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概述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也被称为脑血管疾病。

它是由于脑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症状,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头痛、眩晕、意识丧失等不良影响。

及时的治疗可以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本篇文档将介绍脑供血不足的常见治疗方案,并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诊断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首先需要准确诊断脑供血不足。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病史调查、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病史调查: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表现,如脑神经功能、肌力、感觉等来评估病情。

•影像学检查:包括脑电图(EEG)、颅脑CT或MRI等,可以帮助确定脑供血不足的原因,如脑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狭窄等。

治疗方案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脑血管通透性、抗血小板聚集和促进血流等作用。

1. 血液稀释剂血液稀释剂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脑血液流动。

常用的药物有丙种球蛋白、低分子量右旋糖酐等。

这些药物的使用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头痛、眩晕等。

2. 抗血小板聚集剂抗血小板聚集剂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常用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这些药物常用于预防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脑血栓形成。

3. 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改善脑血液循环的药物可以扩张脑血管、提高脑血流量。

常用的药物有脑血管扩张剂、神经保护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的症状,如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等。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用于治疗脑供血不足造成的血管病变,如脑血栓形成、颅内动脉狭窄等。

1. 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术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置入膨胀球囊,通过膨胀和压迫来扩张狭窄的血管,恢复正常的血流。

这种手术适用于颅内动脉狭窄等疾病。

2. 血管搭桥术血管搭桥术是将自体血管或异体人工血管移植到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上,恢复血流通畅。

这种手术适用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等疾病。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诊断(一)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痰湿中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瘀血阻窍证:头晕且痛,健忘、失眠、惊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

头晕眩晕诊疗指南头晕眩晕是指人体感到头部晕眩、眼前发花、走路摇晃等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内耳疾病、血液循环问题、中耳炎、颈椎病等。

下面为您介绍头晕眩晕的诊疗指南。

一、诊断1.面诊: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步态等。

2.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的头晕眩晕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诱发因素、伴随症状等。

3.神经系统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听力、平衡和共济运动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1.血液检查:可以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功能等。

2.内分泌检查:甲状腺功能、垂体功能等。

3.耳部检查:包括听力测试、前庭功能检查、眼震检查等。

三、影像学检查1.头颅CT:可以检查是否有颅脑肿瘤、脑出血等病变。

2.颈椎CT或MRI:可以检查颈椎是否有病变。

3.颅内血管超声:可以检查颈动脉、椎动脉是否有狭窄或堵塞。

四、诊断与治疗1.内耳疾病: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可以通过特定的头部动作来恢复耳石的位置,从而缓解症状。

对于慢性内耳炎或耳聋者,可以考虑内耳手术治疗。

2.血液循环问题:如果头晕是由于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可以采取调整体位、增加水分摄入、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3.中耳炎:对于中耳炎引起的头晕,通常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并配合口服或局部使用激素药物。

4.颈椎病:如颈椎病引起的头晕,可以采取颈椎牵引、理疗、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同时可以配合使用消炎镇痛药物。

5.其他病因治疗:对于其他引起头晕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应积极控制其基础疾病,并配合病因相关的治疗。

五、预防与康复1.预防:注意休息、避免暴饮暴食、不过度疲劳、避免一直保持一个姿势坐或站立。

2.康复: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游泳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抵抗力。

总结:头晕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

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生会通过面诊、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等方法来进行诊断,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脑供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脑供血不足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推荐一些药物来改善脑血液循环,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血管扩张剂(如可乐定)。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增加血液流通并改善脑供血。

2. 改变生活方式:适度锻炼、保持正常体重、戒烟限酒等可以改善脑供血不足症状。

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时间疲劳也是非常重要的。

3. 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能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遵循医生建议的治疗方案并定期检查健康状况,是控制这些疾病的关键。

4. 饮食调整:饮食中应包含富含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的食物,以减少自由基损伤并提高血管弹性。

同时,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改善脑供血不足。

5. 心理调适:心理压力和精神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一步导致脑供血不足。

进行适度的休息和放松活动,保持心情愉悦,有助于改善脑供血不足症状。

重要提示:脑供血不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但在进行任何治疗方法之前,建议您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并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确定适合您的具体治疗方案。

喘病慢阻肺、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喘病慢阻肺、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方案

