、音乐符号等。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通过合唱和合奏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人音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材。

2. 音乐欣赏和演奏的音频和视频素材。

3. 合唱和合奏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4. 音乐符号和节奏的教具,如音符卡片、节拍器等。

教学步骤:第一课:音乐风格和音乐家介绍1. 创设学习氛围,通过播放不同音乐风格的音乐片段,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向学生介绍不同音乐风格和代表性音乐家,如古典音乐的贝多芬、巴赫,流行音乐的迈克尔·杰克逊等。

3.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音乐风格或音乐家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第二课:音高和节奏的基本概念1. 通过示范和练习,向学生介绍音高的概念和音高的表示方法,如高音和低音。

2. 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节奏的韵律,通过拍手、跺脚等方式进行节奏练习。

3. 利用音符卡片等教具,让学生练习音高和节奏的组合,如唱出简单的旋律并配合节奏。

第三课:音乐符号和乐谱的阅读1. 向学生介绍常用的音乐符号和乐谱的基本结构,如音符、休止符、小节线等。

2. 利用音乐教具和乐谱,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乐谱阅读练习,如辨认音符的音高和节奏。

3. 分组让学生合作演奏简单乐曲,培养学生的合奏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四课:合唱和合奏活动1. 选择一首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合唱曲目,通过分声部排练,培养学生的合唱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2. 利用合奏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进行合奏练习,培养学生的演奏技巧和协作能力。

3. 在班级或学校的音乐会上,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和合奏成果,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乐谱阅读和演奏表现,评价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人音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

一、听《晨景》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

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4.欣赏全曲5.小结:(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指导的重点是音准:“”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在教师的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

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

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

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一、聆听《渔舟唱晚》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2. 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唱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歌曲:《茉莉花》、《小星星》、《两只老虎》等。

2. 学习简单的乐理知识:音名、音高、节奏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学会歌曲,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

2. 难点:音准、节奏的准确性,合唱的协调性。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带领学生唱一些简单的歌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歌曲:教授歌曲的旋律、歌词,让学生跟唱。

3. 乐理知识:讲解音名、音高、节奏等基本乐理知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

4. 合唱练习:分组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地唱出所学歌曲,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

3. 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有明显的提高,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故事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利用多媒体设备,如音响、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资源。

3.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歌曲、乐理知识、合唱练习等内容。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背景音乐等。

3. 乐器:如钢琴、吉他等,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学习歌曲《茉莉花》,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

2. 第二周:学习歌曲《小星星》,掌握简单的乐理知识。

3. 第三周:学习歌曲《两只老虎》,进行合唱练习。

4. 第四周:复习所学歌曲,进行乐理知识测试。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加强与同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探讨音乐教学的有效途径。

十、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练习唱所学歌曲,加强音准和节奏的掌握。

2. 家长协助孩子,鼓励他们参加家庭音乐活动,培养音乐兴趣。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第一章:课程介绍与目标1.1 课程背景1.2 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如音符、节奏、音阶等;能熟练地演唱歌曲和演奏乐器;能理解和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能运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第二章:乐理知识2.1 音符与节奏教学内容:音符的种类、音符与休止符的组合、节奏的划分。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例法、练习法。

2.2 音阶与和弦教学内容:大调、小调音阶的构成,三和弦、七和弦的构成。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解法、练习法。

第三章:歌曲演唱3.1 歌曲的选择与学唱教学内容:选择适合学生的歌曲,进行音准、节奏、唱腔的训练。

教学方法:示范法、模仿法、分组练习法。

3.2 合唱与对唱教学内容:学习合唱和对唱的技巧,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方法:集体练习法、分组竞赛法。

第四章:乐器演奏4.1 乐器的选择与演奏技巧教学内容:了解常见的乐器种类,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分组练习法。

4.2 合奏与独奏教学内容:学习合奏和独奏的技巧,培养音乐表现力。

教学方法:集体练习法、分组练习法。

第五章:音乐欣赏5.1 音乐作品的欣赏与分析教学内容: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分析作品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例法、讨论法。

5.2 音乐创作与表达教学内容:学习简单的音乐创作方法,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方法:示例法、实践法、展示法。

第六章:音乐与生活6.1 音乐与情绪教学内容:了解音乐与情绪的关系,学会通过音乐调节情绪。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例法、实践法。

6.2 音乐与舞蹈教学内容:探索音乐与舞蹈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范法、分组练习法。

第七章:音乐与文化7.1 音乐与民俗教学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民俗,感受音乐的文化多样性。

