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来源于生活 它就在我们身边论文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论文)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汽车中的光学应用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
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
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
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
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
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生活中的物理

生活中的物理
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到科技产品的运作原理,都离不开物理学的影响。
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并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来看物理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走在街上时,我们可以看到树叶在风中摇曳,这就是风力对物体的作用。
风力是由气体分子的运动产生的,而气体分子的运动又是由温度和气压的影响。
这些都是物理学中研究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学的知识来理解风力的产生和作用。
其次,物理学也对我们的科技产品有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它们的运作原理都是基于物理学的知识。
比如,手机中的电池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能,而电能的传输和控制又是通过电磁学的原理。
这些都是物理学在科技产品中的应用,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产品。
除此之外,物理学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其他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在做饭时需要控制火候,这就涉及到热传导和热辐射的物理原理;我们在开车时需要遵守交通规则,这就涉及到力学和动力学的原理。
这些都是物理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我们的生活。
总之,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它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现象的产生和作用,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使用科技产品和控制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物理学的学习和应用,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我们的生活。
生活与物理

生活与物理
生活中处处都是物理的影子。
从我们每天的起床到上床睡觉,从我们呼吸到行走,无一不受到物理规律的影响。
物理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可以用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
比如,为什么我们的身体会受到重力的影响而不会飞向天空?这就是因为地球对我们施加了引力,这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体现。
再比如,为什么我们在开车时需要系安全带?这是因为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物理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让我们更加安全和舒适地生活。
物理学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
比如,通过物理学的原理,我们可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丰富。
从手机到电脑,从电视到冰箱,都是物理学知识的应用。
物理学还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能源,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可持续。
生活中的物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通过学习物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而且,物理学的研究也在不断推动着生活的进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惊喜。
因此,生活与物理密不可分。
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物理学的知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初中物理教学当中生活化教学有效运用论文

试论初中物理教学当中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运用摘要:物理本就来源于生活。
能否将初中物理教学联系到生活中去,也是物理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生活化的物理教学,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仅仅的围绕身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抽象化的物理知识的“削弱”,能够增强学生理解能力,促进物理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运用;教学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156-01物理处处体现了生活,生活当中处处皆是物理。
只要我们细心的去观察,我们也能够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化充分的联系在一起。
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我们离不开生活化,将生活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更简单、更直观的去“感受”物理,感受物理教学中的点点滴滴。
因此,笔者通过文中的三个方面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当中的“生活化”教学的有效运用进行了分析阐述,希望能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快乐的去学习。
一、从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新课改之后,初中物理教材当中对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上课期间所举的案例也和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物理生活化所带来的魅力。
例如: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在动画片、漫画的陪伴之下成长起来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滑轮、运动等模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以漫画、卡通等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生动的动画片来讲学生平时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以及存在一定难度的定律和规律等形象的展示出来;如果操作,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展开积极的讨论,也实现了高效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
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如此的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物理意识,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给教师提出的要求是积极的开发课程资源,能够富含创造性的来使用物理教材;在教材的处理环节,能够建立学生的接受与理解才是最大的动力,将学生的生活实践、个人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了解学生之间存在的长异性,力求将教材资料包含现代化的气息[1]。
