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长征组歌》教学案 (新版)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长征组歌》两首教案 苏教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长征组歌》两首教案苏教版教学目的:1、欣赏、体会歌词精当的语言。
2、领会两首歌词蕴含的丰富感情。
3、鼓励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继续发扬长征精神。
教学重点:1、《四渡赤水出奇兵》体会歌词用高度概括的画面和精当的动词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写法。
2、《过雪山草地》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并学习其钢铁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歌词中心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欣赏、讨论、演讲教具准备:用电影《长征》中的个别画面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以《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第四、六乐章制成课件,以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的兴趣。
教学时数:二课时预习作业: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掌握预习提示中生字词(音、形、义)。
3、搜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第一课时四渡赤水出奇兵一、导入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
二、背景资料: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四、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㈠思考问题: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长征 节选》教案 苏教版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长征节选》教案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长征组歌》教学案(无答案) 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2《长征组歌》教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助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助学重点: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助学难点: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助学课时:1课时助学过程:一、学生查找“红军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的历史资料。
二、学习第一首歌《四渡赤水出奇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由学生朗读,教师导读,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歌词蕴含的感情。
2.组织学生自助学习,进一步领会文章深意:(1)红军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得到了哪些人的支持?(2)作者高度概括了几个战斗画面?你能对其中一个画面展开描述吗?(口述)3.求助互助(1)本首词的中心句是哪一句,本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和气概?(2)你认为歌词中哪些词用得较精当?请从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两方面试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4.探究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三、学生自己鉴赏分析第二首诗《过雪山草地》互助讨论,教师补助:(1)红军战士翻雪山,过草地时遇到了哪些困难?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加以渲染?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找出本文的中心句,并体会其含义。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 长征之歌 二.《长征组歌》两首》研讨课教案_9

《长征组歌》教案复备栏(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课文,把握两首诗的主旨2.学习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3.牢记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学重点】学习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教学难点】学习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进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找学生背诵《七律长征》导入到新课二、预习成果展示。
(独学——群学)检查自主预习情况学生分组展示,一组展示,其他组补充或纠正:1.我积累的词语。
小组课前将认为重要或易出错的字写在黑板上,课上小组展示2.我来读(唱)歌。
形式自选,可以单人读(唱)、男女生合作读(唱)、齐读(唱)。
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情感。
3.我来给两首歌划分段落《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三、合作探究,感悟精神(小组合作讨论)1.你认为两首歌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能谈谈你的理由吗?明确:《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心句是歌词的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理由: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话剧。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长征组歌》两首教学案 苏教版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三、作者及背景:
2.背景简介: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三、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35915 8C4B 豋U27347 6AD3 櫓28686 700E 瀎40742 9F26 鼦34937 8879 衹#26900 6914 椔24668 605C 恜29495 7337 猷。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教案 苏教版

二《长征组歌》两首目标预设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3、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1、理解歌词的中心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赤水的地理资料和四渡赤水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温习回顾,导入新课学生齐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一部大型声乐乐作品《长征组歌》在北京上演,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片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了一部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本课节选了其中的第四和第六乐章。
二、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1、展示学生的预习情况。
请学生介绍赤水的地理位置,更好地理解四渡赤水的历史意义。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通过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小组讨论等到方式读懂本诗。
学生质疑3、听磁带朗读,体会诗歌的气势美。
感受一下诗歌的重读句,想想为什么重读。
明确:毛主席用兵真如神4、提问:你能根据诗歌具体说说毛主席用兵神在哪里?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明确:诗歌中提到的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都体现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5、提问,学生讨论分析:诗歌中还写到了四渡赤水的哪些内容。
思考与调整明确:开头三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后两句写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再后四句,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6、讨论:哪些动词,富有气势,饱含深情,充分表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明确:解、出、临、逼、赶、袭三、学习《过雪山草地》1、听磁带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
明确:自豪、乐观2、提问:你认为红军有理由自豪吗?学生可根据诗歌内容各抒己见。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征组歌》。
(2)理解《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
(3)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征组歌》。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领悟长征精神。
(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及诗文内容。
2. 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分析。
3. 长征精神的传承。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组歌》的背景、内容、意象等。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
3. 欣赏法: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
五、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介绍《长征组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长征组歌》,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4. 讲解辅导: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辅导。
5. 欣赏品析: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领悟长征精神。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长征组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第二步:讲解诗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3. 第三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形象,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的情感。
4. 第四步:讨论诗中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5. 第五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或演唱,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七、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
2. 评价内容:学生对《长征组歌》的理解程度、诗歌朗诵或演唱能力、长征精神的学习体会。
八、课后作业1. 作业内容:请学生结合《长征组歌》的内容,写一篇关于长征精神的心得体会。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在下一节课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长征组歌》两首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长征组歌》两首教案【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长征组歌》的写作背景;品评歌词概括性语言的表现力;了解清新动人的优美曲调;学习和掌握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学习,了解歌词融会长征途中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的发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唱长征组歌的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学唱,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毛主席领导的英明和伟大,激发热爱毛主席、共产党的感情。
【学习方法导航】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诵、背诵、学唱这两首歌。
通过诵读和学唱,把握作者以通俗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而生动地描绘红军长征的壮阔图景。
感受云南民歌的音调美。
2.学生互动,在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两首歌词的背景加以探讨。
3.在有感情朗诵、背诵、学唱这两首歌的同时,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点拨,体会红军长征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聚集重点难点】1.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再现诗歌的画面。
感悟通过歌词的表现形式,来表达长征历史事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解歌词的内容,分析用词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从歌词中领悟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长征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教具学具准备】1.有关长征组歌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2.最好有长征渡赤水、过草地的影视片段,或长征组歌的演唱片段。
【教与学师生互动】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长征组歌》演唱片段,或红军渡赤水、过草地的情景。
2.激情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萧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轲、遇秋作曲的《长征组歌》片段。
这是萧华同志在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的佳作。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第四、第六乐章《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了长征这一伟大史实的。
3.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萧华,江西兴国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2. 理解关键字词所体现的红军钢铁般的意志。
提升目标: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字词所体现的红军钢铁般的意志。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默一默
能合上书本,默写下列词语
压黔境雪皑皑泥毡调虎离山千锤百炼
二、读一读
请大家大声朗读两首诗,找出两首诗的中心句。
设计目的:可以让学生快速把握两首诗的主题,解决基本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预设:有学生可能通过一次朗读无法准确把握中心句,可以让找到的同学讲讲找中心句的方法。
答案:《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过雪山草地》: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三、想一想
1.请概括《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毛主席用兵如神,敌败我胜的战例有哪些?(即毛泽东用兵真如神的表现)
2.《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中红军遇到的困难哪些?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体现的红军精神品质。
设计目的:解决基本目标2和提升目标,这几个问题既是再次让学生回到诗歌本身,抓内容,悟感情。
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红军战士在四渡赤水和过雪山草地时困难重重,而两首诗都比较短小,是因为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的特点。
预设:四渡赤水中遇到的困难有:“横断山,路难行。
天如火,水似银”/“敌重兵,压黔境”。
战例有: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过雪山草地的困难: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
因为官兵能同甘共苦,充满着革命的理想,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同时也点明了红军过雪山草地无往而不胜的根本原因。
2.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设计目的:对于教师有所疏漏之处的补充,更透彻理解文本,鼓励学生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预设:句子: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四、练一练
摘抄一些能启发你思考红军战士精神品质的句子。
:24357 5F25 弥29269 7255 牕37221 9165 酥R35797 8BD5 试26421 6735 朵i[ 38923 980B 頋33649 8371 荱 30524 773C 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