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生活论文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论文)

物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物理学存在于物理学家的身边;物理学也存在于同学们身边;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树立科学意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经历观察、思考、实践、创新等活动,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久你就会拥有科学家的头脑,为自己今后惊叹不已的发展,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汽车中的光学应用1、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是一个凸镜利用凸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和成正立、缩小、虚像的特点,使看到的实物小,观察范围更大,而保证行车安全。
2、汽车头灯里的反射镜是一个凹镜它是利用凹镜能把放在其焦点上的光源发出的光反射成为平行光射出的性质做成的。
3、汽车头灯总要装有横竖条纹的玻璃灯罩汽车头灯由灯泡、反射镜和灯前玻璃罩组成。
根据透镜和棱镜的知识,汽车头灯玻璃罩相当于一个透镜和棱镜的组合体。
在夜晚行车时,司机不仅要看清前方路面的情况,还要还要看清路边持人、路标、岔路口等。
透镜和棱镜对光线有折射作用,所以灯罩通过折射,根据实际需要将光分散到需要的方向上,使光均匀柔和地照亮汽车前进的道路和路边的景物,同时这种散光灯罩还能使一部分光微向上折射,以便照明路标和里程碑,从而确保行车安全。
4、轿车上装有茶色玻璃后,行人很难看清车中人的面孔茶色玻璃能反射一部分光,还会吸收一部分光,这样透进车内的光线较弱。
要看清乘客的面孔,必须要从面孔反射足够强的光透射到玻璃外面。
由于车内光线较弱,没有足够的光透射出来,所以很难看清乘客的面孔。
物理与生活论文3000字

物理与生活论文3000字篇一:物理与我们的生活论文现代生活于物理学仰观浩瀚的宇宙,我们会为它的广阔无垠所震撼;俯察喧闹的尘世,我们会为它的复杂多变而困惑。
在伟大的自然面前,每个人部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然而,人之惭以为人,就在于拥有可以思维的大脑,能从纷繁芜杂的自然现象中总结出客观规律,并以此来更好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这些“自然之律”一一科学中的各种定理,乃是人类思想宝库中最绮丽的瑰宝。
科学定理,不仅体现了宇宙、自然、科学之美,而且蕴涵着许多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精髓。
它们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改善火类生活、改变世界面貌、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万有引力定律与人类遨游太空,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与原子弹爆炸,就是这种力量最生动的体现。
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探究科学定理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艰苦的探索、曲折的历程和动人的故事,还有成功与失败、欢乐与悲伤,甚至还包括血和泪。
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堪称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我们应该了解它们。
物理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有形体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例如我们每天出行的交通工具,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
下面我们就从汽车谈起,汽牛已成为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它包含着许许多多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方面(一)汽车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其质量越大,重力也就越人,并且其底盘质量都较人,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汽车受到地面对车的支持力,在水平路面上时,所受支持力与重力是-x,t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汽车对地面有压力,对地面的压力和路面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关于物理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物理小论文

关于物理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物理小论文1.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霍金说:“物理学是最基础的关于自然的学问,因此是最具有诗意的科学。
”物理学作为人类认识理解自然最普遍适用的语言,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无比巨大的作用,是我们认识自然最直接的工具,也是最初的工具,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
李政道说:“没有昔日物理学的贡献,就没有今日的科技应用。
”人类社会的大发展离不开物理学的作用,物理知识的应用不管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或者在未来都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有着重要作用,物理学知识不仅自身充满着活力,成为一种具有独立理论、体系完整的科学,而且还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成为其他学科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石,使得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极大地加速,推动着几次科技革命的爆发和进步,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例如,物理学让我们通过万有引力的发现,认识了为什么苹果熟了会掉到地上,月球为什么要围绕着地球旋转。
数学由于自身的抽象性,很多问题都要依靠物理学进行验证。
对于化学,物理知识中的力学知识更是化学定律的基础等等,物理知识可以说在我们现在的学科体系中有着重要应用。
同时,物理学的进步也关系到工农业等多方面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从电话的发明到互联网的实时通讯,从最初的蒸汽机到现在的磁悬浮列车,从最初的风力飞机到现在的高空航运,都离不开物理知识的应用,体现了物理学对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2.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1)物理力学的各种应用物理学知识中力学的作用无处不在,仅仅一个万有引力就把我们全人类固定在地球上,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物理学重力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学会在平凡生活中找到规律,发现价值。
我们在高中学习过程中要努力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去理解物理力学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认识,为将来充分利用物理知识改变生活做准备,重力也是如此。
例如工人常会用重锤线来测量房屋或木条是否与水平或竖直,这重锤线就运用到了重力的作用。
物理生活现象小论文

