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传

合集下载

谭嗣同传_教案doc

谭嗣同传_教案doc

谭嗣同传一、教学要求1.掌握文章大意,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熟悉梁启超“新文体”的文体特征。

二、学习要点1.题解关键词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有《饮冰室合集》传世。

谭嗣同(1865—1898),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廖天一阁主等。

,代表著作《仁学》,遗著编为《谭嗣同全集》。

2.内容提示本文是《戊戌政变记·殉难烈士传》中的一篇。

作者本人是“百日维新”的重要人物之一,与传主谭嗣同的接触较多,故对其思想与经历有较深的认识。

本文通过一些有说服力史实——撰述《仁学》、参预湖南新政、人京参政、谋划救主、以身殉主等等,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学术精进、新政有为、死难无惧的维新志士形象。

作者在叙述上述史实的时候,善于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对史实进行详略不一的处理。

对谭嗣同建议皇上施恩袁世凯,并亲身劝说袁世凯救主的过程记载甚详,对谭嗣同被捕的经过也有较为详实的交代,这些都是谭嗣同一生做过的光辉照人的大事,最能见出他的情怀与品格。

谭嗣同立场坚定、敢作敢为、忠于圣主、视死如归的气魄就是在这些事情中得以表现的。

不仅如此,作者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还善于描画场景,以对话体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这一点在谭嗣同面见袁世凯的段落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谭嗣同与袁世凯密谋救主,作者何以得之其时情状,作者没有说明。

此事除非当事人告诉,外人无从知晓。

但作者善于运用司马迁撰写《史记》以来史家常用的笔法,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悬想事实之间的情境关系,把谭嗣同、袁世凯、袁幕府某对话的过程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甚见叙述的功力。

从这些对话中,谭嗣同的果敢、智慧、焦虑,袁世凯的奸诈、多变、阴险,袁幕府某人的欺诈、虚伪,尽现笔端。

而谭嗣同不避灾难的态度、在死亡面前神气自如的表现,更令人动容、敬佩。

他对作者托付后事时说过的话,“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0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_0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篇一:《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翻译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

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

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

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谭嗣同传》读后感。

《谭嗣同传》是一部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路遥。

这部小说以谭嗣同这位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人物为主角,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变幻,以及人民在历史洪流中的顽强生存和奋斗精神。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谭嗣同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面对清朝的腐朽和外国列强的侵略,他选择了投身革命,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谭嗣同的一生经历,他在革命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

他曾经参与过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对谭嗣同一生的描写,作者向读者展现了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形象。

谭嗣同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而且在个人品质上也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

他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为人民利益不懈奋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和革命者。

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缩影,也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篇章。

通过阅读《谭嗣同传》,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等,让我对这些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通过谭嗣同这一伟大人物的一生经历,我也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如洪秀全、李鸿章、孙中山等。

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史上都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他们的一生经历和奋斗精神对后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在阅读《谭嗣同传》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

谭嗣同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他的一生经历和奋斗精神都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

他在革命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但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谭嗣同传的读后感《谭嗣同传》读后感。

《谭嗣同传》是一部以谭嗣同为主角的传记小说,通过对谭嗣同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家族背景、成长经历、政治生涯和思想境界,以及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谭嗣同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谭嗣同是一个非常有魅力和魄力的人物。

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积极参与国家政治,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坚韧不拔、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其次,谭嗣同的一生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缩影。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于中国社会和政治的深远影响。

通过谭嗣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的演变。

这让我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最后,谭嗣同的一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他在政治上的坚定立场和不畏艰难的勇气,让我深受启发。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也应该像谭嗣同一样,对国家和民族负起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谭嗣同的一生也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读完《谭嗣同传》,我深受启发,对谭嗣同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谭嗣同的一生,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负起责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能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之努力奋斗。

2018年《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精选word文档 (4页)

2018年《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精选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谭嗣同(1865年-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

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谭嗣同传》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谭嗣同传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首在浏阳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

