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两首课后答案
中职语文《唐诗二首》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二十一唐诗二首练习与思考一、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
馔.玉欢谑.恣.铮.贾.人悯.徙.谪.荻.绡.钿.篦.幽咽.呕哑嘲哳....参考答案:馔.玉(zhuàn) 欢谑.(xuè) 恣.(zì) 铮.(zhēng) 贾.(gǔ) 人悯.(mǐn) 徙.(xǐ) 谪.(zhé) 荻.(dí) 绡.( xiāo)钿.(diàn) 篦.(bì) 幽咽.(yè) 呕哑嘲哳....(ōu yā zhāo zhā)二、《琵琶行(并序)》诗前的小序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具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琵琶女的身世经历,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等内容。
实际上它概括介绍了下面长诗的基本内容,是理解诗歌必要的背景知识。
三、请在诵读的基础上,谈谈《琵琶行》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写音乐的手法有: 1.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人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都能用比喻、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2.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地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有了画面感。
3.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心情的压抑,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四、这两首诗中有些名句至今流传仍十分广泛,试各找出其中的两句,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参考答案:比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说的是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空自闲愁,表现出作者及时行乐、享受生活的思想。
“天生我材必有用”,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表现了诗人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虽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情怀。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说:你我都是天涯漂泊不受重视的人,不管我们过去认识与否,我们有共同的遭遇,同病相怜,道出了经受命运坎坷的人的共同心声。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诗两首》课后题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诗两首》课后题答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初一下册语文的课堂练习题有哪些可以供大家练习的呢?接下来是WTT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语文书七年级下册《诗两首》课后题答案,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教版语文书七年级下册《诗两首》课后题答案
《诗两首》第一题答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
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提示:这是一道主观题,同学们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最好能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
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示例1:短小精悍的诗歌总是让人喜爱。
这首诗简短而精致,虽然只有两节,却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遇到困难,一定要乐观对待。
示例2:这首诗亲切感人,没有教训的语气,没有古板的说教,有的只是面对面一样的谈心,让人很容易接受。
《诗两首》第二题答案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哲理: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在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诗两首》第三题答案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提示:背诵时,应先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整体把握全篇内容,然后再弄清每一节诗的含义,一节一节地背诵,最后再整合在一起,全诗也就轻而易举地背诵下来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诗两首》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涉.足(shè) 瞬.息(shùen) 延绵.(mián)B.幽寂.(jì) 悲.伤(bēi) 伫.立(chù)C.萋.萋(qī) 诱.人(yuò) 选.择(xuǎn)D.忧郁.(yù) 污染.(rǎn) 清晨.(chén)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心儿永远(憧憬渴望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留恋怀恋怀念)。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行人人们旅人)的足迹。
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一切/都将会/过去B.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C.那天/清晨/落叶满地D.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4.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诗句清新流畅,感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深刻的哲理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C.《未选择的路》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D.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这说明诗人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彷徨和苦闷。
5.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中遇到了困苦,6.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级举办“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们该怎么办”的讨论会,请你参与。
(1)【拟写主题语】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个主题语。
答:(2)【精彩开场白】如果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70字左右)答:(3)【名言启示录】“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
