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
2012年中考政治总复习

2012年中考政治总复习第一部分:国情常识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党的地位1、党的地位: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源于她的先进性(表现)这是因为(1)三个代表: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奋斗目标:是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3)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二)基本路线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③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④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⑤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⑥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⑦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
⑧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6.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必要性)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②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
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怎样理解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意义。
)通过改革,⑴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⑶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11就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在观念中分解、加工和改造对象,运用一系列的科学抽象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3)主体反映的超前性。
主体反映的显著特点,在于它不仅能反映出对象的本来如此的状态,而且能反映出对象对于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所应当具有的形态,塑造出符合主体需要的理想客体。
(4)主体反映的创新性。
人的认识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包括认识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等。
主体是首要的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68、反映与信息、选择以及重构的关系。
(不考,最多作为选项)作为能动的反映,包含有对来自客体事物信息的选择、重构等成分。
但是主体不能脱离客观而主观地、随意地进行选择、重构,必须是对客体所提供的信息的选择、重构。
选择、重构是否正确,还要看其是否与客体的结构和性质相符合。
所以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
反映、信息、选择是所有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
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反映69、实践与认识(理论)的关系。
(实践观:原理背诵)(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选择);第三,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第一,它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明确实践活动的方向;第二,根据正确的认识、理论规定实践的目的、计划、过程,使实践获得成功。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7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出题可能性不大)(1)战国时代的知行观:①“知而非艰,行之维艰”,是说行比知难,要求知和行的统一,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②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知行观。
③孟子提出了“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知行观。
2012年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重点难点总结

2012年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重点难点总结8二、抗日战争的地位、胜利的意义和原因、基本经验1.抗日战争的地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一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
占世界总人口4/5 的60 多个国家卷入了这场战争。
法西斯侵略者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
中国是日本侵略的最大受害国,也是首先进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
中国人民在1931 年到1937 年独自抗战,在东方开辟了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中国战场每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
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 万人中,有150 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另一方面,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
中国战场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又不能全力南进,减轻了盟军的压力,并为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 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巨大影响,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表现在: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我市的草莓生产也由原来的露地栽培发展为塑料大棚栽培,每亩的经济收入也由露地栽培的三千余元,上升到大棚栽培的一万余元。
目前我市大棚草莓栽培面积在不断扩大,现有面积200余亩,预计产值可达200余万元。
产地主要集中在紫水乡阔滩和板桥乡枉溪桥两个草莓专业村。
大棚草莓栽培优势明显:一是草莓种植时间早、结果早,生产周期短,见效快。
九月定植,十一月结果,到第二年五月结束。
不仅丰富了冬春果品市场的花色品种,而且时逢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市场需求旺,产品售价高。
二是草莓栽培容易,管理方便,生产成本低,产量高,收益好,适合我市进行农田结构调整、发展效益农业的要求。
草莓大棚栽培的技术要点一、做好规范化定植。
①施足基肥。
选择含有机质丰富、肥沃、疏松、土层深厚、排灌水性能良好的田块,利用经数月堆放腐熟并盖农膜受太阳能高温杀菌处理的猪、羊、免、鸡粪等有机肥,并加适量的化肥施入大田。
每亩施肥量为有机肥400公斤,菜籽饼150公斤,复合肥(含硫)50公斤,尿素10公斤。
施肥后灌水精耕细作,把肥充分拌入土壤,待田水自然落干后再整畦做垄。
垄畦做好后,喷施除草剂。
②土壤消毒。
用绿享一号加敌百虫,进行一次土地消毒杀虫工作,以减少土地病虫害的发生。
③定植。
大棚栽培的定植时间,应根据顶花芽分化程度来确定,通过镜检,顶花芽分化率达50%时即可定植。
在生产实践中,如果短缩茎出现明显弓背,叶片基部叶柄上出现了耳叶,这时候就达到了花芽分化。
根据气候条件,临安市每年的定植时间均在9月中下旬。
6米宽标准大棚,栽种8行,株距20-25厘米。
东西向双行栽种,亩栽6000-8000株。
种植时将苗根颈弓背朝向沟边,并要求将根系剪去一半,否则会引起苗木本身旺长,开花数量增多,导致果形变小。
种植深度要求苗木芯子茎部与土壤表面齐平,做到浅不露根,深不埋心。
定植后立即浇一次定苗水,以后根据土壤干湿情况适时浇水,以利成活返青。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9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①二者相互依存。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②在一定条件下,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恩格斯)58、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2)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有区别的:①现象是表面、外部的东西,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
②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⑧现象是易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
(3)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
任何本质都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
假象作为现象也表现本质,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假象可以引起错觉,但假象不是错觉)59、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即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不是所有先后相继出现的现象都具有因果联系。
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选择)(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原理背诵)(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8想、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32、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
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片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绝对化;旧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辩证唯物主义不仅承认物质决定意识,还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
”33、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含义。
(选择原理背诵)(1)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具有共同的本质或共同的本原是物质。
(2)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物、现象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
(3)意识、精神现象也是物质的产物和特殊表现。
(4)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5)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是无数物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物质统一体。
(6)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4、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得以产生的物质前提。
(2)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过程。
(5)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6)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特殊标志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物质性,即它们本身固有的“物质变换”和“物质关系”,并最终体现在作为物质力量的生产力上。
35、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庸俗唯物主义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区别,把意识也看作物质,认为意识是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第二单元辩证法(重要章节)3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29)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12(1)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二者既区别又统一。
(2)真理和价值首先是有区别的:真理原则体现客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在认识真理时不能考虑人的主体需要和利益,而价值原则体现主体尺度的要求,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行动要保证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而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真理是一元的,它服从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价值是多元的,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选择。
(3)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的两个目标,二者又是统一的。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有机的结合,人类才能合理、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
实现价值的条件价值评价和价值实现问题8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新增、选择)思维方法的本质、思维方法的作用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是理论思维的工具。
包括:(1)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2)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3)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4)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83、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1)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2)归纳和演绎是统一的。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和补充,没有归纳,演绎的前提就无从产生;演绎是归纳的前导和补充,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
84、分析和综合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来分别加以研究的逻辑方法。
(2)分析和综合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无分析就无综合。
另一方面,分析离不开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分析到一定程度,思维就转入综合,综合到一定程度,又开始进一步分析。
85、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30)

