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中日经济比较
中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

中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日益紧密。
中国的崛起和持续增长对日本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在贸易和投资方面,还对日本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及其机制。
首先,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两国间的贸易额在过去几十年里持续增长,尤其是中国的市场对于日本的出口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
中国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得许多日本企业纷纷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市场,这对于增加日本的出口和创造就业机会具有积极作用。
此外,中国作为一个劳动力集中的国家,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对于日本进口了解传统制造业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可以说中国市场对日本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对日本的投资也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投资于海外市场,包括日本。
中国直接投资对于日本民营企业和高科技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竞争,这促使日本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来自中国的投资还促进了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些传统行业逐渐向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转型。
这种投资与合作的互动关系,不仅促进了双方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推动了日本经济的结构升级。
再次,中国对日本的消费需求也为日本的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机会。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不仅具有迅猛增长的中产阶级,还有庞大的旅游市场与购物需求。
日本作为一个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众多的中国游客前来消费。
这不仅促进了日本的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零售业与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繁荣。
中国游客的购物和旅游支出对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机制还包括两国政府的政策互动。
随着中国的崛起,两国之间的政治互动也越来越频繁。
两国政府间的合作促使了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并在一些重大经济领域达成了广泛合作。
同时,两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也相互影响。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摘要】本文旨在比较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通过概述中日两国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中的启示和经验借鉴。
文章首先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对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启示和经验借鉴部分,文章总结了两国政策的经验,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对比,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比中日货币政策的差异和相似点,可以为两国的货币政策提供实质性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旨在促进中日经济交流,加深双方对货币政策的了解,提高两国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稳定性。
【关键词】关键词:中日,货币政策,比较分析,启示,经验借鉴,政策建议,对比总结,未来发展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货币政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采取了各种不同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财政稳定。
中日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全球经济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入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比较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探究其异同之处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对于促进双边经济合作、推动亚洲地区经济一体化和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进行综述和比较分析,总结出不同时期的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中日货币政策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中日两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互利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比较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中日货币政策,可以深入了解两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经济发展的不同理念和策略选择。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日两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和路径,为未来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建议。
研究中日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比较也有助于加深对国际金融体系的认识。