”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而且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诗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撕哑喉咙汹涌B.温柔腐烂深冗C.邮票坟墓海陕D. 激怒悲愤黎明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4.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5.阅读《中国的土地》回答问题中国的土地刘湛秋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参考答案:1、 D.2、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3、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我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4.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
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5.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诗两首》课后练习题答案

《诗两首》课后练习题答案4.*诗两首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郁(y)萋萋(qī)幽寂(yōu)涉足(sh)B.延绵(min)尴尬(ɡān)污染(wū)瞬息(shn)C.诱人(yu)丛林(cnɡ)伫立(ch)足迹(j)D.镇静(zhn)极目(j)旅人(lǚ)回顾(hu)2.选词填空①心儿永远________(A.渴望B.向往C.憧憬)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②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________(A.留恋B.怀念C.怀恋)③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________(A.行人B.人们C.旅人)的足迹。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乌黑的浓云和瓢泼的大雨从空中倾泻下来。
B.北京的秋天是美丽的季节。
C.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解决、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
D.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4.关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是前苏联诗人普希金。
B.诗人通过想象,展示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图景,鼓励人们克服眼前的困难。
C.本首诗既是诗人对孩子的叮咛和嘱托,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座右铭。
D.这是一首蕴含哲理的政治抒情诗。
5.文学常识填空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_国杰出的诗人________,高尔基称之为________。
著名诗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选择的路》是________国诗人________的作品,这是一首具有________意义的哲理诗。
诗中升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2课 诗两首 -含答案

第2课诗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为读者签名送书1929年的一个星期六下午,有位读者在上海水沫书店买书,选购的书中有一本是戴望舒的《我底记忆》,当他翻开《我底记忆》仔细看目录的时候,戴望舒走向前来,态度很安详地问:“你是哪一间大学念书的?念文学么?”聊了一会儿天,戴望舒便向这位读者请教姓名,这位读者告诉了他,但是他却没有告诉这位读者,只是从那一叠放在书架上的《我底记忆》的书堆里,抽取了一册,签上了那个响亮的名字,赠给这位读者,叫他不要花钱买了。
这时这位读者才知道他原来就是戴望舒。
徐志摩之死1931年11月19日早八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白马山(又称开山),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一)背景链接《雨巷》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中,戴望舒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加入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之中,然而,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发生了,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戴望舒也被通缉。
《雨巷》正是诗人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
诗作在对江南雨中小巷的抒写中,反映出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压抑心情。
叶圣陶先生称这首诗为新诗的章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再别康桥》 1918年徐志摩留学美国,1921年又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邂逅了林徽因。
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剑桥大学两年的英国资产阶级教育,给予他很深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政治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而后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大学剑桥大学所在地。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诗歌2诗两首课后训练新人教版必修1含答案

2诗两首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河畔/背叛青荇/行伍艳影/沿袭B.软泥/拘泥荡漾/跌宕榆树/逾越C.粉碎/萃取沉淀/碇石竹篙/枯槁D.颓圮/妃子浮藻/急躁柔波/揉碎解析:A项,分别读pàn,xìng/háng,yàn/yán;B项,分别读ní/nì,dàng,yú;C项,分别读suì/cuì,diàn/dìng,gāo/gǎo;D项,分别读pǐ/fēi,zǎo/zào,róu。
答案:C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代传承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它鲜活地扎根生存于民间。
(2)儒学热是当今一大文学文化现象,从学者到民间,不乏追寻者。
但是也有些人只想凭借而揣摩得到儒学真谛,这是非常错误的。
(3)文学经典,就是要精读,,反复咀嚼,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以期产生内心的共鸣,收获更多的人生启迪。
A.口传心授口诵心惟口耳之学B.口耳之学口传心授口诵心惟C.口耳之学口诵心惟口传心授D.口传心授口耳之学口诵心惟解析:“口传心授”,指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
“口耳之学”,指从道听途说中所知道的一些浅薄的并非真正有益的学问。
“口诵心惟”,指一边读一边想它的意义和道理。
答案:D3.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运用的技巧,因为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