物理生活现象小论文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无处不在。
从我们呼吸到走路,从用电器到开车,都涉及到物理原理。
本文将以几个物理生活现象为例,探讨其原理和应用。
一、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是指光线在介质之间传播时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光线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会因介质的光密度不同而发生折射。
这一现象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眼镜等。
1. 折射定律光的折射现象可以由折射定律描述。
折射定律表明,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个介质的折射率之比。
这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n1sinθ1=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2. 光的折射应用光的折射现象在许多光学仪器中得到应用,例如显微镜和望远镜。
通过利用光的折射特性,这些仪器可以放大远处或微小物体的图像。
二、声音的传播现象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通过介质的振动传播。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声音的传播现象可以解释声音从发声源传播到我们耳朵的过程。
1. 声音的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和湿度有关。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快;湿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越慢。
2. 声音的多次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障碍物,如墙壁、地板等,发生反射现象。
通过反射,声音可以传播到我们无法直接听到的地方。
这一现象可以应用于声纳、超声波清洗等领域。
三、电的感应现象电的感应现象是指通过磁场改变导体中的电流的现象。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当导体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电的感应现象广泛应用于电磁感应传感器和发电机等领域。
1. 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磁通量变化引起感应电动势的关系。
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
这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ε=-d(Φ)/dt,其中ε为感应电动势,Φ为磁通量,t为时间。
2. 发电机的原理发电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高中物理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论文

高中物理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物理学是一门涉及物质、能量和运动的学科,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
许多我们生活中使用的设备、工具和器具都是利用了物理学的原理设计和制造的。
而在高中物理中所学到的知识点同样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学电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涵盖了许多基本的电学概念,如电路、电势、电阻、电流和电能等。
这些概念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路电路是指由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等部分组成的电气连接。
在我们生活中,电路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日常电器、汽车电路、通讯电路、计算机电路等等。
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基本的电路原理,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电容器等,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路的工作原理,并且能够正确地设计和维护电路。
电阻电阻是一个电器元件的特性,它指电器元件对电流流动的阻碍程度。
电阻的应用非常广泛,如:电炉(利用导电体产生的电阻热)、灯丝(利用电阻发光)等。
在高中物理中,学习了电阻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用这些知识去计算电器元件的电阻值从而更好地理解电器的特性,也可以通过更改电阻值来控制电器的工作状态。
电能电能是电的能量,也称为电功。
电能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通过电能可以带动电机、产生照明、发送信号、进行通讯等。
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电能的产生和传输原理,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器的能量转换过程,并且能够通过控制电能来实现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力学力学是经典物理学中理解物质和能量相互作用的基本学科,包括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功和能量等。
这些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一种描述力的作用于物体上时,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状态的规律。
该定律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和航空航天等领域。
例如汽车、飞机、火箭等设备的设计、制造和运行都需要牛顿运动定律的支持。
在高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设备的运行原理,并且能够通过控制机械设备的运动状态来实现特定的工作需求。
物理与生活论文

物理与生活论文
物理与生活。
物理是自然科学中研究物质、能量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
是广泛的,涉及到宇宙中的星球、原子和分子的结构、运动规律,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物理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的存在,从我们的日常用品到自然界的现象,都离不开物
理学的知识。
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它的制作和功能原理都离不开电磁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知识。
我们所使用的汽车、电梯、电视等设备,都是通过物理学的原理来设计和制造的。
在自然界中,日出日落、月亮的运行、植物的生长等现象,都可以通过物理学的知识来解释。
物理学的应用也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医学影像学利用了X射线的原理来检查人体内部的疾病,激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通信和制造业等领域。
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还推动了能源、环境、交通等领域的发展,比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高速列车、航天技术的发展。
物理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教会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观
察世界,用逻辑的思维去解释现象,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假设。
通过学习物理学,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素质。
因此,物理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
世界,更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改善我们的生活。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物理学的学习,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小作文

