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元发展概述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

白银的历史变迁分析在中国货币史上,白银曾经独树一帜。
明朝后期,白银从四面八方大量涌入我国,我国货币往来及经济交往主要以白银为主,白银渐渐占据着主要通货地位,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外交往来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白银在金融史上的地位是其他货币无法取代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受到外国的侵略,政治经济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衰弱,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贸易逆差出现以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流入国,贸易逆差出现后,我国成为白银流出国,身份也由之前的国际白银市场的信用购买者,变成之后的需求者。
19世纪30年代,因为世界银价的上涨,我国白银大量向外流出,于是,金融市场发生了动荡,并出现了货币制度危机,我国发生了经济衰弱及信用紧缩。
为此,我国的币制金融、民族经济等都受到严重冲击,并遭受到很大影响,由此,世界白银商品的价格决定着我国白银货币的价格。
一、白银的广泛使用在我国古代,金是指一切金属的统称,人们还按照金属颜色的不同,把金属分为“五金”,五金包括:黑铁、青铅、赤铜、白银、黄金。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因为金银的稀缺,有了贵金属的高贵地位。
可以说,金的开采之后,才有了银的开采及冶炼,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史册里,就开始有了对银的记录。
由于战国时期不是以白银作为主要货币进行流通,白银更多是起到仪仗、装饰、宝藏等的作用。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规定,不能把白银作为货币进行流通,而只能起装饰、宝藏的作用。
元狩四年,张汤向汉武帝进谏铸造白金币,汉武帝采纳了张汤的建议。
白金币由银锡合金铸造而成,在历史上被称为“白金三品”。
当时,因为白金币币值太高,出现了许多盗铸者,由于假币与真币真假难辨,致使白金币使用受到很大影响,即便在遭受贬值的情况下仍不受大家欢迎,政府虽然一再维持,但收效甚微,于是,白金币铸造发行一年后就被废除。
到了两汉时期,随着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我国有了丝绸之路,与此同时,阿拉伯人也开创出了华南沿海的贸易路线,于是,亚洲中部地区和西方的金银币流传到了中国。
银元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中国一共造过多少种?什么时候造的?

银元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中国一共造过多少种?什么时候造的?古代制钱,主要是磨具制作,磨具粗糙,做出来的钱也不标准,直到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带来了机器制造,币制才规范起来。
纲要:机制银币始于15世纪的欧洲,明代万历(1573-1620)流入中国。
1、乾隆58年(1793年)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铸造“清乾隆宝藏”另还有嘉庆宝藏、道光宝藏等。
乾隆59年,常见年份,PC最高分为62分,仅3枚,这枚图找的磕碜点,打制币饼胚先天性形状。
有意思的是第2名直接是58分。
乾隆58年,常见年份,PC最高分为50分,仅7枚评得此分。
由于最早年份,故分数不高也属于正常。
另,还有嘉庆宝藏,道光宝藏等2、真正的机制币正式启动是在清道光年间在台湾开始有仿铸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前(这发生在南明时期,清顺治年间),台湾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
清政府统一台湾后,台湾政府仿铸了几种银元。
第一种是“寿星银饼”,又叫做“老公饼”,币的正面是个寿星,面有“足纹银饼”“道光年铸”,背面中间为宝鼎,旁边满文意为“台湾府铸”第二种“如意银饼”,又称“花篮银饼”。
由于银饼在流通中需要测银色,打记号等因素,故留存下来的台湾银饼往往面目全非,但都是正常现象第三种“笔宝银饼”,又称“剑称银饼”。
正面:聚宝盆,左右书写“军”“饷”二字,下面“足纹通行”背面:如意元宝和束带交叉双笔,上有“府库”,下有“足重六八”戳记也往往特别多3光绪中期在广东开铸龙洋各省随后纷纷仿造各省随后纷纷仿造。
4、宣统二年(1910年)宣统二年(1910)四月,经清政府币制调查局研究,度支部奏《厘定币制酌拟则例》及《筹拟旧币处理办法》等折,清政府认为切实可行,于四月十六日颁布了一道谕令:“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为元,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铜币为辅币.规定银元为本位币,银元成为法定货币。
科普:何为《币制则例》中国封建帝制结束距今已整整一个世纪,作为末代王朝清政府最后铸行的“宣统年大清银币”也已过百岁寿辰,至此,所有带有龙纹的银币,其首发时间都已超过了百年,端详着手中一枚枚历史的遗存,令世人感慨百年沧海巨变. 宣统二年(1910)四月,经清政府币制调查局研究,度支部奏《厘定币制酌拟则例》及《筹拟旧币处理办法》等折,清政府认为切实可行,于四月十六日颁布了一道谕令:“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为元,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铜币为辅币.简而言之就是规定银元为本位币,银元成为法定货币。
