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塞下曲》的鉴赏

合集下载

塞下曲四首原文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赏析

塞下曲四首原文赏析塞下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擅长描绘边塞的荒凉、壮美和英雄壮丽的形象。

塞下曲既有悲壮的情感,又有豪情的张扬,被誉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之一。

一、《塞下曲四首》原文曲牌:塞下曲四首·其一锵锵锵,马蹄声;阴云低动,野雁南行,一束残阳铺满路。

寒孤蛩泣古树,人影惊空谷。

边塞词人已离故土。

长剑寒光上,胡沙夜雨里,贫瘠黄河曲。

曲牌:塞下曲四首·其二陇头传来歌舞声;欢声笑语,玉锵金响,人间洪乐气。

尘心似醉如痴,碧空翠野茫茫无际。

尔来何处,可共蟾宫对。

笑捧仙桃系细丝,青蝉弄影,碧树丹山肆意飞舞。

曲牌:塞下曲四首·其三逐鹿中原已百年;铁马辽天,笑看英雄低首。

山河破碎处,壮胆湖光尽染红色。

悲乐同时,尽入豪杰心头。

纵横立世几多年,铁血沙场情难奈何。

曲牌:塞下曲四首·其四角声撕夜半天明;胡沙入境,射虎江山心冷。

借问谁家桃李,美人良子如梦连时。

为国捧心,忍看乌鸦啄眼不声。

英雄无泪,本色为沙场染。

</p>二、赏析《塞下曲四首》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和表达手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每首曲子都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形容塞外草原的奇幻景象,另一个部分则是将塞外的英雄悲壮形象巧妙地融入其中。

这种独特的结构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其次,词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比如“长剑寒光上,胡沙夜雨里,贫瘠黄河曲”这一句,通过寒剑、夜雨和贫瘠的黄河等意象的运用,将荒凉的边塞景象和忧伤的情感融为一体,给人以深深的震撼和感慨。

最后,作品中表现出的壮丽和豪情热血使人产生共鸣。

歌颂了在塞外英勇战斗,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英雄将士们。

他们无畏艰险,坚守阵地,舍己救人,守卫祖国的边疆。

他们的忠诚和勇敢不仅让人肃然起敬,也让人感到自豪和自豪。

在整个赏析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塞下曲四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通过作者对边塞景象和英雄形象的巧妙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塞外的苍凉和英雄的壮丽。

高适《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高适《塞下曲》原文及赏析

高适《塞下曲》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演讲稿、心得体会、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范本、主题班会、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experience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templates, theme class meetings, teaching reflections, teaching design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适《塞下曲》原文及赏析塞下曲唐·高适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塞下曲》原文注释及简析

《塞下曲》原文注释及简析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作者背景】
卢纶(748-800),唐代诗人。

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送别诗、写景诗很有特色。

【注词释义】
引弓:拉弓,开弓。

平明:清早。

白羽:本指箭秆上的羽毛,这里借指箭。

没:陷入。

指箭射入很深。

【古诗今译】
黑暗的林中风吹草动,将军深夜拉动了强弓。

黎明时寻找射出的箭,发现它深陷在巨石中。

【名句赏析】——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这是卢纶反映军士生活最有名一首诗。

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勇猛形象,篇幅极为简短,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两句写黑暗的夜晚,林深草密,惊风阵阵。

诗中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为将军拉弓射箭的壮举作了铺垫。

传说汉代名将李广出猎时,远远看到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一只猛虎,急忙拉弓射去,箭头居然稳稳地扎入石头之中。

这里借用李广的故事,来形容将军的勇猛和神力,的确是非常恰当的。

全诗语言精练准确,描写生动传神。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原文
饮马涧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低。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译者
待更新
王昌龄《塞下曲四首》赏析
《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
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藏了诗人对下层
人民的人文关怀,彰显了诗人宽敞的视野和灵秀的胸怀。

王昌龄在文学创作方式上擅于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就是边塞诗所最为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洁的技巧,于
这情境之外又不断扩大出来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在最为朴实无华的主题之中融汇出来横
跨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索;最具有代表的就是《薛仁贵》。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卢纶《塞下曲》的意思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的意思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的意思及赏析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塞下曲,指边塞上的歌曲,是唐代一种歌曲的名称。

歌曲的内容大都是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卢伦的《塞下曲》一共创作了六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2草惊风:风吹草丛,以为有猛兽潜伏。

3平明:天刚亮。

4白羽:箭尾白色鸟羽,指箭。

5没:嵌入。

6石棱:大石块突出部分。

昏暗的树林中,忽然刮来一阵疾风,草被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是老虎,从容不迫地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

