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饮食文化
除夕吃饺子的文化寓意是什么

1、除夕吃饺子寓有进宝之意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
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
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
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
各地饺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江南的水煎饺,玉润玲珑,馅鲜味美。
2、不同地方饺子馅料不同过年可以食用的东西还是比较多的,过年一般都吃第一餐吃饺子因为饺子象征着团圆招财进宝的意思,有的北方人在饺子里放糖,还有放一些硬币,谁吃到了就是财运亨通,重庆人一般就是吃一些,传统主菜扣肉等特色的主菜的,湖南人一般就是吃年糕,象征真的一年比一年好的寓意,湖北人一般就是喝鸡汤阿然后主要是象征着清泰平安阿,所以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样啊过年时候吃的东西也是不一样。
3、做饺子注意盐要少而油多了,口味就有点腻了得,多加盐或酱油口味是好了,可吃进去的盐自然而然也就多了;吃盐多了,血压就会升高。
所以,油适量,盐要少。
油点到为止。
而在许多人调饺子馅时候得,而觉得只放肉香味不够得,是要还要另外加好多油得。
而口味要讲究得,而健康也要注意得,我们吃得油已经过量了,会影响健康了,而且所以应该点到为止。
饺子的做法有哪些主料:饺子粉250g、白菜350g。
辅料:油30ml、盐4g、胡萝卜60g、干木耳15g、粉丝35g、花椒30粒、蚝油10g、白胡椒粉适量、包饺子调料适量、葱8g、姜8g步骤:250g饺子粉,加了125g清水,和成面团,盖上盖子饧一个小时。
如果你觉得硬的话,你可根据自已的习惯添加水的量。
面团饧着的时候,准备馅料,木耳、粉丝分别泡发,白菜、胡萝卜洗净。
胡萝卜擦成丝。
白菜切成碎末。
撒适量的盐。
为除去菜中的`水份。
泡发好的木耳粉丝切碎。
锅中倒入油,爆香花椒。
捞出花椒,油热的时候就倒入胡萝卜丝中,再加入姜末拌匀。
吃文化

早餐到底有什么用 7:00-8:00早餐的科学搭配: 营养专家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 天吃一顿好的早餐,可使人长寿。早餐要吃好,是 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为 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 耗完,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 作、劳动和学习的需要。早餐在设计上选择易消化、 吸收,纤维质高的食物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 上占最高,如此将成为一天精力的主要来源
3.各地烹饪方法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如山东菜,北 京菜擅长爆、炒、烤、熘等;江苏菜擅长蒸、 炖、焖、煨等;四川菜擅长烤、煸炒等;广 东菜擅长烤、焗、炒、炸等;
4.中国的烹饪技艺历史悠久
经历代名厨传承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菜系:除影响较大的川菜(四川)、鲁菜 (山东)、淮扬菜(江苏)、粤菜(广东) 四大菜系之外,还有浙菜(浙江)、闽菜 (福建)、徽菜(徽州)、湘菜(湖南)、 本帮菜(上海)等地方菜系,代表了各地色、 香、味、形俱佳的传统特色烹饪技艺
•
•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日。端五节是我国民间的一大节日。五月初五叫端 午,这个说法很早就开始了。“端“者,初亦,由于传说战国时代伟 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死于这一天, 后来端午节的纪念活动多与屈原联系 在一起。其意义变得比较重要。 节是饮食习俗:吃棕子、饮雄黄酒。
• •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按照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居秋季之中,而八 月的三十天中, 十五又居一月之中,故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自 古以来,人们就有中秋赏月的活动。开始为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所爱 好,后淅成为民间的传统风习。据传吃月饼的风俗始于唐代的甜饼, 后才形成了专门的中秋节日的糕点。其形为圆富有家家团圆、欢乐之 意。节日饮食习俗:月饼、桂花糖艿头
中国春节饮食文化

坐在炉过桌旁 ,剥橘子,吃花生 ,叫做 “ 守 岁”。
最 后 儿童 向长 辈 辞 岁 ,长 辈 给 儿 童 发 “ 岁钱 。有 些 地 方 作长 辈 的在 除 夕深 夜 把 橘 子 、荔 枝等 果 品置
于孩 子 床头 枕 畔 ,名 为 “ 压 岁果 ” ,好 让小 孩 年 初
一
早晨 醒时 ,获 得新春 的欢 乐 。
的人吃饺子 ,要在汤里放些香菜 、葱花 、虾皮 、韭
菜等 小料 。
大 约 到 了 唐 代 ,饺 子 已经 变 得 和 现 在 的 饺 子
一
模 一子 里 单 独 吃 。宋
代称饺 子为 “ 角 儿 ” ,它 是 后 世 “ 饺 子 ” 一 词 的
晚是 为 了纪 念 盘 占氏 开天 辟 地 ,
