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

合集下载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初中七年级优质课——认识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是我们了解祖国历史的关键所在。

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明成就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分别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以便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农耕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阶段。

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首先,古代中国的农业技术日趋成熟。

农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包括农具的改良、灌溉系统的建设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承。

这些技术的提高使得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

其次,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形态多样化。

在古代中国,除了主要的粮食作物外,还发展了茶叶、蚕桑等产业,丰富了农业经济的内涵。

最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还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农产品的交流和贸易推动了贸易城市的形成,并促使商业经济的崛起。

二、古代中国的文化古代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明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下将通过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之一。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提倡仁爱和礼节的观念。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者爱人”,这一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古代中国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佛教注重解脱人间痛苦,提倡坚持好心忍耐。

佛教的入世主义和出世主义观念,对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文化还表现在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多个方面。

古代中国的音乐包括宫廷乐、民间音乐等,这些音乐形式在传承和发展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古代中国的绘画作品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题,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追求。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寺庙为代表,这些建筑作品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宋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宋代经济知识点总结

宋代经济知识点总结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段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于后世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对宋代经济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农业经济宋代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其中,水稻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成为了宋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宋代出现了许多新的发明,如梳棉机、插秧机、风车等,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改良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增强也为农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商业经济在宋代,商业经济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段时期,商业活动频繁,商品的交换和贸易往来非常广泛。

此外,宋代除了传统的商品交易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商业活动,如票号业、当铺业、以及船运业等。

这些新的商业活动不仅为商品交换和贸易提供了便利,也为商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商机。

总的来说,宋代的商业经济相对较为繁荣,商业活动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手工业经济手工业在宋代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这段时期,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制造业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同时,手工业在贸易和出口方面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国内外的商品交换和贸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此外,宋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手工业品种,如丝绸、陶瓷、玉器等,这些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上受到了较大的欢迎,对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财政经济宋代的财政经济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这段时期,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支出迅速增加,发行纸币和开办票号业等财政手段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同时,宋代的税收制度也得到了改革和完善,对于财政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另外,宋代政府还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为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和现代化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和现代化

5、恢复与发展
时间:1949年到1952年底 概况: 建国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使资本主 义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资本主义 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6、归宿:走向新生
时间:1953年至1956年三大改造 概况: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 赎买政策,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 的和平过渡,民族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从 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5、西方近代化的历程
1、孕育阶段(14.15世纪-18世纪中期) 2、第一次近代化浪潮(18世纪中-19世纪中) 经济工业化: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生产取代了工 场手工业,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政治民主化:美国独立战争,三权分立,民主共和; 法国大革命,民主共和。英、法、美等国步入近代 化 3、第二次近代化浪潮(19世纪70年代以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英法美等国近代化进一步发展; 德意俄日等国也步入近代化行列
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资产 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 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一是甲午战争以后 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 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 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等,民主主义思想广 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 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外商企业
经济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政治 戊戌变法 地主阶级 思想 辛亥革命 师夷长技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
近 代 化
资产阶级

中国经济历程

中国经济历程

中国经济历程
中国经济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快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阶段。

以下是中国经济历程的一些重要节点: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迅速,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出口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促进了与全球经济的融合。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更加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内需增长等,以应对危机。

转型升级: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中国开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制造业向高附加值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

新时代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同时更加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中国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高质量发展。

总之,中国经济历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变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中国经济的飞速崛起,为世界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长期的变迁和转型。

本文将梳理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描绘中国经济的发展轨迹。

一、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经济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处于萌芽状态。

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是社会的主体。

尽管中国古代经济曾有辉煌时期,如唐朝的盛世,宋朝的商业繁荣等,但是相对于欧洲,中国经济始终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二、殖民地时期的中国经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遭受列强的入侵和瓜分,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此时期,西方列强掠夺中国资源,推销商品,使得中国经济逐渐失去自主性。

中国的贸易逐渐被瓜分,甚至被逼迫不平等条约,造成了中国经济的长期萎靡不振。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经济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行计划经济,建立起公有制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国家对资源的垄断和调配,这一模式的初衷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进行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长达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计划生产的局限性,资源的浪费和政策的失误,中国经济发展缓慢,成果有限。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同时也伴随着经济分配的不均。

经济增长的焕发和物资的奢侈性需求下,社会已明显表现出巨大的分配矛盾。

四、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一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起飞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波士顿咨询公司自2017年开始追踪全球会员以来,最近一次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20年达到7.1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美国的经济体。

改革开放下,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到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外资,改革了国有企业,加强了私营部门,加强了对外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参与。

产业结构不断提升,尤其是先进制造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创新等产业提质增效。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位居世界前列。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
• 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②政府安排就 业,保证贫困人口增收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人们 后顾之忧 ④加大金融扶贫力度,以“输血”代替“造血 ”
•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人教版政治·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解析: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 障体系,解决人们后顾之忧是正确的扶贫举措,①③符合 题意;政府安排就业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②;以“输血 ”代替“造血”说法错误,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
人教版政治·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的成就
角度
成就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 经济 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建设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 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 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人教版政治·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问题设计] 任选除教育外的其他两个民生领域,分别指 出它们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的典型表现。
提示:就业的结构性失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均 衡;房价居高不下;农村养老保障相对滞后。
人教版政治·必修1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1.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 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 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 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 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 、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 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 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历史中国经济史

