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古文测试题及答案

三年级古文测试题及答案

三年级古文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词是“之乎者也”中的“之”的意思?A. 他B. 这C. 那D. 什么答案:B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自以下哪部古文?A. 《论语》B. 《孟子》C. 《左传》D. 《史记》答案:D3.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是什么意思?A. 夭折B. 茂盛C. 夭折的花D. 夭折的树答案:B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什么意思?A. 说话B. 喜悦C. 说服D. 说书答案:B5. “温故而知新”出自以下哪部古文?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道德经》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______。

答案:《论语》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______。

答案:《孟子》3.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跬步”指的是______。

答案:半步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分别是什么意思?答案:迷惑;危险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的“知”是什么意思?答案:知道三、翻译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学习而不感到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答案: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也不要对别人做。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如何理解?答案:温习旧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这样的人可以成为老师。

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如何解释?答案: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虑不安。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请简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一件事的人不如喜欢这件事的人,喜欢这件事的人又不如以做这件事为乐的人。

2.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没有规矩,就无法做成事情,强调了规矩和纪律的重要性。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

小学文言文精读训练题60篇含答案训练题1:《静夜思》题目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并回答下列问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情景?3. 请解释“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晚静坐时,看到床前的明月光,联想到故乡的景象,引发了思乡之情。

3. “疑”字在这里表示“怀疑”或“以为是”,作者看到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训练题2:《春晓》题目阅读孟浩然的《春晓》,并回答下列问题。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3. 请解释“春眠不觉晓”中的“春眠”是什么意思?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

2.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3. “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表示春天人们容易困倦。

---训练题3:《登鹳雀楼》题目阅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并回答下列问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问题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3. 请解释“欲穷千里目”中的“欲”字的意思。

答案1.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

2.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看到夕阳落在山的那一边,黄河流入大海的景象。

3. “欲”字在这里表示“想要”,表示作者想要看得更远,所以要再往高处走。

---以上是前三篇训练题的答案,如果您需要更多训练题的答案,请告诉我。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

部编人教小学六年级课外经典文言文阅读考试(含答案)本次考试共设12道选择题和2篇阅读理解题,分别为古诗文《登高》和《孔乙己》。

总分为100分,满分为120分。

选择题1. 以下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是:(B)A. 我们要学会研究,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B.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人生苦短,何必念念不忘。

2. 古诗《登高》的作者是(D)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之涣3. 下面哪个成语的意思与众不同?(A)A. 掩耳盗铃B. 调虎离山C. 孟母三迁D. 画龙点睛4. 古诗《登高》中的“千山鸟飞绝”一句的意思是(B)A. 千山之中没有鸟儿B. 在登高之处可以看到千山和飞鸟的美景C. 天空中有千只飞鸟D. 千山的其他地方有飞鸟5. 古诗《登高》的下一句是(C)A.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B.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C. 单怀万古心,无为谁生外。

D.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6. 古诗《孔乙己》中的“小店”是(A)A. 饮食店B. 木材店C. 衣帽店D. 鞋店7. 古诗《孔乙己》中的“饱经忧患”一句的意思是(D)A. 没有经历过什么悲伤和困难B. 活得非常优哉游哉C. 时常感到惆怅D. 面对很多的烦恼和痛苦8. 下列哪句话体现了《孔乙己》中的“儒雅”主题?(C)A. “那时店内的一切——破旧粗陋的茶几凳子,柜里凌乱的饭食酒菜轻盈的小贩——都凝聚成庄严而又优美的涵义,深深地侵入我们的记忆。

”B. “我早已饱吃了数不清的爆米花和饮料,也看厌了现场放映的电影,乘机准备离开,可一个人突然走到了我的身边。

”C. “那人举止儒雅,走起路来依旧双手负在腰间,显得极有风度。

”D. “酒醒后漏长,罚款二元,留店工作一个时辰。

”9. 古诗《孔乙己》的作者是(B)A. 贾平凹B. 鲁迅C. 龚自珍D. 钱钟书10. “守株待兔”这个典故出自于(C)A. 《左传》B. 《孟子》C. 《列子》D. 《庄子》11. 唐代诗人中,以思想深邃著称的是(A)A. 李白B. 王维C. 杜牧D. 白居易12. 古诗《登高》和《孔乙己》的时代相差(D)A. 战国B. 秦朝C. 汉朝D. 五代阅读理解古诗文《登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带答案30篇)

小学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30篇)一、愚人篇1.永县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 水暴甚, 有五六氓, 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 船破, 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 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曰: 何不去之?不应, 摇其首。

有顷, 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 呼且号曰: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 何以货为?又摇其首, 遂溺死。

【练习】1. 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 ___________________(2)乘小船绝.湘水 ___________________(3)吾腰.千钱 ___________________(4)有顷, 益怠 ___________________2. 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 今何后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曰: 吾腰千钱, 重, 是以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愚之甚!蔽之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身且死, 何以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济阴贾人济阴之贾人, 渡河而亡其舟, 栖于浮苴(jū)上号焉。

小学语文必做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后附答案)

小学语文必做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后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试题)凿壁偷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①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③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①大姓: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②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③佣:雇佣。

④大学:大学问家。

1.给下列加点字或句子选择正确的解释。

(1)邻居有烛而不逮.()A.抓住。

B.达到,及。

C.捉,捕。

2.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A.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他成了大学问家。