结束 r 混沌 状 态 , 二是取 其 与 “ 浑 囤” 的谐 音 ,意 为 “ 粮 食 满 囤 ” 。 另外 ,民 间还 流 传 吃 饺 子 的 民俗 殳娲 造 人 有 关 。 女 娲 抟 土 造 人 时 , 由于 天 寒 地 冻 ,黄 土人 的 耳朵 很 容 易 冻掉 ,为 了使 耳朵能 固定 不掉 ,女 娲 在 人 的耳 朵 上 扎 一 个 l l , i l  ̄ ,用 细 线把 耳 朵拴 住 ,线 的 另一 端 放 在 黄 土 人 的嘴 里咬 着 ,这 样 才 算把 耳 朵 做 好 。老 百 姓 为 了纪 念女 娲 的 功 绩 ,就 包 起 饺 子 来 ,用 面 捏 成 人 耳 朵 的 形 状 , 内 包 有 馅 ( 线 ),用嘴 咬吃 。 饺 子 成 为 春 节 不 町缺 少 的 : 节 日食 品 ,究 其 原
交子 ( 饺 子 )” 。北 方 人除 夕包 饺 子 ,讲究 皮 薄 、 馅 足 ,捏 得 紧 ,包 时 不 许捏 破 ,下 锅 不 许 煮烂 。 如 果 不 小 心把 饺 子弄 破 ,也 只能 说 “ 挣 了 ” ,忌 讳 说
除夕年夜饭菜谱

除夕年夜饭菜谱【除夕年夜饭菜谱】年夜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餐,它象征着全家人团聚和美好的祝福。
除夕年夜饭一般会准备多种丰盛的菜肴,以示吉祥和丰收。
在这里,我为大家提供几道传统的除夕年夜饭菜谱,希望能为您的团聚之夜增添一份美味。
【一、鱼生】鱼生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因为鱼音“余”,与“鱼余”谐音“年余”,寓意着年年有余。
鱼生的制作方法千变万化,以下是一种简单的做法:原料:- 鲜鱼片:500克- 芒果:1个- 萝卜:半个- 黄瓜:半个- 青红椒:适量- 葱姜蒜:适量- 香菜:适量- 柠檬:1个步骤:1. 将鲜鱼片切成薄片,用开水焯水一下捞出沥干备用。
2. 将芒果、萝卜、黄瓜切成丝,青红椒切末备用。
3. 葱姜蒜切末,香菜洗净切段备用。
4. 将鱼片码放在盘中,摆放芒果丝、萝卜丝、黄瓜丝、青红椒末、葱姜蒜末、香菜段。
5. 柠檬挤汁,淋在盘中。
撒上花生碎即可。
【二、蒜香排骨】蒜香排骨是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年夜饭菜肴,它有着浓郁的香味和口感鲜嫩。
原料:- 排骨:500克- 大蒜:适量- 生姜:适量- 料酒:适量- 白胡椒粉:适量- 生抽:适量- 白糖:适量步骤:1. 将排骨放入锅中焯水至断生,捞出沥水备用。
2. 大蒜捣成蒜蓉,生姜切成末备用。
3. 锅中放入适量的食用油,加入蒜蓉、姜末炒香。
4. 放入排骨煸炒均匀,加入料酒翻炒均匀。
5. 把炒好的排骨放入蒸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加入白胡椒粉、生抽、盐、白糖搅拌均匀。
6. 开始蒸煮,大火蒸制15-20分钟,至肉质熟烂即可起锅。
【三、寿面】寿面意味着长寿和幸福,是中国传统年夜饭不可或缺的菜肴。
原料:- 面粉:500克- 水:适量- 盐:适量- 熟猪油:适量- 葱花:适量步骤:1. 面粉加入适量的水,用手揉成光滑的面团,饧面15分钟。
2. 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切成细条状备用。
3. 锅中加入足够的水,放入少量盐和几滴熟猪油,煮沸。
4. 将切好的面条下锅煮熟,煮至变熟即可。
汉族除夕风俗

汉族除夕风俗
汉族的除夕风俗如下:
1.除旧布新:家家户户会进行大扫除,扫除屋内屋外的灰尘和垃圾,寓意着辞
旧迎新,迎接新年的到来。
2.祭祖敬神:家家户户会在除夕晚上摆上供品,向祖先表示敬意,并烧纸钱、
焚香、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幸福。
3.吃年夜饭:除夕晚上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团圆
饭,也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
家人团聚在一起,共享美食,也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4.守岁:除夕夜,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守岁,等待新年的到来。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会聊天、看春晚、玩游戏等,一直守到新年的钟声敲响。
5.燃放烟花爆竹:在除夕之夜,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的到来。
烟花
爆竹的声音很大,可以驱赶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6.压岁钱:除夕夜,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祝福晚辈平安健康、顺利幸
福。
7.贴春联和门神:在除夕之前,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春联和门神,以示祝福和
祈福。
春联的内容一般是对仗工整的对联,表达对家庭的美好祝愿;门神则是为了驱邪避鬼,保家平安。
以上是汉族的除夕风俗,这些传统习俗已经传承了数千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夕的历史背景和年夜饭传统

除夕的历史背景和年夜饭传统除夕,又称大年晚,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前一天,也是中国农历中最后一天。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节日,也被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所庆祝。
除夕夜是中国人团聚的时刻,是一年中最重要、最热闹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中国人会举行盛大的家庭聚会,并共享丰盛的年夜饭。
