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1)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重点剖析第四段和第八段。

(2)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学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更好的体会人物讲演时的形象和性格。

(3)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难点】1.分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

2.学习记叙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学法指导】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

原名:梁治华。

成就: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作品:《雅舍小品》(续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

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2.人物介绍。

这里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

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学习过程】一、品读全文,读准字音,看准字形.戊.戌.()叱咤..()莅.临()迥.异()精悍.()激亢.()箜.篌.()酣.畅()二、整体感知,回答问题.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学术造诣不谈政治作为?2.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特点?3.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有怎样的情感?4.本文是如何对梁任公的外貌进行描写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稳健.(jiàn)踱.步(duó)顿.时(dùn)恪.守不渝(kè)B.酣.畅(hān)欺侮.(wǔ)瘦削.(xuē)含英咀.华(jǔ)C.景仰.(yǎng)激亢.(háng)抛掷.(zhì)垂涎.三尺(xián)D.寒暄.(xuān)焦灼.(zhuó)阴.凉(yīn)涕.泗交流(tì)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风和日丽左顾右盼状极愉快涕泗交流B.张口大笑黄流滚滚博闻强记不能自己C.泪下沾襟大汗淋漓短小精悍叱咤风云D.莅校讲话步履稳健迥乎不同屏息以待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河南省卢氏县辉锑矿某分厂厂长李某公款11万元,被卢氏县检察院依法查处。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使用批注式学习法,品析文章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初步概括人物形象。

2、品味作者的情感倾向,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3、培养兴趣,课外延伸阅读二、学法指导品味揣摩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立足文本,鉴赏语言;走近人物,体会情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三、学习过程(一)走近作者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二)了解人物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与康有为等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起“公车上书”。

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

1915年,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经越南赴两广参加反袁斗争。

当时他的老师康有为也一起反袁。

1917年7月段祺瑞内阁成立,梁启超任财政总长,与日本横滨正金银行签订续善后借款1000万日元合同;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因与代总统冯国璋就“统一中国”方式政见不和,段内阁辞职下台,梁启超也随之退出政坛。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早年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有特色。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

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字音韵学等。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三)整体把握1、梁任公的演讲成功吗?(原文划出相关句子)略2、梁任公讲了什么?(用典)略3、梁任公是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分析)详(四)品文——品人1、品味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2)自主研习梁启超先生的形象:(五)诵读少年中国说全: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男:少年智/则国智(齐)女:少年富/则国富(齐)男:少年强/则国强(齐)女: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齐)。

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整体把握1.全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点读课文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三部分(第10段):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二、细部探微2.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其学术造诣不谈其政治作为?点拨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

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有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的,不可动摇的。

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见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声名所掩,正值得为之专文彰显。

3.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性格特点?点拨作者对梁任公的性格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4.文中提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讲到《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点拨《桃花扇》是清代孔尚任的戏曲作品,内容是悲叹明朝灭亡。

崇祯帝虽励精图治,勤勉辛劳,但终因明王朝积重难返大势已去而亡国。

梁任公先生由明亡联想到自己曾追随光绪帝变法图强,终因慈禧等顽固派的扼杀而失败。

国家贫弱,列强瓜分,生灵涂炭,而自己救国壮志难酬,自然也就悲从中来,“痛哭流涕”了。

5.本文的情感表达有什么特点?点拨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

作者对梁任公的情感有敬仰之情、欣赏之情、赞美之情。

本文的情感表达有如下特点:一是直接的表达。

如开篇“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说的是当时青年学生对先生的景仰之情,其实也是代表作者的心情。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品味分析梁任公先生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含蓄的敬仰之情,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感知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表现人物的方法;2.把握梁任公先生人物形象特点,体察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1.分析文中《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处细节描写,感悟任公的爱国情怀。

2.理解作者在叙事中的评论和感受。

探究过程:一、夯实基础(借助练习册解决字词)二、整体感知,勾画概括1.本文主要记事还是记人?2.梁启超先生的这次演讲,效果怎么样?何以见得?试从文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①②③④四、细读课文,概括特点1.从课文的细节描写中,我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的人。