2中国金银发展史

1982年,国内恢复销售黄金饰品 (邓小平)
2019年,取消白银“统购统配”的管理体制 (江泽民)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管理体制 (戴相龙)
从此中国金银史开放,进入世纪浪潮……
天津贵金属交易所成立。黄金行业整体进入 市场化运行体制。
23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三个转变
2019年9月6日,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2019年贵金属 年会(上海)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 中国黄金市场要实现三个转变:
从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的转变; 从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交易为主的转变; 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
随即国家也发出“藏金于民”的发展战略,推广“藏 富于民”的发展理念。我们也相信,随着中国市场的 发展与成熟,将逐步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黄金市 场。
感谢聆听
22
中国黄金市场发展进程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黄金生产、加工和消费大国, 正处在从黄金大国到黄金强国的历史性时刻。
1993年
取消国内外黄金价格差政策,中国黄金行业 进入市场化时代。
2019年 上海黄金交易所成立。中国黄金现货市场开放。 10月
2019年 12月
2019年 12月
黄金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中国黄金 期货市场开放。
银两银元并行,给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带来 很大的不便。
通货紧缩—银两变银元—100%88%
废两改元
1933年,宋子文“废两改元”令6亿两白银汇集上海(含 法租界)。美国的白银收购计划令中国第二次大量白银外 流,白银外流导致中国严重通货紧缩,大量企业倒闭。
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控制世界白银产量66%和白银冶 炼77%,“白银集团”向美国总统施压实行“金银复本位 制”,1934年6月,国会通过《白银收购法案》,授权美 国财政部到国内外市场收购白银,直到白银占美国货币储 备金的比重鸦片贸易(1790-1838)流出1.2万吨白 银,鸦片442676箱,每箱约750银元,1银元=72%两白 银,2.3904亿两=1.2万吨白银
银元交易知识点归纳总结

银元交易知识点归纳总结一、银元的历史1. 银元的起源银元起源于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最早的银元是由银质的硬币演变而来。
在中国,最早的银元可以追溯到宋代的银质货币“真钱”。
2. 中国银元的发展在中国,银元自明朝以来就开始大规模铸造,清朝时期成为了主要的流通货币。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陆续发行了一系列银元货币。
其中,袁世凯头像银元、孙中山像壹圆银币、孙中山像壹元壹角银币等是十分知名的银元,也是收藏价值很高的银元。
3. 国际银元的演变18世纪至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国家都以银元为主要货币。
而银元的发展和变化也受到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影响。
二、银元的流通和收藏价值1. 银元的流通价值银元作为一种流通货币,在发行时期具有基本的购买力,可以用来购买商品和服务。
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稀缺性的银元在市场上的流通价值会高于其面值。
2. 银元的收藏价值在中国,许多银元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成为了收藏家和投资者青睐的对象。
例如,辛亥革命时期的银元、孙中山像壹元壹角银币等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同时,一些特殊设计、铸造技术或印制错误的银元也会在收藏市场上卖出天价。
三、银元交易的方式1. 实物交易实物交易是指通过金融市场或线下交易市场,直接买卖实际的银元。
这种交易方式通常需要考虑银元的购买渠道、价格、真伪鉴别等问题。
2. 期货交易期货合约是一种衍生品交易形式,可以用于对银元价格进行投机或套期保值。
投资者可以通过期货交易市场进行杠杆交易,以小额资金获取更大的收益,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3. 电子交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发展,电子交易成为了越来越主流的交易方式。
投资者可以通过证券交易所或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进行银元交易,无需亲自到场,更加方便快捷。
四、银元交易市场规则1. 交易时间银元交易市场通常遵循金融市场的交易时间,包括工作日内的上午和下午交易时段。
国际银元交易市场则涵盖全球各大金融中心,交易时间相对更为灵活。
白银货币在中国发展历程

