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
“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在现代文学作品中,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
1、他说的话听起来象蜜糖一样甜!2、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3、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4、紫藤萝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5、紫藤萝的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6、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7、远处隐约飘来阵阵香味,似有似无,如有悠扬的乐声,时断时续。
8、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闪闪亮亮的,特别闹。
9、她大大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对她说:“你的眼睛真闹啊,别眨了。
”10、夜晚的彩灯亮,这边红、那边绿,这边明、那边暗,整个城市奏响了一曲欢腾的乐曲。
11、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如同鼓点有节奏的击打。
12、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13、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顶针顶针修辞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又名顶真,即某段文字由若干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与下一句开头的一个字(词)相同,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顶针。
例:我们要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顶针」又叫「顶真」。
作用: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指用前一句结尾之字作为后一句开头之字,使相邻分句蝉联。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对联手法,也很能体现汉字的特色。
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佚名题北京潭柘寺弥勒殿联)痴则贪,贪则嗔,嗔则伤人种苦因,故知痴是苦戒而定,定而慧,慧而悟道成师匠,当以戒为师借代,借代,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简单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一、听声类形,即以视觉写听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槀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礼记·乐记》)这几句大意是:那些善于唱歌的人,歌声昂扬,如用力举物;歌声低沉,如物体坠落;歌声婉曲,犹如树枝弯折;歌声停止,好像枯木挺拔;直而折曲的歌声,方正如矩;委婉的歌声,圆曲如规,联贯起来正如一串珍珠。
歌声本来诉诸于人的听觉,但是却给人很多视觉感受:歌声高亢如用力举物,歌声下滑如物件下坠,歌声婉转如树木弯折,而歌声停止则如枯木兀立……所有这些,都是由听觉到视觉的迁移,听到的仿佛看到的一样,这便是听声类形。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
”(高适《塞上听吹笛》)在明月当空的草原之夜,有人吹起《梅花落》的曲子,那阵阵悠扬的笛声,竟化成了落满关山的朵朵梅花。
在这里,诗人把听觉美的特征表现为与之相通的视觉美的特征,创造了梅花飘洒似的笛声这一通感形象。
“歌声/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臧克家《春鸟》)属于听觉艺术的“歌声”,本是缺乏具体形象感的东西,而诗人却将其转化为属于视觉范畴的星星,且能“听”出“灿烂”来。
在此,感觉的相互挪移,不仅刺激着人的听觉神经,而且使人的视觉神经也同时活跃起来,赋予“歌声”以最大的可感系数,形象地表现了“歌声”的音色美。
二、听声类声,即以听觉写听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白居易《琵琶行》)在这里,急雨声、私语声、珠落玉盘声、莺语声、幽咽泉声、银瓶破裂声、刀枪相击声、裂帛声用来描绘琵琶声,是以声类声。
这里并未产生感觉的迁移,仍然用声音写声音,渲染烘托了一场精妙绝伦的琵琶演奏。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玉碎凤凰叫”,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

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浅谈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
钱钟书先生说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
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这种修辞手法叫“通感”。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请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摹声的。
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等。
因此,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清幽淡雅,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
又如: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朱自清《荷塘月色》)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月的光华和阴影,朦胧婆娑,相互映衬,以小提琴演奏的“名曲”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给人一种悠扬、优美,很近肉内的感觉,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
有人认为“通感”就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不然。
“通感”与“比喻”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通感,即感觉的转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指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变换感觉角度来描述事物的性状和情貌。
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后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的“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简介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
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
