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4.11 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唐代《括地志》云:“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
”《尚书·禹贡》中已出现“太行”之名:“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在古人的理解中,太行山直通碣石山及海域,不仅绵长,而且广大。
比大更甚谓之“太”,古代地理学者有“天下之山,莫大于太行”的共识。
太行山从北向南呈“S”形,东西宽40-50公里,由群山组成一个极大的“矩阵”。
其中名山荟萃,诸峰林立,王屋、云台、狼牙、五台等山峰自南而北牵手耸立,仿佛华夏大地上的另一道长城。
剧烈的造山运动和千百万年的冰蚀水侵,使太行山随处可见落差巨大的断崖峭壁和深不可测的深山峡谷,形成了多样的自然地貌。
山顶平台、山崖平台、山崖陡坎组成了阶梯状地形,高峻壁立、连绵不绝的长崖三面围合形成了围谷或瓮形山谷,还有百转深幽的曲峡、一线天式的地缝,棱角鲜明、嶙峋峥嵘的塔峰丛、岩墙、孤峰、石柱等。
这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地貌被称为“太行地貌”。
太行山东麓群峰拔地,列嶂摩天。
尤其是南太行,与平原之间几乎没有过渡,犹如被直接劈开了一样。
而西麓则黄土深厚,相对徐缓。
这样差别巨大的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北宋沈括登太行山时,在山崖间发现了一些海螺贝壳,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
现代地质学研究证实了他的论断,240万年前,太行山开始大幅隆起,东侧盆地则不断沉陷,东麓的大断裂便造成了地形上的一升一降。
新生的太行山如一道巨型城墙,阻挡了西北季风带来的滚滚沙尘,在太行山西侧沉积成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黄土高原。
众多的河流又硬生生在墙体上冲出一条条孔道,将滚滚泥沙一股脑儿倾泻入古华北海,长出了30多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平原。
太行山东西两侧的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巍巍八百里太行用它的铮铮铁骨支撑起了摇篮中的中华文明。
海淀区2023年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2023.04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吋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对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与时俱进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能源安全新格局,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22》(下称《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高。
2021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3.3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3%,增速较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原煤产量41.3亿吨,创历史新高;原油产量1.99亿吨,连续三年稳定增长;天然气产量20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8%;电力生产全年新增发电量超过7500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
《报告》同时提到,我国能源消费增长依然较快,2021年全年能源消费同比增长达5.2%,在全球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我国一度出现能源区域性、时段性供应紧张的情况。
对于未来国家能源需求,中国工程院武强院士为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2020年我国每人每年耗能约3.5吨标准煤,按照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假设人均能耗翻一倍,2050年将增加到7吨。
如果我国能源进口依赖度和能效科技水平不变,那么我国能源总产量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也翻一倍,达到80多亿吨标准煤产量,才能满足人均能耗翻倍的需求。
在他看来,根据我国目前“缺油、少气、贫高品位铀、相对富煤”的能源禀赋特征,再加上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明显的问题,即中东部地区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比重超过70%,而重要能源基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同时考虑水土气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约束条件,本世纪中叶我国很难有效提供如此巨大的能源产量来满足需求。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卷(五)语文试卷及答案

