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是《理想》作者流沙河(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而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的欢笑,欢笑里的酸辛。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

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有理想者就是一个“大写的人”。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

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的仙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

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堂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堂笔记课堂主题:《散步》一、导入(约5分钟)1.教师出示一幅描绘自然风景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

2.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过散步的经历,询问他们在散步中感受到了什么。

二、朗读与理解(约15分钟)1.教师要求学生跟随录音或朗读课文《散步》。

2.学生互相交流理解课文,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散步场景,包括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分析与探究(约2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通过什么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为什么课文中的人物喜欢散步?-课文中的人与自然之间有哪些互动和联系?2.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并展示他们的观点和答案。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四、感悟与思考(约15分钟)1.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于自然的感悟和体会。

2.学生回答问题:“你觉得散步对你的身心健康有什么好处?你喜欢散步吗?”3.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写下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感悟和对散步的看法。

五、总结与延伸(约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感悟。

2.提醒学生珍惜与大自然的亲近时光,并鼓励他们多参与户外活动。

3.延伸学习: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记录下来,可以进行一次户外写作活动。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1.完成课后习题或练习册上与《散步》相关的练习。

2.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的一次散步经历,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悟。

通过本堂《散步》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大自然的美丽和与之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他们也能够体验到散步对身心健康的好处,并培养对自然环境的关爱和珍惜之情。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任务,学生能够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并加深对于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PPT课件(共42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PPT课件(共42张PPT)

),
终不愿意。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反复推敲,我们终于找到了消除双方分.歧.的一套方 案。
B.这篇论文不但言之成理,而且言之有序,令人信.服.。 C.这次的活动顾全大局,使大家各.得.其.所.,仅有一小部分 人不是很满意。
D.长大了我才明白,母亲的絮.絮.叨.叨.是对我最深沉的爱。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自序》
(1)请从上述两则材料中,各提取一个关于汉字书写的关键信 息。
①源远流长(传承民族文化) ②蕴含着为人处世的规矩
(2)材料二中说汉字书写“像一种修行”,请结合自己的知识 积累,说一说你在书写“和(忠、信)”字时,所想到的中华 经典故事及其影响。 示例一:和——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谱就了一曲中华 文化的和谐之歌。示例二:忠——岳飞精忠报国,成为中华 民族忠义精神的化身。示例三:信——曾子守信杀猪,他诚 实守信的人生态度令后人敬仰。
1.面对散步中的分歧,“我”做出了怎样的决定?从 “我”的决定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决定委屈儿子,不走小路,走大路。可看出“我”对 母亲的孝顺和尊重,以及对家庭富有责任感。
2.任选一句做批注。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 有意思…… 我选( )句,批注:
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
课前 自学
一、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人物
地点
总起:交代散步的

散步→分述散 田步 野原 春因 色及散步乐趣
分歧
产生
及解决办法
尊老爱幼
2.作者写“散步”一事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为了表达关于家庭伦理的理想,反映作为承前启后一代应有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第6课《散步》-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

第6课《散步》-七年级语文上册优质课件

《初春的田野》等题目﹔
②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 (“和谐”“孝
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对于本文的主旨,可以有哪些理解?
可以有以下不同的看法:
感 ①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②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弘扬了中华民族尊 老敬老的美德。
主 ③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特殊身份和担当。
大家在与家人相处时,更加关心理解父母, 爱 尊敬爱护老人;在家庭事务产生意见分歧时,
的 要多多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唯我独 成 尊。 长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
人类的文化之举”
——英国哲学家培根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明]《增广贤文》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自古

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孝
这是(
一家人 )的一家人?
初春的田野,万物都生 机勃勃。一家 祖孙三代, 背着、扶着、笑着,慢慢 地、稳稳地走在这春光里。
这画面令人怦然心动! 人到中年,母慈、妻贤、 孩乐,家庭和睦温馨,应 该就是最大的人生快乐与 追求了吧。
任务三
品读语言魅力
思考: ①赏析对称句和回环句。 ②品味环境描写的妙处。 ③理解大词小用、以小 见大的意蕴。
例 是亲疼孙子变了注意,说走小路。于是我们便向着这条小路(尽
头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走去了。到了难走的一处,我的蹲下
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们
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
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在初春的田野上, 两对母子 ,两种生命, 产生了一个分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6课《散步》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

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教案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笔记第六课:《乡愁》《乡愁》是一首由余光中所写的诗歌,描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乡愁之情。

整首诗以诗人在异乡的思念为线索,以诗人对故乡的描绘和乡愁的表达为主线,以旅途中的感受和遥远的故乡的对比为支线,通过细腻而深沉的语言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思乡情感。

