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青少年人际关系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国内外青少年同伴关系对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青少年同伴关系对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综述

国内外青少年同伴关系对社会化影响的研究综述作者:李婧怡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年第05期【摘要】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有重大影响,通过对比国内外关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状况、行为和他人关系影响的研究,分析中外差异,进而提出这一领域发展趋势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化;同伴关系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3-0048-03社会化从心理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有自我完善的过程和功能。

“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自我完善包括: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青少年的社会化是以初始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形式出现的,也就是为扮演未来角色做准备的社会学习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的社会化就是青少年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产生个人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人心理,成为个人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的过程。

而在青春期,青少年不断地摆脱家庭的影响并更多地接受学校与同伴的影响,所以在影响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皮亚杰等一些理论家认为,同伴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起到了和父母一样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所谓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由于学校教育的特点,青少年的绝大部分娱乐时间都是在同伴的陪同下度过的,所以国内外关于青少年同伴关系对社会化影响的研究也涉及到相当多的方面,在此将国内外研究的相同领域加以比较,着重突出其研究的差异性,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一、研究领域及其内容的比较(一)同伴关系与青少年心理状况1,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情绪的影响早在1966年Douvan和Adelson就特别指出了在青少年期同伴关系中友谊的功能。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常见行为。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活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方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建立友谊、合作、分享资源和信息等。

人际交往作为社会性动物的基本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际交往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技能和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的研究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有效的沟通,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减少误解和矛盾。

研究表明,有效的沟通可以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增进团队合作,改善人际关系。

而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等新技术的出现,给人际交往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情绪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们在交往中会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例如愉快、愤怒、伤心等。

情绪的传递和管理对于交往的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们需要学会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避免因情绪失控导致交流不良。

除了沟通和情绪外,人际交往还涉及到信任、尊重、合作等因素。

在人际交往中,信任是关系的基础,尊重是相互关系的前提,合作是维持关系的动力。

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人际关系才能够建立和发展。

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高。

通过学习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人际交往,不断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内容量不足,是否需要增加内容具体内容方面的信息】第二篇示例:人际交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关乎个体的社交能力,还与个体的情绪状态、心理健康以及生活幸福感息息相关。

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技巧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学者们也在这一领域展开了许多研究。

中西方人际关系学的研究

中西方人际关系学的研究

中西方人际关系学的研究第一部分:一个人一生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一、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一、人际关系控制点二、人格三、自尊二、人际关系控制点(决定了人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在人的一生中是变化的13岁之前的少年儿童的人际关系控制点是外在的,他们的人际关系是由他们的家长控制的。

13岁以后的青年人的人际关系控制点逐渐内移,变成内在的个人因素,他们的人际关系是由他们自己的心理原因控制的。

25岁以后的婚恋中的年轻人的人际关系控制点完全内移,变成了完全个人的事情。

如果中间残废或者到了70岁以后的需要别人帮助护理的老年人的人际关系控制点逐渐外移,变成了护工控制的人际关系。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人际关系控制点内向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要好,学习方法也明显有效。

三、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什么是人格:个人显著的性格、特征、态度或习惯的有机结合包括【human dignity∶人的道德品质】一、精神面貌每个人身体素质怎么样,工作是不是投入卖力,是不是充满干劲。

包括这个人小时候社会发生过什么大的动荡(尤其在现代大陆地区的年轻人都有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心理受过什么伤害等等,这些都是人的精神面貌的一部分。

还有这个人属于什么少数民族或者什么地方出生长大的人,有什么特殊的风俗习惯等等。

二、道德品质每个人小时候处在什么样的社会阶段,受过什么样的家长和团体的思想熏陶,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这个人的道德品质。

总体而言:精神面貌和道德品质就是这个人的人格。

人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人际关系的原理(求同存异,相似相容),所以往往人格相同的人会比较和的来,会变成好朋友,就是通常说的脾气相投的朋友,或者臭味相投。

人格是人际关系的正面影响和选择性来源,人格越强烈控制点越内在自尊心越强(内向型),人格越弱化控制点外在自尊心越弱(外向型)。

相对而言,内向型人才的能力要显著优于外向型人才,俗话说小人求助于人,君子求诸于己。

四、自尊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什么是自尊:自尊是指自我觉察错误和羞耻的能力,并且是自勉自改的动因。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

人际交往相关文献综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人际交往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个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必需技能,无论是在工作场所、家庭生活还是社交场合,都需要人际交往的技巧和方法。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情商是至关重要的。

情商包括情感智慧、情感认知和情感管理等方面,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掌握的一种能力。

通过情商的提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和沟通,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研究表明,情商高的人更容易在工作中取得成功,更容易建立长久的友谊和爱情关系。