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小作文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就像是一部好莱坞大片,充满了惊奇和感动。
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物理,而物理也无处不在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所知道的一些关于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故事。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现象说起。
每天早上起床,我们都会发现被子湿漉漉的。
这是因为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身体会散发出水分,而被子又有一定的吸水性,所以被子就会变得潮湿。
这个现象看起来很普通,但是它却涉及到了物理中的蒸发现象。
蒸发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而水分子在被子上的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蒸发过程。
再来说说我家的冰箱吧。
冰箱里的冷气总是让我们感到凉爽舒适,这就是因为冰箱里有一种叫做制冷剂的物质。
制冷剂在冰箱内部循环流动,吸收热量,然后把热量带走,从而使冰箱内的温度降低。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物理学中热力学的一个应用。
还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那就是我家的小狗总是喜欢趴在冰块上。
起初,我以为小狗只是觉得冰块好玩,但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秘密:冰块可以让小狗的体温降低!这是因为冰块的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所以冰块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这个现象让我对物理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物理知识不仅仅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在许多高科技产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手机、电脑等等,这些都是利用了物理学中的电磁学原理来工作的。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会看到更多的物理知识被应用到生活中。
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它们就像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它们的影响。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关注物理知识,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024年物理与生活小论文

2024年物理与生活小论文
物理与生活小论文1
上个星期天,表姐来我家,样子挺神气的,也不知道她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吃过饭后,表姐说:“晴晴,这两本书合在一起就分不开了,你信吗?”“别吹牛啦!这两本书又没涂胶水,怎么能分不开呢?”“不信啊,那咱们试试吧!”
只见表姐双手各拿一本书,翻一页,插一页,不到一会儿,两本书叠在一起了,表姐让我试试,我心想,这还不简单,就拿起书,轻轻地弄了一下,可书却纹丝不动,这下我可火了,使出吃奶的劲,可书还是“毫发无伤”。表姐笑笑说:“要不要我来帮帮你啊?”说着她拿起书,我们两人像拔河似的,各自往后退,可是拉得越用力,书却“抱”得越紧。我呆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想知道吗?”表姐问。我使劲地点点头。
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我们很有用处。比如在设计房屋和桥梁时,都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就是因为钢材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几乎完全一样,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尽管春夏秋冬的温度不同,也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造成的房屋和桥梁十分坚固。
色彩斑斓的世界中,有着五彩缤纷的物理现象,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其规律,就能为我们所用。
物理与生活小论文2
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又有用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
其实,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天空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更远?太阳周围为何会出现颜色像彩虹的光环?天空和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粥烧开了会溢出来?笔杆上的小孔有什么功用?饺子或肉丸煮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为什么玻璃器皿遇忽冷忽热会裂开?怎样把开水冷却?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为什么钢笔会出水?为什么滑水运动员不会沉入水中?拔河比赛只是比力气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与生活论文
浅谈中学物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物理已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通过物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来自生活的物理学习乐趣,让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最终达到科学育人的教学目标。
本文通过非常简单的教学实例,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教学的方法的思维模式进行了举例介绍,并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浅要的总结。
0 引言
物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是人类认识自然界和物质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对人类思维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生活中妙趣横生的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认知自然界的最好教材。
将物理教学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会使枯燥的理论教学课程充满乐趣与无尽的奥秘。
同时,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近年来改进物理教学方案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贴近实际生活的物理现象融入理论教学,将物理教学走向生活,解释生活中的奥秘,让学生在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来自生活的物理学习乐趣,让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最终达到科学育人的教学目标。
本文通过非常简单的教学
实例,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教学的方法的思维模式进行了举例介绍,并对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进行浅要的总结。
1 传统物理教学方法的缺点
传统物理教学方法相对比较枯燥,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概念,有很多学生只是硬生生的将此概念记于心中,当在遇到一个比较应用性较强的题目时,不能很好的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比如液体压强随液体的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问题,在考试的时候给出一幅图片和命题如图1所以,仍然会有一部分同学选择D选项。