白银货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摘要:白银作为一种金属货币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被大量使用实现货币化,至民国成为法定的本位货币,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的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白银;银本位;货币化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白银作为一种金属货币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两朝及民国的主要通货,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在中国的货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明朝之前的白银货币据《史记》记载,夏朝把金分为三品,有黄(金)、白(银)、赤(铜),春秋战国时期也有银质的铲形、版形、饼形及贝形货币文物出土,可见这时白银已经开始作为货币存在。
秦朝时期,国家规定以黄金为上币,铜(秦半两)为下币,白银主要被用来制作装饰品及餐具等,不能作为货币流通使用。
汉武帝以资源相对丰富的贱金属铜为币材铸“五铢钱”,是两汉主要的通行货币。
此外汉武帝元狩四年为增加财政收入,曾铸造一种以银锡合金为币材的“白金币”,后因数额巨大且不足值、盗铸猖獗而被废止,“白金币”被认为是我国最早获得法定地位的白银货币。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货币混乱,币值稳定且价值较低的银较金相比货币作用有所发挥。
在广州、河西走廊等海外贸易中心地区,金银甚至是唯一通货。
这一时期白银价值呈上涨趋势,计量单位开始由过去的斤缩小为两。
隋唐时期,钱帛是主要的货币,除岭南、西州(今新疆的吐鲁番)之外的地区,金银一般不作为流通的货币,多被制成首饰、器物用于赏赐、贮藏、馈赠等用途,到唐朝末期,白银的地位逐步提高,市场上使用白银用于交易的现象增多。
两宋时期,以铜钱、铁钱、纸币作为主要的流通货币,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及邻近民族的影响,白银的使用开始逐渐增多,赏赐、纳贡、军费、税负等大量使用或折成白银,白银初步实现货币化。
这期间采银量虽有所扩大,但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要求,钱荒问题依旧存在。
元朝货币使用的变化

元朝货币使用的变化
1 中国元朝的货币体系
元朝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期间,元朝也曾经使用
过货币作为流通工具。
元朝使用的货币主要有银元、铜元、贯、白银
圆和汉券等。
2 元朝银元
银元是元朝时期最常用的货币,主要是大宋宣和中伯于五代时用
银元作为流通货币,在元朝时期得到普遍的使用。
元朝的银元一般分
为大臣点、小臣点和小状三种,分别以“大臣”、“小臣”和“小状”来标记。
3 元朝铜元
铜元是元朝时期广泛使用的一种货币,它是由清朝后宣和皇帝颁
布的把铜做成圆形,内穿一条纹和外面写字“裁律嘉政”,再用红铜
钉连接在一起而制成的。
4 元朝贯
贯是元朝时期的朝廷货币,它有相当大的存量,是用壹两羊皮、
二两驼毛使用的。
贯一件有两两或三两的大小,形状像银贰的旧货币,一般分三种大小。
5 元朝白银圆
白银圆是元朝时期朝廷铸造的“贯币”,白银圆是由白银做成的,铸有惠宣文案,有穿口,形状像今天的货币,是比较少见的货币。
6 元朝汉券
汉券是元朝时期流通的支票货币,它是由支付中央国库的白银赋
形成的。
它的圆形,有两边有文字“元朝汉券”和“大清国家”,是
相当少见的货币。
元朝的货币使用变迁,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元
朝的流通货币主要有银元、铜元、贯、白银圆和汉券等,使用货币的
变化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历史。
银元的鉴赏与收藏

银元的鉴赏与收藏一、银币(银元)的出现和发展首先,可以肯定地说银元是货币的一种,货币就是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在三千年以前我们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货币进行交易了。
银质货币大约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左右的战国时期,那时的银质货币还不完全具备流通功能,一般只是作为赏赐之用。
到了宋代开始大量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出现了各种计重的银锭、银铤,这种性质的银质货币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清光绪年间我国才开始制作机制银元,使银币真正进入流通领域。
我国流通银币的出现是在清中早期的乾隆时期,有一种西藏制作的用手工打制的银币——“章噶”银币,形制非常接近我们今天的银元,当时是用于边境贸易的。
真正的机制银元是出现在清末的光绪年间,由于国力的衰退,经济的落后,在与西方垄断的东印度公司进行贸易时,我国大量较高纯度的白银不得不流出境外,而换取含银量相对较低的国外的机制银元,我们把它叫做“殖民地银元”。
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贸易,清政府开始购买机器,成立制造局发行自己的机制银元。
我国近代第一枚机制银元是光绪八年吉林将军希元为解决钱荒而奏请清政府制造地方银元,于光绪十年(1884年)制造了“吉林厂平”银元。
这种银元虽然是机制的,但是用手工雕模,钱文不规整,图案比较幼稚,看上去不是很精美,但它却开了我国机制银元制造的先河。