生活中的物理作文

生活中的物理作文
标题,生活中的物理。
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从我们每天的行走到飞机的飞行,都离不开物理的原理。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物质运动规律的学科,它不仅仅存在于实验室和教科书中,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物理现象开始。
比如,我们在走路的时候
会感受到摩擦力的作用,这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摩擦力是两个物体接触时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它影响着我们的行走和运动。
此外,我们每天都会感受到重力的存在,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使得我们站在地面上不会飘起来,也让水往下流而不是往上流。
其次,物理还涉及到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比如,我们使用的电器设备,如电视、手机、洗衣机等,都是基于电磁学原理工作的。
电磁学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电荷和电流产生的电场和磁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电器设备,而它们的运作原理都是建立在物理学的基础上。
最后,物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奇妙的现象。
比如,彩虹的形成就是物理
学的一个经典例子。
彩虹是太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反射和内部反射后形成的,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来解释。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规律,
还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物理学知识,从中发现生活的美妙和奥秘。
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作者:许志梅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3年第12期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要求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产品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反思多年来的物理教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对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基本理念却渗透较少,让生活资源走进物理课堂,以及将物理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等问题也关注不多.这些现象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是相背离的.目前,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物理教学方式已得到广泛认同,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要求使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去,既把生活问题物理化,物理问题生活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体验到物理的魅力.那么,物理教学中,如何体现物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这一基本理念呢?下面笔者仅以《力》一节的教学片段为例,谈谈对物理教学中“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一些做法.1物理来源于生活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让物理的各个教学环节围绕生活展开,把我们身边的物理引入到课堂中去,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便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1.1新课导入源于生活新课导入关系到学生对整节课的信心和注意力.在一节课开始,教师如果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合理、有趣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其愉快而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如在《力》一课的导入时,出示如下生活情境问题:师:上课前我想问一个问题:你们玩过纸飞机吗?生:小时候玩过.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折飞机,折好后,试试看飞机飞得怎么样?学生兴趣盎然地折纸飞机,并让飞机飞起来.师总结:一张纸可以折成飞机的形状,还可以让它飞起了,这是因为我们用了力.(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再请两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提水桶.师: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觉?生: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师: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觉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情景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同时拉近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形成稳固的学习动机 .1.2探究过程源于生活物理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物理.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探究内容时尽可能地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题材,找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最佳切入点进行探究,以拉近物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距离,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力》一课中揭示了力的概念以后,进而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环节,设计了以下的探究实验.(1)请学生利用气球完成探究实验将气球吹足气,扎好口子,用气球压桌子,看到什么现象?然后突然松手,观察气球会飞吗?多做几次,看看气球会怎样飞?让多个学生到前面表演.引导学生得出:气球喷出气体的同时,气体对气球也施加了推动力.并且让学生从实验中摸索出怎样让气球往上飞,然后让学生认识到这就是火箭升空的原理.(2)请同桌同学进行扳手腕比赛,比赛过程中体验手腕的感受,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以上贴近生活而又简单有趣的实验探究,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心灵感悟,品尝探究的乐趣,感受生活的美好.2物理服务于生活《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因此,教学中要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自己熟知的现实中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式去分析与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感受物理的魅力.2.1习题创设生活化杨振宇教授说过:“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形成一种印象,认为物理学就是一些演算.