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的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各种文化机构和社会各界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进行汇报和评估。

一、政策法规的出台和修订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通过法律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常顺畅传承。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

2018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区实施办法》。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和修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营造了良好的法律氛围和制度环境。

二、认定工作的推进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四大类,即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保健。

各地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已有的传统文化项目予以认定和保护。

2014年至2019年,国务院批准首批、第二批和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076个,其中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数量从17个增加到了40个。

这些认定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保护和传承机构的专业化建设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传承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来保障。

各省市纷纷成立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构,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和专业素质提高,探索和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同时,一些著名的传承人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在不断努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承非遗文化。

四、活化利用的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和旅游业重要资源,在保护传承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开发非遗文化旅游、运用新技术创新传承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活化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二、调研内容
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了解
通过文献资料和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文件,了解并分析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

2. 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走访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解项目的保护现状、传承情况以及相关的问题和困难,对项目进行科学评估。

3. 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深入交流
了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他们对于保护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三、调研结论
1. 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制定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

2.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困难,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3. 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保护意识。

四、建议
1.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

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培训和传承,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

3.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保护水平和专业能力。

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希望相关部门和组织能够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切实加强力度,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并不断发展的丰富多样的文化实践和表演形式,如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戏剧、手工艺、民俗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保人类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了解,本次调研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深入分析。

调研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到位,很多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保护工作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相关政策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构和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相关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资金缺乏的问题,很多保护项目由于经费不足无法得到有效实施。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

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其次,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支持力度,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再次,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素质,为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持。

最后,应加大资金投入,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来源,确保保护工作的有效实施。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发起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提供资金和场地等资源支持。

其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与旅游业相结合,由此产生经济效益,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再次,一些专业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积极开展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了保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最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新技术手段进行宣传和传播,提高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的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传承于各个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具有代表性的口头表演、传统医药、民间工艺、习俗、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文化风景,在文化转型期中更显得愈加珍贵。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关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探讨,从保护面临的问题、现有的保护手段、保护工作中的成效等方面入手,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保护面临的问题1、技术性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许多技术方面的问题,例如一些传统舞蹈、歌曲等元素的维护和传承,需要对音乐的传递和转换进行至少一次录音。

但不妨碍当地的文化传承活动并不那么便捷,这鲜明地表明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先强化制定的调控、标准,制造一种形式的保护体制。

2、市场化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文化采纳了更多先进的产业方式,而具有非物质性质的文化元素总体处于较为停滞状态。

这也意味着在现代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市场压力变得很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那么实用,难以转变为现代产业,这也就是保护的第二个问题。

二、现有的保护手段1、非法市场销售的黑色产业链非法市场销售已经成为切实可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加入下游款项,协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产业中开展市场活动,发展以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

而在此操作的过程中,黑色产业链的各环节也得到了保护。

2、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育专业艺术人才的实力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利用其能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统宣传技巧的再次育成,从而达到传承文化、加强艺术宣传的目的。

三、保护工作中的成效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注重通过在本土的非常育种跟进行艺术表演和技艺开发,使得传统文化悠久历史再次得到重视。

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

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

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报告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许多文化传统面临着失落和淡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与传承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报告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非遗的定义与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以人为主体传承并不断创造的思想观念、精神与技艺,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知识与实践等方面。

非遗代表着一个社群或一个民族丰富多样的传统和历史,承载着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重要向往。

第二部分:非遗保护的现状目前,我国非遗保护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随着城市化的进展,传统技艺逐渐式微,传承人逐渐减少。

其次,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冲击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投入也限制了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部分:非遗保护的政策与法规为了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

例如,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此外,各级政府也出台鼓励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第四部分:社区参与的重要性社区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基础。

社区居民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保护、传承和发展非遗项目。

同时,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第五部分:现代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非遗技艺记录并向公众展示,增强非遗的传播力和吸引力。

此外,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将非遗项目推广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第六部分:教育与非遗传承教育是非遗传承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加强对非遗项目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之情。

同时,应该建立起将非遗项目纳入教育课程的机制,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学习非遗。

第七部分:非遗保护与旅游业的结合旅游业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调研报告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知识技能、艺术表现等。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报告旨在调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仅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更是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的关键。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社会凝聚力的形成,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对经济、旅游、教育等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政策层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法规范,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实践层面,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行动,如申报世界遗产、编制非遗名录、建设非遗示范基地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长远视野,各地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不协调、片面性等问题。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冲击,很多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现象,如商业化倾向、传承体系不完善等。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针对上述问题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和建议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和政策研究,制定更加详细、具体的保护措施,加强法规的实施和执行。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化队伍建设。

