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高考真题选择题(汉代儒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第2课 汉代儒学测试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一、单选题1.西汉初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独尊儒术”。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敬仰C.黄老之学已经过时D.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了改造2.董仲舒认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A.德主刑辅B.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重视伦理3.“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
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A.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C.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D.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4.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 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这说明董仲舒(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5.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
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A.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6.汉初极力削弱秦代遗留下来的酷吏传统,其推崇的理想治国者既不同于“法治”之能吏,也不同于“礼治”之君子,而是推崇“清净慈祥”的“长者”。
这说明当时理想的治国理念是( ) A.外儒内法,大一统 B.无为而无不为C.仁为本,为政以德D.礼法并施7.西汉儒家董仲舒借自然现象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如,人君为政不宜于民,“天”就会降下“灾异”以“谴告”人君。
高中历史1.2汉代儒学同步训练人民版必修3

二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 )A.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批判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D.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析:“书籍被烧残”以及“蓬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2.(2013·福建文综)《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解析:由题意可知董仲舒的理念是让富者富而不骄,让穷者能够生存,这样上下就能够相安,国家也就容易治理,因此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只说让富者贵而不骄,让贫者足以养生,并未涉及“强制去富”“竭力济贫”和“劫富济贫”,B、C、D三项错误。
答案:A3.(2013·浙江杭州检测)董仲舒在论证“人性与教化”的关系时写道:“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可见,他把教化民众的权力和责任首先归于( )A.圣人B.儒者C.官吏D.帝王解析:根据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可知立王以使民尽善,此处的王即封建帝王。
故D项正确。
答案:D4.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这一思想主张有利于( )A.宣扬变法革新思想B.神化专制君主权力C.防止皇帝实行暴政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解析: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旨在用文化的“一统”巩固政治的“一统”,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答案:D5.(2013·山东济南期末)古代某思想家认为:臣民只有将自己依附于君王,融化于群体之中,个体的生命才有价值、有意义。
【优选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

【优选整合】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测试)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2.汉代前的君王从祖先承受君位,至汉朝立国,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就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
后来,适应这一“需要”的是A.“民贵君轻”说B.“五德始终”说C.“知行合一”论D.“天人感应”说3.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
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4.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A.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C.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5.《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
”这表明A.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B.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C.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6.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
太学的兴办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7.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专题一之二汉代儒学

1.《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
”材料体现了()A.天人感应思想B.君权神授C.阴阳五行学说D.封建等级思想2.董仲舒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
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以上言论表明董仲舒主张()A.平均分配财富以克服贫富分化B.消除等级制度以实现社会平等C.强化礼乐制度以稳定社会秩序D.减少贫富差距以维护国家稳定3.董仲舒提出:“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这一认识()A.有利于贤明政治的出现B.体现了老子“无为”的思想C.实现了汉初的稳定局面D.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4.尽管董仲舒建议对其他学派加以“灭”“绝”,但汉武帝并未实际推行,只是剥夺了其他学派在官方学校中的传授资格;就是在官场之中,汉武帝也重用了一批具有法家、黄老道家、阴阳家色彩的人物。
据此可知下列关于汉武帝在治国用人方面的策略说法正确的是()A.外儒内法 B.外法内儒 C.博采众长 D.法表儒里5.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反应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B.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C.融合黄老之学、法家主张和佛家思想丰富儒学D.新儒学主张仁政爱民思想6.历史学家阎步克曾说,“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的方针实际是“儒表法里”。
不仅汉武帝兴功用法,任用酷吏,汉宣帝亦“所用多文法吏”,且公然申明“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说明汉代()A.完全采用法家思想进行统治B.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德教”,采用“周礼”D.继承秦制,融合儒法思想7.“柔仁好儒”的太子认为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持刑太过,宜用儒生”,却遭到训斥,“汉家自有制度”,“奈何纯任德教”。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真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真题第一篇: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真题园地原创严禁转载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2011年题组(无)2010年题组1.(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1.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2.(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2.D 此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 3 碍的同园地原创严禁转载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2009年题组1.(2009〃海南历史3)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1.A 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等,可见他的思想基础是源自《春秋》。
2.(2009〃安徽文综13)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1.2汉代儒学(测试)

第 2 课汉代儒学(测试)1.战国秦汉期间,思想界由“百花怒放”到“独尊儒术”所反应的根本问题是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遇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增强D.中国由分裂走向一致答案 C分析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采纳养精蓄锐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方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这正是社会发展和封建统治思想成熟的结果。
A 、B、D 不切合题意。
2.“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挈五惯例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
”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A.孔子C.朱熹答案 B B.董仲舒D.王守仁分析从资猜中“挈五惯例伦理”“ 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可知是董仲舒。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大一统”思想,主张“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而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3.在古装电视剧中,常常看到太监宣诏时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奉天承运”的理论依照是 ()A.“以法为本”B.“君轻民贵”C.“天人感觉”D.“工商皆本”答案 C分析“奉天承运”的开首语,标榜了皇帝是感觉上天的旨意公布诏书的。
君王的权利来自上天的授与,天人是相通的,切合董仲舒的“天人感觉”说,应选 C。
4.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应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答案 D分析资料表示君主的权利是天意的表现。
5.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觉” “君权神授”为中心,其进步作用在于()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和完美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C.排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迫D.为增强中央集权供给理论依照答案 D分析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 天人感觉”“ 君权神授” 拥有相当作分的迷信色彩,同时也将王权统治神奇化,但客观上为增强中央集权供给了理论依照。
适应了中国古代先期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有益于推进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发展,这是其进步作用的主要表现,故 D 项正确。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检测题(含解析)

