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 六年级下册 说课稿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作业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2024年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和课后作业及答案和知识点汇总
二、课文主题归纳: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 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三、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作者运用排比、对比的手法引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初步抒发了对时光匆匆的怅然若失之情。 第二部分(2~4):以“我”的生活为叙写内容,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时间的匆匆流逝。 第三部分(5):照应开头,再次提出“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一问题。
二、说学情
孩子们已经有六年多的学习经历,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 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 用。”为了充分利用文体,实现文本超越,在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感悟 岁月匆匆的基础上,创设读写结合的情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确乎、空虚、不 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4.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 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
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 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写下来。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程要通过创设多样性的情境 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学中我 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法、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等 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 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言引 入,介绍作家其他作品,都是激发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的手段。

精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夜的工作》说课稿

精品【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一夜的工作》说课稿

《一夜的工作》说课稿一、说教材《一夜的工作》是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稿件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作者对总理无比崇敬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周总理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让学生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景,引导领悟通过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生活小事的方式,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生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的时代背景,学生对周总理生平知之甚少,通过电视、电影或书籍有一些感性认识也比较初浅,从而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深的感情基础,很难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因此,丰富学生的课前感知,激发学生的情感对于学生理解本课尤为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本文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把心放进文章中去认真读,认真体会,感受字里行间里饱含的作者的真情实感。

课程标准也强调,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为此,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教材选编的意图,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2.领悟本课通过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生活小事的方式,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学生的学情,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理解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并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通过用平实的语言描绘生活小事的方式,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化阅读感受。

四、说教法学法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古人也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为此,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感导读法,辅以听、思、说、写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听中揣摩,在说和写中发展思维,深化阅读感受,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语文基本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优秀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优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匆匆》。

一、说教材《匆匆》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这篇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描述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与惋惜的感情。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使摸不着、看不见的时间变得可触可感,形象且具体。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感受作品优美和生动的语言;能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本课在优美的语言当中,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

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的六个生字,会写,潸潸,涔涔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读促悟,体会课文中对时间的具体描述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时间的来去匆匆,一去不复返,体会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师制定教法的根本出发点。

本课主要釆用以学生“自主阅读-以读促悟一合作探究”的环节来展开学习,创设实践语言场景,配乐朗读,人人开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体会,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练笔尝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设计理念:学习语言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便是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自己获取体验,引发联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文章所包含的意蕴。

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1老师默站一分钟,问现在大约过了多长时间?2.你们算算从出生到现在走过了多少日子?让学生形象感知时间的流逝。

学生自由交流,引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思考,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匆匆》说课稿

《匆匆》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匆匆》,这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

文章先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留它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

然后通过“洗手时、吃饭时、默默时……”这一系列生活情趣的描写,具体再现日子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索。

最后抓住“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作者关于时光匆匆的感慨,引人深思。

本组课文的学习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从阅读的内容展开联想。

阅读的时候,先要读通、读懂,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想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情和理,并把自己想到的与同学、老师广泛交流,借以活跃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教学目标根据小学课程标准对小学5-6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本组的训练重点以及本课的写作特点,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同几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技能目标:能按阅读提示抓住课文的内容,学习作品中的表达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课文,欣赏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3〉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的现实,教育学生不要虚度光阴,从现在起就要珍惜时间。

3.教学重难点“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而“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4.课前准备1〉有关朱自清的资料。

2〉《匆匆》课件。

3〉搜集和时间有关的名言等。

二、说教法本文文辞优美、情感浓郁,为此,只有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腊八粥说课稿【第1篇】《腊八粥》说课稿一、说教材我讲的这节课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2课《腊八粥》,本文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作者用娴熟的笔法、细腻的笔调叙述了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使课文犹如一张腊八风俗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整篇课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的腊八粥的神态和心情,展现了一幅纯朴、和谐、温馨的图景。

对话贯穿全文,从八儿向母亲焦急的询问,到与母亲的讨价还价,到惊讶,展现八儿的的天真和童趣。

同时本文的主要线索是八儿的心理活动,从八儿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独自猜想到亲眼所见,都表现了八儿的可爱活泼的性格特点。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同时针对本篇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遵循这样两点:(一)课文对话比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进入角色进行体验,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思想感情;(二)通过揣摩人物的心理,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三、说教法针对教材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及兴趣,活动中我主要运用了讲解法、讨论法、提问法、游戏法和新视听方法。

四、说学法根据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要求,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多通道参与法,帮助学生理解中华的传统习俗。

五、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1、把小课题和平时教学更好的整合,课的伊始我让学生先说出含有本课生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尽量多地使用成语。