除了情商之外,人际交往还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

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倾听、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更好地传递信息,解决矛盾,建立信任和亲近感。

人际交往还需要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关心他人、分享他人的快乐和痛苦,能够增进人际关系的亲密度和稳固性。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需要学会关注他人的情感表达和身体语言,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期待,更好地与他人建立共鸣和信任。

人际交往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通过提升情商、沟通技巧和关注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我们可以建立更加稳固、亲密和健康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000字】第二篇示例: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个体的发展、心理健康以及工作生活都起着重要作用。

人际交往的质量不仅影响着个体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还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

针对人际交往的相关研究,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人际交往这一领域的相关内容,本文将从人际交往的定义、影响因素、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建立关系、满足需求的过程。

对人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综述_0

对人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综述_0

对⼈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综述_0对⼈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综述邹光剑贾敬(华中师范⼤学社会学系武汉)⼈际关系在当代社会⼼理学、社会学、⼼理学、⼈际交往学中研究得⽐较多。

⽽⼈际关系的研究对社会个⼈的交往,企事业的管理,个⼈良好发展环境的营造,社会和谐运⾏等有着重要的指导和运⽤价值,从⽽⼀直成为研究的热点,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但是当我们打开任意⼀本⼈际关系的教科书或者专题⽂章时,我们发现,当前对⼈际关系的理论研究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局⾯,没有权威性的公论,⼀些论点和概念还有相互⽭盾的地⽅。

因此本⽂试图对国内外有关⼈际关系的理论研究成果做⼀次全⾯的梳理,并对⼀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前该领域尚待探讨的空间作出⾃⼰的见解。

⼀⼈际关系的涵义(⼀)张⽂斌:⼈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形成的⼈与⼈之间的交往的关系,它包括以⾎缘为纽带的亲属关系,与利益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郑全全:⼈际关系⼜⼴义和狭义之分。

⼴义的是指⼈与⼈之间的⼀切关系和关系的⼀切⽅⾯。

狭义的是指⼈与⼈之间通过交往与相互作⽤⽽形成的直接的⼼⾥关系,它反映了群体和个体满⾜其社会需要的⼼⾥状态。

它的发展变化决定了双⽅社会需要的满⾜程度。

这⾥他们区分了⼈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不同。

他们认为,⼈际关系受到经济政治关系的制约是社会关系的较低层次。

同时它⼜渗透社会关系的各个⽅⾯,是社会关系的横断⾯,因⽽对社会具有反作⽤它包括下列⼏层含义:1.⼈际关系主要注意⼈与⼈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理关系的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2.它是由⼀系列⼼理成分构成,既有认知情感成分,也有⾏为成分。

3.它是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建⽴和发展起来的。

(⼆)美国⼼理学家梅奥(1933)年通过著名的霍桑实验在此基础上强调管理⼈员与下属之间的交往关系,强调了⽣产中⼈的因素。

(三)⼼理学家龚浩然(1986)年指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不是⼀回事,⼈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们常把两者混为⼀谈。

(四)前苏联社会⼼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在《社会⼼理学》(1984)中说:要正确认识⼈际关系的性质就不要把⼈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放在同⼀类,⽽要把它看成是社会关系中的⼀个特殊的“类”。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综述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9-11-17 15:38:00 ] 作者:赵德元【摘要】本文利用文献法对国内关于自尊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了解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特点。

对青少年自尊和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三种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这三种关系对青少年的自尊有直接影响。

而且自尊偏低的青少年会有不良的人际关系。

关于青少年自尊和人际关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此提出建议策略,以便能提高自尊,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自尊人际关系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自尊的研究不少,对于自尊的概念也有不同的定义。

Coppersmith1967年提出自尊是指个体对总结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是个体在对待自己的态度时表现出的价值判断。

国外学者基本倾向于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是对自我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

国内学者也普遍认同这一观点。

张文新认为,自尊是指个体自我评价的结果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魏运华认为:“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和体验。

”从以上总结看,虽然概念不一致但是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自尊是一种自我的评价,是一种情感体验。

青少年期是自我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青少年的自尊发展对个体整个自我系统及其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尊作为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对情感、动机、社会适应性行为,认知活动及品德等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

按照Brenfenbrennerde发展生态学理论,青少年自尊的发展与他们所处的关键环境是分不开的,家庭中的父母、学校中的教师、同伴团体中的朋友等都会对他们有影响。

即自尊的发展离不开人际关系的交往,而这些人际关系对自尊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对关于青少年自尊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以期对此有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提高自尊,促进青少年人际关系发展提供参考。

一、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自尊作为人际关系的监控者。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