教学方法:讲解法、示例法、实践法。

7.2 音乐与历史教学内容:通过音乐作品,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人音版)教学目标:1. 感受音乐的美妙,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一、第一章:认识音乐1. 教学内容:介绍音乐的基本元素,如音高、音长、节奏等。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

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音乐的基本元素,并能够简单地运用它们。

二、第二章:学习乐器1. 教学内容:介绍各种乐器的基本知识,如乐器的种类、演奏方法等。

2.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展示和示范演奏,让学生了解并体验不同乐器的演奏乐趣。

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并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乐器进行演奏。

三、第三章:歌唱技巧1. 教学内容:学习正确的歌唱姿势、呼吸方法、咬字清晰等歌唱技巧。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技巧。

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地唱歌,声音饱满、音准准确。

四、第四章:音乐欣赏1. 教学内容:欣赏各种类型的音乐作品,如古典、流行、民族等。

2. 教学方法:通过播放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

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五、第五章:集体合作1. 教学内容:学习集体合作的技巧,如合唱、合奏等。

2. 教学方法:通过集体活动,让学生体验集体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

六、第六章:创作音乐1. 教学内容:学习基本的音乐创作技巧,如旋律创作、和声编配等。

2. 教学方法: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尝试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音乐知识,创作简单的音乐旋律或和声。

七、第七章:音乐历史与文化1. 教学内容:介绍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特点等。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欣赏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历史与文化。

3.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音乐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听《晨景》1、听乐曲《晨景》,你听听这一段音乐描绘是什么?要求:边听边对照教材中的三幅图,你认为这三幅图能否反映音乐所描绘的晨景?你能画出更好的图来表示吗?2. 再听一次主题并看谱哼唱一次。

说说教材中用三种形式记录了这段音乐:线条图形谱、线条字母谱、简谱。

这三种形式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3.重点聆听《晨景》第一部分(连续听两遍)。

要求:如果还可以的话,请在这三幅图下写出一句恰当的文字说明。

(如“晨曦微露”、“初显阳光”、“太阳升起”)4.欣赏全曲5.小结:(1)简介格里格生平。

(2)器乐曲表现早晨的一例。

二、表演《清晨》1.这是一首校园歌曲,在演唱风格上要通俗朴素,像说话似的歌唱。

2.聆听范唱,对歌曲整体有所了解。

设问:(1)歌曲表述怎样的内容?(2)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学生自学第一乐段16小节曲调。

提示:形式不拘,可以视唱;可以个人自学;可以合作自学。

4.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二乐段曲调。

指导的重点是音准:“”这一乐句大跳音程要唱准,第一个fa(4)音要唱准。

5.在教师的风琴伴奏下,欢乐地唱好全曲曲调(教师的风琴伴奏为学生的伴奏作一示范)。

6.歌词4段较长,建议唱第1、3、4段歌词,第2段歌词留给学生自己学唱。

这样也不影响歌曲的完整性。

省下第2段的教学时间用于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尤其把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对比要表现出来。

7.小结:这是声乐表现“早晨”的一种形式。

三、编创活动:《早晨》表现早晨的内容非常多,歌曲《清晨》所表达的就是发生在早晨的活动。

管弦乐《晨景》也是对景色的描绘。

请学生把早晨的活动思考一下,然后表现其一个方面就可以了,如“早晨的上学路上”、“早晨醒来”等等,都可以运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一、聆听《渔舟唱晚》1.听了外国的“晨景”,现在看看中国古代的渔村晚景。

——欣赏《渔舟唱晚》第一部分。

2.设问:从音乐声中你能想像这是怎样的景色?3.哼唱一下这一段音乐的主题曲调,画出图形谱。

4.欣赏《渔舟唱晚》第二部分。

设问,从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5.哼唱这段音乐中的主题曲调,并把每小节的第一个音连接起来唱一唱。

6.聆听全曲。

要求:听完后能根据音乐的发展顺序编讲一个故事。

7.小结:这是古代中国丰衣足食的农村晚上一景。

二、听辨活动:4/4拍还是6/8拍1.先听教师弹奏一遍,想一想?2.听一听,划划拍,试一试。

3.边唱边划拍检验一下。

4.在括号内填上拍号,再唱一唱。

三、表演《晚风》1.教师谈话导入:本课主题是朝夕,唱好了“晨”,现在唱“晚”。

《晚风》是一首俄罗斯歌曲。

听听晚上的景色美不美?——聆听范唱。

2.复习已学过的三种指号:2/4、3/4、4/4。

这三种拍号的单位拍都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晚风》的拍号是6/8拍,它的含义是什么?3.再听范唱《晚风》,并边听边划6/8拍的指挥图式,设问:是否听出有两句的曲调基本是相同的?4.全体划拍(以八分名符为一拍),注意强弱节奏,跟着教师的教棒点谱视唱第一乐句(4小节)。

