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伯牙鼓琴》 说课稿

合集下载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

伯牙鼓琴说课稿及反思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

《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展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情感真挚。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还能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体会到友情的珍贵。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节奏把握、韵味体会以及情感领悟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友情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但对于知音难觅的深刻内涵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懂得知音难觅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理解“知音”的含义。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领悟知音难觅的人生哲理。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2、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的画面,感受音乐之美和友情之深。

3、问题引导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

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2、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8篇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教案篇一教学内容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预设目标1、了解古代诗词的有关常识。

2.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人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教学准备:结合课内外资料,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

词,最早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也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名《西江月》。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二、感知作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三、合作探究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互动1: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明确:长。

因为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还可以从词人找避雨地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互动2:路长,为什么要夜行?明确:白日酷热,因为从鸣蝉、说丰年、骤雨等可以看出这时正值夏季。

互动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上片的内容?明确: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的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的格外欢快。

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的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伯牙鼓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感受艺术之美”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和感受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表现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这篇文言文语言简洁,意境优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珍惜友情、追求真善美的品质。

二、说学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文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词和句子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在语言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情感方面也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阶段,对于友情的话题比较感兴趣,也能够初步体会到友情的珍贵。

但是,对于知音难觅的深刻内涵,还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3、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懂得知音难觅的道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知音之情,理解知音难觅的深刻内涵。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韵味,理解课文内容。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一、教学内容分析《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艺术的魅力”开篇之作,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继《杨氏之子》后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讲述了音乐家俞伯牙为悼念知音钟子期而摔破古琴不再复弹的故事。

虽然寥寥数言,但语言精炼准确,字字掷地有声。

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文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具有结合注释理解大意的能力。

但因阅读体验少,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同时,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领悟“知音”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自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补充资源,感受“高山流水”“知音”的真正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借助多媒体,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一)教学方法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需要教师采用谈话、读书指导和直观演示等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音乐的魅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选择在多媒体环境下授课。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第【1】篇〗说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说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说教学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依次出示: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21《伯牙鼓琴》名师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21《伯牙鼓琴》名师精品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四制)六上21《伯牙鼓琴》名师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出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

这篇课文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真挚友谊的向往和赞美。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感受到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高尚情操,体会到知音难遇的珍贵,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一些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实词、虚词以及句式结构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音乐、友谊等题材可能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知音难遇的珍贵,学会珍惜友谊,培养自己高雅的情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知音”为话题,引导学生谈论自己身边的知音好友,从而引出课文《伯牙鼓琴》。

2.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谊。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5.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领悟知音难遇的珍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稿第1篇】伯牙鼓琴说课稿一、文本解读《伯牙鼓琴》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

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

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设计理念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说课稿

《伯牙鼓琴》说课稿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两则》的一篇课文。

第七单元的专题是“艺术之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知音”的起源和寓意。

三、说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知音”的起源和寓意。

四、说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图片上有些什么?(弹琴人、樵夫、高山、流水)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弹琴的官员和樵夫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2.齐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生跟随老师书空。

(二)朗读课文1.生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注意停顿和延长,读出文言的韵味。

2.全班齐读。

3.看视频,感知画面,学习朗读节奏,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4.男女生分组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1.齐读注释。

2.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选小组代表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4.伯牙鼓琴,鼓得如何?用钟子期的话回答。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5.(1)文房四宝是什么?(笔墨纸砚)(2)雅人四好是什么?(琴棋书画)琴——位于高雅的首位5. (1)伯牙正是因为有着高雅的品性,所以“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钟子期同样有着高雅的品性,所以能夸赞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伯牙正是因为有着高雅的品性,所以“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同样有着高雅的品性,所以能夸赞道“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6.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世人都知道他的琴声美妙动听,但多少年来,伯牙心中高远广大的志向只有伯牙自己知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说课稿
上良中心小学杨小敏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学生特点分析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5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

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关于友情的诗句。

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

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
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

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

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

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七、达标检测
八、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