鼓励大中小学和相关专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强保护工作的研究和传承。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8月15日至29日,我听取了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申报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情况,查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先后到等乡镇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情况,并与部分普查员、传承人、非遗管理人员等进行座谈,广泛了解非遗挖掘和保护方面的情况,同时走访了部分非遗传承人。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效(一)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为了做好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2007年10月县文化部门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普查。

普查中,共获得非遗线索总数近4万条,经过遴选,确定挖掘和保护价值较高的调查项目总数2600多个。

其中,民间文学类508个,民间音乐类67个,民间舞蹈类27个,戏曲类36个,曲艺类28个,民间杂技类50个,民间美术类48个,民间手工技艺类388个,生产商贸习俗类105个,消费习俗类116个,人生礼仪类180个,岁时节令类99个,民间信仰类368个,民间知识类108个,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类59个,传统医药类383个,其它90个。

完成了《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汇编》县卷和原33个乡镇卷的编辑工作。

这次普查工作,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

同时,通过普查,也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请国家、省市保护是我县“非遗”挖掘和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我县“非遗”项目知名度,服务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借助名人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有利的条件,县文化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调查整理了40来个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积极争取申请国家、省市保护。

会宁剪纸

会宁剪纸

《白银时代·白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状况调查项目》会宁剪纸一、活动背景:早在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用纸剪人影像以代活人的剪纸艺术就开始了。

到了隋唐时代,剪纸用途进一步拓展,人们用纸剪出武将秦琼、敬德的形象,贴在门上作为门神,祛邪挡鬼。

此后,剪纸艺术不断衍变,题材不断拓宽,用途不断增加,由宫廷祛邪走向民间生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的差异,及民间剪纸某些体裁样式作品的相对稳定,使今天的民间剪纸中仍保留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不同层次,我们得以从其中领略民族艺术初始期的神秘、上升期的雄浑和成熟期的神韵,从劳动者的创造中获取历史的启迪。

民间剪纸作为民俗的陪衬,在民间独自顽强地生长,延续到了今天的时代,显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不衰。

正是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村巧手,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谱写着民族艺术史中无声的乐章。

民间剪纸在完成一定的民俗作用之外,又极力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的独立性----即美的特性。

一张剪纸,不论它用于何种场合,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必然贯注自己的审美感情。

只要人们以美的标准肯定了它,它也就有了存在中的审美价值。

当然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对于民俗的限定不是抛离,而是充分驾驭民俗形式的随心所欲。

因而。

其存在价值也超越了陪衬民俗的行为目的。

这种艺术上的独立性,正随着社会变革和旧民俗的逐渐消失而渐趋明显。

流传中人们都有权力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审美爱好对原稿随意改动。

作品的最初形态必然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变化。

这种传承中的变异现象,也不断地调节着民间剪纸与其流传的时代、民族、地区、习俗之间的差异。

同时,由于民间剪纸所担负的民俗形式的滋延传承,及基本纹样程式化手法的相对固定,传承方式的世代相袭,又使其具有外在形式相对稳定的特性。

民间剪纸传承的变异性与稳定性,与其赖以生存的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

所以,一次大的社会变革的发生,必将会导致不同地域、民族文化心理的波动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对策的调查报告会宁县北关小学一、研究背景会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

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

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勤劳聪慧的会宁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存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5类323项之多。

其中,会宁皮影戏和会宁剪纸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列为甘肃省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会宁民间音乐——唢呐曲,民间舞蹈——河畔太平鼓,民间美术——皮影戏,擀毡制作工艺,浆水、酱油、醋的制作工艺等民间手工技艺(共5项),消费习俗——罐罐茶,十月一日送寒衣、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等2项岁时节令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等民间信仰习俗以及曹氏正骨法、铁木山庙会、葬礼——领羊等被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会宁灿烂的文化,见证着历史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技的快速更新,充满着质朴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辉。

是它们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轨道?还是我们对老祖宗的东西不够重视?会宁非物质文化的境遇如何?民间技艺是否有人继承?政府有哪些保护措施及群众的态度如何?带着疑问与担忧,我们将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对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鉴于此,我们组织开展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传承的调查研究,也在于让祖国的下一代在活动中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同时也由衷感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二、活动目标1.了解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种类的特点。

2.了解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传承,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传承的有效策略。

3.在活动中感受祖国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4.通过体验调查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原则1.教育性原则,通过大量查询相关信息,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身心,培养学生的能力。