中日作为亚洲两大经济体,其货币政策的发展和调整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格局都具有重要影响。
中日之间的一些比较

中日之间的一些比较最近1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快,日本经济却陷于停滞。
有些人认为中国即将超越日本。
其实,从诸多指标看,中日两国的差距依然很大,中国要赶上日本,还有不小的困难。
基本的数据:中国的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人口13.1亿。
日本的面积:37.8万平方公里,人口1.28亿。
中国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多倍。
从版图和人口数量看,中国是大中国,日本是小日本。
2003年,按世界银行2004年《全球发展指标》统计,中国的GDP是116898亿人民币,合1.4万亿美元,居全球第七。
日本的GDP却高达4.3万亿美元,全球第二。
小日本GDP是中国的3倍。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07年中国GDP为246619亿元,增幅为11.4%,增幅比上年增长了0.3个百分点。
GDP约为3.5万亿美元。
(1美元=7人民币元)日经新闻:2007年日本GDP达564.3万亿日元,年增长2.4%。
GDP 约为5.26万亿美元。
(1美元=107日元)中国的诸多社会发展指标,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日本的经济实力既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国外。
中国近年来引进外资多,而日本却是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总资产达到3.2万亿美元,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的91%。
日本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外资来源之一。
2007年,日本对华实际投资额35.89亿美元,居“中国最大外资来源”排名第四。
经济结构比较:1999年,日本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是2:36:62,早已是明显的“后工业社会”。
1975年,日本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率就超过了50%,标志着日本进入了以服务业为中心的“后工业化”时代。
相比之下,2007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7∶49.2∶39.1(中国经济网),说明中国还没有完成前工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
按国家统计局的工业化定义,一个国家工业化全部实现的标志是:农业产值在15%以下(中国刚刚符合);农业就业在20%以下(中国接近50%)城镇人口的比重在60%以上(中国约50%)。
中日两国经济发展差异原因浅析

( 中南 民族大学 , 湖北 武汉 407 ) 304
[ 摘
要】作为 东亚的经济大 国, 中国和 日本 已经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舞 台上扮演 着越 来越 重要 的角色。
虽然 中国和 日本的现代经济发展都起 源于二战之后 , 同样是 以农业 为基础 , 同样是从无到有 的发展 过程, 中国
今 日 日本 所 拥 有 的媲 美 欧 美 的 科 学 技 术 水 平 和 大 批 的 高
的道路并没有 使 国家 的经济 摆脱贫 困的局 面, 四面环 而 水的 日本 只能走以贸易求发展 的道路。按 照现代产业经
济学 的划 分 , 业 属 于 第 一 产 业 , 业 属 于 第 二 产 业 , 农 工 服
和 日本 的 经 济发展 , 走 了两条 截 然不 同的 道路 , 济发 展 的 水 平也 体现 出很 大 的 差 异 性 , 中 日 两 国经 济 发 却 经 对
展差异性 的原 因的探 讨 , 无疑对两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走 向具有深远的现 实意义, 同时也 对 同属 于 东亚文化 圈 的其他发展 中国家和地 区经济发展 方向的定位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 关键词]技术密集型; 能源依存度 ;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 中图分类号】F5 . 72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28 (090 0 1 0 02 8 020 )2— 06— 3
要是 国土面积狭小 , 可供耕种 的土地面积不 大 , 农业 发展
二战结束 以来 , 中 国和 E本各 自经济发 展的过程 在 t 中, 国始终处 于一 个“ 追我 赶” 两 你 的状态 。 日本 的经济 发展水平 和国 民富足程度 一直 高于 同时 期的 中国, 最 而
水平相比中国而言 比较落后 。同时 能源 匮乏 , 、 煤 石油 、
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中日两国实力对比伤害台右系列之中国绝对强过日本!有台湾和国内哈日愤愤说中日相差了30年,甚至有70年之说?让我倍感震惊~~我不否认中日之间到目前为止在一些尖端领域上是还有些差距的,但从总体实力上看中国强过日本。
相信每个人都有对世界各国国力进行分析与总结过,我的报告将做到绝对的公平公正客观!!!尽量减少理论化的东西,以便让大家不会看的枯燥乏味!孙武说:“了解敌人是战胜敌人的前提嘛!”~~我将把两国的比较分为6大版块:1)综合对比。
2)经济。
3)科技4)政治5)军事6)软实力~ 也就是要比较一下两国的综合实力,下文中所列出的数字是经过引用各种报告是准确的。
中日两国的综合实力对比:中国:国土:1045万平方公里(陆地945万,内陆水域18.4万,内海69万)。
人口:13.3亿人(2010年)自然资源:2010年俄国估值5.8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矿产自给率58.3%,粮食自给率95.6%。
GDP:5.879万亿美元。
(2010年)外汇储备:3.2万亿美元海外资产:2458亿美元。
居世界第15位。
外贸额:2.97万亿美元。
(2010年)居世界第二位。
顺差:1831亿美元。
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2010年65家。
人均国民收入:4382美元(PPP:7639美元)日本:国土:37.78万平方公里。
(领海不祥,但远大于中国)人口:1.275亿人。
自然资源:极贫瘠。
煤95.2,铜99.8%,石油99.7%,木材55.1%,天然气96.4%,铁矿石100%,铝土100%,稀土100%需进口。
粮食自给率55.3%。
其中,小麦自给率7.1%,肉类56.7%,豆类2.4%,水产56.3%,稻米100%。
外汇储备:1.12万亿美元(2010年)海外资产:2.5万亿美元。
外贸额:1.131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四位。
顺差:338亿美元。
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67家(2007年)人均收入:4.2万美元。
两国军力:中国;现役军队:230万人,预备役60个师旅80万人。
中日产品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对比