中国大规模正式开始制作机制银元是在广东,光绪十五年(1889年),清政府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成立制造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币发行,之后,各地包括中央都开始成立制造局制作银元发行,一直延续到1948年,大约有900多个品种和版别。
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没有发行银元,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政府才开始发行法定面值的纪念金银币。
二、银币的鉴赏银质货币是根据不同形制和版别而定的,可分为古代银质货币、古代银币、近代银元、现代银元四个大的方面。
1、古代银质货币:包括战国时期的银质货币、汉代的银饼、宋辽金时期的银铤、明清民国时期的银锭等。
战国时期的银质货币有早期的银质空首布,当时只作为分封诸侯时的赏赐之用,目前只在国家博物馆及河南博物馆有馆藏,形制为平肩弧足,民间尚未发现真品。
中国金银发展史

中国金银发展史
1933,宋子文“废两改元”—6亿两白银汇集上海 1934,美国《白银收购法案 》,废金复银 1935,法币改革 ,禁止银元流通 1937,中日八年战争,法币贬值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 1948,蒋介石—金圆券,禁止私人持有黄金、白银
中国金银发展史
1949,国民党战败,将上海国库80吨黄金和120吨白银转移到台湾 (蒋介石)
马克思: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中国人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一直 将其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但传统上中国是一个 黄金贫乏的国家。总量上的匮乏使黄金缺乏成为流 通手段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长期 承担主要货币职能是金属——白银。
因此,中国并没有像众多国家一样实行金本位,而
缺点:往往超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贬值。
明朝
1375年,明朝朱元璋发行“禁银令”,禁止国民使用金银买 卖,只准许使用纸币“大明通行宝钞”。历史上,中国发生 了三次禁银事件,第二次禁银是1935年民国“法币改革”; 第三次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49年(1950-1999)
1492年,西班牙女王赞助哥伦布寻找东方“黄金国度”,10 月12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16世纪中叶,西班牙征 服了墨西哥、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智利。拉丁 美洲300年中,西班牙获得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 16-18世纪,拉丁美洲的白银产量占全球白银产量的80%,其 中30%-60%流入中国
金银进入21世纪,主要事件引导金银史
2001年4月17日,央行宣布取消黄金的计划管理体制,结束了 自1983年以来对金银实行的统购统配政策,对促进黄金生产、 流通和消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开启作用。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黄金交易所(金交所)正式开业,包 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成为金交所的金融类会员, 并率先开展黄金代客和自营交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文首先,大家先来了解一下银元的起源1.16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2.清朝道光、光绪时期3.宣统时期4.辛亥革命后5.国民党政府时期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天聪/ 崇德昭陵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乾隆裕陵仁(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1909年~1911年宣统华龙陵园全国约有2500万人染上了烟瘾,每年的经济损失达85625万两白银在18世纪,中国对鸦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
但由于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被禁止运送鸦片到中国,所以在孟加拉地区生产的鸦片要先在加尔各答出售,再在那里运到中国关天培与英军在穿鼻洋进行海战。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禁止鸦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烟,但公司仍从孟加拉透过贸易商和中介走私鸦片到中国广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达900吨。
鸦片源源不绝的输入中国,使中英贸易形成了庞大的逆差,尽管中国输出茶叶、丝绸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银大量流出的问题。
在1838年,当时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高达1400吨,中国不得不对走私者处以死刑,并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监督禁烟。