演算是物理学的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物理学最重要的部分是与现象有关,绝大部分物理学是从现象中来,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现象是物理学的根源,而现象来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制作业题时,题目素材要尽量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并且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在《力》一课习题设置的环节,出示如下生活问题:例1有下列现象:穿了旱冰鞋的小孩推墙,他由静止向后运动;游泳的人用手向后划水,他会前进.根据以上现象可以得出什么共同的结论?例2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都变了形.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发生,二是力的作用是的.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可使物体的发生改变.例3在举行拔河比赛时,甲乙两队各拉绳一端,结果甲队获胜,有的同学认为甲队获胜的原因是因为甲队拉乙队的力大于乙队拉甲队的力,这个观点正确吗?谈谈你的观点.例1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找出所应用的物理知识;例2考察比较全面,即考察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又通过球网也变形,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3主要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以上习题的设置都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投入的积极性很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或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有用的物理,日常生活中处处都体现和需要物理知识,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思考,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2课堂小结生活化课堂小结环节是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在课的最后问上一句:“今天你在这节课里学到了什么?”然后学生站起来把板书读一遍.这种形式上的课堂小结,总让我们感觉不够精彩,学生参与的兴趣不够浓郁.如果在课堂小结中,结合学生娱乐生活(如:电影片段、视频片段)领域,将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融入到日常生活情景中,不仅能巩固知识、强化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对物理的兴趣.如在《力》新课教学告一段落后,通过播放两段视频并提出问题,进行课堂小结.视频1足球比赛许多同学都喜欢踢足球看足球比赛,在课后小结环节,笔者请同学观看足球运动员比赛视频,问:运动员对球施力后,球的什么因素发生了变化?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哪些知识?生:运动场上原本处于静止状态的足球受到一个力后飞出——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生:球在空中飞行,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可让足球向反方向飞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生:冲门而去的足球被守门员双手一接,稳稳地停在了守门员手中——力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到静止;师: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视频2神州六号升空笔者请学生观看神六升空的视频,看后课堂气氛很活跃,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立刻提出:同学们思考一下,刚才的发射过程中蕴含我们本节学习的哪些物理知识?生:火箭发射有推的作用,力是推拉提压.生:火箭发射升空是由于火箭向下喷“火”(实际上是高温气体),而“火”把火箭往上顶,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生:火箭加速升空,说明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课堂小结应用多媒体设计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直观、更完整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并从中总结出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总之,教师要关注物理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生活的回归”,即物理教学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善于驾起生活与物理的桥梁,使物理知识不再是零散地、孤立地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能自己意识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知识、蕴含知识,尽可能引导学生用物理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环境,让物理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教学更应该贴近生活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教学更应该贴近生活发布时间:2021-11-16T13:38:37.79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1月1期作者:刘金阳[导读] 新课标强调,在物理教学中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对物理规律本质的认识及其应用。
倡导让物理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时、贴近生活。
刘金阳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初级中学甘肃武威 733209【摘要】新课标强调,在物理教学中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对物理规律本质的认识及其应用。
倡导让物理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时、贴近生活。
【关键词】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体验创新物理的热诚和激情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11-029-01新课改正在我国如火如茶地进行着,它不仅触动了整个教育界,也使教育界人士们众说纷纭。
以本人之拙见,新课改不仅遏止了以往比较传统和呆板的教学模式,也赋予了以后物理教学的真正含义。
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因此,新课标强调,在物理教学中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体现了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对物理规律本质的认识及其应用。
那么,在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身先士卒,改变教学理念,抛弃一些传统的、比较呆板的、定格式的教学习惯,要倡导、体验以及拓展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大胆地让学生们走出课堂,从生活中去观察物理,体会物理,探究和创新物理。
认“生活”为老师,设“社会”为课堂,让学生融入社会、融入自然,从中吮吸、体会和探究神秘的物理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
促使学生去享受发现物理规律的乐趣,去体验创新物理的热诚和激情。
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标要求下的物理教学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注重物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任何物理规律都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初中物理中基础性知识与技能更是贴近生活,源于生活。
物理作文无声的世界

物理作文无声的世界