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评述人际传播是指个体之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际传播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对国内外人际传播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一、国内人际传播研究的现状在国内,人际传播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际传播的形式和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近年来,国内的人际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媒体与人际传播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研究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在人际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交往和沟通方式。

国内的研究者们纷纷投入到社交媒体与人际传播的研究中,希望能够深入了解社交媒体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2. 人际沟通技巧与培训在现代社会,人际沟通技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人际沟通技巧的培训和提升,以帮助个体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解决与他人的沟通问题。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沟通技巧的训练方法、培训效果评价等方面展开,旨在为个体的人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有效的方法和支持。

3. 跨文化人际传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人际传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国内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跨文化人际传播的特点和挑战,探讨跨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模式、沟通策略等问题,以期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传播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与国内的情况类似,国外对人际传播的研究也一直备受关注。

在国外,人际传播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国外的研究者们对社交媒体和虚拟人际传播的关注度较高。

他们尝试探讨社交媒体对人际传播的影响和机制,以及虚拟交流与面对面交流的异同,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观点,为人际传播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路。

2. 亲密关系与人际传播国外一些研究者致力于探讨亲密关系与人际传播之间的关系。

他们关注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表达、冲突处理、信任建立等问题,试图揭示亲密关系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为人际传播理论的深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海外留学期间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海外留学期间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海外留学期间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海外留学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能让我们的留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能为我们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提供诸多帮助。

那么,如何才能在异国他乡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呢?首先,要保持开放和积极的心态。

离开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可能会面临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问题。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退缩或封闭自己,要勇敢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用一颗包容的心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种活动和交流,这样才能让别人更容易接近和了解我们。

学会语言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熟练掌握当地的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能够让我们更流畅地与他人沟通。

不仅要在课堂上努力学习,还可以通过观看当地的电视节目、电影,阅读报纸、书籍等方式来提高语言能力。

同时,不要害怕犯错,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只有不断练习,才能不断进步。

参加社团和活动是拓展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学校里通常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如体育社团、艺术社团、学术社团等。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加入,可以结识到有共同爱好的朋友。

在活动中,我们可以一起合作、交流,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此外,还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校园文化节等大型活动,这些都是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互动的好机会。

尊重文化差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我们要尊重并努力去了解它们。

比如,在某些国家,直接的眼神交流被视为尊重,而在另一些国家则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在与他人交往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因为文化误解而产生冲突。

主动与他人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要总是等待别人来主动与我们交流,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可以从简单的问候、微笑开始,逐渐展开深入的对话。

在课堂上,积极与同学讨论问题;在宿舍里,主动与室友分享生活点滴;在食堂、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也可以与身边的人搭话。

通过主动交流,我们能够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友好和真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青少年人际关系研究综述作者:贾接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1期摘要:青少年人际交往一直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青少年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人际关系尤为重要。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必然会在其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研究他们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04-02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等心理方面的程度。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重视社会交往,学会文明交往,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自尊自重,理解和尊重他人,并以真诚、谦和的态度来发展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表现。

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交友的能力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学习和发展,将影响儿童进入青年和成年后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人际关系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也是个体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于青少年来说,人际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 。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必然会在其人际交往中体现出来。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研究他们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一、亲子关系的研究儿童的社会化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儿童的自然成长及社会化过程是相伴相随而行的。

因此,家庭是儿童自然成长与早期社会化的寓所。

尤其是儿童从出生到6周岁“完全依赖期”——婴幼儿阶段和少年儿童时期的社会化与家庭的关系甚密,这个时期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有关亲子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亲子关系与儿童疾病、学业成绩以及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

有研究显示,亲子关系可能会对儿童的疾病特点以及儿科躁郁症(PDB)产生重大影响,而这些疾病又会反过来影响亲子关系[2]。

他们使用了5个因素亲子关系问卷(PCRQ)在60个家庭(30个PBD青年和30个正常青年)中测查报告了亲子关系。

儿童和父母的精神病学资料也一并获得。

相较于控制组,亲子关系中的PDB组的特点是很少有温暖、友爱的亲密关系,反而更多的是争吵和惩罚。

大量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儿童的亲子关系比一般儿童更为糟糕。

Markowitz F研究发现,家庭心理环境对学习困难儿童亲子关系中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监控维度、亲子依恋程度都有一定影响[3]。

根据最新的外科医生关于心理健康的报告,家庭咨询师使用父母和家庭作为合作伙伴对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至关重要。

利用Norbert Elias的工作,Kitchens在2007年探讨了信息化亲子关系中反映澳大利亚战争时期产生的养育文学,他限制使用暴力,阻止使用专制纪律,强调促进儿童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二、同伴关系的研究同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儿童孤独感的形成等方面。