曲靖一中高三教学质量监测试卷(五)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书如其人”是传统书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大部分书论家的论述各有侧重,直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才明确提出“书如其人”的命题:“书,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法产生于对汉字的书写,是书写汉字和文本的艺术,而汉字与文本是实现“书如其人”的基础和支点。
那么,以汉字书写为存在基础的书法是如何具体实现“书如其人”的呢?书法的直接对象——汉字具有形象性。
每一个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构成其结构的笔画相互交叉,这种交叉的关系分割出了不同的结构空间,这种复杂的空间关系具有建筑的意味,就使得汉字即使不再具有原始文字的象形性而仍然具有造型特征。
而这种造型特征是通过被规定的书写顺序产生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笔顺。
汉字的笔顺既是对书写的规定,同时也是对欣赏的规定,笔顺的存在能够使得书者的动作完整而准确地保留在纸面上。
古代书家一直承认并追求心、手、笔三者的一体性,观者能通过笔迹实现对书写活动的还原。
在这个过程中,书者与观者就能达到高度的统一,这就把书者与观者通过作品联系起来。
具有意义的文字再加上可见的形象,如同声音配上形体表情,那么观其书就会有如见其人的感觉。
书法很容易跟书者联系在一起,古人的字迹如其人在场,不仅是因为文字能传递思想,更是因为文字具有外在的形象,因此书法作品与书者的人品、学识、才情就被看作是统一的存在。
除此之外,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文字学。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且一直保持着长久的生命力,在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多种字体,并最终形成了以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为主的文字系统。
2023届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高三(下)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共5小题,满分15分,每小题3分)1.(3分)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小明看到上观新闻上发布了本地的疫情数据,立即向同学通风报信。
B.这凹凸二字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作茶楼餐厅之名,更觉不落窠臼。
C.疫情期间,每个上海人都自觉在家,减少出行,整座城市万人空巷。
D.小明平时学习粗心,总是目无全牛,以致很简单的题目也常常出错。
2.(3分)当人们赞美他人交往的都是高雅之士时,可以用到的句子是()A.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B.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C.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3分)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中国古书,由简牍向雕版发展,也是由繁向简。
因为工业时代,手工一定是专门技艺,没有普及的意义了。
①中国古书传统的装订形式也极度完美②中国雕版印刷何等精美③但人类书籍的最后装订形式还是走向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洋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④但最终人类的印刷方式没有止步于雕版而是走向了双面机械印刷⑤因为雕版属于手工,而双面轮转技术出现则是工业时代的标志A.②③①④⑤B.②④⑤①③C.①④⑤②③D.①③②④⑤4.(3分)下列是某校高一新生在9月开学典礼上的发言片段,请选出画线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阳和启蛰,欣欣向荣。
(甲)我是高一新生代表,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发言。
本来呢,我打算写点老生常谈。
(乙)然而当我踏入学校的大门,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使我感到自己无比幸运。
(丙)同学们,奋斗的号角已经吹响,明天将从这里起步,向上的道路必然充满荆棘,但我相信风华正茂的你们定能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丁)A.甲B.乙C.丙D.丁5.(3分)下列引用的古诗文名句与情境契合的一项是()A.某校举办传统文化节,大家一致认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习传统文化很重要。
通州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通州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2024年11月本试卷共8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茶出中国”,诸多文物和文献见证了中国茶文化的起源。
中国西南地区发现距今3500万年的宽叶木兰古植物化石,证明宽叶木兰是茶树物种的始祖。