2.从不同角度概括总结人物特点。

演讲稿:开场白:动作:声音:语言:表情:进场:演讲内容五、品读细节,感悟情怀1.前面说到任公先生是一位热心肠的人,怎样理解“热心肠”?2.先生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时“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体现了任公先生怎样的情怀?3.先生读《桃花扇》,“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4.第五段,梁任公先生引用《箜篌引》,这一首诗该如何理解?六、拓展练习,提高能力运用细节描写,用简短的语言描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要求:1.抓住细节,突出特征;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3.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举例1: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红楼梦》(薛宝衩)举例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新课标解读】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
2.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
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识记字词。

2.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形象
【课前导学】
知识卡片- - 作者及梁任公
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成就:散文集《雅舍小品》,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近代思想家,学者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他的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知识卡片- -基础积累
谦逊()精悍()激亢()戊戌()酣畅()箜篌()莅临()沾襟()涕泗()弥漫()一、找出课文中描写梁启超特点的句子。

二、找找梁启超演讲特点。

三、请同学们收集关于演讲的资料。

四、假如你被选上了学生会主席,请你写一篇关于学生会主席就职演讲的稿子。

字数在100-150.。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目标择定】:1.准确掌握基础知识,能体会文中内涵深刻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

:2.赏析人物的细节描写,体察任公先生的性格、气质以及他的爱国情怀。

:3.了解梁启超事迹,全面感知他的人格魅力,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择定理由】:本文作为写人叙事单元的自读课文,应梳理基础知识,故设目标1,;本文情节简单,人物个性突出,学习的重心应放在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上,同时,梁任公作为改革派,人尽皆知,但学术上的贡献人们知之甚少,所以,应全面感知人物的人格魅力,故设目标2、3。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梁任公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1.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3.文中提到梁任公先生演讲时讲到《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 4.本文对一次演讲中的梁启超作了精彩生动的描写,结合时代背景,你觉得梁启超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1.戊戌变法相关知识:/sc/html_doc/27062.htm2.《鸟》(梁实秋)第二部分::必修①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稳健(jiàn)::::踱步(duó):::::顿时(dùn):::::恪守不渝(kè):B.酣畅(hān):::::欺侮(wǔ)::::::瘦削(xuē):::::含英咀华(jǔ):C.景仰(yǎng)::::激亢(háng)::::抛掷(zhì):::::垂涎三尺(xián):D.寒暄(xuān)::::焦灼(zhuó)::::阴凉(yīn):::::涕泗交流(t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景仰::戊戌::启迪::风神潇洒::::::::::::B.谦逊::宏亮::箜篌::公竞渡河:C.弥漫::苍茫::引证::不能自己::::::::::::D.机缘::酣畅::沾襟::步屐稳健:3.下文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习目标1.通过品味文章,掌握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分析细节,体味感情。

2.使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

3.感受任公的气度风范,领悟先生的爱国情怀。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自读全文,疏通文章,明确字词读音。

二、自练自测1.作家作品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为代表作。

还有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与其师康有为并称“康梁”。

1895年同康有为一起“公车上书”,1898年入京,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

晚年在清华学校讲学、著书立说,其著作合编为《》。

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戊戌()叱咤()酣畅()主角()激亢()谦逊() 博闻强识() 屏息以待() 莅临() 迥异() 箜篌() 蓟北()涕泗交流()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

四、合作探究1.圈点批画文中相应语段,分析梁任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章塑造任公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写人的方法?3.梁任公先生演讲时为什么开头就提到一首古诗《箜篌引》,其用意何在?4.文中提到了先生在演讲《桃花扇》时“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梁任公先生为什么会如此动情?5.关于杜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在演讲时为什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补充:“《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