B.徐志摩的创作成就与其性格经历密不可分,少时无忧无虑的生活造就了他的性格,传统教育和留学经历为他的诗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C.《雨巷》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独行者在雨巷中的徘徊,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给人朦胧美感的象征性意象。
D.从最早胡适的白话诗,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中国新诗一直在贯彻一个主题,即强调个人的独立、自尊、平等。
中职语文9.《诗二首 》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九诗二首练习与思考一、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1.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逄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参考答案:彷徨:游移不定,不知道往哪里走好;寂寥:空旷,静寂。
2.草滩、爝火../峥嵘的山....,固执地/裸露着筋络和骨骼/参考答案:爝火:指火把、小火;峥嵘:山势高峻。
二、课文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从两首诗中分别选出一两节诗划分节奏,反复诵读,并说说两首诗是怎样体现音乐美的。
参考答案:只有/绛红的/狂涛长空下,站起/又沉落九万面/旌旗翻卷九万面/鼙鼓云锣一齐/回响在/重重沟壑颤动的/大地竟如此/惊心动魄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三、“太阳”是古今中外的诗人乐于吟咏的对象,在《黄河落日》中,“落日”具有怎样的特点和象征意义?《雨巷》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技法,善于运用具有古典韵味的意象,你如何理解诗中“雨巷”和“丁香”这两个意象?参考答案:“落日”:象征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和丰功伟绩,然而,它正面临着巨大的蜕变,正如黄河落日一样,它将在黄河的波浪中洗去旧日的创伤和积淀的尘垢,以光辉的形象再一次升起在东方。
“雨巷”:蒙蒙细雨笼罩着狭窄幽深的小巷,充满了朦胧的意境美,也构成了一个阴冷空寂的背景,给人以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心理感受。
孤独地行走在这样的雨巷,忧思和惆怅自然会爬上心头。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往往用来代表美丽、高洁和愁怨,诗人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清雅、凄美、缥缈、哀怨,构成了整首诗朦胧含蓄的意境。
同时,丁香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代表了诗人对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的痛苦心境。
四、《雨巷》是一首含蓄的诗。
人们对这首诗中“姑娘”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诗中的“姑娘”象征作者心中的理想或美好的事物,有人认为是作者心中的恋人,有人认为是作者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背诵《氓》。
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暗示了什么?这里用桑叶来打比方,好在哪里?
设题意图: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体会抒情女主人公的感情,进而对这个人物产生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意,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氓”开始时还好,慢慢地,随着生活的好转,他的脾气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荒唐起来,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
女子只能自己伤心,不过,对于这种状况她不会无限期地忍受下去的,她想:既然“氓”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
女子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心情是很复杂的。
诗里颇为详细地写“氓”直接鲁莽的求婚方式、两人订下婚约的经过及两人充满浓情蜜意的约会等,这表明她对“氓”仍怀有一些感情。
因为,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女子在心里珍藏着这些美好片段,它们在记忆里留存着鲜明的印象,连小细节都没有忘掉,女子从中感觉到幸福、甜蜜。
然而,想起婚后生活,女子的幸福感渐渐被破坏掉了。
贫苦、劳累对她来说都算不了什么,让人无法忍受的是丈夫的变心,整个人和从前不同了。
而雪上加霜的是,自己娘家的亲人也不同情她,反而嘲笑她。
想到这里,女子伤心极了。
伤心到极处,不由对“氓”产生怨愤的心理,伴随着一种受骗的感觉,因为她和“氓”小时候就是玩伴,相处得很融洽,长大成人后对“氓”也非常信任,根本没想到他有一天会变心,这也就是当年她很快地答应他求婚的原因。
思前想后,她对“氓”反感到极点,只有和他断绝关系了。
2.暗示了女子的容颜由娇美润泽到憔悴衰老的变化。
桑叶是农村常见的树木,用桑叶作比,非常切合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同时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劳。
参见“课文研讨”。
二、熟读《采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表现了士兵对戍守边防的态度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得出来?
2.诗的最后一章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请谈谈它在整首诗里所起的作用。
设题意图: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表达的感情,了解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参考答案:
1.《采薇》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名士卒,他强烈地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能尽快回家,内心里充满着忧伤。
前三章的许多诗句都表现了这种感情,最后一章又加以深化。
由于意识到是狁入侵才使得
自己“靡室靡家”“不遑起居”,因此,他对狁满怀怨恨,在对狁的战斗中充满同仇敌忾之情,对于自己的阵营也怀有一种自豪感。
这种感情在第四、五章里有所表现。
2.诗的前面各章写的都是服役时的心理活动及感情,最后一章写的是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
它在整首诗里起的作用,一是表明此前各章是退伍士卒对服役生活的追溯,二是增加了感情的浓度,三是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三、△《采薇》前三章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结合其他采用了这种手法的《诗经》里的诗歌,说说这种手法有什么特点。
设题意图:注意诗歌形式方面(这里是章法结构)的特征。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的特点: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此外,关于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可以让学生结合当代的一些歌词来谈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