由于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压力和生活环境的关系,很少有学生有机会参加各种生活实践类的活动,在遇到这种与生活实际非常贴切的问题时,主观臆断就成了他们做出问题选项的直接思维方式,也是很大程度上没能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造成的误选。
因此,加强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兴趣的重要方法。
2 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部分教学实例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结果是理论的支撑。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理论知识的基础,掌握并学会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验任务、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才是教学的目标。
将物理教学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切身的体会到现实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理论。
2.1 串并联电路的教学实例
在串并联电路的教学内容板块,笔者将学生带到实验室,采用3人一组的实验教学方式,分别为每组学生提供了3个电键、两盏带灯座的小灯泡、电池组、若干导线。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和日常的生活经验,采用不同的连线方法使两盏灯都亮起来,并将本小组绘制的电路图画到黑板上。
根据学生设计出的有效电路图,汇总如下:
全班共有学生45人,分为15组,其中三组学生绘制的电路图如图2中A所示,四组学生设计出B电路图,五组学生设计出了C电路图,两组学生设计的电路图如图中D所示,一组学生设计出了E组电路图。
根据学生所设计出的电路图,对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a. 根据所学知识,都有哪几组电路可以实现串联电路,哪组电路实现并联电路;
b. 分析每个电路的特点;
c. 你认为哪组电路图设计的最科学?
通过讨论和验证,学生总结出了各个问题的答案,也对电路串并联的概念有了一个最直观认识。
由于最后一组电路图同时具有串联、并联、短路三个特征,使学生的印象最为深刻,讨论的也最为激烈。
通过实验教学的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多的利用了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实物图与电路图的
转化。
同时,通过此次教学实验,也使笔者掌握了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提供了依据。
2.2 如何给出一个电路图的等效电路图
在初中物理电学的知识板块中,如果需要解决一个电路的问题,通常需要给出其相应的等效电路。
如在一个很简单的电路图中(如图2所示),给出其等效的电路图。
由于图形的变化和具体知识掌握层次的不同,有很多学生不能很快的给出等效电路。
假如换成另一种思维模式,如将电阻看做生活中的交警,电流看做生活中的汽车,汽车每经过一个电阻就需要交费,同时经过更多的电阻也相当于过了一个交警,且交的费用将会降低,是汽车通过的最佳选择,那么他的电路图(如图3所示)就可以很简单的得出,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假如汽车(电流)由图2中的交警1(R1)经过,需要交一次费;由交警2(R2)经过,需要交一次费;在交警3(R3)经过,也需要交一次费;但同时经过三个交警,所缴费用将会降低,所以汽车(电流)选择同时经过三个交警(电阻),等效电路只需看一下电路就可以很轻松的找出。
经如此形象的描述后,大部分同学都已掌握了等效电路图的画法,教学效果较以前大为改善。
2.3 压强存在的根据
压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不像具体的实物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只能凭学生的想象来理解它的存在。
但生活中我们利用压强的
例子比比皆是,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使用一个装满水的小口玻璃瓶喝水的时候,在里面在不漏气的情况下我们是喝不到瓶里的水的。
还有就是烟花之所以会发生爆炸,就是烟花在点燃后,里面瞬间就产生了大量的气体,压强迅速增加而导致外面的包装爆裂。
由于以上两个实例是学生身边最为常见的生活现象,通过列举以上两个实例后,学生对压强这个概念的理解也就会相对变得深刻,而不是传统的牢记压强的概念后,仍然不能达到认知压强这一学习层次。
2.4 平面镜与光路传播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光经过平面镜后只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不会像凸面镜或者凹面镜那样发生光的会聚或者散射,但光路的传播途径也是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地方之一。
比如:给出一个平面镜,在一处黑暗的屋子里有一个水桶,在屋内没有光源的情况下,很多学生都会使用平面镜将外面的阳光射入屋内,这就是平面镜与光路传播问题最简单的实例。
教学中就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的物理现象,经过物理理论的解释后,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
2.5 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受力面积的关系问题
在介绍此内容时,最会使学生感到困惑的就是压力越大,作用效果为什么却不一定大,最简单的实例就是用锤子钉钉子的现象,使用相同的力量去锤钉子与用锤子直接锤作用面,钉子能够进入作用面,但锤子却不能,这就是最简单的压力与受力面积关系啥问题实例。
钉子头的面积很小,锤子的受力面积相对钉子头却要大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相
同作用力下压力的作用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实例就能够很好的让学生理解受力面积与压力作用效果的反比关系。
再如加大使用力度,锤子也会在作用面上留下痕迹,进而就可以得出压力与压力作用效果的正比关系。
3 初中物理的教学方法总结
笔者认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是一种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方法。
本文只是通过非常简单的的教学实例,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教学方法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浅要介绍,具体教学内容还需教师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尽可能使学生根据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实例在思想上理解相关的物理知识,让物理学习成为有用、有趣的一门学科。
4 结语
填鸭的教学模式是被动的接受学习的内容,而利用生活与实验的方法进行的教学模式,是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主动的思考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思考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都应在思维方式和行动中有一个正确的态度,避免敷衍的现象发生。
通过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中,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来自生活的物理学习乐趣;让学生在探索与思考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可以激发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动机,有利于提高学生
科学素质的培养。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失败,会激励学生的好学之心,不断的重复摸索、实验、探讨,最终得到他们心中想要的答案,最后再由教师指出其中错误的认识与看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阎金铎.中学教师的物理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张伟.非常规物理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