历史中国经济史

诊断补偿 ①本题易错选为 A、B、D。这三项表述均不符 合实际。②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数额快速增长,导致通货 急剧膨胀, 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③克服此类错误一要抓住图表信息,二要紧扣题目要求, 三要对照已学知识取舍选项,把本来都不符合史实的项大 胆淘汰。
答案 C
4.对逆向型选择存有思维“定势” 典题示例(2009· 福建文综)1873~1910 年, 我国农产品出口 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外国资本 D—民族资本 E—官僚资本
上图五条曲线分别反映了我国1840年—1956年五种 经济形式的发展情况。指出ABCDE分别属于哪种经 济成分,体会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和原因。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鸦片战争前 ①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 ②家庭手工业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占据社会经济的 主导地位 2、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表现:①农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的标志) ②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发展,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③城市手工业受沉重打击 ④洋行大量增加 ⑤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里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经营 企业,推销商品的代理人)和买办化的商人出现,贸易中 心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3)影响:一方面带来了灾难;另一方面又为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答案
C
非选择题审题突破 典题示例(2010· 福建文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 GDP)是 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 GDP 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 (公元 400~1998 年)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1)表现:(2)影响:(具有双重性)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3、关于洋务运动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

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

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发展史知识梳理和认识一、知识网络构建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民间手工业的发展构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征。

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中国古代商业也不断走向繁荣。

但是,封建政府推行的“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中国丧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良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2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为挽救危亡,清政府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因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使中国近代化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在外商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最终陷入绝境。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实业救国道路是行不通的。

3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新篇章。

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有过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地方,甚至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悲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正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前进。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衣、食、住、行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贫穷落后的状况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民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正朝着现代化大踏步前进。

二、归纳整合3城市发展的历史。

宋朝是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宋朝以前,从周秦到唐代,政府对市都有严格的控制,实行严格的坊市制(亦称市坊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商业交易受到严格的控制,城市的政治职能大于其经济职能。

唐长安城的东西二市是其发展的顶峰。

宋朝时,与唐代的长安城相比,宋代的汴京打破严格的坊市制,商业活动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官府不再直接监管商业活动。

“草市”、早市、夜市和以四大商业名镇为代表的市镇的出现是其发展的重要表现。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城市生活的变化以及统治者调整城市管理政策等,变化的直接动因来自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及其主要原因。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主要原因是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

(2)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主要原因是列强加大资本输出和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而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3)一战期间出现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的影响、群众性爱国运动的推动和一战的影响。

(4)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得到较快发展,主要原因是国民政府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5)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残酷打击,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军事侵略和吞并及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影响。

(6)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膨胀。

5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的三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建国初至1958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中共十四大召开),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三次(中共十四大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6中国报刊发展史。

三、难点解析1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基本模式(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使用铁犁牛耕,重视水利兴修,生产技术先进。

(3)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制是主要形式,还包括一部分国家所有制和农民所有制(自耕农)。

(4)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

(5)历史地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要特点。

(1)生产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技术不断进步。

(2)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

(3)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民营、家庭)形态并存。

(4)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

(5)长期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

广受欢迎和赞誉。

3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早,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2)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从整体来看,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4)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是一种朝贡贸易,明清时期逐渐由盛转衰。

(5)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4“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目的和评价。

(1)内容: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3)评价:①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促进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商业资本发展和向手工业资本转化,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维护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国内市场的扩大和资本的积累;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平衡发展,导致经济结构过分单一;为扩大耕地面积,人为地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了环境的恶化;从根本上导致中国社会的落后,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经济原因。

5“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实行原因、评价及启示。

(1)含义: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通、贸易的外交政策。

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做出限制。

需要注意的是,“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2)实行原因: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

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和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客观原因。

③是清朝统治者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满清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将国内汉人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合,形成反清力量。

(3)评价:①积极作用:清政府试图通过闭关政策,对内巩固自身的统治,对外进行民族自卫。

这种消极防御手段,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的日益迫近和愈加狂暴,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

②消极作用:它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从而助长了封建统治者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态。

(4)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超越世界其他先进的国家。

6洋务企业的性质与特点。

(1)军事工业。

性质:基本上是封建性质的近代化企业。

特点:由政府出资兴办;产品用于武装军队;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制度。

(2)民用工业。

性质: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特点:采取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绝大部分产品销售于市场,以获利为目的;管理方式也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发展短暂。

虽然经历过几次发展高潮,但每次时间都非常短暂。

(2)发展不均衡。

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轻工业投资少、收效快,能迅速获利;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发展重工业。

(3)中国的社会性质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工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发展始终受制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

中国的社会性质不改变,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就难以得到正常发展。

8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1)失误的原因: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易出现盲目服从。

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

③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④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尖锐对峙,促使党的领导人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

(2)教训: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④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⑤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从所有制来说,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2)从经营管理方式来说,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3)从分配制度来说,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从影响来说,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0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在坚持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关系。

(2)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3)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

11中国近现代社会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2)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3)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4)有利于封建因素的瓦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5)中国的民族特色基本被保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