如:馋涎欲滴、垂涎三尺、讨价还价、得寸进尺、一饱口福......2、运用进修倡导的阅读“四读”模式,初读感知在第一课时已经完成,在这节课着重体现的是精读感悟、回读赏析和拓读升华。

另外,把第一自然段放在第一课时处理,可以减少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感悟文章的中重点内容。

2020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附教学反思 含习作例文、写作、学习园地

2020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附教学反思 含习作例文、写作、学习园地

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激趣导入,引出“时光匆匆”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 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 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注意营造氛围,播放“冬去春来”的轻音乐,围绕 中心,以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导入,直奔主题,明确学习的方向, 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第三步、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 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下面 从五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
(1)析文品赏。(出示课件)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 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
再而创设机会让学生汇报关于朱自清的资料,给学生提供施展能力的 平台,激发学生收集材料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落实了这学期的一项重 点训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的同时,使全体学生对朱自清生平有个 初步认识,这为学习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垫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2、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 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查询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 项或者两项。)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 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设计板书的根本思路是为了体现文章 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精髓,具有代表性,一目了然,方 便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三打白骨精》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学期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课文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

第三单元一组课文的主题是“诗文精粹”,由《三打白骨精》、《词两首(如梦令李清照;渔歌子张志和)》、《螳螂捕蝉》三篇课文组成。

编写的意图是吸收祖国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册教材课文体裁多样。

《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

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着《西游记》,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

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故事题材,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

课文的主要特点是:㈠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课文总共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部分人物。

第二部分(第二至七自然段)讲述了孙悟空三次怒棒打白骨精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

围绕“三变”、“三打”和“三拦”展开。

作者采用反复叙事手法,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三变”、“三打”和“三责”虽然情节基本相同,但是叙述内容不断变化,所以没有给人重复冗长之感,相反更能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也更能体现降魔除妖的艰苦不易。

比如,白骨精的“三变”:一变成了村姑送斋饭,实际使的是美人计,二变成了找女儿的老婆婆,实际使的是是苦肉计。

三变成了信佛的老公公,刺激唐僧,让他赶走孙悟空,实际使的是离间计。

㈡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孙悟空机智聪明,“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又疾恶如仇、坚定不移,三打白骨精,次次不放过。

白骨精的贪婪狡猾,诡计多端。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村姑,再变老婆子,最后变成老头儿。

唐僧胆小怕事,人妖不分。

㈢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语句不同,用词准确生动。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说课稿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说课稿

《为人民服务》说课稿一、说课程标准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是: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二、说教材《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

文章论点鲜明,论述缜密,层层深入。

语言通俗、自然、朴实。

文章开头就鲜明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当前的实际,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克服困难、提高勇气、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选编这篇文章,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感受议论文的表达方式,为初中学习议论文打下一点儿基础;二是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

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

三、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彻底、司马迁、鸿毛、兴旺、目标、炊事员、送葬、哀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匆匆》说课稿一、说教材《匆匆》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课文阅读训练的重点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要求学生在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表达情感的方法。

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的思想感情。

文章多处运用各种修辞和大量的叠词,语言优美,读来轻巧、婉转,适合朗读背诵。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藏、挪”等6个字,正确读写“空虚、叹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1.朗读感悟法。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美读”是本课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办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更不必过多的讲解分析,最主要让学生多读,同时教师要巧妙地借助课件,借助对学生读书的评价,帮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领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描述的事物与情景的关注,入境入情,促进学生自悟自得,受到美的熏陶。

2.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重点词句品悟法。

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有关片段和句子,指导感情朗读,在读中理解、领悟这些语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感情的。

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时光匆匆创设情境:①老师默站一分钟,问现在大约过了多长时间?②你们算算从出生到现在走过了多少日子?让学生形象感知时间的流逝。

学生自由交流,引出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思考,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

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让学生观察生字,自主发现、交流书写应注意的地方,我视情况补充。

老师范读读课文,注意感情和节奏。

学生跟读。

思考问题: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1.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么?(时间的匆匆流逝。

)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3.课文是如何描述时光来去匆匆的呢?请试着划分段落,并总结段意。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提出“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的问题。

第二段(2—4):具体地写日子的匆匆流逝及作者的反思。

第三段(5):照应开头,再次提出开头的问题。

(四)品读第1自然段1.播放课文第1自然段范读录音,画出文中的排比句。

说一说这个排比句说明了什么。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有又到了哪里呢?”这句话表达作者内心怎样的感受?提示: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

3.分小组比赛朗读这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五)品读第2、3自然段1.读第2-3自然段,交流:你对哪几句描述最有感触?你想到了什么?2.讲解词语“确乎、头涔涔、泪潸潸”的意思。