汉代儒学检测题一、选择题1、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严重倒退B.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D.知识分子迷信孔子权威解析“百家争鸣”的背景是列国纷争、社会剧烈变化的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的中国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尚不成熟,所以思想文化领域才得以“百家争鸣”。
汉武帝时,为了配合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便在思想领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由此可看出,从前者到后者的变化,实质上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强化的轨迹。
因此,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2、孟子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两者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是( )A.主张民贵君轻B.维护统治秩序C.强调层层分封D.体现以德治民解析:“君权神授”认为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上天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这实际上是一种愚民,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大一统”指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统一,也是一种维护统治秩序的政策。
故选B项。
答案:B3、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C.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解析由材料“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可知,其主张君权神授,但没有提到民众应绝对服从,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董仲舒对人性所持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未体现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排除C项;从材料“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可知,董仲舒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所以答案选D项。
答案 D4、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尔雅》等课程。
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汉代儒学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人民版

第2课汉代儒学一、选择题(1~10题为基础达标题,11~15题为能力提升题)1.“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反映了董仲舒的( )A.大一统思想B.天人感应思想C.君权神授思想D.无为而治思想答案 B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此外为了限制君主暴政,提出天人感应,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
本题题干材料强调上天通过自然现象警告君主要实行仁政,故选B。
2.董仲舒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该观点( ) A.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B.主要体现“天人感应”的理念C.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D.直接结束了各派思想平等的局面答案 C解析材料的大意是“上天赋予人以本性,具有善良的本质而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教化人为善,这就是上天的本意”,董仲舒是在借天意来构建君权理论,为君权寻找一个无上的、不可辩驳的理由,这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故C 与题意符合。
3.(2017·宿迁高二期末)“儒学神学化,儒家某某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
”这一历史现象开始于( )A.春秋战国B.西汉C.宋代D.明清答案 B解析儒家学派的创立者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故A项错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确立了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宋代出现了理学,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理学进行了反思、批判,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故D项错误。
4.(2018·启东高二检测)汉武帝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 )A.实现思想的大一统B.便于与民休息,社会稳定C.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尊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答案 C解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主X“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选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 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 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 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 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 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 的先河。
• 1.(2014·上海高考·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 【考点】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解析】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生前并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A 项错误;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他生前也没有使儒学成为官学,故B 项错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促成了儒 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朱熹是生活于宋朝,儒学成为官学在西 汉时期确立的,故D项错误。
• 【答案】(1)不同: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5分)
• 发展:更加分)
• (2012·天津高考·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 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 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 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
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 【答案】B
• 4.(2014·海南高考·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 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儒法并用)
• 【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 “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 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 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
• 【答案】B
• 2.(2013·福建高考·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 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 【考点】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 【解析】对于君与民的关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不同于原始儒学的 “民贵君轻”,并未继承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故A项错误;原始儒学中的 “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屈民以伸君”的主张,君的地位 大于民的地位,不再是以民为本,故B项正确;题中的话题主要是原始儒学 和董仲舒思想关于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并没有涉及到仁爱思想,故C 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德治并没有摒弃, 关于德治的主张题中也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 【答案】B
• 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 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 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 和丰富。
该是( )
• A.韩非子
B.孟子
• C.董仲舒
D.朱熹
•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解析】提取题干的信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和“天命攸(所)归”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的需要,发展儒家 思想,糅合了法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和 “天人合一”为基础,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故答案C符合题意。
• 【答案】C
•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高考·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 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 化表明,西晋时( )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 原因。(6分)
•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可知分别是 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从政治、经济等角度
•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 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10分)
•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 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 【解析】(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 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 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 论依据。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 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 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高中历史必修三
高考真题选择题(汉代儒学)
•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 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 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对亲子和养子财产占有罪名的变化,没 有涉及亲子与养子的权利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 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故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 员,养子与亲子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故C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 误;结合题意可知,西晋时对养子的政策与亲子相同,可知是认可了养子的 名份和与家族的伦理关系,故体现的是伦理观念的强化,故D项正确。
•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 济背景。(7分)
•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 宜”。
• ——《汉书·董仲舒传》
•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 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强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 想——“君权神授”
• 【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 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 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 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 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 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
分析历史背景;第(2)题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第(3)题从材料可看出唐代由于 实行开放政策,对外交往频繁,因而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第(4) 题从前三题得出结论: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丰富。
• 【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的是贫富程度与治 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怎么达到贫富有度,B、C、D三项都是在 强调怎么达到这个度,扩大了材料的信息。所以只有A符合题意。
• 【答案】A
• 3.(2013·重庆高考·1)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
• 【答案】B
• 1.(2013·北京高考·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 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 ①《春秋繁露》 ②《四书章句集注》 ③《儒林外史》 ④《孔子改制考》
• A.①②
B.②④
• C.①③
D.③④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 “吸收外来文化”。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 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康有 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 理论依据的著作。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答案选B。
•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 侯争霸;
•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