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10课 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二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精】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及习俗,理解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观。
2.了解当地的传统风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了解和掌握在传统节日中的礼仪规范及行为习惯。
教材分析节日和风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学习节日和风俗文化,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以问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回忆和分享自己家庭中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文化。
2.展示当地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文化,引导学生以多角度、多选项的形式,探究关于文化的知识。
正文环节3.利用图片展示的方式,深入理解和讲解节日和风俗的历史和由来,和传统节日的中国文化价值,比如说中秋节。
4.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让学生了解当地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及其习俗,比如今人们批评丰富的食物和绕路烟花来庆祝新年的论点。
5.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习俗与规矩,如:新年的辞旧迎新、守岁等活动。
结束环节6.总结当地的传统文化风俗,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并倡导大家积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7.以问答的方式检测学生在本次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嘉奖。
教学资料1.教材及多媒体展示。
2.实物或图片展示。
3.角色扮演活动的相关道具。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2.通过小测验或考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次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进行个别面谈,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习,学生从各个方面了解和体验到传统节日和风俗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年龄较小的阶段就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有文化的人。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当地的风俗》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当地的风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同时,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于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着浓厚的兴趣。
然而,学生对于一些专业的术语和概念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理解,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的理解和掌握。
2.学生对于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的了解和掌握。
3.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实践体验法: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当地的风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相关资料的准备。
2.教学设备的准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活动材料的准备,如图片、视频等。
4.课前对于学生的了解和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当地风俗的了解程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风俗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通过展示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含义、种类和特点,以及风俗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道德与法治《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四年级下册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十二生肖"也是我们熟悉的风俗之一。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四单元第10 课《我们当地的风俗》中的"风俗就在我身边"。
(板书课题:风俗就在我身边)2.介绍"十二生肖"的风俗。
(1)师∶生肖也称属相,是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的一些民族用来代表年份和人出生的年号,使用我们常见的动物名称标识,相对应的年也被称为"生肖年"。
生肖的周期为十二年。
每个人在其出生年都有一种动物作为生肖。
中国的"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2)学生齐读关于"十二生肖"的童谣。
3.出示"十二生肖"相关图片。
p中e (1)师:同学们,你知道你的生肖吗?你能介绍一下你的生肖以及与这个生肖有关的故事或传说吗?(2)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3)小组推荐说得好的同学上台分享。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分享真棒!原来我们熟悉的"十二生肖"背后还有这么美妙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大家是不是更喜欢"十二生肖"了?【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十二生肖"自然引入课题"风俗就在我身边",以学生交流分享生肖动物及相关故事和传说为引子,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新课教学二、畅谈风俗,感悟美德1.我身边的风俗.(1)师:同学们,每个地方都有独特一些的风俗,这些风俗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请看大屏幕,你们了解这些风俗吗?课件出示(2)学生看图,同桌交流之后全班分享交流.2.教师小结:第一幅图中展示的是孩子出生之后家人为孩子准备的"报喜蛋",有民谣唱道:红鸡蛋,满脸串,今年吃你的喜模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
"红鸡蛋"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教师小结: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它们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风俗就在我身边》 (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风俗就在我身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风俗就在我身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风俗的定义,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探讨风俗的意义,以及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风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可能对风俗的定义和意义认识不足,对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风俗缺乏思考。
此外,学生的地域观念可能较强,需要引导他们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风俗的定义,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探讨风俗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增强对优秀风俗的传承和弘扬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风俗的定义,认识家乡的风俗习惯,探讨风俗的意义。
2.难点:如何传承和弘扬优秀风俗,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俗的魅力。
2.案例教学法:以家乡的风俗习惯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亲身体验风俗的传承和弘扬。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家乡的风俗习惯案例,制作课件,准备相关视频资料。
2.学生准备:调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准备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家乡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风俗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风俗的定义,呈现家乡的风俗习惯案例,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多样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调查了解到的家乡风俗习惯,互相交流学习。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教案一、课程背景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第十课,主题为“我们当地的风俗”。
学生们通过学习本课,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在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并从中体会到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了解和认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2.理解并体验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3.能够积极传承和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对本地区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和认识;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积极传承和继承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识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及发生的背景;2.学习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3.自我体验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传承和继承。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个主题的看法和理解。
引导学生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学习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15分钟)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通过介绍本地区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还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或图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本地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3.自我体验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传承和继承(20分钟)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展示一些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活动,同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或参加相关的活动,从中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积极传承和继承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4.总结复习(10分钟)让学生谈谈今天的收获和体会,同时帮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并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复习,达到深度记忆的效果。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学生的生动表现,了解学生们对本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了解和认识程度;2.观察和评估学生们对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和体验;3.了解学生对积极传承和继承当地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态度以及实际操作情况。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10 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教材以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主题,通过引入我们当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家乡的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风俗的定义、风俗的种类、风俗的意义等方面,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风俗知识,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对于家乡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对风俗的定义、种类和意义等方面的深入学习上,还需要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的地域文化背景各异,对于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的地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定义、种类和意义,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域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定义、种类和意义,掌握当地的风俗习惯。