首先,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自己在异地的感受。

他以“陌生的车站”和“黑暗的石头”为代表,形象地表达了他在他乡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这样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同时,诗人还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外出时的各种感觉,如“舌尖上有一片乡愁”,“阳光照在路上”等。

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使诗人的感受更加真实,也增加了整首诗的艺术感。

其次,诗人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乡愁之情。

他以“老屋”、“故乡的井”、“童年的小路和小河”等元素,勾勒出了故乡的面貌。

诗人在描绘中充满了浓郁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而且,通过描写故乡的景物和细节,诗人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年少时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光的怀念。

正是这种思念和怀念,构成了乡愁。

最后,诗人通过旅途中的感受和遥远的故乡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纷繁复杂的情感。

他以“盼望”、“乡音”、“乡愁”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同时,诗人还以“疲倦的旅人”和“乡愁着我向前走”等比喻手法,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这样的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也传递了他在异地漂泊的痛苦和无奈之情。

总的来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

它以诗人在异乡的思念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故乡的思念的表达,以及对旅途中的感受和遥远的故乡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深深的乡愁之情。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异地漂泊时更能理解家的温暖和重要性。

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不忘初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这是一篇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散步》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6. 散步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能力目标学习“以小(故事、细节、情节)见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

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散步的时间:初春(2)散步的地点:南方的田野上(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4)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5)散步的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2.理清全文思路,填空: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走小路。

3.从这篇文章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互敬互爱、其乐融融【教学备注】‖学法指导‖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一篇记叙文中,六要素不一定全部出现。

如果某一项是大家都了解的,不写不会影响到表达效果,也可以省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课《我的老师》
作者:魏巍
肥城市边院镇初级中学王建明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详略得当的写法.
2.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老师美好心灵写法.
3.体会真挚的师生感情.
导入新课:听歌曲《我爱老师的目光》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1、师引导学生读课下注解(1)了解作者: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

《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

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

“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

2、拼音、汉字互注
1.kē()头 2. tuì()色
3.yú()钱4.黑痣()
5. 焚香()6.军阀()
7.卜( ) 问8. 时辰( ) 教师方法指导,温馨提示:个人快速朗读,自主或合作完成。

再读课文,重点探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回答一下问题:1.本文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2.全文记叙了蔡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哪几件
详写,哪几件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这几件事情的次序能不能打乱?
教师方法指导:小组合作朗读,讨论解决问题。

3、学生借助图画,讨论明确课文所选事件及详略。

略写:①老师假装发怒;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
⑤我看老师写字;
详写:⑥老师排除我纠纷;
⑦我梦里寻师
这样安排特点: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有主有从,详略得当,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突出了老师对我们的爱、我们对蔡老师的依恋。

所以事件顺序不能换。

师问:这七件事是如何贯串起来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记叙的七件事,始终贯穿着“爱”-------老师爱学生,学生依恋老师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师引导分析:联系课文内容,你觉得蔡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你觉得“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谈论回答: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年轻美丽、善良亲切、多才
多艺、平易近人、热爱生活、热爱学生。

“我”是一个调皮机灵、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好孩子。

拓展延伸:赞美老师
听歌曲《献给老师的歌》思考完成:回忆你6年多的学习生活,有没有使你特别难忘的老师,调动你的感情,用你最真挚且优美的语言,赞美你的老师……
课堂达标检测:
1、选词填空。

(1)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______(挡、击、迎、阻),教鞭轻轻地________(砸、打、敲、抽)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________(声音、声调、音调、调子)教我们读诗。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________(声调、音调、调子、声音)。

(3)今天想来,她对我的________(接触、接受、接近、接收)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________(作用、影响、启发、帮助)! (4)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________(珍宝、珍藏、珍贵、珍奇)之一。

一个孩子的________ (纯净、纯洁、纯真、纯粹)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2、下列对文章各句的理解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抒发了“我”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B.“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句中“接近”和“爱好”的位置可互换,换后也能很好地抒发“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C.“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我”对老师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D.“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我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3、下列对各句修辞手法的使用判断有误的一项()
A.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对偶)
B.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比喻) C.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排比) D.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比喻)
师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爱就像一股涓涓溪流流淌在我们身边。

请你用手中的笔用诗的形式改写文章的一小节或自己创作一首小诗赞颂老师。

示例:轻扬的教鞭
幻成知识的海洋
不经意间
滑落在石板上
激荡起一串晶莹的笑声
灿烂了孩子们的目光
板书设计:《我的老师》
作者:魏巍
山高水长
师恩难忘
呕心沥血
桃李芬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