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通用版): 必修Ⅱ 第十一单元 第24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共60张PPT)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必修Ⅱ第24课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Ⅱ第24课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Ⅱ第24课课 件
本课介绍中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内容包括解放战争的结束、新中国的 建立、大改造、对外政策等。
概述
解放战争的结束
探索中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 并了解胜利的原因
新中国的建立
对外政策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 重点介绍八大民主和社会主义革 命
探讨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推动 等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对外政策
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
深入了解中国在对美援朝、台湾问题处理方面的决 策和行动
推动国际事业
介绍中国在决定联合国和五项原则方面所起到的关 键作用
小结和提问
总结本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激发学生思考,鼓励提问和讨论。
解放战争的结束
1
战争背景
了解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掌握背景知识和重要事件
2
战争进程
深入了解较量、反攻、围剿、反围剿以及最终的反攻大陆
3
胜利原因
分析人民军队的英勇战斗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对胜利的贡献
新中国的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详细讲解宪法的制定、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和运转等重要内容
八大民主
介绍政治体制、土地制度、教育制度、妇女地位等改革的重要方面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二

2018版高考历史人教 全国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二
第十一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时空坐标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 新的经济体系 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出现、 发展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的加强
单元概览
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 20世纪70年代初 代末 到20世纪末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 建 立 了 欧 洲 联 盟 、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世界贸
要机制。
——洪国起等《人权· 主权· 霸权:透视美国人权外交》
从加强美国的霸权地位的角度叙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史料运用
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答案
(1)主要特点:美元等同黄金,美元“唯我独尊”;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 保持可调整的固定汇率。 (2)影响:①积极作用: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 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 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②消极作用: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 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 融体系,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
1.三大支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和 “ 关 贸 总 协
定”。
2. 影响: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标志着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
制度化 方向发展。
图示总结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一个中心
两大体系 三大支柱
以美元(国)为中心
布雷顿森林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经济全球化 体系化 制度化
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
——洪千帆、林忠凡《外汇知识与交易技巧》
史料二
从新的金融格局的角度叙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意味着国际货币与金融关系自20世

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关于改革相关知识详解

高三历史复习:高考历史关于改革相关知识详解

高考历史选做题改革部分相关知识总结一、改革的基本认识(一)改革的内涵(什么是改革)1.含义: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2.实质: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二)改革的要素1.原因(为什么改):政治改革的发生基本上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⑴目的利益和社会危机具体是什么?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一般来说当然是为了他的统治,他的利益——答题时需要具体化一下,在当时他的具体利益是什么?改革,要么是领导人想有一番作为——他想做什么?要么是感受到来自下面的威胁——当时是什么威胁?民众们对什么不满?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民众的诉求有哪些?也就是说统治者发起这个改革是想解决哪些社会问题?⑵改革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货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

2.过程(怎样的改):社会改革所涉及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

3.结果(改的怎样)⑴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全掌握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对于高考历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下面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改革开放的相关知识点。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1、国内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经历了不少挫折。

“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调整。

2、国际背景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同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二、改革开放的进程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农村改革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大包干”,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开来。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取得成功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等。

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对外开放1980 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1984 年,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 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 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高考历史总复习(通用版)课时作业:第24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总复习(通用版)课时作业:第24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一历史必修2_课文注释:改革开放

高一历史必修2_课文注释:改革开放

课文注释:改革开放改革是邓小平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改革是指一切在不改变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以和平的方式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性质、水平和要求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终结果或多或少地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变化。

狭义的改革,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的深刻改变我国社会贫穷落后状态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邓小平理论中的“改革”主要是指狭义的改革。

对外开放,就是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政策,是对我国长期闭关自守造成经济社会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也是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变化敏锐观察、正确把握的结果。

(1)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开放的世界,就其经济内容而言,客观基础在于国际分工和生产的国际化。

而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的发展,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关系更加密切,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商品交换发展到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形成一个世界范围的经济体系。

各国都已程度不同地卷入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体系之中,都在利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

今天,脱离国际之间的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任何国家要发展经济都是不可能的。

中国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世界。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上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才能赶上当代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4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第2课时对外开放及现代生活的巨变课件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4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第2课时对外开放及现代生活的巨变课件

故D项错误。
(3)影响不同 ①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客观上刺激 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②当今中国的开放大大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我 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4)性质不同
①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 ②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 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料主要反映了( C )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
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
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 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
[解析] 材料中体现不出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 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命名,故B项错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红旗、红 星、东方红”说明受文革影响,“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 与改革开放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左”倾思潮死灰复燃信息,
[对点训练]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从放权、让利、 分散,到推行外贸承包制和放开经营。1991年到 1993年,外贸进行了取消出口
补贴、统一外汇留成的新一轮体制改革。这一改革措施( D )
A.加强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的计划性 B.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C.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市场化的进程
(4) 受国际环境影响。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
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对点训练] 2. (2016·洛阳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 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 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意义:
(1)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
积极性。 (2)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 村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企业 活力。 1.中心环节:增强______ 现代企业制度 2.目标:1992 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__________________ 的目标。
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 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方针。 (2)进程: 汕头 、 ①经济特区:1980 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______ 海南 五个经济特区。 厦门和________
【归纳总结】 经济体制改革 (1)一个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两个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 (3)三个关键:“小岗村”突破、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 (4)四个转变: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并存;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到按 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设引起世人关注。
(3)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
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格局。
(4)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 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性质:世贸组织是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 一市场。 (2)标志: ________ 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
(3)趋势: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洲城市群、____________ 城市群。 ②作用:这些城市群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 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2002 年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 (4)战略:______ 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第24讲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考纲扫描】 1.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考纲解读】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 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的公有制性质,农 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
3.意义:
(1)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 (2)形成了一批大企业集团。 (3)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 (4)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程: (1)1992 年,中共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市场经济 体制。 社会主义__________ (2)1993 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 15 条修改为“国家实 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是社会主 (3)1997 年,中共十五大指出:“______________ 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有制 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4)到 21 世纪初,以________
2.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1)条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府大力支持;计算机网络 __________ 技术的进步。 (2)表现:用户急剧增加;互联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 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3)影响:打破时空界限,使信息、知识更快、更便利地传 递和共享;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改变 价值观 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了人们的__________ 3.时尚中国: 改革开放 的推动。 (1)原因:__________ (2)表现:思想观念、衣食住行、流行语言均发生巨大变化。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 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
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4.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5.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 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6.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 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②沿海开放城市:1984 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
州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 ③沿海开放区:包括闽南三角区、____________
角洲等地。
上海浦东 成为中国进 ④进一步对外开放:1992 年,开发__________ 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2004 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978 年 12 月。 (1)时间:______
改革开放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 (2)内容:确立了___________ 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3)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2.措施: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试行:安徽和四川两省率先实行生产责任制。 ②特征: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 负盈亏。 产业 (2)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84 年农村改革进入调整_______ 结构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时期。 _______
正式成员。
(3)意义: 世界大市场 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 ①标志着____________ 根本长远利益。 ②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外开 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五、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1.城市化进程加快: (1)含义: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 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改革开放 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来, (2)进程:__________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入 21 世纪,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