2.教学难点:风俗的意义和价值,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风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风俗知识,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各地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俗现象,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的兴趣。
2.学习风俗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风俗的含义,明确风俗是一种文化现象。
3.了解风俗的种类:分别介绍各地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风俗的多样性。
4.探讨风俗的意义:引导学生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角度,思考风俗的意义和价值。
2020年统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我们当地的风俗第2课时教案

当堂检测答案:
一、填空。
1.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 春节 )、( 端午节 )和( 中秋
节 )等。
2.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节日是( 端午节 )。
3. 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 ( 文化 ),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 ( 祝愿 ),
表达了人们多样的( 情感 )。
二、连线。
端午节
正月初 1
春节
农历 9 月 9 日
游戏等活动; ( 5)傣族:过端午节时,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
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 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 6)满族:过五月端五是为了忻福禳灾。五月端五满族讲究房檐上插 艾蒿以防病,还讲究到郊外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服,可以 避免生疮疖、闹眼病。
2.揭示课题: 10. 我们当地的风俗之奇妙的节日风俗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传统节日 1.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 2.阅读角: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 。-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 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因报效楚国的理想无法 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石投 汨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后 ,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后人为纪念屈原 ,把 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带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 表示屈原的品德、 节操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吃屈原, 后成为节日食品, 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 1)读一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 2)想一想:端午节寄托了人们什么样的感情? ( 3)说一说: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们那儿是怎样庆祝这 个节日的 ? 比如:在山东省长岛县,在端午节当天的日出之前,人们要用手掠取草 木上的露水洗脸、洗眼,俗称“拉露水” 。 3.拓展了解不同民族庆祝端午节的不同形式。 ( 1)汉族:过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系五彩线等; ( 2)彝族:在端午节这一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 ( 3)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 动; ( 4)藏族:民间过端午节,青年男女到郊野游乐,进行赛马、歌舞、
道德与法治赛课一等奖:《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案(四下)

义务教育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奇妙的节日风俗》教学设计详案【教材分析】本单元侧重从家乡的文化形态与家乡整体发展变化的角度,提升学生对社区和家乡生活领域的社会性学习。
共由三课组成,《我们当地的风俗》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家乡风俗入手,引导他们了解当地的风俗及其蕴含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性看待风俗的演变。
《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了解全国各地和当地的民间艺术,认识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并能够积极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家乡的喜与忧》立足家乡的整体发展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既能感受到家乡发展带来的巨变,又能认识到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本课选自《我们当地的风俗》的第二课时“奇妙的节日风俗”。
第一课时“风俗就在我身边”从与学生成长有关的风俗切入,然后聚焦学生比较熟悉的“十二生肖”风俗,最后重点讨论了身边的尊老风俗。
第二课时是“奇妙的节日风俗”,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节日风俗,并探究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愿望和多样情感。
教材从各地共有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切入,引导学生讲述当地传统的节日习俗,通过教材中不同地域不同节日习俗的引导,激发学生探究全国各地不同习俗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当地节日风俗寄托的祝愿与情感。
第三课时是“风俗的演变”,旨在引导学生探究风俗的演变,并学会理性对待不同的风俗。
【学情分析】本课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虽然节日风俗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一些常见的节日学生们有一些浅显的了解,但是因为不同区域所特有的节日风俗与他们的生活有点远,学生没有真切的情感体验,更得不到情感的升华。
因此,在课前,就需要老师利用教材、活用教材,引导学生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拓展,查找、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从而通过学习能够感受到祖国节日文化的奇妙和人们寄托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相同节日在不同地域的不同庆祝方式,以及不同地域的独特节日风俗,体会中国节日风俗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们当地有什么独特的节日?这个节日是如何过的?
(1)我家住在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我们这里有“饮水节”,在节日期间人们聚集到泉边,喜饮泉水,并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2)我家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每到“三月三”歌节,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饭,染彩色蛋。人们会聚集在一起,歌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
(3)我家住在福建省的福州市,我们这里有“孝顺节”,在节日期间人们要煮“拗九粥”送亲朋好友,已出嫁的女子要回娘家孝敬父母。
(2)我家是山西解州的,端午时候,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
(3)我家湖北宜昌的,端午有竞渡,也有祭祀、招魂等纪念屈大夫的活动。这一天会放一盆水中太阳下晒,等水热了给小孩洗澡,据说可以洗去污浊和病魔。
环节二:地方的节日
1、前言
除了这些共同的节日,许多地方还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会涉及许多奇妙的节日风俗。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我们当地的风俗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四年级
学习
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体会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能力目标:在课堂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
(4)我家住在西藏自治区的拉萨市,我们这里过“藏历新年”,在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传统赛马与表演活动。
(5)我家住在关丽的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大平原上,这里有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的传统节日。牧民们就会身着节日盛装,有众多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比如赛马、摔跤和射箭等。除此之外,还有棋艺和歌舞活动以及物资交流等。
2、过渡: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但是,相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环节一:认识端午节
1、说一说
端午节是我国一个重要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吗?
2、小分享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们那儿是怎样庆祝这个节日的?
(1)我家在山东省长岛县,在端午节当天的日出之前,人们要用手掠取草木上的露水洗脸、洗眼,俗称“拉露水”。
重点
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
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形成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
教学环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观看视频《中国传统节日》
2、除此以外,你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哪些吗?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说一说: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你能说出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3、想一想
你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和风俗吗?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节日,收集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
环节三:节日表达的情感
1、前言
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2、动动小脑筋
你们当地的节日风俗寄托了家乡人什么样的冤枉和情感呢?
(1)每年除夕,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剪成蝙蝠、麋鹿、白鹤和喜鹊,贴在门窗上,寓意“福”“禄”“寿”“喜”,作为一种装饰,增添节日的气氛。
(2)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这里除了观灯展、猜灯谜,家家户户还要吃汤圆,意在祝愿一家团员和睦。
通过提问交流,了解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
从身边出发,让学生了解端午节风俗,认识端午节。
学习不同地方的节日,拓展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初步感知节日的寓意。
分享交流不同节日的情感,进一步提升本节课情感体悟,增强民族自豪感。
板书
10.2我们当地的风俗
1、认识端午节
2、地方节日
3、节日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