那么,除夕的历史背景和年夜饭传统是怎样产生的呢?历史背景除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古代农耕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农作息紧密相关。
农历是根据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来制定的,而除夕则标志着一个农历年度的结束。
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已经有人们过除夕夜的记录。
在农历的最后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扫尘、贴春联、烧香祭祖等,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由于传统的中国家庭观念十分重视亲情和团聚,除夕成为了人们团聚的时刻,家人们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一起度过这个特殊的日子。
年夜饭传统在除夕夜的家庭聚会中,年夜饭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年夜饭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家人团聚、团结和幸福。
年夜饭通常会在除夕夜的晚上举行,整个家庭会一起准备食材并合力做菜。
家人们会根据各地的传统习俗和个人口味,准备出丰盛的菜肴。
在年夜饭菜单中,有一些在传统习俗中特别受欢迎的菜肴。
例如,鱼是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因为它的发音与“余(余下)”谐音,寓意着将来年有余。
另外,人们还会吃饺子,因为饺子形状酷似古代的银元宝,象征着财富和好运。
除此之外,年夜饭还会包括其他多种菜肴,如炖肉、烧鸡、炒虾仁、蔬菜炒等,以保证整个家庭都能得到丰盛的食物。
年夜饭的准备工作一般会提前几天开始。
对于许多中国家庭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厨艺和对家人的关爱。
家人们会亲自选购食材,勤快的主妇们会提前准备好各种腌制和扎制食品、糕点和甜点等,以备除夕家庭聚会时享用。
年夜饭的准备过程也是家人们相互合作和互动的时刻,大家围绕着厨房忙碌,共同分享快乐和团圆。
总结除夕的历史背景和年夜饭传统紧密相连,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
舌尖上的年味——最全的春节美食及各地习俗大全

春节,全国各地都沉浸在欢庆的时刻,美食自然不可或缺。
今天悠游家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全国各地春节美食及各地习俗。
春节全家团圆聚餐舌尖年味:春节美食篇巍巍中华,幅员辽阔。
各个地域因地理、文化环境不同也形成了自己富有特色且丰富的饮食习俗。
美食是中国人过年的重头戏,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和祝福。
来看看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通过美食来庆祝佳节的。
肉皮冻北京作为首都,北京的节日气氛来得更为热烈,烤鸭、红烧鱼……都是餐桌上的“熟客”。
其实,与这些“大菜”相比,一些点心反而更是人们的心头好。
老北京人家里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做成的凉菜,此外还有“芥末墩儿”,也是一种凉菜,用来佐酒和开胃。
清蒸鳗鱼上海“鳗影高悬,鲞味四溢”,是上海人春节最有味道的写真,清蒸鳗鱼卷逐渐成为上海人过年餐桌上根深蒂固的一道美食。
发财就手广东“发财就手”在广东年夜饭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它实际上指的是发菜蚝豉炖猪手,而今发菜并不提倡吃,生菜的利用则更多一些。
发菜或生菜,粤语中都有“发财”“生财”之意。
而“蚝豉”,有“好事”的谐音;“猪手”则意指“就手”,即得心应手。
年豆包东北“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包的年饽饽。
粘豆包是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用黄米面和小豆馅自制而成。
粘豆包最早是供祖先用的祭品,也是出门打猎时的食物。
这要全家人一起在年前包完,并在过年一起吃,预示着全家幸福、美满、和谐。
香肠四 川和腊肉一样,是四川人团年饭上不可缺少的美食,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灌几斤香肠,一眼望去,每家的窗台阳台上挂着一条条整整齐齐、红白相间、泛着诱人油光的香肠。
对四川人来说,没得香肠,就没得年味!廿九,蒸馒头江苏“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在除夕之前的这两天,按照传统习俗每家每户一定要蒸上几锅面食,发面和蒸馒头的习俗就取来年发大财、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湘辣肘子湖 南红烧水鱼和湘辣肘子是春节必点之菜,这两道菜分别寓意“纵横天下”、“家肥屋润”。
春节的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

春节的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提起春节的过法,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想到年夜饭吃饺子、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大拜年等习俗。
