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新人教版

第6讲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4.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常见的热力环流。
5.影响风的几个力。
6.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2.地理实践力:结合图文材料,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绘制热力环流图,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结合材料和不同地区的特点,分析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及其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两个来源(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1)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的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传递热量。
3.两大作用(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的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大气的受热过程二、大气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点拨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点拨地面、大气与太阳辐射(1)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2)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强。
(3)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与地面状况有关,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越强(反射太阳辐射越多),吸收越弱,地面辐射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越弱(反射太阳辐射越少),吸收越强,地面辐射越强。
地理一轮复习 第9讲 大气环境——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 新人教版

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图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及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如下:
(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吸收少量太阳短波辐射和大量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的过程。 (2)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其中向下的大气逆辐射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 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实际应用 (1)运用大气热力作用解释自然现象
() ()
解析:第 1 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其温度的变化 不同;距地面 20 km 处气压不到地面的一半。第 2 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 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光;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 飞行。
答案:1.D 2.C
下图为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
()
解析:第 3 题,做好该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图中各字母的含义:a 表示大气逆辐射,b 表示 被大气削弱之后的太阳辐射,c 表示未被大气削弱的太阳辐射,d 表示地面辐射,e 表示 大气反射的太阳辐射,f 表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的烟尘,而烟尘 能够强烈地反射太阳辐射,即导致图中的 e 增强。第 4 题,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 表示 被大气削弱之后的太阳辐射,它的强弱不仅与纬度有关,也与大气状况有关。在赤道地 区尽管一年中的平均太阳高度大,但由于阴雨天气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强;而在北回归 线附近,平均太阳高度尽管比赤道小,但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所以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故太阳实际辐射量比赤道还多。 答案:3.C 4.A
(2020·宁波测试)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 1~2 题。
1.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
A.①
B.②
2022版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学案新人教版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受热过程[课标内容要求]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并理解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通过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描述不同纬度对流层的高度X围,并解释不同纬度对流层厚度不一的原因。
人地协调观: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理解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地理实践力:学会解释大气的主要成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运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解释有关自然现象。
[知识体系导图]一、大气的组成成分与其作用❶组成成分占大气体积比作用干洁空气氮78% 地球生物体的根本元素氧21% 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很少绿色植物进展光合作用的根本原料,并能调节地表温度臭氧极少能吸收紫外线,使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水汽含量很少,因时因地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直接而异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❷❶举例大气成分适量或过量产生的影响(1)二氧化碳:适量不仅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对地表还有保温作用,但过量会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等。
(2)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但过量会导致大气污染。
❷降水条件(1)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
(2)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的程度,即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下降。
(3)有凝结核。
(4)水滴增大到能够降落到地面。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与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❸主要特点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❹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旺盛,易成云致雨平流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水平运动有利于航空飞行;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层以水平运动为主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伞〞天气晴朗水汽和杂质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升高先下降后上升;大气密度很小距地面远,受到引力小80~500 km有假如干电离层,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三、大气受热过程1.两个能量来源(1)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德宏州梁河2018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新人教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本节课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2、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第一章节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本节知识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及所受的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2、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四.
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五、
教学策略: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绘制地理示意图。
六【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是该章地理学习甚至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点之一,是今后学习大气环流的重要基础。
本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
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优势,协作探究突破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知识要应用物理学科的知识进行讲解,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同时,课堂秩序要掌握好,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人教版):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1讲地球上的大气[课程标准] 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基本概念]逆温;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基本原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风向、风力大小判定的基本原理。
[体系架构]课时12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考点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1)干洁空气①氧气: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②氮气: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④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①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思考简述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答案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使臭氧减少;城市中人类生产生活比较密集,导致大气中的杂质增多;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等)、破坏森林等,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
2.大气的垂直分层(1)依据:大气从地面向上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的差异。
(2)在上图中填出对流层平均高度,并补绘平流层气温变化曲线。
答案(3)各层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分层高度范围主要特点成因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低纬:17~18 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人类生活在对km。
高纬:8~9 km 减(对流层的顶部气温降至-60 ℃)的直接热源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上部冷、下部热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该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平流层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km高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22~27 km范围内,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它可以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平流运动有利于航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该层大气上热下冷,大气稳定无云雨现象,能见度好水汽、杂质含量很少,气流平稳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部到2 000~3 000 km的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自平流层顶部开始,由于没有吸收紫外线的臭氧,气温下降;随后,由于大气吸收了更短波长的太阳紫外线,温度上升80~500 km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逆温(1)概念: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随高度的增加气温的垂直递减率小于6 ℃/km。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案一、导学习目标:1. 大气的垂直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2.运用图形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效应。
学习重难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大气受热过程和温室效应。
二、思预习案1、大气的垂直分层:层、层、层-100 -80 -60 -40 -20 0 20 40 602、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吸收选择性,平流层的吸收紫外线;对流层的吸收红外线;反射散射(1)地面辐射:从波长来看,地面辐射属于辐射,地面辐射是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3)大气逆辐射:射向的大气辐射,对地面起到作用;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
温度(℃)探究案探究一:根据下图描述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
探究二:晴天与阴天比较,哪个昼夜温差大,为什么?探究三:每年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地区的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其原理是什么?探究四、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那些?详细说明纬度位置对地面辐射的影响。
三、议1、对议2、合议四、展五、拨:请将遗漏的知识点记下六、检1.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2. 天气复杂多变的是:A. 对流层B. 平流层C. 高层大气D. 对流层和平流层3. 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的主要原因是()A. 云层的反射强烈B. 大气的吸收强烈C. 大气的散射强烈D. 地面反射强烈 4 “晴空蔚蓝”的主要原因是() A. 蓝色光被空气分子散射B. 云层对蓝色光的反射作用C. 大气吸收了除蓝色光以外的其它光线D. 大气对蓝色光的折射作用七、总八、练5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于()A. 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B. 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C.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 D. 大气热容量大,不易降温6. 霜冻常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A.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B. 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C. 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 大气的保温作用强7下列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A. 昼晴夜阴B. 昼阴夜阴 C. 昼晴阴夜晴D. 昼阴夜晴。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高中地理 2.2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学案(无答案)(必修1)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二、课前学习1.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电冰箱、冰柜等的广泛使用,释放出大量的,它能破坏大气中的。
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中,和共占体积的99%,微量成分和含量虽小,但对地球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重要作用。
3.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
这是因为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因此离地面越高,气温越。
大气层中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是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但由于人类大量排放,破坏了大气中的臭氧,使大气中臭氧总量减少。
“南极臭氧洞”一般出现在春季,大约是月5.依据、和,可将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是6.大气的热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和。
7.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和作用,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的晴朗夜里,是因为。
8.对流层大气中的和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所以,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几乎全部存在于层9.综合而言,地球大气对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能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却是隔热层,把地面放出的热量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大气的这种作用被称为。
10. 读下图的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4)题:(1).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依据是(2).图中A代表,B代表,C代表(3).从图中的气温变化曲线看,A层气温随增加而递减,原因是(4).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现代飞机多在层飞行;因为该层,,;层中80—500千米高空的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11.读“大气的保温效应模式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A DE F(2)参与B作用的主要物质是、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光。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通过 (字母)实现的,其最强的时候出现在天气,最弱的时候出现在天气。
(4)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是。
一轮复习导学案11(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