B.主人感到很惊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后他成为大学问家。

C.主人听了他的话深为感叹,就拿出钱给他买书,直到读完大学。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匡衡/勤学/而无烛B.衡/乃穿壁/引/其光C.愿得/主人书遍/读之4.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衡乃穿壁引其光”是想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就出自这个故事。

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请任写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慈母败儿司马光为.人母者,不患①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②,陷于大恶③,入于刑辟④,归于乱亡。

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⑤。

(选自《家范》)注释:患:担心。

不肖(xiào):品行不好。

大恶:大罪过。

刑辟(pì):犯了死罪。

辟,法律,刑法。

悉数:详细地一个一个列举。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患于知/爱不知教也B.慈母/败子C.母/败之D.若是者/多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为( )(2)知(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小考语文试卷文言文

小学小考语文试卷文言文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游于太山,有乡人张老者,问于孔子曰:“太山有柴也者,少牢之祭,以为祭则过矣,不祭则废其礼,何如?”孔子曰:“吾闻之,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张老曰:“敢问何谓义?”孔子曰:“其地可耕而食,材可取而用,是谓义也。

”张老曰:“然则吾闻太山有金,其取之也,必以礼。

不取,则废其礼;取之,则其地可富。

吾欲取之,其可乎?”孔子曰:“夫太山之金,其得之也,非其有也。

子欲取之,则必以礼。

不取,则吾子之心有愧;取之,则吾子之德有损。

吾子何求而不得,必于太山乎?”(节选自《孔子家语》)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少牢之祭,以为祭则过矣:少牢,古代祭礼中用的牲畜,指羊和猪。

B.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谄,巴结,讨好。

C. 是谓义也:谓,是,这。

D. 吾子何求而不得:求,请求。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孔子和张老的对话,阐述了“见义不为,无勇也”的道理。

B. 张老对太山有柴也者的祭祀问题,表现了他对礼仪的尊重。

C. 孔子认为太山之金非其所有,主张以礼取之。

D.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孔子对礼仪、道德的重视。

3. 请翻译下列句子。

(1)其地可耕而食,材可取而用,是谓义也。

(2)吾子何求而不得,必于太山乎?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题目。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节选自《马说》)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古代对马匹鉴赏家的美称。

B.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仅。

C.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并列,指马匹并列而死。

D. 不以千里称也:称,称赞。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比喻,揭示了人才被埋没的悲剧。

B. 文章强调伯乐的重要性,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小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小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小学生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文言文表达?A. 吾欲往观之B. 我要去看一看C. 我想去看一下D. 我要去观看答案:A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哪部经典?A. 《诗经》B. 《论语》C. 《孟子》D. 《大学》答案:B3. “温故而知新”中的“温故”是什么意思?A. 复习旧知识B. 重温旧事C. 温暖过去D. 温习旧书答案:A二、填空题1. “三人行,______。

”(《论语》)答案:必有我师焉2. “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答案:温故而知新3. “不愤不启,______。

”(《论语》)答案:不悱不发三、翻译题1.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2.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孔子说:“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

”四、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去对别人做。

它强调了一种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的道德原则。

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理念?答案:这句话体现了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学习,不感到厌烦;同时,在教导他人时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这反映了孔子倡导的终身学习和耐心教导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

小学语文文言文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韩非子·五蠹》)B. 子路率师而进,及国,国乱。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C.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逍遥游》)D.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工部集·春望》)2.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字义完全正确的是:A.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B.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C.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礼记·中庸》)D. 水落石出,山高水长。

(《汉书·司马相如传》)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滕王阁序》)B. 江城如画,千峰竞秀。

(《滕王阁序》)C.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D.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与文言文中的意思不同的是:A.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杜工部集·春望》)B.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后汉书·马援传》)C.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D.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庐山谣》)5. 下列句子中,没有省略主语的是: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B.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为政》)D.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咏鹅》)二、翻译题(每题5分,共15分)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2.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精练一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

(1)众皆弃去.()(2)破.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

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

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

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1.解释下列词语。

A.嬉:B.贾人: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

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四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走.()②因释.其耒而守株释.()③而身.为宋国笑身.()④冀.复得兔冀.()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五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以至于斯.也斯.②从而谢.焉谢.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答:。

六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3.这个故事讲的是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七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

匡说《诗》,解人颐。

”鼎,衡小名也。

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八、尹翁归传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 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A.①B.①C.①②D.①②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

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②又不可干以私。

译文:小学生文言文阅读1.夸父追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逐走】竞跑,赛跑。

逐,追赶。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足】够。

【北】向北。

【大泽】大湖。

【道】中途,半路 【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

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

——《战国策》[ 注释] ①求——搜求,寻找。

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

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

④逆—违反。

命—命令,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话。

⑥走——跑,逃走。

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

⑨畏——害怕。

[ 译文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 寓意 ]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自()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翻译句子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最后一句是()。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注释: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

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

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

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②先子度其足:③而置之其坐: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4.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译文: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①窃入学舍窃:()②辄默记辄()③儿痴如此痴()④恬若不见恬⑤父怒挞之挞()⑥曷不听其所为曷()2.翻译句子①王冕者,诸暨人()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