中日产品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对比摘要中国如果想获得长期的经济增长,想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靠产业立国而不是劳动力来发展经济。
关键词中日产品国际经济对比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势头强劲,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跻身海外市场,有关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成为近来的热点问题。
自从2001年5月,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经济贸易白皮书中第一次提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以来,随后日本的同盟国美国的新闻周刊、韩国的《经济先驱报》以及新加坡的《海峡时报》等国家的舆论机构也接连报道,把矛头指向中国,称日本世界生产大国的地位已开始动摇,持续增长的中国经济,尤其是迅速崛起的中国制造业,已经取代了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工厂”。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纵观历史,从以工业革命起家的英国,到一战后的美国,再到二战后的日本,都是在特定时代动一动就可以带动世界经济的国家,所以说“世界工厂”是指具备了强大的工业实力,其制造企业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的国家。
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经济的全球化使世界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重新分工。
按照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当今的“世界工厂”可以分为三个等级。
最好的等级是具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和世界名牌,在本土加工,全球采购,国际销售的企业;次之的等级是本土采购、本土加工,但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
最末一等就是来料加工型的,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的优势,把其作为企业的生产加工基地,这类“世界工厂”充其量是跨国公司的生产车间,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而很不幸的是我国正是这样的“世界工厂”。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贸易,著名的美国哈佛大学的M.E.波特教授把国际竞争力定位于产业层次。
产业竞争力是一国的某一产业能够比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者服务的综合素质。
一本畅销的《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讲述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尝试一年不用中国制造商品,从而导致生活的诸多不方便,这让美国人因此惊叹于中国商品的无孔不入,从而发出“中国制造”威胁论,也令某些国人沾沾自喜,以为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一片光明。
二季度GDP中日分别为1.339万亿和1.288万亿美元 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季度GDP中日分别为1.339万亿和1.288万亿美元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佚名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下半月》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据日本8月16日公布的数据,中国二季度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今年二季度GDP总值为1.288万亿美元.而中国二季度GDP为1.339万亿美元。
日本经济总量已落后于中国。
而鉴于日本的季度GDP 增长率仅为0.4%,且全年的增长率预计更低,中国全年GDP超过日本应无悬念。
【总页数】1页(P26-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3.2
【相关文献】
1.全球直接投资超过7万亿美元中国引资数量跃升世界第4位 [J],
2.全球直接投资超过7万亿美元中国引资数量跃升世界第4位 [J], 无
3.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制造国 [J], 无
4.中国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J],
5.现象中国GDP规模超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比通过在日本的访问、考察、接触和了解,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对日本发展的看法和评价不能简单地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
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
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发展的定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高度重视日本泡沫经济破裂的深刻教训,更加重视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
近期,我们组团到日本进行21天的考察调研,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题,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到东京、大阪、福冈等地参观考察。
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正视中国与日本发展的巨大差距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和野村综合研究所是两家知名的民间智库。
我们访问交流时,学者们都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
横井正配是野村综合研究所的中国区域担当部长,他一半时间在中国,一半时间在日本,他说感觉两边落差非常大,中国的发展是朝气蓬勃,日本则是死气沉沉。
中原丰是三菱综合研究所的副社长,他比喻说,日本是一个“日出的国家”,但现在却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
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日本许多有识之士都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在研究日本面临的问题症结,并寻找着重振日本雄风的未来。