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

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后”之密谋。

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谭嗣同传》课件

《谭嗣同传》课件

第三单元 古风余韵
三、词类活用 ①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___名__词___作__状__语__,一__天__天__地_________ ②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 形__容__词__的__意__动__用__法__,_以__…__…__为__奇__ ③淹通群籍,能文.章. __名__词__活__用__为__动__词__,_写__文__章__________
第三单元 古风余韵
谭嗣同“以血荐轩辕” 谭嗣同个性爽直,立志高远,是当时有名的才子。1898 年,被 破格提拔为四品卿衔军机章京。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列强瓜 分中国的野蛮,他义愤填膺,积极追随梁启超开展维新变法来 寻求救国之道。不料“九月政变”由于袁世凯的出卖而功败垂 成,维新派相继入狱。面对险境,日本友人苦劝谭嗣同东渡日 本避祸讲学。但谭嗣同泰然自若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 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终于在 1898 年 9 月 9 日被杀于北京南城 菜市口。虽然谭嗣同的观点过于表面化,但他为国富民强甘愿 献身的一腔热血将彪炳史册。
四、古今异义
①集同志讲.求.磨厉 古义:_____研__究__探__讨__。____________ 今义:追求。
②语以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 古义:_____方__法__,__步__骤__。____________ 今义:不紊乱。
③知其为非.常.人矣 古义:_____不__是__一__般__的__。__________ 今义:很。
第三单元 古风余韵
光绪遭幽禁,康、梁逃亡日本,谭嗣同等 6 人被杀。就义的 6 人历史上被称为“戊戌六君子”。梁启超逃往日本后,为了悼 念牺牲的“六君子”,分别为他们写了小传。由于作者熟知传 主的经历与性情,故所述真实可信感人。传记以翔实的史实, 记述了戊戌变法运动的整个过程,高度颂扬了谭嗣同为变法维 新鞠躬尽瘁、临危不惧、杀身成仁的精神,是后人了解谭嗣同 的重要文献之一。

2024年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2024年谭嗣同传的读后感

2024年谭嗣同传的读后感谭嗣同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他始终坚定地为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奋斗。

他的传记《谭嗣同传》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思想、行动和个人经历,让我对他的人格和贡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阅读完这本书,我深感敬佩和思考。

首先,谭嗣同的革命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年轻时就对中国的社会不公和封建制度感到不满,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改革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始终认为中国应该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摒弃封建主义和帝制,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他对于中国的独立和民主事业的坚定执着,给我树立了一个伟大的榜样。

其次,谭嗣同在个人生活中的坚韧和毅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且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他的坚强和毅力可以从他的个人经历中得到体现,比如他在狱中写下的《白云观后街》一文中的深情告白,以及他在浙江湖州送行时的壮志豪言等等。

这种坚韧和毅力对我而言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此外,谭嗣同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中国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中的积极参与和领导,让我深感他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政治独立,更是为了让中国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最后,谭嗣同的思想和行动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启发。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民主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思考,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有着独特的贡献。

尤其是他关于国家独立和民主制度的理念,对于我理解和认识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有着积极的意义。

他的思想和行动是与时俱进的,因此他的思想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并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发。

总之,《谭嗣同传》这本传记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谭嗣同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的精神和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的。

谭嗣同传翻译

谭嗣同传翻译

谭嗣同传翻译译文: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

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

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

谭嗣同小时候就死了母亲,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品德才智一天天增长起来。

20岁从军新疆,游巡抚刘锦棠的幕府。

刘锦棠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向朝廷推荐他,恰逢刘锦棠因为侍奉亲人而辞官,事情没有结果。

自此以后十年,谭嗣同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看风土人情,物色英雄豪杰。

然而最终因为他父亲为人拘谨,不许他远游,未能了却其游览四方的志向。

原文: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父继洵,官湖北巡抚。

幼丧母,为父专所虐,备极孤孽苦,故操心危,虑患深,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公锦棠幕府。

刘大奇其才,将荐之于朝;会刘以养亲去官,不果。

自是十年,来往于直隶、新疆、甘肃、陕西、河南、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台湾各省,察视风土,物色豪杰。

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不许远游,未能尽其四方之志也。

出处:出自近代作家梁启超的《谭嗣同传》。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

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

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旧中国那个史况下,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突出的进步性。

