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第二课时) 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课件 (共16张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含解析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知识梳理1.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01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举例①一个池塘里全部鲤鱼。
(□02×) ②一个池塘里全部鱼。
(□03×) ③一个池塘里所有生物。
(□04√) (3)与种群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全部□05种群――→所有种群□06群落2.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1)研究的问题(2)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12种群。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不同群落的□13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5丰富度,即群落中□16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17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18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19趋暗、□20趋湿、□21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22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23种类和数量。
⑤丰富度统计方法:一是□24记名计算法,二是□25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32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33越多,群落结构也□34越复杂。
(4)用具分析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的□35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36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37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5)注意事项①取样时应注意□38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用体积分数为□39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创新设计》2022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3练习: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Word版含答案

第3节 群落的结构目标导航 1.通过对池塘群落的分析,说出群落水平上争辩的问题。
2.结合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描述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
3.通过探究试验,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一、群落水平上争辩的问题(阅读P 71)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肯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争辩的问题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阅读P 72-73) 1.群落的物种组成(1)作用: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海拔高度越高,群落丰富度越低。
2.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 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借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阅读P 74-75)1.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A 图:垂直结构,B 图:水平结构。
2.打算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 图:①植物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 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推断正误:(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 ) (3)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缘由之一。
( ) (4)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5)群落强调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其中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 ) (6)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共生。
( ) (7)捕食关系对维持种群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3群落的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4.3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1.识别群落,说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多样度的研究。
【自学重难点】:学习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自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上二者统一的角度叙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独立自主自学】知识点观测与思索概括与总结结论:1、群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课本71页内容,思索:1、什么就是群落?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存有什么相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合作探究】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阅读课本71页内容,思考:(1)个体、种群、群落的相互联系?(2)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3)研究群落存有什么意义?2.群落的物种结构(1)群落的物种组成观测课本72页图4-8和图4-9,思索:这两个森林群落的主要差别?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何种结论?结论:3.种间关系写作课本72-73页余下内容,提问:(1)一个群落的物种是否是随机聚集在一起的?(2)种间关系包含哪几种类型?各举例说明。
-1-3.群落的空间结构观察课本中的图4-11图4-12图4-13,思考:(1)什么是群落的空间结构?(2)群落的空间结构包含哪几个方面??【课堂检测】●基础题1.水深200米的海水内的植物群落()a.只有垂直结构b.只有水平结构c.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存有d.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均并无2.长白山区,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带,造成这种分层结构的主要生态因素是()a.阳光b.水分c.温度d.土壤3.影响生物群落水平方向上的原产不包含()a、光照强度b.土壤类型c.温度大小d.生物种群的特征4.一个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关系很复杂,其中主要的是()a.共生关系b.寄生关系c.竞争关系d.食物关系5.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分化有利于()a、生存竞争b.占有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6.以下关于种群和群落的观点不恰当的就是()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b.种间斗争发生在群落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7.在某发育较好的森林里,从树冠至地面可以分割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同时林下透光度相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区别,这说明群落存有一定的()a.横向结构和水平结构b.对群落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优势种c.物种共同组成和数量比例d.彼此间存有轻易可以间接的营养关系●开拓题:8.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对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进行研究得到下图,据图回答:(1)甲、乙两种群之间的关系就是。
群落的结构生物高二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人教版ppt课件

池塘中有多少种群? 哪些种群在数量上 占优势?
池塘中各个种群之 间的相互关系是怎 样的?
池塘中群落的演替 情况是怎样的?
研、究池 塘群落
池塘中的生物群 落具有怎样的空 间结构?
池塘中各个种群 分别占据什么位 置?
池塘的范围和边 界如何?
四、群落的物种组成
热带雨林 苔原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落叶阔叶林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表示为
生物B
生
物
生物ALeabharlann 数 量生物A生物B
时间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3.寄生
寄生(parasitism):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在 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 分以维持生活。对寄生者有利,对寄主有害。
例如:蛔虫、绦虫、血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内; 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 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内部。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图 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 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 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 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 由 出生率 和 死亡率 决定;若容器 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 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30只/mL 。
实施计划: 1、准备 (1)制作取样器 (2)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2、取样 3、采样小动物 诱虫器、吸虫器 4、观察和分类 5、统计和分析
课堂总结 知识小结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三、种间关系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4.3《群落的结构》学习要点