5.在第一句能准确视唱的基础上,学生自学第二、三乐句的曲调(注意每句的弱起拍,节奏要唱准)。

6.请一位学生指挥大家流畅地唱好全曲。

7.本歌的难点是二声部合唱,其基础是二声部曲调要唱得和谐、均衡。

平行三度的二声部合唱不容易唱好,要做些听觉上的辅助练习。

(1)学生唱第一声部,教师唱第二声部,要求相互都能倾听。

(2)听伴奏学生学唱第二声部。

(3)教师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4)学生二声部曲调合唱。

8.在二声部曲调较稳固的基础上,再唱歌词,注意力度记号,以轻柔的声音唱出其晚景。

课后小结: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创作活动:选择合适的小节填空。

一、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1.解题:“赶圩”,在彝族地区就是赶集,“啊哩哩”是衬词,是当地人民常用的衬词,表示很高兴的心情。

因此歌名的意思就是——赶集回来很高兴。

2.聆听范唱。

感受彝族民族音调的风格及姑娘们边唱边跳的欢乐情绪。

3.难点练习。

由于该曲采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节奏,所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曲调时宜放慢速度,当熟练流畅后逐渐达到歌曲应有的速度。

另外为了降低难度,可分为二段学唱,先学唱4小节,待熟练后再学唱后4小节。

注意唱准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学习曲调时要提醒学生用4/4的指挥图式划拍,并做到匀速。

可采用小组与集体交替唱,个人与小组交替唱等方式互补互学。

要唱出活泼欢快的情绪。

4.歌曲表演时可采取前4小节女领众和,即在“啊哩哩”处众和,后4小节齐唱。

还可以边唱边跳。

5.伴奏是本歌表演的难点,先排练打击乐与人声,最后再加上音高乐器。

6.完整的表演。

唱、跳、奏合一,各人发挥其特长,合作和谐,表演好《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彝族同胞的农家乐。

二、“选择合适的音组填入空白小节”练习1.这一练习的目的有两个:(1)从填空活动中,让学生获得组成流畅曲调的感性认识。

为学生自己的创作活动作铺垫。

(2)这一练习,也是音乐语言的结果,感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也是识谱的训练。

2.熟练地把谱唱好,并进行试填入。

3.在反复地唱完整曲调中,判断组合的最佳方案。

4.交流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评价。

5.小结:把最佳的练习展示、试唱,并进行表扬。

聆听《丰收锣鼓》、主题创作活动。

一、聆听《丰收锣鼓》1.导入: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往往要敲锣打鼓来庆贺。

中国的锣鼓经世界闻名,非常有中国特色。

中国管弦乐器也有别于西洋管弦乐器。

2.欣赏乐曲第一部分。

设问: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一个场面?你从音乐声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3.欣赏乐曲第二部分。

设问:这一部分与第一部分对比,情绪上有什么变化?4.聆听全曲。

(1)看着书上的谱例,随着音乐的发展,举手指出、示意是第几段?(2)合着音乐的速度和情绪,作模仿该段主要乐器的演奏动作。

(3)出示相应的民族管弦乐队的图片,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模仿演奏的动作,三结合立体的欣赏全曲,把学生的听觉、视觉、动觉想像都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音乐中去。

5.师生交流(有时间可允许再复听一次)。

6.小结:丰收的喜悦场面是非常热烈的。

感受从丰收中获得劳动成果的欢乐。

二、主题创作活动1.围绕着“欢庆”的主题自由命题,创作一段音响(音乐)。

2.课前提出创作要求,如大家自带些自制的乐器等。

3.对有乐器演奏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把家里的乐器带来自己创作旋律,伙伴们配上打击乐等去表现该主题。

4.此项创作活动旨在学生的参与,不求规范、正统、只要能反映出主题的情绪就应给予鼓励。

因此创作的过程是重要的,而创作的作品水平不是主要的评价对象,当然有好的作品更好。

课后小结: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

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一、聆听《红星歌》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

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

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

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

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

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

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

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

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3.再听歌曲: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三、表演《我怎样长大》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

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

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四、编创与活动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

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课后记: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

一、聆听《可爱的家》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

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

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二、聆听《回家》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