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修辞作用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比如: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历史记载通感中之一是“听声类形”。
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
”(《文选》)这样的通感是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来的:“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
’”杜预注:“论其声。
”按在“曲而有直体”下又称“曲而不屈”。
孔颖达正义:“季札或取于人,或取于物,以形见此德。
每句皆下字破上字而美其能不然也。
物有曲者失于屈桡,此曲而能不屈也谓王者曲降情意,以尊接下,恒守尊严,不有屈桡。
”此则听《大雅》之乐声,有类于王者以尊接下之形。
《礼·乐记》:“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正义:“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动也。
倨中矩者,言其音声雅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矩也。
解释通感时用的例子

一、通感在日常生活用语中的审美心理效应其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运用通感,它生发出种种奇妙的效应与审美享受,不过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例如人们要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动人,就用“秀色可餐”,在这里,人们在观赏女子时将视觉(秀色)与味觉(可餐)联通起来,让我们对女子之美的感觉更真切﹑更直观,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又如我们赞美某人的嗓音时“清晰甜润”将听觉与味觉联通起来,赞叹一道菜做得“色香味俱全”将视觉与嗅觉和味觉连通起来。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色彩(视觉)有冷暖(触觉):如红、橙、黄等色彩有温暖感,被称为暖色; 蓝、青、紫等色彩有寒冷感,被称为冷色。
在日常用语中就有暖红、寒碧、绿得发冷等词汇,甚至在人们的服饰搭配、家居装饰中也有反映。
熟悉乐理知识和有丰富音乐欣赏经验的人都明白:音乐的C调能唤起红色的感觉;O调往往与紫色相对应;E调让人感觉到金黄色;F调给人以粉红色的感觉;G调似乎是宁静的,总是与蓝色相对应;B调仿佛魁梧有力,常与非常明亮的铜色相伴。
在这里,听觉与视觉相融汇、相沟通,从美妙的乐音中(听觉)获得相宜的色彩(视觉)享受。
史书上记载孔夫子是一个醉心于音乐的品评家, 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十足的发烧友。
让我们听听夫子那妙语天开、回味无穷的音乐品评吧:“子在齐闻《韶》(传说为尧舜时的乐曲),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论语·述而》)好一句“三月不知肉味”的品评!仿佛让我们的耳朵长上穿越时空的翅膀,与夫子一道沉醉于夜空下那清新恬淡的乐音之中,那乐音缥缥缈缈、若隐若现,时时回荡在耳畔挥之不去。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和感受生活,那将会发现更多伴有通感发生的词语:响亮(听觉———视觉)、热闹(触觉———听觉)、冷静(触觉———听觉)。
已成为习以为常的普通语言。
例如,形容唱腔好用“字正腔圆”,声音仿佛有了形状;称赞自然景色美说“秀色可餐”,色彩好象有了滋味。
至于“冷色”与“暖色”,“热闹”与“冷静”,“响亮”与“刺耳”之类的词语,更表现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牢固结合,简直是不分彼此了。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

常见语文修辞手法通感在我们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中,修辞手法就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文字表达的天空。
其中,有一种较为独特且富有魅力的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简单来说,就是将一种感官的感受用另一种感官来描述,打破了感官之间的界限,让读者获得一种新奇而独特的感受。
比如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通感例子。
在这里,作者将嗅觉上的“清香”,用听觉上的“歌声”来形容,让我们不仅能闻到那股清香,还仿佛能听到那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歌声,从而使这种感受更加生动、丰富。
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极大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让我们的文字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感官描述,而是能够跨越感官的障碍,将多种感受融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更加立体、全面的感受。
想象一下,“她笑得很甜”这句话。
“笑”本是视觉上的感受,而“甜”却是味觉上的感受。
通过通感,我们仿佛能从她的笑容中品尝到甜蜜的滋味,这种甜蜜不仅仅是表面的笑容好看,更是一种能让人内心感到温暖、愉悦的情感。
再看“那些芦苇高高低低地晃动着,仿佛一曲悠扬的笛声在风中飘荡”。
芦苇的晃动是视觉所见,而悠扬的笛声是听觉所闻。
将视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让我们眼前的芦苇仿佛有了音乐般的灵动和美妙。
通感的运用,还能够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意境。
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在这里,作者将视觉上的月光比作流水,又用触觉上“牛乳”的滑腻来形容叶子和花的质感,营造出一种宁静、朦胧、梦幻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荷塘之中。
通感在诗歌中更是屡见不鲜。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视觉上的杏花盛开与听觉上的热闹喧哗相联系,生动地展现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将听觉上的余音用视觉上“缕”的形象来表现,让我们更能感受到那余音的绵长和不绝如缕的韵味。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2 . 动 词 的 使 动 用 法
语 言环境里会失去它本身 的语法特 点和意义 。活 用作
名词、 动词 、 形容 词或副 词等 , 这 种 语 法 现 象 在 成 语 里
也不乏其例 。例不二法门~万无一失” 等。
此薄彼 ” 中的“ 厚” ( 推崇; 重视 ; 优待 ) “ 薄” ( 看 不起 ; 轻 视; 慢 待) , “ 深明大 义” 中的 “ 明” ( 懂得 ; 了解 ) , “ 文 人 相 轻” 中 的“ 轻” ( 轻视 ; 鄙薄) , 这 些词 不 再 表 示 事 物 的 性 质, 而 是 表示 相 应 的 动 作 行 为 或 变 化 发 展 。
影 乃 是视 觉 , 名 曲 乃 是听 觉 。作者 将两 种 感 觉互 通 。 即 为 通感 。 通感艺术 , 将现 实 的感 觉与 想 象 的感 觉 进行 连 接 .