禁烟与日后的销烟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最终使中国租借香港岛予英国。
“双柱”有“双球”和“人头像’两种。
1732年开铸前者,1772年开铸后者。
神话中欧非两洲原本相连,后被大力士海格立斯拉开。
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峰被称为海格立斯柱,这就是双柱的来历。
柱上有卷轴缠绕,成S形,S加两坚杠表示“元”也就由此而来。
卷轴上有拉丁文PLVS VLTRA,意为“海外还有天地”。
两柱间有两个球,意为要征服全球。
人像银元有查理三世、四世和费迪南七世3个版别。
1821年墨西哥独立,1825年停铸“双柱”,改铸“鹰洋”。
特征编辑含银903‰。
“双柱”并非西班牙本土铸造,1519至1521年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其后发现大银矿,1732年就地大量铸造“双柱”。
此外,西班牙殖民地智利、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委内瑞拉、秘鲁等,也铸“双柱”。
英国贸易银元:1895年,英国政府利用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的造币厂铸造了新的贸易银元,俗称“站人”。
“站人”银元先后在英国伦敦、印度孟买和加尔各答等两国三地制造,集英文、中文、马来文等三国文字于一体,这在世界铸币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特别是将中国古老的篆字记于外币之上,令人啼笑皆非。
它不仅反映了一段扭曲的历史,而且反映了英国及其英殖民地国家,一个特殊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书法的发展变化。
乾隆宝藏“乾隆宝藏”银币采用印模手工打制而成,直径26毫米,重3.6克,厚度约1毫米,钱身较薄故俗称“薄片”。
正面书“乾隆宝藏”汉字,其字面寓意吉祥,极具帝王气息。
背面为唐古忒文字,意思相同。
两面中央都有一方形框纹,具有典型中国钱文布局和穿孔特征。
方形框纹似穿孔却又未打透,独具匠心的布局设计成为了宝藏币的一大特色。
近廓有双环夹珠圈环绕装饰,按计重单位不同珠圈数量亦不相同,垂直水平铸有年份,顺时针计“五十八年”。
乾隆宝藏五十八年银币主要可分为一钱五分、一钱、五分,同纪年已发现还有少量七分五的形制存世,总共应为四种。
清朝以钱、两为单位,故以6枚一钱五分合纹银一两,以9枚一钱合纹银一两,以12枚七分五合纹银一两,以18枚五分合纹银一两。
藏币以九进制,一则可以留出一钱作铸工费。
再则也是受特殊地域位置、银钱贸易传统习惯的影响。
因为之前往来贸易中,商民之间常用的半托拉尼泊尔贸易银币,约合也是一钱五分。
至乾隆五十九年,清廷仅铸一钱和五分两种宝藏币,使得铸币衡制更趋简化统一,并重归十进位制。
由于宝藏银币象征汉满藏一家,规制明晰,西藏民众都乐于使用,所以迅速成为西藏流通最为广泛的货币之一。
自乾隆五十八年正式铸造,此后乾隆五十九年、六十年、六十一年都按此形制有不同数量铸造,其中以一钱宝藏银币铸造最多使用也最广。
相同年份相同币值中亦可以分出许多明显版别,仅乾隆五十八年一钱银币,就不下十几种版式,非常值得探讨细究。
这里再说说纪年为“六十一年”的乾隆宝藏银币,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正式禅让退居太上皇,嘉庆皇帝继位,此时国号已是嘉庆元年,那又怎会铸造乾隆六十一年宝藏币?泉界众议颇多,其中较多的一种说法是西藏因地处偏远路途艰难,乾隆禅位令到达滞后,已有少量铸造使用。
笔者个人觉得此说疑点较多,乾隆帝虽退居太上皇,实际则依然掌握实权。
何况老皇帝身体还硬朗,新帝登基大事不该是仓促决定的,各省事务应该提前准备。
况且用旧年号属欺君犯上的大罪,岂可轻易懈怠?从已收集的一些资料和现有实物银币来看,都有一定的流通痕迹,笔者揣测或因西藏地广人稀,物资运输等不便,乾隆六十年底曾提前铸造过少量新币,甚至有部分已提前流通,这些都是个人臆断,还有待藏家学者不断研究考证。
无论如何,乾隆宝藏银币诞生的意义重大。
它将多民族文化进行了一次积极的互融,在保留传统制钱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
更为难得的是,它稳定了西藏的金融贸易秩序,加强了汉、满、藏各民族间的往来,抵制了境外货币的冲击。
清代落后的银两制度带来的缺点:◇形状和重量不合用,名称和种类过于复杂,成色高低不齐,平法大小不一,铸造分散,流通极为不便。
◇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
其后,各省纷纷仿效,购制国外机械铸造银、铜元。
包括广东钱局在内,许多造币机均订购自著名的英国伦敦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
英国大工业的介入,使银币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
“光绪元宝”当时共十九个省局铸造。
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
计有:1户部;2北洋;12湖北;7江南;15河南;11湖南;14江西;9山东;8广东;5清江;6浙江;13四川;10福建;17安徽;3吉林;4奉天;18广西;19新疆;20黑龙江。
银币光绪元宝1889年发行,成色为91%。
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钱二分”标识,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还有四字直读体满文。
银币背面外圈顶部“光绪年造”楷体铭文,余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大清帝国银币”字样,内圈铸有正面腾云五爪龙一只,品相稍嫌粗糙,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