2.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归纳整理,增长他们的才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3.指导性原则,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四、活动过程活动时间:2013年2月——2013年9月第一阶段: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主题(2013年2月-3月)1.活动主题: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调查。

2.人员分工:依据活动需要和人身安全,将参与活动的3名学生和3位老师分成3个小组,学生的所有活动都在老师指导和参与下完成。

第一组:张向阳梁洁第二组:姚坤宇张维恒第三组:郭凌子李晓红第二阶段:调查实践(2013年3月-7月)1.活动的方式:通过参加县上专题座谈会,现场观看代表作展演,参观民间工艺展、文物展、民俗艺术博物馆、文化大院,到考察点访问,收集有关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了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积极探索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方法。

2.调查的内容:(1)会宁皮影戏。

据史料考证,皮影戏始于汉代,成熟于宋初。

会宁皮影戏远在明清时就很盛行,是一种用牛皮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会宁皮影戏主要流传于会宁县东南部和中部的杨崖集乡,党家岘乡、侯家川乡、新添堡乡、韩家集乡、平头乡、老君坡乡、太平镇、翟家所乡、中川乡、丁沟乡、会师镇、八里湾乡、柴门乡等乡镇。

会宁传统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

灯影腔是会宁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同时秦腔、眉户兼而有之,唢呐调、打击乐和白口共同组成了会宁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灯影腔的主要演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梆子、大锣、小锣、钹、磬等多种乐器。

会宁皮影戏灯影腔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全省所独有,是研究会宁地方戏曲流变的不可多得的资料。

皮影表演又称“捉线子”。

由前台艺人(一般是皮影班班主)双手捉持表演,根据不同剧情,一边演唱,一边操控影人做行、卧、跪、整冠、提袍、甩袖等动作。

悍妇泼辣、恶鬼狰狞、老生衣冠楚楚、小丑滑稽可笑,可谓灵活自如,栩栩如生,是生活性和艺术性的传神体现。

会宁皮影戏现存剧本300多册,140多个剧目。

皮影演唱剧本主要由老艺人口传或手抄,是一代代老艺人呕心沥血的结晶。

演唱内容主要为反映通俗宗教的因果报应类、英雄人物的传奇类、反映孝道仁义的家庭婆媳、妯娌之间关系的伦理类。

是民间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也是民间传统道德的最直白的表达形式,更是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是研究会宁民间文学、民俗风情、戏曲流变的重要资料。

会宁皮影的演出道具简单,主要是“油灯”和“影窗”,“影窗”俗称“亮子”,是用木条围框,上糊白纸而成,一般为高三尺、长五尺,最大不能超过高四尺、宽六尺。

取材成本低,制作简易。

演员一般为四到六人,挑起担子就能走乡串户,辗转演出,是农村最经济的艺术形式。

(2)会宁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

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

会宁民间剪纸作为中国本源哲学的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会宁剪纸是会宁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它萌发于乡土、活跃于民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远在明清时期当地的剪纸、绣荷包就很盛行,据说这里的绣荷包还被当作贡品进奉给清政府。

每逢喜庆的日子,会宁百姓都喜欢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彩布剪成各种各样的图形,把自己的窗子、炕围和门面装点得琳琅满目,春意盎然。

不论是巧刀剪出的狮子滚绣球,孔雀戏牡丹,蝴蝶恋红花,还是妙针绣出的龙、荷花、马,个个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如今,当地妇女都能拿起剪刀、针头,以自己周围的生活为题材,大胆地用夸张变形手法创作出新颖独特的作品。

在会宁传统的民间剪纸纹样中,题材主要有《年年有余》、《二龙戏珠》、《喜上眉梢》、《十二生肖》、《春回大地》等。

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给会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剪纸艺术存在于会宁县城乡各地,以甘沟驿乡和翟所乡陈湾村的民间剪纸为最高成就。

1985 年,甘沟驿乡河西坡妇女曹秀嬴的11 件作品在中国民族文化宫举办的《甘肃民间窗花展览》中展出,被民族文化宫民族美术馆收藏。

甘沟乡田俊堂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家文化司以及省市县有关部门的奖励,他本人被评为优秀的剪纸艺术传便是其中之一。