等成语 中的“ 善” ( 好的意见 ) 和“ 坚” ( 坚 固的铠 甲) “ 锐”
( 锋 利 的 兵器 ) , 都 是 把 它 们 当作 名 词 来 使 用 的 。
3 . 形 容 词 的 使 动 用 法
一
直观 、 全面 的学 习通 感 。 从而 更深 的感悟 文章的写作手
法和 表情 达 意 。通 感主 要 有 以 下 几 种 常见 类型 :
一
、
由听 觉 移 到 视 觉
所 谓 眼 见 为 实 .视 觉 是 最 直 观 也 是 传 达 性 最 强 的
些 成 语 里 的形 容 词 常 常 活 用 为使 动 .使 宾 语 所
总的来说 。 汉 语 成 语 中 的 词 类 活 用现 象 比 较 多 。 是 我 们 学 习运 用 成 语 的难 点 之 一 。 注 意 了 解 每 一 种 活 用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通感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通过对感官的直接或间接描述,使读者产生感觉或情感共鸣。
通感的修辞手法可以带给读者多重感受,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通感修辞手法和它们的表达效果:
1. 视觉通感:通过对景物、颜色、形状等视觉元素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图像的美感或场景的真实感。
例如:“细雨如烟,疏疏的细丝纠缠在窗前的枝叶上,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
”这种描写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模糊而美妙的视觉感受。
2. 听觉通感:通过对声音、音效、声音的节奏等听觉元素的描述,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听觉上的感受。
例如:“夜幕降临,屋外传来树叶的沙沙声,微风拂过,远处有着微弱的鸟鸣声。
这静谧而安详的听觉体验带给人一种宁静和与自然和谐的感受。
3. 嗅觉通感:通过对气味、香气等嗅觉元素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想象出细腻的气味或特定环境的嗅感。
例如:“雨后的晨间,泥土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清新的香气使人感到一种自然与生命力的气息。
”
4. 味觉通感:通过对食物、饮品等味觉元素的描写,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能够咂出味道的滋味。
例如:“饭菜香喷喷地端上桌,那浓郁的香气伴随着香脆的吮指声,仿佛能让人真切地品尝到美食的味道。
”
5. 触觉通感:通过对触感、温度、触摸感等触觉元素的描写,
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虚拟的触觉感。
例如:“他轻轻地抚摸着羽毛,细腻而柔软的触感让人感到一种温暖和宽慰。
”
通过运用这些通感修辞手法,作家可以通过文字提供更全面的感知体验,增强读者的亲身感受,并且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或作品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感修辞手法的几种常见类型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高中语文必修3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会首次遇到通感的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光和影乃是视觉,名曲乃是听觉。
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通感艺术,将现实的感觉与想象的感觉进行连接,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让读者从中感知到无穷魅力。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这种修辞手法,下面我将平时的总结进行叙述,希望通过详细的举例,让学生直观、全面的学习通感,从而更深的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情达意。
通感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
一、由听觉移到视觉
所谓眼见为实,视觉是最直观也是传达性最强的感受。
我们见到的东西往往更为真切,用视觉描绘将会达到深刻的体验。
1.女子们朗朗的笑声,像水上的波纹,在工地的上空荡漾开去。
(钢焰《绿叶赞》)
2.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江河《星星变奏曲》)
例1由听觉感觉到的“笑声”,移到视觉感觉到的“波纹”,通过层层波纹的延伸感,描绘出工地上一片欢乐之景。
例2用“闪闪烁烁”“朦朦胧胧”用隐隐约约的视觉体验来形容声音时断时续、虚无缥缈的真切感受。
二、由听觉移到味觉
3.这是妈妈的歌声,妈妈的歌声多么甜蜜呀!