茶学界认为,2000万年前中华木兰就已出现在云南。
贵州的晴隆茶园里发现距今100万年的茶树籽化石,表明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
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距今8000年的茶籽,表明当时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有茶树存在的,而且先民们已经在探究茶籽及茶的用途。
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遗存,虽然山茶属树木的木材结构非常近似,具体的树种识别有一定困难,但是其木材结构与栽培茶树一致,具有山茶科才有的茶氨酸,证明这些山茶属树根为茶树根遗存。
在先秦文献和考古文物出现之前,《晏子春秋》中“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五卵,茗菜而已”的文句,就记录了晏子在齐国为国相时的饮食情况,有人指出,“茗”应是苔菜之物。
东周邾国故城遗址出现了原始青瓷碗的植物残渣,经过科学检测,研究者认定碗内遗存的是者过或泡过的茶叶残渣,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茶叶实物遗存,这个发现可以解释《晏子春秋》中的“茗菜”是茗菜,即茶。
郝国故城遗址发现茶叶的时间,与晏子记载的时间比较接近,所以考古新发现的文物可以印证文献的可信性,对于我们研究先秦时期的相关文献起到文物证史的作用。
三国与六朝时期,《广雅》记载的茶饮是加了葱、姜、橘子的,这种像者羹一样的茶饮,口味比较浓郁辛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就批评了这样的饮茶方式,人们的饮茶习惯也由此变成了清饮。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茶待客的行为,《茶经》引《桐君录》中的记载:“交、广最重,客来先设。
”茶具的发展历经一个过程。
2025届鄂东南联盟高三11月联考语文答案

2024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D 【解析】“禁止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错,应是“约束无人驾驶汽车的‘任性’行为”。
2.A 【解析】“必然”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撞了传统产业”。
3.B 【解析】A 项,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现在还不很成熟,也不会很快就全面取代传统的出租车。
C 项,“已经”错,把“未然”说成“已然”。
D 项,“不会引发任何社会风险”错,说法过于绝对。
4.(4分)①要保持开放..态度,允许“先行先试”,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
②要抓紧完善相关规则,加强监管..,确保无人驾驶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里规范地发挥作用,避免“裸奔”现象。
③政策制定应兼顾传统行业的利益诉求,引导..其与无人车行业深度合作,实现共赢。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5.(6分)示例:①“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意味着科技在带来巨大进步和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和风险。
(2分)②“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提升了交通效率、降低了出行成本,安全,便捷;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出租车行业,可能引发就业担忧和其他社会风险。
(2分)③因此,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制和社会支持,确保科技健康发展,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造福于人类。
(2分)(每点2分。
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6.C 【解析】只有“温一壶月光下酒”兼有风趣和性灵。
7.C 【解析】“天女散花”的记载,不是“用弟子结习未尽反衬菩萨修行之深”,而是通过菩萨与弟子沾不沾花的对比,表明结习尽与不尽的不同境界,从而彰显了酒喝到极处几可达荣辱皆忘的性灵之境。
8.(4分)这一句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岁月的步履从不停歇以及生命的虚幻与无常(2分),提醒我们要着眼当下,珍惜当下(1分)。
2020年深圳宝安区海滨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深圳宝安区海滨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嫂沈从文厨房中忽然热闹起来,问一问,才知道帮工王嫂的女儿来了。
年纪十八岁,眼睛明亮亮的。
梳一饼大大的发髻。
脸圆圆的,嘴唇缩小如一个小荷包。
头上搭了一片月蓝布,围裙上绣了一朵大红花,还钉上一些小小红绿镜片。
说话时脸就发红,十分羞涩,在生人面前总显得不知如何是好。
问问王嫂,才知道女儿刚出嫁五个月,丈夫在乡下做田,住在离昆明四十里的乡下,穿的衣还是新娘子衣服。
主人说:“王嫂,你大姑娘到这里来是客,炒几个鸡蛋,留她吃饭去!”王嫂就望着那女儿痴笑:“太太说留你吃饭,不要走!”女儿也笑着。
一家大小知道王嫂有个好女儿,都来看看,都交口称赞王嫂福气真好,闺女可长得俊俏逗人爱。