翟所乡陈湾村剪纸,形式多样,在内容上多以动物花草为主,如“鹰踏兔”、“蛇盘兔”、“鹭鸶衔鱼”、“鱼戏莲”、“蛙、鹿、鱼、鸟”等。

从窗花、炕花到驱邪除病、婚嫁喜庆等一系列的剪纸,反映了会宁人热爱生活,向往美好未来的淳朴感情,也体现了民间文化的深远根基。

当然,提起会宁剪纸,最值得一提的是剪纸艺术家刘伟,他的人物肖像剪纸不仅代表了会宁剪纸的最高成就,而且在国内外也是小有名气。

他曾先后给法国总统希拉克、国家主席胡锦涛等世界杰出人物剪过肖像,他的剪纸“十大元帅”肖像还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1990年8月,会宁农民的剪纸《亚运会在北京》等64幅作品,被北京市亚运村艺术部列为亚运场馆的义卖品和馈赠礼品。

1996年11月会宁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会宁的剪纸剪出了名堂,会宁的刺绣绣出了美丽。

小小剪纸,体现了会宁妇女的心灵手巧,浓缩了中华文明千年脉络。

剪纸是会宁文化的一扇小窗,打开这扇小窗,可以感受到会宁的文化之光。

(3)会宁民间音乐会宁民间音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器乐:主要有用于丧葬、婚嫁的唢呐曲、竹笛曲。

曲牌有《大开门》、《朝天子》等。

戏曲:主要是眉户戏和皮影戏。

眉户戏剧目有《火焰驹》、《皇姑出家》等;皮影戏有时候唱眉户,有时候唱其它戏曲。

此外秦腔在甘肃全境都有流行。

民歌:主要在耍社火的扭秧歌、载蜡花时演唱,有《割韭菜》等。

综合类:融歌、舞、乐一体的综合艺术。

主要在祭山、接神等祭祀场合使用。

(4)会宁罐罐茶。

一个土火炉子、一只“曲曲罐”(泥土烧制而成,容量很小,所能容纳的茶水也许远远不足一只高脚杯)、一撮茶叶,一笼火,一个茶罐和一只茶蛊,便是罐罐茶的全部家当了。

在会宁,有老年人的家庭,每天清晨都会飘出罐罐茶的清香。

罐罐茶的煮法非常简单,西北老汉一般用每斤十元的廉价茶来煮。

先在屋檐下生起泥胚小火炉,装半罐茶添满水置于火炉上煮,煮沸之后将茶水倒入茶杯,每次只有一小口多。

茶叶仍留在罐中,继续添水再煮。

如此反复多次才能煮满一杯茶。

此时满屋满院已是茶香四溢了。

老年人喜欢喝滚烫的浓茶,嚼几口饼子垫了空腹之后,将杯口贴在嘴边左右摇晃脑袋朝杯中吹气,然后轻轻嘬一口,仰头喝下,并不忘了长嘘一口气,砸吧砸吧嘴唇,似乎吃下了灵丹妙药,并且会笑眯眯的跟孙子说:“早起一杯茶,我是皇帝爸”。

喝罐罐茶还是会宁人迎宾接客不可缺少的礼俗,亲朋进门,全家人一同围坐在热炕上,架旺火炉,将黑瓦罐里的茶熬的浓酽至极,一边熬煮罐罐茶,一边烘烤马铃薯、麦饼。

特别是逢年过节,家家都有罐罐茶具,借以聚亲会友,他们把品饮罐罐茶看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十月一日送寒衣。

相传,十月一日送寒衣,是孟姜女哭长城千里寻夫留下来的习俗。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表达了活着的后辈儿女对祖先怀念和敬奉之情。

农历的十月初一,是进入寒冬季节的第一天,此后的天气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缺衣少穿,难抵严冬的寒冷。

因此,这天傍晚前,家家都要烧纸衣纸钱。

寒衣的一般做法是由妇女们将寒衣纸剪成衣裤状、装在包有纸钱的包裹里,在会宁如果逝去的亲人还没有烧三年纸,寒衣则用棉布、棉花制作,做得根活人穿的衣服大小差不多。

晚上到了十字路口,大家各占一地,首先在地上画一个圈,圈不要画全,要在冲南的方向留一个缺口,然后把写有人名的纸钱和纸衣点燃,通常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在手里拿一个棍,一方面是为了在烧纸的时候避免烧到手,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挑纸,使火烧的更旺.一边烧一边呼喊亲人,据说这样逝去的亲人才能感知得到,才能穿上自己亲人做的衣服,否则会被那些厉鬼抢去的。

现在年代不同了,十月一日,烧的不光是纸钱和寒衣了,还有人烧被子、手机、电视等。

但无论烧纸的方式怎样变化,都表达了活着的人对逝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第三阶段:现状分析,反思总结(2013年7月-9月)(一)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近几年来,会宁县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使县内一些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