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音:
备极辜孽苦
niè zuàn 庶出之子 编辑
任记纂之役
诸君所倡论擘画者 乃扶病入觐

jì n
策划,计划
见皇帝
皇上欲开懋勤殿
直诘袁曰
mào
jié
努力,勉力
责问,追问
第一段:
少倜傥有大志
豪爽洒脱
淹通群籍
备极孤孽苦 故操心危,虑患深 而德慧术智日增长焉 弱冠 刘大奇其才 不果
深通各种书籍
受尽孤臣孽子之苦
(五)“顺便想想你们日本的维新志士吧,维新的第一功臣, 是西乡吗?是木户吗?是大久保吗?是伊藤吗?是大隈吗?是 井上吗?是后藤吗?是板垣吗?我看都不是,真正的功臣乃是 吉田松阴。吉田松阴一辈子没有一件成功的大业可言,他要逃 到国外,失败了;要纠合志士帮助皇帝,失败了;要派出同志 阻止恶势力前来,失败了。最后以三十岁年纪,横尸法场。但 是,吉田死后,全日本受了感召,风起云涌,最后达成维新的 果实,这证明了吉田虽死犹生、虽失败犹成功,他以败为成。 我就用这日本志士的故事,留做临别纪念吧!”
君不之信
谭嗣同不相信(这种情况)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借(给)
大概向来不过是笼络罢了
荣贼并非推心待尉帅者 荣贼并不是真心对待尉帅的
胡乃荣之私人 足下何以待之 足下及董、聂三军, 皆受荣所节制 胡是荣的人 您怎么对待他呢 您和董聂的军队,都受到 荣的节制
第四段:
固有所闻
请至颐和园首仆
确实
稍微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在而 皇上想大大地重用康先 生,但他害怕西太后, 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不敢实行自己的意志。
第四段:
遂赐衣带诏 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藏在衣带间的密诏
志同道合的人
手无寸柄
请皇上结以恩遇
手中没有一点权柄
拿优厚的待遇交结他
直接到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旷代之圣主也
少有的一代贤明君主
(四)“他说了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各国变法都要流血,他 愿意流这个血,用他的血,来振奋人心,以利于变法的宣传; 另一个理由倒很怪,他说他本来决定不了救中国到底走革命的 路好呢,还是走改良的路好,只是比较倾向革命。后来碰到了 康梁,他才走改良的路,一起搞变法,这次变法结果,他愿意 用一死来证明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今后死心塌地的走革命的 路。”
从交往情况看,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短暂的,危 机之时开始的,缺少牢靠基础;皇帝对袁世凯的所谓恩 赐召见也是临危授命,且缺少实质利益。
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明智的
从殉国的影响来看,类似人物—明治维新中的 月照,谭嗣同和月照这类志士敢于变革,舍生 取义,他们的牺牲精神对于后来人具有鼓舞作 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站起来,坚持下去。
作业布置:
• 面对同样的遭遇,本文的主人公谭嗣同舍 弃了求生的机会而选择慷慨赴死,但本文 的作者梁启超却在谭的劝说之下借助日本 使馆的保护而得以免遭此祸。你怎样看待 这个问题?
补充: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 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 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 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 年、大衍之年——50岁 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 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 十岁的年纪 鲐背之年——90岁 期颐(jīyí)之年——100岁
南海先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 曾吟联一副凭吊友人: 复生不复生矣;有为安有为哉? 让康有为因为他的离去一度万 念俱灰的人就是: 谭嗣同(字复生)
第一课时
谭 嗣 同 像
戊戌六君子:杨深秀、杨锐、刘光第、 谭嗣同、林旭、康广仁
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 良运动,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得到要巩 固清朝统治、急于从慈禧手中将国家权柄夺 回来的光绪皇帝的支持。戊戌年(1898)6月 1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封建顽固派首领慈 禧太后和旧官僚感到这是对他们最大的威胁, 立即采取措施,派奸诈阴险的荣禄任直隶总 督,统率北洋三军以重兵控制北京政局,9月 21日发动政变。新政只维持了103天,史称 “百日维新”。
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 主。 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 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 始!”
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的
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曾经出使外国, 了解国内外差距,主张变法,是可以争 取的人才。 从时局来看,变法力量单薄,皇帝无 权,变法诸人无权,手无寸柄,缺少军 事力量; 变法缺少群众力量,在西太后将废除皇 帝铲除变法诸人的危机之时惟有求助于 袁世凯一人。
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
冥探孔佛之精奥
会通群哲之心法
衍绎南海之宗旨
未尝与俗吏一相接
第二段:
绅士某某等蹈厉奋发 (精神)振奋(行动)积极 相与讲爱国之理
第三段:
一起 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已经下达 带病进见皇帝
定国是之诏既下
扶病入觐
奏对称旨