无声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无声的存在,它不发出声音,却能影响人们的生活,它就是物理。
物理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和现象的科学,它无处不在,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首先,物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比如,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物理原理来烹饪食物。
在厨房里,我们需要用火来加热食材,这就是利用了热传导的物理原理。
又比如,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电器,比如电灯、电视、冰箱等,这些都是利用了电磁学的物理原理。
物理无声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
其次,物理对于科技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物理学的支持。
比如,我们手机里的电池是利用了化学和电磁学的物理原理;我们乘坐的高铁列车是利用了力学和动力学的物理原理;我们上网使用的光纤网络是利用了光学的物理原理。
这些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高效。
此外,物理还对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而物理学的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原理来净化空气和水,减少环境污染;我们可以利用物理原理来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这些都是物理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应用。
总之,物理是一个无声的存在,却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物理学的学习和应用,让物理学的力量更好地造福人类。
希望物理学在未来能够继续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幸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来源于生活它就在我们身边【摘要】物理来源于生活。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适当挖掘生活当中的物理,正确运用生活当中的物理,对吸引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物理规律;生活实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物理来源于生活,物理科学已成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并引入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物理教学,正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体现。
下面就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在教学当中所举的例子和体会。
一、巧用例子,讲解摩擦知识
在讲解摩擦的知识时,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略有了解,为了讲解清楚这个知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首先引用实物进行讲解。
我把自行车推到课堂上来,这时他们就兴奋起来了,然后让他们自己找一找自行车有没有利用摩擦原理知识。
同学们各抒己见,说出了不少关于摩擦的知识。
但说的并不透彻,我又详细的做了补充。
如: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就是运用摩擦的原理。
自行车外胎的凸凹不平的花纹,是通过增大自行车轮胎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
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自行车之所以能前进,是因为当我们骑在自行车上时,由于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有压力,轮胎和地面之间不光滑,因此自行车与路面之间有摩擦。
同学们听的冿冿有味,也很快意识到原来摩擦的知识就隐藏在我们身边。
看!同学们本来感觉比较枯燥、比较难懂的摩擦知识,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例就让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这样一来,同学们听起课来,兴趣就更高了。
二、适当举例,讲解光学知识
我在讲八年级“光的反射”一节时,我同样列举了自行车的例子。
我问同学们“为什么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到了晚上却可以提醒司机注意呢?”同学们直摇头,表示不知道,有几个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但都不对头。
于是我解释到“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很多蜂窝状的“小室”构成的,而每一个“小室”是由三个成90度的反射面组成的。
这样在晚上时,当后面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就会产生平行于入射光线方向的反射光,由于红色醒目,就可以引起司机的注意。
”听了我的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简单的例子同样让同学们很快接受有关光学的知识。
三、贴近生活,巧解热胀冷缩原理
在讲解有关物体热胀冷缩原理时,为了能使同学们更好的接受并理解其原理,我列举了平常吃的煮鸡蛋的例子。
我首先问“同学们吃没吃过鸡蛋?”同学们大笑,异口同声的说“吃过”。
我接着问道“那你们知道如何剥鸡蛋皮最快、最省劲吗?”同学们都争先
恐后的举手抢答,答案几乎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刚煮的鸡蛋放在冷水浸一会,再剥,会省劲。
然后我又问:“那同学们知道其中的原理吗?”同学们直摇头。
我赶紧解释道“鸡蛋刚从滚开的水里取出来的时候,如果你急于剥壳吃蛋,就难免连壳带‘肉’一起剥下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诀窍,就是把刚出锅的鸡蛋先放在凉水中浸一会,然后再剥,蛋壳就容易剥下来。
原因就是一般的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可是,不同的物质受热或冷却的时候,伸缩的速度和幅度各不相同。
鸡蛋是由硬的蛋壳和软的蛋白、蛋黄组成的,它们的伸缩情况是不一样的。
在温度变化不大时,还显不出什么;一旦温度剧烈变化,蛋壳和蛋白的伸缩步调就不一致了。
把煮得滚烫的鸡蛋立即浸入冷水里,蛋壳温度降低,很快收缩,而蛋白仍然是原来的温度,还没有收缩,这时就有一小部分蛋白被蛋壳压挤到蛋的空头处。
随后蛋白又因为温度降低而逐渐收缩,而这时蛋壳的收缩已经很缓慢了,这样就使蛋白与蛋壳脱离开来。
”我一解释完,同学们立刻明白了,原来是热胀冷缩做的怪呀!这使同学们感受到物理现象的奥妙,同时也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为他们今后创新思维的培养打开了“大门”。
四、走入厨房,讲解物理原理
谈起厨房,我们每天都要与其打交道。
可是,就是因为熟悉,厨房里有很多的物理学知识却不为同学们所知。
我在讲解物态变化中的液化和汽化知识时,我把同学们领到了学校的食堂,对他们进行了实物讲解。
一进食堂里我就指着液化气罐说:“同学们知道液
化气装入气罐的原理吗?”同学们直说不知道。
于是我解释道“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看着一双双好奇的眼睛,接着我又指着正冒热气的锅说:“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也说不知道。
于是我解释道“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呀!”。
“噢”同学们发出感叹之声。
用实物讲解物理的原理,很同学们开阔了眼界,亲身领略了物理的神奇之处,增强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也使物理学科教学活了起来。
当然生活当中还蕴藏着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从生活走向物理,你就会发现,其实,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因此,教师平常要时时多留意,多细心观察,多发现,经常总结,才能不断发现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事物,才能更好的丰富我们的课堂,活跃教学气氛,简化概念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