2012年考研《政治》考前经典总结专题13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4)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生产实践,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93、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社会发展同自然过程一样,也是物质运动过程,并包含在总的自然发展过程中。
(2)社会过程同自然过程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94、人类社会的有机构成。
(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观念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2)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3)社会政治结构(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4)社会观念结构(意识形态)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系统。
95、社会基本矛盾及其构成。
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于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构成。
96、生产力的内在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力是重点)(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现实的客观物质力量。
(2)生产力有三个基本要素: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
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首要的生产力。
(3)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是衡量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是衡量人对自然认识能力高低的物质标志。
劳动资料不等于生产资料97、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选择)(1)生产力的物质性:物质性等值于客观性①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人们只能在既定的、现存的生产力基础上进行生产。
②生产力是前人实践活动的客观结果,是既得的东西,是不能自由选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活性相差越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换反应越易发生
思考题:
向含有Cucl2、Zncl2、Hcl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反应后 溶液中一定有( )
A、Zncl2 Hcl
C、Cucl2 Hcl
B、Fecl2 Cucl2
D、zncl2 Fecl2
四、根据化学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练习
X、Y、Z是三种金属,根据下列有关化学方程式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顺序是( ) ①Z+YSO4==ZSO4+Y ②X+ YSO4==XSO4+Y ③X+ H2SO4== XSO4+ H2 ↑ ④Z+ H2SO4不反应 A、Z>X>Y B、Z>Y>X C、X>Y>Z D、X>Z>Y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注意 不是置换出H2),生成H2。 2、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H2的速率越快 3、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反应后进入溶液形成阳离子,不能反应的金属经过滤形成 滤渣 4、当金属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相同时,相对原子质量大的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H2 的质量少(成反比) 思考题: 相同质量的Mg、Zn、Fe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总质量(m) 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下图,则下图中a、b、c表示的金属分别为:a 、 a b 、c 。
3.在金属活动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
液中反应出来. 4 、铁与酸,铁与化合物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亚铁盐
应用:
一、判断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及其反应的快慢
God Save me!!
为什 么受 伤的 总是 我!
盐酸
我得意的 笑,又得 意的笑…
无所谓, 我无所谓…
反应条件:
m b c
t1 t2
t3
t
二、判断金属与盐溶液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反应条件: 前金换后金,盐可溶
思考题:
在CuCl2和Na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 的固体( ) A、只有Zn B、只有Cu C、有Cu和Na D、有Cu和Zn
三、判断金属与混合盐溶液反应的次序
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应用
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逐渐减弱
知识点:
1.在金属活动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 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之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注意不是置换出H2),生成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