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
超级提升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
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
大体
大端见于《仁学》一书 余将与君之石交某某等
坚固的友谊,代指挚友 面棱棱有秋肃之气 面容棱角分明有饱经风霜之状
作业: 1、找出文中所记载的谭嗣同一生的大事,说 说在这些大事中体现了谭嗣同怎样的人格魅力, 并列出谭嗣同的生平简历。 2、课后思考探究二
第二课时
谭嗣同的生平简历
幼:丧母,为父妾所虐
课文中重要信息:
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 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 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 召见。
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 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
第五段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 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 法而流血的,这是国运 不昌的原因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 没有出逃的人,无法谋划将来 遂相与一抱而别。 第六段: 于是互相拥抱一下就分别.
君资性绝特 于学无所不窥 故无所沾滞 善能舍己从人 则大服
天资超人 探求 无所拘束 舍弃自己的短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就非常佩服
告发我 虽然这样;不值得一提 英雄豪杰
虽然,董、聂不足道也
天下健者,唯有足下
清君侧
肃宫廷
肃清君主周围的坏人 整肃宫廷里的秩序 这是当世无比的事业啊 不久
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 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昭雪之以市恩
洗清冤情来显示对慰帅的恩德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 不之言。 起先,当谭君刚进京的时候,(有人)跟(他)说到皇帝 没有权力、西太后阻挠变法等情况,谭君并不相信。 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我的皇位几乎保不住了,命令康有为并军机四卿以及其 他志同道合的人尽快设法营救。 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 就请你到颐和园告发我,从而杀了我。 待之恐不易易。 对付他恐怕不很容易
——积极上进,博学多闻
②变法中积极筹划
——政治才华,忠于圣主,敢作敢为
③变法失败后,为营救皇帝不惜只身劝说袁 ……
——立场坚定,视死如归
思考、探究
(1 )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明智还是失策? (2)变法失败,谭嗣同以身殉国,你认为是智 还是愚?
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有关史料思考,阐述理由。 要求: 有明确的观点,有理有据,能紧密结合 本课内容来分析,语言表达流畅、简洁。
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失策的
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对变法表达同情态度,同时又 受荣禄重用,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以前交往不多,可能 城府很深,为人老奸巨猾,野心勃勃,是否可能舍弃目 前稳固地位而冒险从事?疑人不用,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从变法诸人角度看,对政治形势认识不足,对袁世凯缺 少调查分析,就寄希望于袁世凯,将政变细节全部告知, 加速了政变的失败。“冀缓急或可救”,将长时努力寄 托于自身尚不知是否可以依靠的人物身上;
(六)突然间,像从浮云里划破一条长空,他的喊声震动了 法场: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小结
阅读文开放型题目的作答方法:首先必须立足文本, 精度课文,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引申观点,然后 才能运用课外知识进行分析,切忌架空分析;有理 有据,言之成理;观点必 须明确清晰,切忌含糊其 词,模棱两可,也不必面面俱到。
从生死观角度看,谭嗣同对生死淡然,生命属 于他本人,他个人认为变法须经流血而成,他 的死亡比他的生存意义更大,这是他经过深思 熟虑之后的选择,而非一时冲动。
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迂腐的
从变法角度看,谭嗣同这样的人才正是变 法和革命所需要的,从第五段那些前来劝 说的人就可以看出;他生存的价值比死亡 的价值更高;“变法无不从流血昌”,但 仅一人的流血,并没有质的变化。 从时局来看,谭嗣同明明可以逃出,却 选择留下,白白牺牲。
课外拓展
李敖在《北京发源寺》中,对谭嗣同当时选择殉国的思想的解读, 写得相当精彩。
(一)“┄┄我有一种冲动,想用一死来证明给革命党看、给那 些从事革命而跟我分道扬 镖的朋友看,看,你们是对的,我错了。 从今以后,想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革命。我 倒在路上,用 一死告诉后来的人:不要往这条路上走,此路不通。” (二)“ ------ 这次政变,本质上是一种战场上探路的性质,我们 探路,证明了改良之路走不通,我决定陈尸在那里,告诉大家猛回 头。告诉所有的中国仁人志士,以谭嗣同为鉴,别再有任何幻觉。 所以我的死,在这种意义上,有牺牲自己和苦肉计的意味。希望你 能留意。我做的,不但告诉改良者不走他们的路,告诉了革命者走 他们的路,也告诉了广大的中国人民、广大的中国知识分子,到底 该走哪条路。” (三)“-------我加入革命,不过是一个生员、一个生力军。但如 我做隐性的,情况就完全不同。我觉得死比生效果大得多。因为死 可以血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