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社会更替及发展
马原 第3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历史正确的打开方式●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思考事物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因而他们的哲学思想不是关于“现实”的思想,而不过是●唯物史观中三对关系:社会存在vs社会意识、生产力vs生产关系、经济基础vs上层建筑。
动态层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最大的推动力;静态层面: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划分标准: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看法。
唯心史观: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素质(身体的和文化的)、构成、分布密度、增长速度及其变化规律等。
3、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三)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人的社会意识受社会环境决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受到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①社会意识可以超前(预见)或落后于社会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条件下都有三种水平的基本意识:超前意识、同步意识、落后意识。
②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 形态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奴隶 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重复性 常规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 各具特色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会形态的内涵: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一般用社会制度代指。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形态的含义
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 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体。
社会 形态
经济 基础
上层 建筑
生产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 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波 旁
王
朝
复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
1991年12月25日苏联降下红旗,苏联解体。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社会形态的更替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更替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又称社会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其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
两个方面的表现:①从纵向看,表现为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是社会形态运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多样性是指不同的民族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
②从横向看,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含义: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①取决于民族利益;②取决于交往;③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马原》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社会革命和改革 社会革命 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 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形态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变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不改变社会性质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的方式:阶级斗争、革命、改革
二、阶级斗争 1.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 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 不存在阶级,公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划分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 系决定 阶级的本质 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 共同体 生产资料占有状况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2.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着手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
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褒义词,不等于“人人”,含有阶级敌人) 质: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某一时段可能有剥削阶级)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革命) 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原理来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与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变规律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理论观点,并分析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一、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是指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总和,包括生产力的力量和生产关系的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引发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最终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的基础,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但同时也强调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3. 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在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实现的。
各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与社会主义的崛起: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危机将导致该制度的崩溃,而社会主义将成为历史的终点。
二、社会发展趋势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社会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为社会的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2. 社会主义的胜利和共产主义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社会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3.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社会制度的演进:马克思主义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将发生变革,社会制度将不断演进。
4. 阶级斗争的消亡和社会和谐的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阶级斗争将减弱甚至消亡,社会将实现和谐稳定。
马原教案 第八章 社会形态更替和社会进步

在1847年的《雇佣劳动和资本》中,马克思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应根据生产关系来划分社会形态,人类历史上存在三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形态,即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这三种社会形态加上两种公有制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五种社会形态。
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角度,我们把经济社会形态概念定义为:经济社会形态是由历史上一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全部社会要素组成的完整的社会体系,是按照本身特有的规律运动、发展、变化着的活的社会有机体。
2.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在1857—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发展出发,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三个阶段,揭示了作为主体的人的发展特别是人的能力的发展的演进过程。
在“自由个性”的社会中,社会生产力获得充分发展,物质财富极其富足,劳动成为人本身的内在需要,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由此,人真正获得了自由和个性,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这三种社会形态是分别由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宏观的经济形式,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或叫时间经济)决定的,因此,它们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也可以说以这三种宏观的经济形式为基础,形成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或叫时间经济社会)在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三种社会形态。这两个三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是内在统一的:人的依赖性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即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产品经济社会。所谓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就是指这两个序列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的划分法。
马原第三章《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资本主义各不 相同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必然性是指社会更替的规律是客观的,确定的。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形态发展的历史选择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社会形态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处死路易十六1793年
拿破仑帝国
•法国大革命的曲折
波 旁 王 朝 复 辟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
2.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 社会
社会 形态
奴隶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列宁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体现 了世界历史运动的总趋势、总 过程,它制约着各个国家、各 个民族的历史发展。
重复性
常规性
共性
统一性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的主要表现 第一,社会形态的演进和发展的 基本方向是统一的。 人类社会总是适应着生产力的 不断发展,由低级到高级,这 是普遍的总的趋势,任何国家、 民族概莫能外。 原始 社会
共产主 义社会 资本主 义社会 封建 社会
奴隶 社会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社 会发展道路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历史 的选择
•康有为
•孙中山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趋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产党人的思想武器。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为什么要不断地强调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因为这涉及到我们党的根本任务和职责,也涉及到我们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境界。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哲学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性的。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根本理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它是对现实世界的根本方法论,包括对物质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矛盾运动的,而矛盾又是推动事物前进发展的根本力量。
3.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构建公平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它主张劳动者共同拥有生产资料,并以共同协作和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谐。
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经历了繁荣、衰退、革新和变革不断的过程。
1.原始社会——提供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起点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最早时期。
这个时期的人类聚居原始部落,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生。
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得到了创建。
2.奴隶社会——奴隶制形成的标志奴隶社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形式。
在奴隶社会中,社会政治力量被地主阶级所垄断。
这个时期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业,主要生产对象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即地主阶级。
奴隶制度是奴隶社会的最大特点。
3.封建社会——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经济的兴起封建社会是从中世纪到近代的中世纪欧洲社会。
这个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由领主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社会更替及发展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是又称社会制度,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其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社会的“血肉系统”。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是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二)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重要动力:革命、改革、科学技术
1.革命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
2.改革
改革是一种“制度创新”,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的本质
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考察原则
唯物史观(群众史观)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每个人创造自己的历史。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唯心史观(英雄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神创造历史。
观念创造历史。
超人创造历史。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①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②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③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④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
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