王嫂只是笑,做事更热心了一些。
王嫂不特有个好女儿,还有个好儿子!儿子十二岁,已到城西区茶叶局服务当差,净挣十五块钱一个月。
局里管教严,孩子长得干净清秀,穿上一件灰色制服,见过的人都说相貌有福气,长大一定有出息。
王嫂怕他不学好,一来就骂骂,装成生气样子,要孩子赶快回去。
孩子虽是她唯一宝贝,可并不娇惯,守规矩,从不胡乱花钱。
王嫂在这一家中的工作是洗衣烧饭,间或同卖鸡蛋清茅房的乡下人嚷嚷,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
为人性情忠诚而快乐,爱清洁,又惜物不浪费,所以在一家中极得力,受一家重视。
这点重视为王嫂所感觉到时,引起她的自尊心,事情便做得更有条理。
有一天,另外一个乡下妇人来了,带了些新蚕豆来看王嫂,两人一面说一面抽抽咽咽。
来人去后,问起原因,才知道一年前那个作新媳妇的女儿,已在两个月前死掉了。
来的就是那女儿的婆婆。
女儿生产,在乡下得不到医药照料,孩子生下地两天,女儿流血不止,家里人全下了田,想喝水不得水喝,喝了些水缸脚沉淀,第二天就腹痛死去了。
孩子活了两个月,也死去了。
经过这样大变故的王嫂,竟还是一切照常,用来稳定她的生命或感情的,原来是古人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八个字。
【高三试卷】重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春秋笔法”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模式,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
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当下学术界,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
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
“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同时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
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
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
“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
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结构安排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四县(市)期中联考高三年级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
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
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
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应当认识到,西方国家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渐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
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来源《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4日07版,作者刘焕明,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经济、科技的全球化推动了政治、文化的全球化,这是“文化全球化”产生的背景。
B.“文化全球化”将趋同消融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它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全球化。
C.通过交流互动输出物质、文化产品是“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危害性的体现。
D.西方国家借助扩张垄断资本与渗透价值观鼓吹“文化全球化”,以攫取更多利益。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产生背景、影响、本质、特征等方面对文化全球化这一伪命题作了细致的分析。
B.文章着重从经济与文化两个角度论证中心论点并阐述文化全球化推行的欺骗性危害性。
C.文章采用道理论证与对比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证有力,逻辑严密,体现作者深度思考。
D.文章阐述了在西方文化全球化思想渗透下中国应持有的立场,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风俗习惯时,这个民族等于失去了灵魂。
B.西方国家极力宣扬“文化全球化”是基于利益的驱使,并力图使它成为整个世界的共同尺度。
C.世界应是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如果以单一文化为取向,不能兼容反而消融其它文化,那将是灾难性的。
D.如果我们能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自主性,就可以有效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夜归人[美国]爱伦·坡年轻的妇人静静站在窗台前面,她像是盼望着什么似的,倾听着屋外的动静。