访日之前,我们研究了中日经济发展的对比,可以说中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此后进入了长期的经济低迷时期,被称为“失去的20年”,深陷经济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过去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0.5%,而日本只有1.1%。
1987年,日本GDP超过前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2015中国与日本的经济事态比较学号:2014329600173 班级:14电子信息(1)班周启中日关系一直是处于风口浪尖的位置,如果说两国能一直相安无事的维持和平下去,我个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两国必然会在军备、经济上进行竞争,下面小生用已有数据对两国的经济进行一些粗略的对比,判断两国相对经济实力差距。
下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日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 1.中日GDP总量与人均差距。
2.入学率高等院校对比 3.人口及其增长率、劳动总量 4.贫困人口比例 5.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一.中日GDP总量与人均差距1.GDP总量对比由上图可知,2004年年末,中国的GDP仅为日本的1/3,但2005年12月20日“突然”达到了日本的一半。
日本学者说,2005年的“突然”上升是全国经济普查修正统计方式的结果,也和汇率的变化有关。
当然,我们的增长也是货真价实的。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日本的GDP为5万亿美元,中国约为2.6万亿美元,已经超过了日本的一半。
当时,就有人说中国的GDP年底要超过德国,名列世界第三,还有预测说2012年中国的GDP将超过日本。
事实是,没到2010年底,中国就成了世界第二。
而到了2014年,总量已经是日本的两倍多。
中国GDP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自然是可喜可贺之事,作为中国人无疑感到自豪。
然而,高兴之余还是要关注到差距,日本在许多数据方面依然领先我们很多,不可漠视。
中国的GDP高速度增长的背后,是以高能耗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代价的中日GDP背后的能源消耗不同。
巅峰时刻的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6%,其一次能源消费仅占世界的5.3%;而那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4%~5%,其一次能源消费占世界的10%强。
钢铁产业是耗能大户,各国生产1吨粗钢需要使用的煤炭量相差很大,中国为1.5吨,美国为1吨,而日本仅为0.6吨;另外,日本每使用1000克油当量的能源,可创造出10.5美元等额价值,为全球之冠,约相当于中国的7倍~10倍。
日本的钢铁业在产量方面仅次于中国和美国,居世界第三,但是在高级钢材的产量方面超过中国,居世界第一,在钢材出口方面也居世界第一。
所以从中可知,虽然我国的总GDP成功赶超日本成为第二,单GDP背后所消耗的远远大于日本,所以从质量角度讲日本的GDP要优于中国。
2.人均GDP对比虽然我过的总GDP已经位列世界第二,但是我国的人均GDP确实略显低迷,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公布总GDP的时候,不少人都调侃着说自己扯了祖国的后腿是祖国的罪人。
2000年起至2014年,虽然中国的人均GDP保持着稳步增长的姿势,但与日本相比仍旧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但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多,反过来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0倍。
2010年,日本人均GDP是42150美元,而中国只有4260美元。
到了2014年,日本人均GDP为36194美元,中国则为7485美元。
差距缩小为约5倍所以在我看来,对于中国的经济我们应持有中肯的态度,中国GDP的稳步增长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不能否认近年来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但也不能被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表象所掩盖。
日本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深陷泥潭”,相反日本经济运行总体还比较平稳,经济社会发展都进入到有序运行的轨道,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精细化的程度。
日本的就业相对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比较富足,国民心态比较平和,社会秩序安定和谐,城乡地区之间发展比较均衡。
总体上,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发达文明的程度。
与此相对照,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与日本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单从经济层面讲,我国的确需要从日本借鉴与学习一些方面,从而促使我国经济的再次增长。
二.入学率高等院校对比与日本相比中国的经济差在哪里?日本经济方面的巨大优势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制造、金融实力、技术优势。
这是日本维持世界经济霸权的三大支柱。
而这三大支柱都需要一个共同的基石,人才。
从以下几方面,我们可以比较出中日教育差距:1.对于教育的投入。
2011年度日本教育预算占国家财政预算的比重10.5%,同期国家财政预算85541亿美元。
2011年中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历史由1%提高到3.19%。
经常有人抱怨,中国人口多,不像日本那么有钱,投入教育有困难。
其实日本明治维新和战后初期比中国现在还穷,但投入比例远远超过中国。
日本人坚信,只有教育才能改变贫穷,于是大动血本,且收益匪浅。
义务教育:到2011年中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78.65%,初中阶段毛入学率70.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32.8%,大学10.8%,书本费、学费、杂费、生活费个人负担。
1860年普及日本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1930年普及初中阶段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100%,大学100%,免费餐饮、书本费国家负担,日本从幼稚园到大学及所有学校都有游泳池,网球场、棒球场等运动场所。
中国整体教育落后日本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整体差距至少落后150年以上水平。
2.教育体制。
日本教育思想新、体制活,在日本,有大量的文化馆、艺术馆、科技馆、博物馆和公共图书馆等等大众教育设施都是免费全天开放的。
街头也有许多免费发放的文化宣传品。
还会有一些免费的报刊杂志送到门口。
日本实行唯才是用的教育体制。
日本的政府、商界和科研部门供职也多看重的是实际水平,只有胜任,才能被重用。
相较于中国,关注的更多的是毕业证,等级证,证……由此而产生了应试教育,而且根深蒂固。