目录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3)一、诊断 (3)二、治疗方案 (5)三、疗效评价 (6)三、难点分析 (7)四、应对措施 (7)眩晕(脑动脉供血不足)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8)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试行)(2021版) (13)一、诊断 (14)二、治疗方案 (15)三、疗效评价 (16)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17)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17)二、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轻症患者住院表单 (21)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2021年版) (24)一、诊断 (24)二、治疗方案 (25)三、疗效评价 (26)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 (27)一、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7)二、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30)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诊疗方案(2021年版) (32)一、诊断 (32)二、治疗方法 (34)三、疗效评价 (38)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 (42)一、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42)二、眩晕(后循环缺血)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表单 (44)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轻症阶段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方案说明:本方案适用于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呼吸衰竭的轻症患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气短喘促,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口唇发绀。

(2)多有慢性咳嗽、心悸等病史,每遇外感及劳累而诱发。

(3)呈桶状胸,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肝浊音界下移。

两肺呼吸音低,可及干、湿性啰音或哮鸣音。

眩晕

眩晕

眩晕(椎动脉供血不足)诊疗方案一、概述:眩即眼前发花或发黑,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总称眩晕。

是以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旋转动摇不定,或自觉头身动摇为主要临床特征,同时或兼见耳鸣、耳聋、恶心、呕吐、怠懈、肢体震颤等症状。

多见于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内耳性眩晕、颈椎病及高血压病、低血糖,贫血,脑动脉硬化等。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侧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至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栗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晕阙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揍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侧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II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III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中医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2

中医眩晕优势病种诊疗方案.2012

眩晕(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修订版)一、概念: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本方案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高血压病的患者。

二、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

(二)西医诊断标准: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平均收缩压≥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90mmHg,需要非同日测量2-3次,高血压诊断确立。

2、排除症状性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络细胞瘤、柯兴氏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血管性高血压、呼吸暂停综合征。

4、必做项目:血生化全套、全血细胞分析19项,尿常规,心电图,眼底检查,胸片。

推荐检查项目: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头颅CT、MRI、或MRA(排除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

三、分证论治(注①主症②兼症③舌脉)(1)肝阳上亢:①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

②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肢麻震颤。

③舌红、苔黄,脉弦滑。

(2)肝火上炎:①头晕且痛,目赤口苦。

②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

③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3)痰浊上蒙:①眩晕,头重如裹,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

②呕吐痰涎,食少多寐;③舌苔白腻,脉弦滑。

(4)气血亏虚:①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

②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纳少腹胀。

③舌淡苔薄白,脉弱。

(5)肝肾阴虚:①两目干涩,视力减退,少寐健忘。

②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③舌红苔薄,脉弦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病(脑供血不足)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二)证候诊断
1、肝阳上亢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2、痰湿中阻证:眩晕,头重昏蒙,或伴视物旋转,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瘀血阻窍证:头晕且痛,健忘、失眠、惊悸、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4、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神疲乏力,腰酸膝软,健忘、双目干涩,五心烦热,颧红,耳鸣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尺弱。

(三)鉴别诊断
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以口舌歪斜和半身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仆倒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蹇等表现。

2、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重者也有欲仆或晕旋仆倒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现。

3、痫证: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仆倒相似,且其发前多有头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作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

其要点为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诞沫,两目上视,抽搐,猪羊
叫声等症状。

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相鉴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用口服中药汤剂
1、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2、痰湿中阻证
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等。

3、瘀血阻窍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石菖蒲、地龙、白芷、丹参、赤芍、桃仁、川芎、红花、牛膝、葱白、当归等。

4、气血亏虚证
治法:补养气血,调养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

党参、黄芪、当归、炒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大枣、炙甘草等。

5、肾精不足证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减。

枸杞、菊花、熟地黄、山萸肉、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等。

(二)辨证使用中成药
归脾丸:适用于气血亏虚型。

杞菊地黄丸:适用于肾精不足型。

(三)辨证使用中药注射液
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注射液有丹红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

补气药有黄芪注射液。

益气养阴有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四)中医特色治疗
1、针刺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神门、内关、丰隆、太冲等。

2、中药穴位注射:
取穴:取曲池、足三里。

操作方法:依穴位注射操作常规、用丹参注射液或丹红注射液2ml,每穴注入0.5-1毫升,双侧取穴。

(四)辨证施护
1、静卧,预防跌伤。

2、避免忧郁、焦虑等不良反应。

三、难点分析及解难措施
难点分析:患者出现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这时难以口服中药,是临床治疗难点。

解难措施:我们结合2013年科室临床经验及中医经络理论等,采用胃复安或维生素B6注射液0.5-1毫升双侧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注射或给予指压攒竹、内关穴每次1-2分钟,临床疗效较好。

四、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标≥90%;
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
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淡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
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