那么春节传统饮食习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春节的一些传统饮食习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春节传统饮食习俗1、吃年糕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
”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
明、清时,是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食,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种,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汤煮诸法。
2、吃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
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按照我国古代记时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
“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
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
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3、元宵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
元宵在宋代时就很流行,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通常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原料为馅,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
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团圆圆、生活美满之意。
4、屠苏酒据说是我国汉末名医华佗创制。
由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苃等中药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
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将其流传开来。
屠苏,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
饮屠苏酒也是过年的一种风俗。
据说于正月初一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
5、元宝汤即馄饨,因其形似元宝,故称“元宝汤”。
吃馄饨寓意招财进宝,象征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
一般或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或以羊肉、白菜为馅。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中午要喝元宝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夕饮食文化【篇一:春节饮食礼仪】春节期间的饮食丰富多彩,但是礼仪也颇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各自的饮食特点,礼仪也很多,值得学习。
春节,一般是指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时间。
从古至今,春节都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节日。
在此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贺,增添友好感情,有的则要看望亲戚朋友,赠送礼品和年货,有的则要相互请客吃饭,名为“年节酒”。
春节的前也是除夕,古称“岁除”或“逐除”。
除夕的饮食习俗,北方和南方不尽相同。
北方人以饺子为美味,有水饺、蒸饺等,在出席子时食用,取“更岁交子”的意思。
为讨吉利,有的饺子中放些糖块,意味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饺子里放一枚“制钱”,吃到有制钱的饺子,一位着财运亨通。
在南方,人们以年糕、元宵、松糕、粽子以及鱼、肉、菜为美味。
除夕多吃年糕和元宵。
元宵也叫“团子”、“圆子”即汤圆,取“全家团圆”之意。
年糕多用糯米做成,取生产和生活“年年高”之意。
吃年夜饭之前,旧时一般还先要祭祖,将食物分出少许,献给祖先,以示纪念。
午夜钟声一响,辞岁礼开始,全家向祖先灵位行礼致敬,子女依长幼序向长辈行礼辞岁。
小辈可从长辈那里收到“压岁钱”即“押崇钱”,寓意镇压“邪崇”。
正月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祝福。
早餐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等,几乎全国各地都要吃年糕,“黏”字与“年”字谐音,而“年”字本来是谷物成熟的意思,吃黏糕寓意一年收成更比一年好,一年更比一年高。
现在已通称年糕了。