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

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

子高还,以语丽玉。

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

高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教案

高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案教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学预案教学目标:一、了解梁启超及梁实秋的情况,识记重点字词;二、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现人物的方式;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假想:由演讲到学识人品,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式,通过典型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导学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戊(wù)戌(xū)叱咤(zhà)莅(lì)临迥(jiǒng)异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酣(hān)畅2.解释下列列词语。

叱咤风云莅临迥乎不同短小精悍博闻强记无人问津3.请结合相关资料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介绍你所知道的梁启超先生。

(不低于60字)导入:清华大学是咱们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其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是近代一名学者集《易经》中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学子树立“完整人格”的警言。

大家知道这位学者是谁吗?学生明确:梁启超。

今天咱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梁启超的演讲风度。

板书题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物介绍:这里的梁任公就是梁启超。

有谁了解有关梁启超的情况吗?学生明确:梁启超是广东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同康有为一路“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旧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反对袁世凯。

这是梁启超作为活跃政治家的一面;他曾经提倡文体改良的“诗界小说”“小说界革命”,早年的政论文流畅畅达,情感奔放,代表性作品《少年中国说》,晚年在清华著书立说,合编为《饮冰室合集》这是他作为学者的一面。

梁实秋:浙江人,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雅舍小品》。

内容分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就是通过梁启超的一次演讲来表现梁启超的学识和人品。

思考:这篇文章,围绕演讲,讲了关于演讲的哪些方面?明确:演讲的背景,演讲稿,演讲的时间、地址和人物,开场白及语调,演讲进程的特点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导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⑴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⑵情感目标:
感受梁任公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

【知识储备】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其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风趣幽默,作品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2.了解背景
1922年3月,梁启超应清华文学社之邀,在清华学校作了《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的专题演讲。

本文即是梁实秋对这次演讲的记述。

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把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于叙述描写之中。

【课前作业】
1、阅读相关资料,对梁实秋、梁启超有所了解。

(见资料一、二)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戊.()戌.()主角.()箜.()篌.()激亢.()迥.()乎不同蓟.()北叱.()咤.()风云莅.()临【课堂探究】
1、作者通过记一次演讲刻画出来一个鲜活的梁任公,那么作者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怎样的梁任公呢?
勾画的语句属于人物哪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什么样的性格?请同学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旁注在书上。

1、小组展示:小组代表将勾画的语句及旁注的内容用简练的语言抄在小黑板上(写本小组认为最精彩的三处即可),进行交流展示。

(小组在交流展示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诵读有关精彩语句或片段或适当点拨。

)1. 作者是怎样描写梁启超先生的开场白的?他对此作何评价?
答案:“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这是开场前的动作。

开场白的语言:“‘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从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一位活生生、有那么一点点谦逊其实又非常自信的梁启超先生了。

作者本来就很景仰这位大师,现在得以亲自聆听其演讲,自然是更加佩服又觉得满足。

2.为什么梁启超的一次讲演给作者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使之常常想起,并笔而记之?答案:梁任公的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声音沉着有力、洪亮而又激亢;内容丰富而有趣,表情酣畅淋漓,成为表演;另外他的外貌短小精悍,步履稳健,气质风神潇洒,眼神光芒四射;讲演时生动有趣,旁征博引,手舞足蹈,
博闻强识、自由洒脱。

体现出他作为一个有文采有学问的学者风范,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中写了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结合补充知识,试分析两次哭的原因是否一致?答案:不一致,第一次哭是“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触动了他“变法失败”的感伤之情;第二次哭是“他讲到杜甫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表现梁任公随作者的喜极而泣的情感而“涕泗交流”。

探究点二:精句赏析
1.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再轻轻点一下头,“可还是有一点喽!”赏析:句子三个动词“扫”“翻”“点”,生动传神地描写出了梁任公的大学者风范:谦逊,自负,诙谐。

“扫”字突出其平易近人,“翻”字写出其思考状,“点”写其他对自己的肯定。

这三个动作,也深深地吸引住了台下的学子。

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赏析:句中的动词准确地描绘出完全进入演讲状态时的梁任公形象,“掩面”“顿足”狂笑”“太息”表明梁任公已完全把自己当作作品中的人物,“掏”“拭”也说明他已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了。