4.王小玉初唱时那种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使人感到甜润、舒畅,听起来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明湖居听书》)
例3用甜蜜描写妈妈的的“歌声”,展现出温馨美好的亲情。
例4虽然不能身临其境,但声音的优美给人带来用嘴品尝人间美味的感觉,其中的愉悦与欢畅无疑让作者感同身受。
三、由视觉移到味觉
5.黎明的鸡血红又热辣辣的在东方散发出奔放的晨光了。
(迟子建《原始风景》)
6.画框里少年的笑容,质朴温馨,蜜糖般甜美。
7.一个调皮的笑,可真耐人咀嚼,许多天过去了,我还未解清味道,让它像颗冰糖慢慢溶化在心上,可同豁丝丝的泉水,悄悄在岩层下流淌。
(穆仁嘴《调皮的笑》)例5把黎明时看到的天空的颜色,移到品尝到的味道上,
把眼前之景写活了,使人感受贴切。
例6用“蜜糖”般的味觉感受去形容“笑容”,体现了少年笑容的灿烂。
例7作者把视觉和味觉沟通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一个初恋者感情的潜流。
四、由视觉移到听觉
8.方鸿渐看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
(钱钟书《围城》)
9.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刘白羽《长江三峡》)
10.这些小钟儿似的花朵,一簇簇迎风摇曳使人像听到了大地回春的铃铃铃的钟声似的。
(秦牧《花城》)例8由视觉感知的“笑意”移到听觉感知的“余音”,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方鸿渐为唐小姐痴情的情态。
交响乐是一场恢宏绚丽的音乐盛宴,例9中把自己在长江三峡中一天航行所看到的美景感受,用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在诗情画意中陶醉和对三峡壮丽景色的迷恋。
例10把视觉上的“花朵”与听觉上的“声音”沟通起来,把事物的无声姿态描摹成好像有声音,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
五、由视觉移到触觉
11.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
(杨朔《荔枝蜜》)
12.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
(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
13.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
例11由视觉感知的“蜜蜂”移到触觉感知的“疙疙瘩瘩”。
例12“暮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触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例13在视觉“日色”这个名词上,用“冷”这个形容词,从人的触觉上去描写,把景物写活了。
六、由视觉移到嗅觉
14.“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白)
诗人把“雪花”与“春风”联系起来,把“雪”说成春风中的花,当然就香了,视觉通于嗅觉,写出了层次丰富,令人玩味的立体意境。
七、由嗅觉移到听觉
15.花园里芬芳的香气幽幽袭来,仿佛那低沉的筝鸣,慑人心神。
将嗅到的“香气”用听到的“筝鸣”来形容,这是嗅觉到听觉转化。
八、各种感官的综合运用
除去上述的各感官之间的转换,还有将多种综合的运用,这样的多重感官交错,效果往往也更丰富具体。
如郭风《叶笛》中描写的“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用听觉,将
花香的嗅觉和明媚的视觉相互交错,传达出一曲悠扬,撩人情思的笛声!还如鲁彦的《听潮》“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象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温柔”的触觉,“芳醇”的嗅觉,“微风拂过琴弦”的听觉,以及“落花飘零在水上”的视觉,融为一体,海的形象鲜明的跃然纸上。
★作者单位:陕西镇安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