吃罢早饭,人们穿上新装,到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家去拜年,预祝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每家都会以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招待客人。
这一天,人们吃的大多是节前准备好的食物,即取其“有余”之意。
北方大多吃馒头,南方还是以米为主。
初了以上礼仪习俗外,各地、各民族还以自己地区独特的风味食品庆祝春节,增加了春节的热烈气氛。
台湾人欢度春节要吃新鲜西瓜,以庆贺新年新岁。
全家人围炉聚餐,品尝水酒和菜肴。
菜肴大多去名吉利,如萝卜叫“菜头”,寓意为“彩头”;“鸡”是闽南语“家”的谐音,隐寓为“食鸡起家”;还有一种茎与叶子较长的“长年菜”,表示长生不老等。
四川西部一带,正月初一,按习俗每家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吃长寿面”。
相传汉东方溯云,彭祖寿长,活到八百,因是脸长之故。
“脸”亦称“面”,“脸长”可称“面长”,因此吃长条面寓意人长寿。
民间走访亲友,还多以挂面为馈赠礼物。
浙江西部地区,每年正月初一,各家都准备丰盛的茶点,如花省、核桃、瓜子、炒米糖、冰米糖等,一次邀请亲友或邻里到家饮茶,以增进友谊,加强团结,称之为“请大年”。
侗族,大年初一必吃鱼,或煎、或炸、或烧、或炖,制成不同风味的菜肴,配上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
春节吃鱼,预示新的一年吉庆有鱼(余),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达翰尔族的男女青年,在大年初一早上梳洗打扮完毕,先向长辈行礼、请安、敬酒,然后逐户拜年。
而每家兜备有年高,拜年的人一进门就抢着吃糕,取其“年年高”之意。
云南地区的壮族妇女,在初一清晨,身着新衣、鞋、到河渠挑水回家,手里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模仿着六畜叫声,寓意来年“六畜兴旺”。
到家后将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让全家和客人品尝,象征吉祥,相信喝了会使人聪明伶俐。
云南鹤庆地区的白族人,在节日里有去野外汲河水的习惯,称“汲春水”。
初一那天全天吃米糕,称“吃熟年”。
海南岛的黎族,除夕早上,男人宰猪、鸡,妇女蒸年糕、煮年饭(或包粽子),下午封存压年米,傍晚摆设祭品,祀拜祖宗,祭毕吃年饭、喝年酒。
新年初一闭门守家。
早上给牛栏、猪圈、鸡窝等处送年糕。
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人,在初一这天吃素拜祖坟。
节日期间各家还用大米猪肉喂狗,因为传说五谷是狗带来的。
贵州中西部和南部地区的仡佬族人,春节时要酿酒、杀猪、宰鸡、做豆腐和糍粑等,并用几升糯米或糯苞谷作一大糍粑供奉祖先,并在三天之内不许动,以纪念祖先当初开荒辟草的艰辛。
多姿多彩的春节饮食文化活动,不仅改善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增进了友谊,也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篇二: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民俗与饮食文化一、春节春节是农历的岁首, 我国自夏朝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将春节称为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诗人萧子云《介雅》诗:“ 四气新元旦, 万寿初今朝。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正月》条说: “ 正月朔日, 谓之元旦, 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 此为之首。
”元旦在古代有不同的称呼: 汉代又称“元正”, 晋代又称“元辰”, 北齐时又称“元春”, 唐代又称“元朔”。
我国历史上元旦在哪一天也不尽统一。
夏代在正月初一, 商代在十二月初一, 周代在十一月初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
汉武帝时又恢复到夏历, 以正月初一为元旦, 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民国元年决定采用公历, 遂将农历元旦改为春节, 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
过年原先在“腊日”,即腊八,后改为阴历年首日,即春节。
民间风俗把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称为“过小年”, 是过“大年”的预演。
祭灶在先秦时是重要的祭礼“ 五祭” 之一。
1、除夕贴对联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重头戏。
鱼、饺子、汤圆、年糕除夕拜年, 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苏东坡《守岁》诗写道:“ 明年岂无年? 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 少年尤可夸。
”清代诗人赵翼在85 岁高龄时曾作《除夕》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
老夫冒冷披衣起,要听雄鸡第一声。
”2 . 正月初一拜年“年”的正式称谓在周朝,正式将“年”字定为岁首在汉朝。
正月的头一天俗称“三元” ,又称“三朝”、“元朔” 。
又有“上日”、“三朔”、“三始” 等别称。
初一早上开门大吉, 先放“开门炮仗”,爆竹之后, 碎红满地, 称为“满堂红”。
正月开始占岁。