由此,即便我国有远远大于日本的人口基石,人才却少之又少。
3.高等学院的比较,由下表的(QS亚洲高校排名)可以得知,我国虽榜上有名的名牌大学与日本五五开,但是基于人数且香港大学于内陆的招生数量,可以说,日本学生可选择性与供读率远远强于中国也正因如此,人才输出又出现了差距。
综上三点,中国与日本教育的差距间接但强烈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与走向,由此我国应该更加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人口及其增长率、劳动总量比较1年轻人口的比较(相对比例)2.人口老龄化由上图可知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青年可用劳动力的日益减少。
二国的根本原因都是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但是其下降背景又不同了,中国主要是由于政策原因引发,具有可反弹性,而日本则是因为二战后经济崩溃社会混乱生活贫穷而自发的节育,切有部分源于核辐射影响。
所以综上所述在人口老龄化这方面,中国略优于日本。
但是,由于经济体系与人口基数,社会保障的差距,导致了抚养力的差距详见下图。
可知,日本的经济总实力质量是优于中国的。
四.贫困人口虽然日本是高度发达的国家,经济发达的同时带来的是高收入,但不难看到,高收入的同时也伴随着高消费,故日本的贫困人口只能相对自己国家人均收入而言。
在日本,日本厚生劳动省根据国际公认的标准设定了最低贫困线:一个4口之家年收入为2.2万美元,这相当于普通日本中等家庭收入的一半。
而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日本全国贫困人口比例已达16% 为史上最高。
2010年,日本全国国民的相对贫困率较以往再度恶化。
由此体现出日本自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经济景气状况一直没有好转,更兼遭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大地震引发的综合型灾害的打击,令日本经济屡遭挫折。
上一次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是在2007年,刚刚完成的国民生活基础调查的结果较之2007年的结果降低了0.3个百分点,减幅达到历史最大值。
厚生劳动省相关部门分析,处于低收入阶层的非正规劳动者数量增加与高龄人群的扩大,是形成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此次调查中,国民贫困线的收入额以2009年划定的年收入未满112万日元(约9.11万元人民币)为标准,如此一来,全体国民中,每六至七个人中间就有一个处于贫困状态。
综合历年调查的结果,1986年日本全国人口中的贫困比例为12.0%,而此后的经济情况日渐恶化。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开发机构的记载,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期间,加盟该组织的30个国家的贫困人口比例平均为10.6%。
反观中国,虽然现在的经济不如日本,但是中国在消除贫困的成绩上,不容忽视,。
1978年,中国尚有2.5亿的贫困人口,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10年底,按1274元的扶贫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下降到2688万人,并且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
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这一新标准的出台,使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到了1.28亿人。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表明中国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中国的减贫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如果按照用国际购买力评价方法来计算,新的扶贫标准相当于人均一天1.8美元,超过了世界银行2008年制定的国际贫困新标准人均一天1.25美元,这表明中国政府将对贫困地区以及贫困人口更大的支持。
如今按现在的标准来算,2014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五,虽然百分比比日本小,但绝对数量依然很大,中国脱贫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五.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日本森林覆盖率高达66%,除了富士山顶之外,几乎所有的山麓都被森林覆盖,是世界上少有的高森林覆盖率国家,森林木材储备量已经达到了35亿至40亿立方米。
但是,日本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进口国之一,进口木材占到需求量的80%以上。
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6%,与1964年的水平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日本不对国内森林进行商业性采伐,木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与之相对照,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8%,低于22%的全球平均水平,而且仍在进行商业采伐并出口,其中许多出口到日本。
由此可见在环境的保护意识上,日本遥遥领先中国。
写在最后的话:综上所述,虽然中国经济正在高速增长,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和日本这个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大力发展经济,超越日本。
‘附:与日本相比中国差在哪里第一,经济实力方面存在巨大差距。
虽然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但中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多,反过来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10倍。
2010年,日本人均GDP是42150美元,而中国只有4260美元。
日本在世界上的高收入国家中名列前茅,而中国仅排在第120位左右。
日本经济方面的巨大优势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制造、金融实力、技术优势。
这是日本维持世界经济霸权的三大支柱。
一是强大的高端工业制造能力。
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的中村裕彦先生说,日本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的高端制造大国?因为日本没有多少资源,能源自给率不到20%,粮食自给率只有28%,要维持日本人的生存,满足能源和粮食的进口需要,就必须发展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制造业,这是日本的生存之道和生命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