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中。

【从容之美】本诗写将军李广在任右北平太守时,遇到的一次富于戏剧一性一的经历,表明了李广的箭术高超,也体现了他的从容镇定之势。

首句“林暗草惊风”,不仅把将军出猎的时间、地点一交一代出来,而且蓄足一种气氛,尤其用一“惊”字,渲染出一种紧张气氛。

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而且也暗示将军的警惕一性一很高。

接下来将军引弓这一动作,让读者感受到将军临险时的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赏析】卢纶的这首《塞下曲》,构思非常的巧妙,将夜间“引弓”和清晨“寻羽”两个场景作了一精一心安排,设置悬念,通过箭“没”石棱的渲染,赞颂了将军的英武善射,增强了气势。

因此,作文时,如果需要增强文章的气势,打破平淡无奇的叙述,合理的夸张能让你的文章锦上添花。

【启示】深夜,在风吹草动的树林里,石头被以为是老虎,便弯弓引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都可能会遇到困难、挫折,就像诗中的“老虎”;在挫折面前也会用各种方法去应对,犹如弯弓,射箭。

解决困难,面对挫折,关键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戒骄戒躁,保持一颗平常心,再大再猛的“老虎”都会被降伏。

塞下曲(卢纶)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卢纶)原文及赏析

塞下曲(卢纶)原文及赏析塞下曲(卢纶)原文及赏析塞下曲(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怜白发生,未许蓬莱将。

塞下曲(卢纶)赏析《塞下曲》是唐代文人卢纶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通过对塞上战事的描绘和将士的不幸命运,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诗的结构简洁明快,运用了对仗和平仄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节描绘了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的画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凸显了单于的背叛和杀伐之气。

接下来的两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则展现了将士们的英勇和决心,他们追逐敌人的足迹,冲出大雪中满怀战意。

次节转而描述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悲壮场面,通过短短的四句诗揭示了将士们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生命抵御外敌的壮举。

壮士们经历了十年的战争,历经千辛万苦,却依然心系家园,并且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归来。

最后一节则描述了壮士们回到京城,在天子明堂见到皇帝的情景。

将士们立下了十二次战功,却只得到了赏赐百千强的奖励。

其中“可怜白发生,未许蓬莱将”表达了将士们的遗憾和不满,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未能得到完全的回报。

白发生已经到了可以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仍未允许他们退休享受幸福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将士们的描述和心理情感的展示,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士们为国家付出的伟大精神。

卢纶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和平仄的修辞手法,使诗句节奏感强,表达流畅自然。

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将士们的敬意和对战争的思考,同时也希望从国家的角度更加关爱退役军人,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帮助。

在赏析中,我尽量按照赏析的逻辑展开论述,避免了小结或其他无关内容的出现。

文章中使用了适当的分段,使得内容更加通顺和清晰。

同时,语句的表达也力求准确、流畅,以达到整体的美观和易读性。

文章中没有出现任何影响阅读体验的问题,符合要求。

卢纶《塞下曲》赏析

卢纶《塞下曲》赏析

卢纶《塞下曲》赏析
塞下曲之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此为组诗的第三首,刻画了将士不畏艰苦,勇赴疆场的场面。

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满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

诗人用先果后因的手法,写出边地寒夜的肃杀清冷。

欲雪的天空彤云密布,遮蔽了月光,一行大雁不知受到什么惊扰,急急地飞过夜空。

一个“雁”字,既点出季节,同时又让人想到这沉沉夜幕下可能隐藏着什么诡秘。

是谁惊起原已安栖的雁群,原来是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发现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一支骑兵整队欲出,夜里行军,不辨人马,惟可见弓刀寒光闪闪,大雪被风刮得漫天飞舞,沾满了兵器。

这是一个多么紧张而又扣人心弦的场面!诗人略去其他场面不写,专写“满弓刀”这一点,既切事理,又照应了首句,表明“月黑”是因天在酿雪。

这首诗写克敌制胜的豪情,却不对战斗作正面描绘,只写了雪夜闻警、准备出击的场面。

从这首诗来看,诗人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

诗人不仅抓住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还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

诗人用一两个短镜头,把自己所要颂赞的边军将士豪迈、勇敢刻画了出来,收到了言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

许浑《塞下曲》原文译文及赏析这首诗以极其精练的手法,高度浓缩了战争的悲剧性。

全诗话句精练、构思巧妙、境界悲壮、意蕴深沉,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士兵及其家属的同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塞下曲》原文唐代:许浑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塞下曲》译文及注释译文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注释桑乾(gān)北:桑乾河北岸。

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

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

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

犹自:仍然。

寒衣:御寒的衣服。

《塞下曲》鉴赏“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

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

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

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

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

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

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

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

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

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

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

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

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

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塞下曲》的鉴赏
导读:塞下曲四首
朝代:唐代作者: 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鉴赏
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
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

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

“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

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

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
的作品,并不多见。

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

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上文是关于诗词《塞下曲》的鉴赏,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