动作描写准确地写出了大学者梁任公的才华与情感。

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赏析:从三个方面评价梁任公先生,并以当世少有这种人而反衬之;同时,这也是写作此文的原因。

后句紧凑承前句,回忆往事,笔而记之,内涵丰富。

探究点三鉴赏评价
1、梁任公的形象是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体现的?
提示:㈠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①肖像描写,如“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写出了人物精神饱满、气质洒脱的特点。

②动作描写,如“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神态描写,如“眼光向下面一扫”“眼睛向上面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语言描写,如“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体现出谦逊而又自信、风趣的特点。

③动作细节描写,如“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体现出梁任公才学渊博而富有个性;④间接描写:如“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巾了”。

㈡在叙事描写之中抒情议论,表达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提示:①直接抒发。

如:“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②半直接半含蓄地抒发。

如:“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③完全含蓄地抒发。

A.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任公先生,是一种尊敬和爱戴。

【目标检测】
学生总结:经过对本课的学习,请同学们概括梁任公这一人物形象,用简洁的语言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点拨:指导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后作业】
(读后请概括章太炎先生形象)
章太炎轶事一二
国学大师章太炎堪称一代名士,他学问渊博、性情怪异,常有非常之举,因而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

章太炎的名声很大,常有慕名者前来听其讲学,但大多失望而归。

原因是章太炎口齿不清,讲话漫无层次。

“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

由于他满口杭州土话,听众难以领会,最后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

生活中的章太炎没什么情趣,甚至不懂欣赏自然之美。

有人邀他游山,他说不知道山为何物。

但有时他又表现得很有情调。

1912年,章太炎准备续弦,朋友问他对于未来夫人有何条件。

章太炎回答:“什么严格的条件都没有,只要能读读《红楼梦》就够了。


平时,章太炎让仆人做事总喜欢写条子。

有一次,他写了张条子让仆人买肉。

但是仆人跑遍了苏州城的各个肉铺,最后空手而归。

章太炎问为何空手而归,仆人说:“你写的字他们看了都说没有。

”原来,章太炎写的是甲骨文的“肉”字,形似“月”字。

章太炎晚年给人开药方,写的都是金文,药店不认得。

章太炎愤然道:“不识字,开什么药店。


章太炎与王国维同为浙江人,一居海宁,一居余杭,相距不远,但二人平日素不交往,且相互间也从不公开提及对方。

章太炎数次拒绝出任清华国学院导师,原因是他不肯居王国维、梁启超之后。

民国初年,袁世凯设宴款待京城名流,章太炎也在邀请之列。

章太炎拿到请柬后,上书四个大字:“恕不奉陪”,随即投入邮箱。

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常手持一扇,扇面写“悔不击碎竖子脑袋”八字,很有气节。

由于长期埋头治学,章太炎对人间事几乎到了一种“忘我”的程度。

他的记性很差,经常不识路。

在日本办《民报》期间,常闹出不识归途、误入别人家门的笑话。

当时,章太炎住在报社,距离孙中山的寓所很近,但每次去孙中山家必须要有人同行,否则他肯定迷路。

这种情况到了晚年更加严重。

一次,他坐车回家,车夫问他去哪里,他说:“我的家里。

”车夫问他家在哪里,他回答:“马路上弄堂里,弄堂口有家纸烟店。

”结果,车夫拉着他满大街转。

还有一次,他从上海同福里寓所坐车到旧书店买书,从书店出来后,他坐上一辆黄包车,示意车夫向西走。

车夫照他的话,走了好长一段路,见他还不动,就问道:“先生,你究竟要到哪里去?”章太炎说:“我自己也不知道,上海人都知道我是章疯子,你只要拉到章疯子家就是了。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章太炎的这些逸闻趣事从另一个侧面也正好印证了他的学养与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