3.指导朗读“八千多日子……也没有影子。

”(读出日子溜去的悄无声息,语气舒缓低平)4.算: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以你的年龄算,你已经生活了多少个日子?读了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请你用比喻的形式说说你对时间的看法。

3.品读“早上我起来的时候……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通过对生活中具体的事情“吃饭、洗手、睡觉、沉默”等的描述,赋予时间以生命,十分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

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六)精读第4自然段1.老师过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面对逝去如飞的日子,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2.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一句。

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3.这一段和第1自然段第1句话都是连续的问句,体会问句的表达作用。

4.结合所学,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有哪些关于惜时的名言。

(七)赏析文章的结尾1.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和文章的主题。

2.读一读首尾照应句,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

(八)拓展延伸1.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名人珍惜时间的古诗,开展交流。

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2.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提示: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是因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深叹息和深刻的反思。

3.时光还会怎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仿说。

(九)课文小结本文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上,我遵循简洁、美观、实用的原则,板书重点词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匆匆一去不复返时间来去匆匆要珍惜飞逝匆匆《那个星期天》说课稿一、说教材《那个星期天》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通过朗读的方式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细腻情感。

课文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的经历,通过动作、环境等,描写了“我”等候时的情景,表现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了“我”细腻、敏感、丰富的情感世界。

文章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故事,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感受生活,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内容,感受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在的情感体味出发进行朗读。

结合关键语段,体会作者从人物的行动细节、环境的烘托表现人物心理的写作效果,体会心理描写的妙处。

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媚、蚁”等13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是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我”的心情变化过程。

体会期待已久而又落空的失望的心理,学习换位思考,摆脱烦恼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针对本课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感悟“我”一天中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我”对母亲情感的变化,体会母亲的无奈,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从而感悟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揭题导入,引导质疑,初步探究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学生默读课文,自主解决生字词。

我再随堂检查,明确读音。

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说一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提示: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提示: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说明事件和时间。

2.读句子“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作者盼望的时间之长,也从侧面显示作者盼望时的焦急、无奈。

3.想一想,这么漫长的等待,作者的心情会不会发生变化呢?预习后面的课文,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小组接龙读第2-6自然段。

指导读出不同语气。

(第2自然段开头要带着平静、讲述的语气读,读出回忆的感觉,中间要读出肯定,最后一句要读出一些愉悦;第4自然段要读出在等待中,“我”百感无奈,心里急躁,语调要低沉。

)2.第2自然段中“这不会错、都不会错”表明了什么?提示:“我”非常坚定和肯定,表明这件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3.第3自然段中,“我”为什么要吓唬母亲?又为什么忘了吓唬她?提示:“我”吓唬母亲其实是想和母亲做游;“我”忘了吓唬她是因为看到母亲提着菜篮子要出去,担心母亲忘了带我出去,所以急着提醒她。

4.“这段时光不好挨”在第4自然段中起什么作用?(全段的中心句,总领后文描写的一系列活动。

)5.“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等母亲回来。

我看着天看着云彩走,等母亲回来,焦急又兴奋。

”这两句话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直白写出“我”的心理状态。

)6.第4自然中“我”在等待时做了哪些活动,这体现出“我”怎样的心理状态?(苦苦等候、百无聊赖的心理。

)7.找出第5自然段中语言描写的句子,体会“我”的焦急不安。

8.第6自然段中“我”“蹲在她身边、看着、一声不吭”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母亲似乎已经忘了要带我出去,“我”为了让母亲知道“我”仍然在等着她,便死守在离她最近的地方,用最无声的动作表达最焦急的心情。

)9.第6自然段描写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交流完之后指名学生回答。

更多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xxyw10010.概括自然段意:第2-6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的推迟下,由满怀期望变得疑惑焦急再变得一声不吭等待。

(五)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有什么感受?提示: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母亲惊惶恐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惊惶”说明了什么?(“惊惶”表明母亲并不是一个不疼爱、不体谅孩子的母亲,她只是因为繁多的劳作暂时忽视了“我”的感受。

)3.说说你对“我”的母亲有什么看法?(鼓励学生回答)4.探究:《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5.学习本课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本课的细节描写。

(六)课文小结本文记叙了“我”的一次难忘的星期天,这一天由于母亲的一次次推迟,“我”的心情由高兴到焦急,再到无奈和失望,表现了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也体现了无奈心酸而又至纯的母爱。

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课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二是体会“我”的心情变化。

因此,板书也是围绕这两方面进行,提炼故事发展的情节,概括“我”的心情。

清晰直观地展示了事情的发展及“我”的心情变化,突出了“盼望”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