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 专题六“三农”问题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1)
人教版高三历史专题一复习资料:三农问题

專題一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Ⅰ.中國古代農業的發展一、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的發展1、春秋戰國:開始使用並推廣鐵農具和牛耕。
2、秦朝:鐵器傳到珠江流域。
3、兩漢:西域用上了中原傳去的鐵農具。
4、魏晉南北朝:馬鈞改進翻車;水碓、水磨加工穀物;西北嘉峪關採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5、唐朝:創制曲轅犁、筒車;圍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6、總結生產技術的作品:北朝的《齊民要術》;明朝的《農政全書》。
二、重農抑商——政府採取促進農業發展的措施1、春秋:齊國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
2、戰國:秦國商鞅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3、隋朝:沿用均田制和租調製,部分推行以庸代役。
4、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5、北宋: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鼓勵墾荒和興修水利。
6、明朝:推行“一條鞭法”,引進玉米和甘薯,推廣植棉。
7、清初:康熙實行“更名田”;雍正實行“推丁入畝”和地丁銀制度。
三、修建重大水利工程1、春秋:邗溝和芍坡。
2、戰國:秦國:都江堰、鄭國渠;魏國:西門豹渠。
3、秦朝開通了靈渠。
4、隋朝開通大運河。
5.唐朝設專官管理水利。
6.王安石變法推行農田水利法。
Ⅱ.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1、商周:經濟重心在河南、陝西一帶。
2、春秋戰國:南方的諸侯國(楚、吳、越等)對江南一些地區有所開發,經濟開始發展。
3、秦漢:經濟重心在關中一帶,但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經濟有所發展。
4、魏晉南北朝:經濟重心在關中和中原地區,但江南經濟逐漸開發,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5、隋唐:安史之亂後,我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6、南宋:南移完成。
標誌:“蘇湖熟,天下足”。
7、明清:南方經濟重心得到鞏固與發展。
表現:江南出現了資本生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並緩慢發展。
Ⅲ. 中國歷代土地制度一、封建社會1、地主土地所有制(戰國時確立,1952年底廢除)2、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如屯田制、均田制)3、自耕農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1)特點:男耕女織、自給自足。
2019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2019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2019中考历史知识点: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一、中国古代三农问题:1.统治政策的调整:(1)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2)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5)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6)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农作物的推广和引进:商周时期种植“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并从西域引进苜蓿等作物;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我国开始推广种植。
3.生产工具的革新:商周时期用木、石、骨、蚌耕地(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铁器时代的到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汉朝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时发明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4.水利工程的兴修: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修筑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秦朝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西汉汉武帝亲自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隋炀帝时开通了京杭大运河;元朝为了把南方的粮食运往北方,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
5.江南地区的开发:我国南方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作物生长;自从东汉末年以,北方人为逃避战乱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南方战乱较少,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初三历史试题精选】08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

08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1)商鞅变法元前356年,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奖励(2)秦朝的暴政秦朝繁重的赋税和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
(3)景之治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帝和汉景帝等,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且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史称“景之治”。
(4)贞观之治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唐太宗统治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5)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6)元朝的农业元世祖重视农业,还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农作物推广和引进
河姆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商周时期种植“五谷”;汉代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并从西域引进苜蓿等作物;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棉花的种植由两广和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花生、马铃薯和向日葵等农作物,在我国开始推广种植。
3.劳动工具
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用耒耜耕地;商周时期用木、石、骨、蚌耕地(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出现;战。
2019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讲义:专题六 三农问题

专题六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与农民有关的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党的核心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是中考中的热点问题。
一、建国后,与三农问题有关的政策或事件(建国后,农村产业关系调整经历的四个步骤)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一五计划时期:农业合作化运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土地改革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2、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3、时间:1950—1952年;4、内容: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5、结果: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消除了剥削,农民解放;6、影响、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分散经营,不适应社会化要求,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2、形式: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农业合作社。
3、实质:改农民土地所有制为土地公有制。
4、作用: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将农业生产合作社转化为人民公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人民公社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的发展。
2、形式:在经营方式上改为分户承包、自负盈亏,使农民在生产上获得更多的自主性。
3、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五)党和政府调整农村政策的原因和启示1、原因:a、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b、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出发。
2、启示:a、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高中文综聚焦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专题辅导