第3节群落的结构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分析,能够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通过阅读文本,师生交流,能够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通过实验探究,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学习重、难点】
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学习要点梳理】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3.群落中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注:大鱼吃小鱼不属于捕食,而是种内斗争。
4.群落的空间结构:
a.定义: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
b.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能力;
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植物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
水平结构:是指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
5.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种群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板书曲线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结构,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生(一起答):群落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作为标本,长时间保存,应选择哪种吸虫器呢? B 如用于实验室,培养小动物,应选择哪种吸虫器呢? A
A
B
3、观察和分类:
⑴、观察
服 装销售 实习报 告范文 记载 在 xx服 装 店 实 习共 计快两 个月,从 学校到 社会,这 个对我 来说全 新的领 域里,我 感到 自 己 在 产 品 知识的 欠缺和 对这个 行业的 规则的 陌生.于 是我从 对的产 品开始了解,现
目的要求:
1.初步学会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统计方法 2.能对土壤中部分常见的动物进行分类 3.学会设计表格进行观察和统计。 4、探究影响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因素
复习
1、生物群落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 集合,叫做群落。
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可以用—丰—富——度——表示。
土壤小动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试管内的酒精起什么作用?
杀死固定小动物的形态
要保证小动物生活状态,应将酒精换成什么?
湿棉花
用诱虫器取样,有何优缺点?
方便,效果好,但花费时间较长。
塑料袋
40~60W
无底花盆 (或烧杯)
简易采集法: ①将取到的土壤样品放在瓷盆内(注意防止小动物逃走),用 解剖针拨找小动物,同时用放大镜观察,发现体型较大的小动 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来。
将 我 这 一 年 来的实 习工作 总结如 下: 在 销 售 过 程 中我的 感悟是 所有的 销售都 是相通 的,只是 销售的 产品不 同而已,所以我 们 在 掌 握 产 品知识 的以后 ,如何让 自己的 销售技 巧提高 。我觉 得在几 天的实 习中我
总 结 出 如 下 几条: 1、 精 神 状 态 的准备 。 在 销 售 的 过 程中,如 果销售 人员有 一个好 的精神 状态,就 会给顾 客一种积极的、有活 力 的 、 上 进 的氛围 ,那么这 种积极 的上进 的情绪 总会影 响到客 户,从而 ,让顾 客感到 自 己 得 到 一 种情绪 感染,那 么才能 顾客在 我们的 门店里 多留些 时间,总能他挑选一款 合 适 的 衣 服 。精神 状态的 表现还 从我们 的仪容 仪表表 现出来 ,具备一 定礼仪 知识的 销 售 人 员 ,才 能让顾 客感觉 到品牌 的价值 ,因为在 看一个 品牌的 时候,我 们的 销售人 员 就 是 直 接 体现我 们品牌 形象的 ,所以销 售人员 素质的 提升,也 是品牌提升的一个重 要 的 标 志 。 精神状 态好的 好的销 售人员 ,成交的 机率大 很多。
2、分类出的生物之间是否是孤立的?生物之间存 在什么关系?群落有没有空间结构?
3、分析土壤动物的生活环境与土壤动物丰富度的 关系?影响因素有哪些?
4、某种小动物的数量越多能否代表物种的丰富度 越高?数量多的生物一定是优势种吗?
5、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研究方法怎样改 进?影响因素有哪些?
小结
• 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的取样方法 _取__样__器__取__样__法__、采集方法_简__易__采__集__法__、__诱__虫__器__诱__导__法_
根据实验,还能提出哪些探究的问题?
1、随着季节的不同,土壤中的小 动物的丰富度还会相同吗?
2、不同时间或空间对土壤中小动 物类群的丰富度是否有影响呢?
3、不同地点的土样中哪些生物为 优势种?
4、同一地点不同深度的土样中土 壤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有何差别?
再思考:
1、土样中是否还有其他生物?他们为什么没有被 捡出?
•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记__名__计__算__法__和__目__测__估__计__法
• 3、由实验可以看出,研究_种__群__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土壤中也具备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等群落 特征。影响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因素有 _光__照__、__温__度__、__湿__度__、__食__物__等__。
3、举例说明在群落水平上都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目的: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 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探究原理: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 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它们对动植物遗 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土壤中的许多小动物例如: 如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蚂蚁,以及多种 多样的昆虫等
2、从样本中采集小动物方法:
“诱虫器”采集法;简易采集法。
(1)用诱虫器采集:(如右图)
①去底花盆中放一个金属网,将塑 料袋中的土壤样品放在金属网上。
土壤与花盆之间要留一定的空隙,为什么?
为了使空气流通
② 将花盆放在诱虫器上,打开电灯。 ③ 2Βιβλιοθήκη 小后,可看到,试管内的酒精溶液中,
有小动物。说出其原理!!
2、 身 体 的 准 备, 如 果 我 们 有 一个好 的身体 ,我们才 能保持 旺盛的 精力,
才 能 更 好 的 工作。 这段时 间,在卖 场里的 站
用肉眼观察
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观察
普通显微镜:四倍的物镜 和五倍的目镜
⑵、分类 借助有关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进行分类 无法知道小动物名称的,可记为“待鉴定“××”
蜈蚣
马陆
鼠妇
蝎子
蠼螋 qúsǒu
跳虫
蚯蚓
蜣螂
甲螨
蚂蚁
实施计划(5环节): 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 析→撰写报告。
1、选取样本的方法及取样时需注意的问题: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 小,不适用于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常用“取样 器”随机取样的方法
表土上的落叶拨开,用手旋转将罐子按入土将其中按压到 罐底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鑵内土连同罐子一起挖出。
4、怎样统计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呢?
①记名计算法: 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 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 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估计法: 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 估算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多度等级:非常多、多、较多、较 少、少、很少
【探究】 提出问题:不同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有无差别呢?
• 4、通过拓展分析,群落类型不同,具体情况不同,影 响因素有别,所以各个群落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做出假设A:.光线弱比光照充足处的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 B.有机质丰富比贫瘠
C..潮湿比干燥的
设计要点: ①“自变量”是什么?A.土壤的光照强弱 B.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丰富与贫瘠 C.土壤的潮湿与干燥
②“因变量”是什么?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高低 ③ 是否设置对照? 需要 ④ 对照实验控制无关变量应遵循什么原则? 相等且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