屋子里只有她一个人。
窗外在下着大雪,这是今年冬季的第一场喜雪,大雪覆盖了窗外那荒寂的大草原。
妇人隔着窗户痴痴地向外望去,但她什么也看不见,只有单身孤影投在那锃亮的窗玻璃上。
此时,她比任何时候都感到孤寂和害怕。
她丈夫常常出门远走,一去就是好几天,只留下她一个人守在家里。
但是,这次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现在她已确知自己怀孕了。
她恨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件喜事早点告诉丈夫。
他已经对工作产生厌烦的情绪了,如果知道她已有了身孕,一定不会再出远门的。
然而她却不愿意让他为自己而焦灼。
她回想起几小时前的一个插曲:他告诉她关于那一包钱的时候,正是站在这个窗台前,双手轻轻地搭在她的肩膀上。
她丈夫是一个边区的税务员,把一大包税款拿回了家,放到一个饼干箱里,藏到厨房的地板底下。
“为什么呢?”唉,倒大霉了!小俩口自己的那一点存款,存在老远的一家农村银行里了,现在银行就要倒闭了,他只好赶快去取回他们的钱。
然而他不敢随身带着公款跑这么远,所以把它藏在家里了。
“你得答应我,我不在家你千万别离开屋子,”他说,“不许让任何人进房子,无论说什么都不能让人进来。
”“好的,我答应。
”她说。
现在,他已经走了好几个小时了,天色已昏沉下来,夜幕降临了。
大雪和黑暗笼罩着孤寂的木屋。
她听到了声音。
这不是风声,风吹门窗的声音虽然像有人想偷偷地进来,可是她能分辨得出,她听到的是一阵敲门声。
声音很低,但很急促。
妇人把脸紧贴在窗户边,只见有一个人靠在门前。
她连忙走开,从壁炉边取下了丈夫的手枪,真倒霉,这是一支没有用的手枪,好的那一支和火药筒都让丈夫给带走了。
她只好拿着空枪,快步走到紧紧地锁着的大门边。
“是谁在外边?”她喝道。
“我是伤兵,迷了路,走不动了,请你做件好事,让我进来。
”“丈夫吩咐我,他不在家,谁也不让进来。
”年轻的妇人实实在在地告诉他。
“那么,我就只好死在你们家门口了。
”再过了一会儿,他又恳求说:“你打开门看看我,就知道我不会伤害你的。
”“我丈夫是不会饶恕我的……”她哭诉着,开门让他进来了。
这伤兵的确已筋疲力尽,似乎就要垮了。
他高个子,步履踉跄;苍白粗糙的脸,手臂上包扎着绷带,浑身是雪花。
妇人让他到火炉边,坐在她丈夫的椅子上,替他清洗伤口,换绷带;又把准备自己吃的晚餐给他吃。
等他吃完,她已经在后房里用地毯为他铺了一张床,他往床上一倒,似乎马上就睡了。
真睡着了还是假的?是在骗她,等她去睡觉吗?妇人在自己卧室里走来走去,心里忐忑不安,像是要出什么乱子。
深夜里,万籁俱寂,只有炉火劈劈啪啪地低声作响。
忽然有一阵非常低的声音,很轻,显然是有人在干什么,鬼鬼祟祟地,比老鼠偷啃东西的声音还要轻。
这到底是哪儿来的声音呢?难道是隔壁房里的那个男人?想到这,她拿起灯,轻轻地走到狭窄的通道,站着静听。
伤兵的呼吸声音不会那样响,准是故意装的。
她把门推开,走进后房,俯身去看伤兵,只见他睡得很甜。
她走出房间,立刻又听到了那个声音。
这次她知道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
妇人立刻从工具箱里拿出丈夫的一把折叠式洋刀,然后轻轻摸到那伤兵床边,推醒他。
他哼了一声,睁开了眼睛。
“你快听!”她低声地说,“有人要偷进屋里来,你来帮我一下忙!”“谁要偷进来呵?”他困倦不堪地说,“这又没有什么东西可偷的。
”“有的,有很多钱,藏在那厨房地板底下。
”“那么,你拿我的手枪,我右手伤了,拿不了枪,你把刀给我。
”他说。
妇人迟疑了片刻。
这时,又听到前门被撬的声音。
她立刻把刀递给伤兵,自己拿了他的手枪。
“你来对付头一个进来的人,”他说,“靠近门边站着,门一开就开枪,枪里有六发子弹,一定要打到他倒下来动不了为止。
我拿着刀,在你后边,应付第二个进来的人。
我们一站好位置就把灯吹灭。
”顿时,屋子里一片漆黑。
撬锁的声音停止了,传来了扳扭东西的声音,门锁被打掉了,门开了,溜进了一个人来。
刹那间,白雪衬托着那人的身影,她看清楚了,立刻一枪打去,那人倒下了,但马上又踉踉跄跄地站起来,妇人再开了一枪,他这才慢慢地倒下。
脸碰着墙脚,再也不能动弹了。
伤兵俯着身子,咒骂了一声,然后叫道:“原来只有一个人!好枪法呵,太太!”接着,他把尸体翻过身来仰天躺着,这才看到这强盗还蒙着一个面罩。
伤兵把面罩揭开,妇人凑近去看。
“认识这个人吗?”伤兵问。
“从没见过!”她说。
这时妇人比任何时候都有勇气,盯着死者的脸,看着这个回来抢劫自己的人——她的丈夫。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雪夜之中,在伤兵的一再恳求下,“年轻的妇人”没有遵从丈夫的叮嘱,最终还是让伤兵进屋休息了。
这一情节为后文两人联手,击毙入室强盗埋下了伏笔。
B.“年轻的妇人”是个立体丰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既闪耀着心地善良、勇敢坚强、细心谨慎、体贴他人等人性的光辉,也不乏凶狠残忍、冷酷无情的因子。
C.本文情节设置不拘一格,迭出的悬念、紧迫的节奏使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不断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和审美感受,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D.本文主要借助伤兵请求进屋休息和强盗入室等突发事件推动情节发展,通过逼真的人物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巧妙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5.这篇小说先后四次写到雪(文中已画横线标明),请概括说明这四处描写的作用。
(5分)6.“妇人”发现自己误杀了丈夫,但伤兵问她“认识这个人吗?”时,她却说“从没见过!”。
这种意料之外的结局是否在情理之中?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