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
曾委托汇丰银行代铸,并定出铸币章程,规定它的轻重大小及配合成色。
分为五等:每元重七钱二分,配96%--97%足银;次则三钱六分,减配96%--96%.7成足银;再次则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种,均减配96%--96.4%足银。
这五等即是后来通称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银币。
起初仅在广东、福建、天津等处流通,后来盛行于上海,这是中国自铸近代银元的开始。
此后,各省群起设厂自铸。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后,舆论对自铸银元特别支持,康有为等纷纷上书称颂广东、湖北铸币的成效,痛陈洋钱侵蚀之害,认为自铸可以消除银两解库出入之弊,调剂钱之不足,可收利权,裕国利民。
有些政府官员还认为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救急良策。
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广,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1899年已有十多个省区设厂鼓铸银元。
各省各自为政,管理混乱,银元原来的优点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较大,导致各种银元的市价涨落不定。
各省银元都标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质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畅。
各省滥铸,数量过剩。
清廷企图把银元铸造权收归中央,独占铸币盈利。
光绪二十五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余全部裁撤。
但这个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势力反对。
于是清廷又准许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
1905年又设铸造银钱总厂于天津,铸造金银铜三品货币。
只留北洋、南洋、广东、湖北四局作为分厂。
两元之争:“光绪元宝”洋元出现不久,清朝朝野上下发生了银元以“两”还是以“元”为单位的争论,币制未能统一。
多数造币厂铸造七钱二分银元,少数造币厂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制定“银币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银元为库平壹两后,铸行了部分“库平壹两” “光绪元宝”。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人认为,银两是祖宗成法,过去仿铸洋元,乃一时权宜之计,不可作为定制,并攻击“元单位”是“上损国体,下失民信,内便中饱,外长漏卮”。
竭力主张以两为单位。
以度支部尚书载泽和新官僚盛宣怀为首的元单位派则竭力主张:“不用两钱分厘名目,只须以枚计算,期与他国货币相通。
为金本位之准备,不宜执行旧日成规。
而银钱流转,以商家贸易、民间日用为大宗。
国家税收特其一端,若概用一两币制,揆之国计民生程度未能尽合。
且货币通弊,重则私熔,亦须预防。
”并从分量、成色、币制搭配和市面流通四个方面分析“两单位”不及“元单位”。
他们一方面顶住“上谕”,一方面采用迂回战术,继续大造舆论,主张继续铸行龙洋,并于1907年拟订“铸造新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五条,开始在天津厂试铸重七钱二分的银元。
1908年年底,清政府先后两次把银元单位问题征求全国二十四个督抚的意见。
赞成“两”单位的十二人,“元”单位的九人,两、元并用的三人。
度支部主张设立币制调查局来广泛收集各方意见。
不久慈禧、光绪病故,政局变动,“元”单位趁乱出了头。
盛宣怀为载泽出谋:币制尚待调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无交易之物,可暂时先照早已通用的银元(即龙洋),成色96%--97%分量不变。
他们还拟订统一币制办法,由中央银行统一币制。
在办法中设计的纸币、金币、银币和镍铜币,完全采用西法。
其中银元分五等,一元银币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接着发动上海总商会上书清廷,强烈反对铸一两重银币。
在内外夹攻下,摄政王企图行新政收买人心,令度支部再议币制,载泽就全盘否定了两单位。
因此,在宣统年代,只有七钱二分的“宣统元宝”银元,而没有一两的“宣统元宝”银元。
宣统二年(1910)四月,经清政府币制调查局研究,度支部奏《厘定币制酌拟则例》及《筹拟旧币处理办法》等折,清政府认为切实可行,于四月十六日颁布了一道谕令:“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为‘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圆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铜币为辅币。
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低昂。
著度支部一面责成造币厂迅即按照所拟各项重量、成色、花纹铸造新币,积有成数,次第推行,所有赋税课厘必用制币交纳,放款亦然。
并责成大清银行,会同造币厂,将新旧交换机关筹备完密,一面通行各省,将现铸之大小银铜圆一律停铸……将来新币发行,地方所有生银及从前铸造各项银铜圆,准其暂照市价行用,由部饬币厂银行逐渐收换,并酌定期限停止行用……”①。
民国初年:据悉,1910年12月29日,经辛亥革命后,已光复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