聚焦中外历史上的“三农”问题某某金昌X望成【知识归纳】一、中国古代史(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1. 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实行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3)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时间。
(4)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农作物交流)(5)明初:推行一条鞭法。
(6)清初:实行“更名田”和地丁银制。
2. 生产工具的演进:(1)商周时期:使用木制、石制及少量的青铜农具。
(2)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
(3)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耕犁出现;桔槔灌溉。
(4)战国:铁器使用X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
(5)曹魏: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农业灌溉。
(6)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注意:动力改革——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解放了人力,但并不彻底;筒车则完全解放了人力。
3. 兴修水利:(1)夏、商、西周:农田水利有了较大发展。
(2)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
(3)战国: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X国修建X国渠。
(4)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兴复了许多渠堰堤塘;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江南地区农田水利兴修较多。
(6)隋朝:隋炀帝开通大运河。
(7)唐朝:设专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总和。
(8)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
归纳:水利的三项功用——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4. 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1)西汉:X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中原地区。
(2)明朝:从国外引进玉米、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
注:中国古代农作物品种,最初多为粮食作物,后来农副产品增多,很多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农本经济向商品经济逐渐过渡的趋势。
初三历史专题:三农问题docx

专题:三农问题一、民生措施1、孔子: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孟子: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主张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3、西汉盛世局面有:(1)文景之治以民为本的思想: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民生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2)汉武帝的大一统:汉武帝的民生政策: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减轻农民负担;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统一铸五铢钱4、唐朝盛世局面有:(1)唐太宗贞观之治材料:唐太宗李世民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①“舟”和“水”形容什么关系?君和民的关系。
②反映了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从隋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不能过分的压榨农民。
③唐太宗的哪些措施体现了这一思想: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注重“戒奢从简”;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经济上: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④唐太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局面?贞观之治。
(2)唐玄宗开元盛世措施:任用姚崇等人为相,励精图治;重视地方吏治;崇尚节俭,不用奢侈物品。
5、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通过改革土地制度,解脱劳动者的贫困,做到“家给人足”。
6、建国后的“三农”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改革启示1、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2、改革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农业是基础,涉及国计民生;中央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农村政策。
三、世界史的三农问题1、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在获得“解放”时,以赎买的方式得到一块份地。
2、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允许土地买卖。
高三政治-“三农”问题专题训练-人教版 最新

“三农”问题专题训练1.材料一:2001和2002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状况年代出口总额占农业总产值占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2001年170亿美元 5.4% 6.6% 3%2002年1—11月160.9美元 4.8% 5.48% 2.9.%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产量第一大国。
材料二: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但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20%—4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人们期盼的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局面没有出现,却频繁传来出口农产品遭遇退货的消息。
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在科技、管理、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设置了新的“门槛”,这些“门槛”正在削弱或部分抵消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
材料三: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温家宝总理多次重申这一原则,并要求坚决制止一些地方乱批滥占耕地行为,采取各种措施,重点放在保护粮食主产区和农民种粮食积极性上。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2)上述结论对我国农业生产有什么警示?(3)为长期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国家制订了《农村土地承包法》。
试述这一举措的经济政治意义。
答案:(1)材料一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产品出口所占份额偏少;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偏低,生产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
(2)①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道路;②实施科教兴国,提高农产品质量;③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品优势,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⑤进一步学习,掌握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利用规则维护自身利益,主动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把握世界市场动向,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
(3)①这一举措有利于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②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③有利于维护农村乃至全国的社会稳定。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农”问题