研究表明,同伴关系不仅影响学生学习目标的确定,而且影响其学业成绩[4]。

同时,儿童的班集体归属感对其后来的课堂投入与参与产生重要影响[5],不良的同伴关系往往会导致较差的学业成绩。

中介模型的提出,揭示了同伴关系影响学业成绩的机制。

Flook ,Repetti 和Ullman(2005)用历时研究的方法验证了中介模型的假设——同伴关系通过学业自我概念而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路径分析的结果显示:四年级时缺乏同伴接纳的学生,五年级时的学业自我概念较其他学生低,而六年级时的学业成绩则更差。

E S Buhs(2005)的研究也发现了学业自我概念在同伴拒绝影响学业成绩中的中介作用。

研究发现,被同伴拒绝的个体会体验到不同形式的同伴消极对待,如排斥、伤害等。

同伴的消极对待会影响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知,他们将这种消极对待理解为自身能力低下,因此在同伴眼中不是执行课堂合作任务的理想伙伴,由此形成较低的学业自我概念,最终导致低水平的学业成绩。

受同伴欺负和退缩行为,作为互动水平的同伴交往经验,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孤独感。

在小学里,受同伴欺负,会使儿童产生对同伴的不信任感和对学校环境的不安全感,进而会体验到孤独感。

受同伴欺负与内部问题的很多不同方面有关,包括抑郁、焦虑、孤独和较低的自尊,受欺负儿童比不受欺负儿童报告了更高的孤独感。

Storch等人也认为,受欺负儿童的情感适应受到比较严重的影响。

但是也有纵向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早期孤独感和其他同伴交往变量的作用后,受同伴欺负对2年后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同伴接纳水平反映个体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的孤独感与其同伴接纳水平相关显著,儿童的社交地位不同孤独感也有差异,儿童的社交地位越不利,其孤独感就越强。

Buhs的研究结果表明,被拒绝儿童经历了同伴较多的消极对待,更可能表现出较少的班级参与和更多的孤独感[6]。

另外,关于无家可归的青年同伴关系,在美国和韩国的检查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关注的日益严重的问题[7]。

这说明,一个人无论属于集体主义国家还是个人主义国家,都无法摆脱同龄人和社会的影响而独立存在,人是社会的人。

三、师生关系的研究柏茨和莱德研究了师生关系和儿童人际行为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亲密型师生关系与亲社会行为有较高相关;儿童的反社会行为与冲突型、依赖型师生关系有较高相关。

柏茨和莱德的研究还说明了师生关系与学生的同伴关系有密切关系。

冲突型师生关系与同伴拒绝、亲密型师生关系与同伴接纳、依赖型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问题存在较高相关。

许多研究也表明,在民主-亲密型师生关系下,儿童表现出大方、开朗的性格和乐于助人的行为;在专制-紧张型师生关系下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逆反心理和胆怯心理;在放任-冷漠型师生关系下儿童表现出较多的不合作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国外研究者开发和验证了14个项目的师生关系问卷(TSRI)。

TSRI是一个自我评估报告,用于衡量初中学生四级通过与教师理解能力之间的关系。

利用两个研究,分别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证明TSRI分数有望成为一种可靠的和潜在有效的测量师生关系的工具。

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关系密切,其中师生亲密影响比较大。

师生亲密对学生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而师生冲突和师生依赖则产生了消极影响。

有研究者研究了理论和实证基础上的师生关系[8],他们特别关注师生关系对维持青少年生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青少年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的类别中,其遭受社会、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危机正在增加,需要教师适时给以帮助。

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期,家长和老师更应该积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成长,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给孩子以平等的权利,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1] Rubin, Bukowski & Parker.Peer interactions, relationships and group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Social,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1998, 619-700.[2]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in Pediatric Bipolar Disorder..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8,64 (4):422-437.[3] Markowitz F.Family Dynamics and the Teenage Immigrant:Creating the Self Through the Parents‘ Image.Ado lescence,1994,29(2):151-161.[4] Wentzel, Barry, C. M & Caldwell, K. A. Friendships in middle school: Influences on motivation and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4(96): 195-203.[5] Furrer, C & Skinner, E. Sense of relatedness as a factor in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95): 148-162.[6] Bush ES,Ladd Gw Peer rejodon as an Antecedent of Yong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An Examination of Mediating Process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37):550-560[7] Thompson, Sanna J. Peer relationships: A comparison of homeless youth in the USA and South Korea.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2007, 50(6):783-795.[8] Crosnoe,Elder. Family Dynamics,Supportive Relationships,and Educational Resilience During Adolescence[J].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004(25):571-6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