考点11大气运动——大气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所起到的作用。
2、大气垂直分层。
3、逆温现象。
导学流程自主学思基础感知一、大气垂直分层1.对流层:高度约,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等天气现象都在这一层。
2. 平流层:高度约,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气流。
3.高层大气:有若干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选择性吸收:臭氧层中的臭氧和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________光,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________光。
(2)散射和反射:散射主要改变太阳光线的方向;云层或尘埃能反射太阳光线,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________。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辐射:从波长看,地面辐射属于________辐射,地面辐射是____________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大气吸收____________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为大气辐射,它属于________辐射。
(3)大气逆辐射:射向________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________作用;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_______。
三、逆温现象1、概念: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的现象2、条件⑴辐射逆温:辐射使地面冷却,在的夜间,以季最强,多在区域。
⑵锋面逆温:在的过渡带。
(如右图)⑶平流逆温:空气水平移动到的地面或气层上。
⑷地形逆温:在盆地或谷中的晚上空气从山坡下沉到谷底,空气被挤上升。
3、影响⑴早晨多,出行带来不便。
⑵空气对流受阻,加剧。
(3)对航空造成影响:低空逆温多雾天气对飞机起降带来麻烦;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有利。
深入探究1、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变化的原因?2、分析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在一天中的变化特点?3、“高处不胜寒”的原因分析?⑴平原高空:⑵高山地区:⑶高原地区:圣泉中学宏志班一轮复习导学案11(地理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本节课主要有两部分内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2、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对前面第一章节知识的应用,也是后面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3、本节知识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及所受的力。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2、学生通过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四.
重点: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五、
教学策略: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绘制地理示意图。
六【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是该章地理学习甚至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点之一,是今后学习大气环流的重要基础。
本设计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
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优势,协作探究突破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知识要应用物理学科的知识进行讲解,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同时,课堂秩序要掌握好,以免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