汉代东方朔的《岁占》称岁后八日: 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日, 三日为猪日, 四日为羊日, 五日为牛日, 六日为马日, 七日为人日, 八日为谷日。
俗传初一为扫帚生日, 这一天不能动扫帚, 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而把“ 扫帚星” 引来, 招致霉运。
在院落里撒芝麻杆儿,要刺“扫帚星婆娘”的脚。
3 . 正月初二大年初二, 嫁出去的女儿带着夫婿与孩子回娘家。
叫做“归宁”拜年时先去舅舅、岳父家。
4 . 正月初三正月初三, 有些地方俗称“ 赤狗日”, 这一天不出门, 不宴客。
初三又叫“ 小年朝”, 应该祭祀祖先和诸神, 但不能扫地、起火、打水。
初三日, 有的商店开始营业, 俗称“ 初三开店门”。
初三是俗传“ 老鼠娶亲” 的日子。
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以免骚乱了鼠辈(也有人说入夜提早熄灯是为了让老鼠看不见,无法娶亲,以减少其繁殖的速度),并在屋角洒落一些米粒、糕饼,供老鼠食用,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忙了好几天了,找个理由休息一下。
从星宿的运转来看,正月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5 . 正月初四大年初四有“接神” 的习俗。
家家户户准备牲礼、四果、生仁、炸枣等迎接, 烧金纸、神马。
此外, 初四不动刀、剪。
否则,视为对神的不敬。
6 . 正月初五初五也叫“破五”,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
初五要吃饺子、放鞭炮、赶庙会, 全家庆贺。
关于财神, 民间有很多传说: 主管财源的神明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民间信仰。
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
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官职上加封神明。
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供奉的一种主管财富的神明。
佛教里也有财神:北方多闻天王和善财童子。
宋朝蔡京: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拥护者和得力干将。
赵公明: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拜。
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
7 . 正月初六正月初六是“送穷”,这是我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神。
“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
”(《图经》)唐诗人姚合《晦日送穷三首》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
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8 . 正月初七正月初七也称“人日”、“ 人胜节”、“ 七元”。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
”正月初七如果天气晴朗, 则是吉祥, 代表那一年出入顺利, 人口平安,风调雨顺。
正月初七这一天要吃七样蔬菜合煮的菜肴, 其中必有寓意勤劳、聪明的芹菜、葱、蒜。
据说汉代已有人日习俗,至魏晋后更开始被重视。
古人会在人日当天戴上“人胜”(一种头饰,以示吉祥),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
唐代后,皇帝会赐彩缕、人胜及登高大宴群臣。
9 . 正月十五正月十五是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
吃元宵, 挂彩灯, 放焰火, 观灯游玩。
元宵节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汉朝。
古时候人们称元宵节为灯节、上元、灯夕或灯期。
因为是上元之夜, 又称为元夜或元宵。
元宵节在唐代成为万民同庆的灯节。
宋朝时, 灯期由三日延长到五日, 到明代更延长到十日。
四、清明节旧俗以清明的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 为寒食节。
我国各地在这一天都有扫墓、踏青、插柳、寒食等风俗。
汉代定为“ 禁烟节”。
唐代诗人韩翃(音hong,字君平,天宝13年进士,大历十才子之一)《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每年公历4 月5 日前后, 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清明节。
它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
这时候, 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 万物欣欣向荣, 使人感到格外清新明洁, 因而称为清明。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距很近, 许多地区的人们往往合二为一, 以清明节来融合两个节日的内容。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介子推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迫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