专题要点: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三农”问题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土地(农村)政策1、建国初期1950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政府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运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由此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60年中央开始全面调整国民经济,加强农业生产。
4、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三农”问题精练精析一、选择题1.右图是一个铁制犁头,它表明,我国至迟到什么时候就已经使用牛耕( )A.商朝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南北朝时期2.(2012·绵阳中考)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能反映唐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文物是( )3.(2012·苏州模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参观某地文化时说:“……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他参观的地点是( ) A.云南省元谋县 B.浙江余姚河姆渡C.陕西西安半坡村D.山东泰安大汶口4.(2012·泰州模拟)某名胜有一副对联:“完神禹斧椎功,陆海无双,河渠大书秦守惠;揽全蜀山水秀,导江第一,名园生色华阳篇。
”这副对联最合适的位置是( )A.大禹陵B.古运河C.都江堰D.苏轼祠5.(2012·重庆中考)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
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A.大运河B.赵州桥C.长城D.故宫6.北魏贾思勰撰写的我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农书是( )A.《水经注》B.《齐民要术》C.《天工开物》D.《本草纲目》7.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种现象说明了( )A.国家重视东南沿海地区的开发B.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C.政治中心转移到了南方D.东南沿海的农民赋税较轻8.(2011·烟台学业考)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是因为(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9.(2012·广东模拟)希望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要完成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调查报告,准备今年6月访问一位经历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人,最适合的是( )A.林大爷(78岁)B.谢伯伯(60岁)C.田大叔(46岁)D.杜阿姨(38岁)10.(2011·巴彦淖尔中考)下图漫画反映的现象应该出现在什么时期( )A.三大改造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11.(2012·聊城学业考)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
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2.(2011·威海学业考)日本“大化改新”是仿效中国隋唐的封建制度实行的改革,其主要内容有( )①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②废除贵族世袭制③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④“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3.(2011·襄阳中考)“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这个评价是针对( )A.日本明治维新B.俄国1861年改革C.中国戊戌变法D.美国内战14.(2012·淮安中考)有学者分析某一经济政策时说:“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
对列宁来说,这一政策只是暂时的退却。
”这一政策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D.社会主义工业化二、非选择题15.“民以食为天”,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实践中明确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显微镜”回忆再现历史:材料一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以农为本,商鞅变法采取了重农轻商的措施;宋代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轻商的观念有了一些改变,商业、海外贸易繁荣。
(1)商鞅变法哪一措施体现了“重农轻商”的观念?请举一例说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二关于君民关系,唐太宗理解为:“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犹如馋人自食其肉,肉尽必死。
”——摘自《贞观政要》(2)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治国思想?请说出唐太宗的这一治国思想在农业政策上的具体体现。
材料三孙中山解释“平均地权”说:“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
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3)材料三体现的思想是辛亥革命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指出是哪一内容。
“多棱镜”全面认识历史:材料四一副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4)根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今岁”分田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政策?(5)从“当年”到“今年”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失误是什么?(6)世界近代史上,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也进行了土地政策的调整,请你举两例加以说明。
“望远镜”学习历史展望未来:(7)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中央政府多次出台文件提出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新要求新措施。
对比中外解决农业问题的做法,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约北宋初年,福建就从越南引进生长期短、生长力强、稻穗长的水稻新品种。
宋真宗曾派人从福建运了3万斛该稻种,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受到农民欢迎。
材料二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依靠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下图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发明改变了世界。
材料三凤阳县农业三年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千克1981年产粮6.70亿千克1982年产粮7.15亿千克请回答:(1)材料一中“水稻新品种”的名称是什么?材料二中的农业科学家是谁?他的突出成就是什么?(2)材料三反映了凤阳县粮食产量呈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主要得益于党和政府在农村改革中实行了什么政策?(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请举一例。
答案解析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图片下的文字信息链接所学可知,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代表了商代青铜铸造的发展水平;“汉并天下”瓦当是西汉时期的文物;筒车是唐朝创制的农业灌溉工具;《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街景市貌。
故本题答案选C。
3.【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河姆渡原始居民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代表,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不会种植农作物。
半坡人和大汶口人种植粟。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的“秦守”“蜀”,可判断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
5.【解析】选A。
本题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隋朝修建的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赵州桥修建于隋朝,长城主要用于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故宫始建于明朝,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6.【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写的地理学专著;《天工开物》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写的药物学巨著。
7.【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东南地区。
再结合题干中的“宋史”可以判断,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故选B。
8.【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而B项是开始于1953年的农业合作化运动;C项开始于1958年,且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开始于1978年。
【误区警示】土地改革是把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农民,土地的私有制性质没有改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农民使用,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土地的公有制性质没有改变。
9.【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1953-1956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
2012年是农业合作社实行59周年,分析各备选项,A项符合题意。
1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图中夸张的画面和语言,反映了当时“浮夸风”“共产风”盛行,链接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11.【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读图可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备选项中只有B项与农业相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故选B。
12.【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①②③是大化改新的内容,④是明治维新的内容。
13.【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农奴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而实际付出的赎金要高于当时市价的几倍,因此,列宁称俄国1861年改革是对农民(农奴)的残酷掠夺。
【概念链接】民生问题:“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
到了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给“民生”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将之上升到“主义”、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狭义的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14.【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农民可以自己支配自己的余粮,私人可以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这些正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第(1)题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是奖励耕战。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可从政治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等方面回答。
第(2)题根据材料二“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说明唐太宗的“以民为本”思想,链接唐太宗的统治措施相关知识回答具体体现。
第(3)题根据“平均地权”可知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根据材料四中的“当家作主人”“勤劳致富”可知两次“分田”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此之间的失误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据此回答第(4)、(5)题。
第(6)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第(7)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奖励耕战。
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社会秩序比较安定;统治者的重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