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期末复习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题一1. 特别提款权是()在第二次美元危机时创造的储备资产。
A. 世界银行B. 本国中央银行C. 国际金融公司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 下列经济一体化组织中,()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A.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B.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C. 北美自由贸易区D.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3. 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有多种,其中()是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A. 美国模式B. 日本模式C. 法国模式D. 德国模式4.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A. 汇率目标区B. 浮动汇率制度C. 货币局制度D. 无法定货币安排5. 自然和社会条件都比较优越,其资金、人力、自然资源和市场方面都适于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是()。
A. 石油生产国B. 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国C.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D. 综合发展型发展中大国6.米德冲突发生在()。
A. 固定汇率制度下B. 浮动汇率制度下C. 任何汇率安排下D. 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7. 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有多种,其中()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A. 美国模式B. 日本模式C. 法国模式D. 德国模式8. 经过10多年的转轨,东欧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济形势日益好转,主要表现为()。
A. 改革所有制结构,推行企业私有化B.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市场化和法制化C. 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和资本自由化D. 经过了“休克疗法”,经济体制已起死回生9. 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
这种理论是()通货膨胀。
A. 结构性B. 混合型C. 需求拉起的D. 成本推动的10. 在经济增长速度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之间。
A. 发达国家B. 发展中国家C. 新兴工业化国家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参考答案:DCBCD ADDAB名词解释1.横向跨国并购: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生产或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目的是为了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寡头垄断力量。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码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1.在工业革命之前,形成了以(为中心的商品国际化。
A.西欧B.北美C东亚D.地中海沿岸2.第二次科技革命将世界生产力推向新水平,为资本国际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是(。
A.18世纪60年代3.19世纪30年代C.19世纪后30年D.20世纪50年代3.(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角和生产国际化的载体,已成为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
A.国际经济组织B.非政府组织C.跨国公司D.各国消费者4.产业转移从动态的角度反映了由科技革命所带来的先进国家在技术上的主导地位,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又使(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
A.新兴工业化国家B.经济转轨国家C.欠发达国家D.先进国家5.世界经济区别于一般国民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活动主体多8.国民价值增值机制C.经济调控手段差异D.经济边界长9.国际贸易流向中的主要部分是(。
A.南北贸易10东西方贸易C.北北贸易D.南南贸易7.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主要是产业内贸易,可以解释的主要理论是(。
A.比较优势理论B.要素禀赋理论C.产业内贸易理论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8.(是推动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所有权优势的核心。
A.创新和研发9.品牌C.资本D.专利10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它的代表人物是(。
A.海默11卡森C.邓宁D.斯蒂芬斯10.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风起云涌,从地区分类看,主要发生在(之间。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新兴市场经济体D.转轨国家11.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生产网络之中,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家集中在(。
A.东亚地区B.拉美地区C.中东地区D.中东欧地区12.通过贸易壁垒扶持本国弱小工业的成长,提高其竞争力以使之最终能与先进国家进行自由竞争,这是(的核心内容。
A.比较成本理论B.幼稚产业保护理论C.超贸易保护理论D.战略性贸易理论13.发展中国家为了引进技术和资金,不得不满足跨国公司的某些要求,在不危害国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让渡部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代价。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老师说,这题的答案要简洁一些)1.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是社会分工的高级形式,是社会分工超出国家界限而行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2.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交往等活动,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行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3.共同农业政策(CAP):是指欧共体/欧盟组织农产品共同市场和推行农业生产一体化的计划和政策。
4.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手段和方法上的飞跃,也就是由于重大技术突破所引起的在技术发展中的飞跃性变革。
5.欧洲货币体系:是指欧共体以欧洲货币单位为核心,以欧洲货币基金为基础,拥有双重汇率干预机制的货币体系。
6.“滞胀”:是指20世纪70年代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伴随高通货膨胀率以及存在大量失业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的出现使风靡资本主义达40年之久的凯恩斯理论陷入困境。
7.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发展,金融活动按全球同一规则运行,同质的金融资产价格趋于等同,巨额国际资本通过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运转,从而形成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8.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又称已发展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的国家,又称作工业化国家、高经济开发国家。
9.国际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10.三难选择: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11.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12.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度是指汇率完全有市场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2.金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币,并使流通中的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建立起固定兑换比例关系的货币制度,特点有:(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2)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3)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3.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
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4.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一般由两个指标来表示,一个是价值指标,也就是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另一个就是就业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
5.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农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工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6.产业结构软化: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移。
7.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制度下,货币数量的增长持续地快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量的增长,因此,伴随着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或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的两大标志,一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必须过快增长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所必须的货币总量;二是整个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8.通货紧缩: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
《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部分)

第二讲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一节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成因一、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几种重要趋势(一)多极化趋势所谓多极化,简单来说,是指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多中心化。
所谓“极”,就是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经济中心,每一个极或者说每个经济中心,各自应拥有较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同其他极或经济中心相抗衡,并对所在地区和周围相当数量的国家或甚而对世界范围的多数国家,在经济交往上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及辐射力。
(二)经济一体化(三)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就是24小时相互联系的、极度活跃的、剥夺睡觉机会的、并受电子邮件推动的世界。
—一劳克斯·施瓦布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人员交往等活动,使得各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生产活动全球化国际分工内容的变化: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以现代工艺、技术为特征的国际分工;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以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物质生产领域的分工服务领域的分工;在高技术产业中,出现了产品的研发与产品制造的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机制的变化:市场自发机制决定的分工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的协议性分工一体化区域集团各成员组织的协议性分工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和重要特征,又是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
是经济全球化的体现和催化剂。
4.投资活动全球化投资规模增长迅速投资主体多元化国际投资政策自由化5.技术全球化技术使用全球化技术合作全球化技术生产全球化6.信息全球化信息全球化一是指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全球信息数量的激增,传播速度的加快和传播范围的拓展;二是指因信息技术的进步,任何信息都可以成为全球化信息。
7.人力资本全球化四、经济全球化的成因1、各国拥有生产要素的不平衡2、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考试范围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世界市场:它是一个与空间和地理相联系的经济范畴。
从狭义上说,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从广义上说,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具有统一性、竞争性和扩展性的特点。
具体包括:国际商品流通领域、国际资本流通领域和国际货币流通领域三部分,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经济体来考虑。
世界市场是联结和促进世界总体性经济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2、经济全球化: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讯的大发展,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的状态和过程。
3、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
(2)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
(3)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4、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
保护贸易政策也并不是完全封闭。
在保护国内生产者的同时,也要维持同世界市场的某种联系。
5、国际货币制度:是指一组由大多数国家认可的用以确定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以及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习俗或有法律约束力的规章和制度框架。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一、名词解释1、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是国际分工从单纯的市场调节到有组织的协调。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2、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补充条款。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
3、世界市场体制世界市场体制是在国际经济法基础上世界各国认同的国际交易和要素跨国流动的规则体系或行为规范体系。
世界市场体制是国际经济条约和国际经济惯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经济规范演变与世界市场发展共同决定世界市场体制的变动。
4、清洁发展机制(CDM)发达国家通过资助发展中国家具有减排效果的项目,获得一定的减排指标,可算作其在议定书下减排承诺的一部分。
5、比较优势陷阱PPT C3 P7比较优势陷阱是特指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长期化(尤其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结果。
6、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核心的双挂钩体系。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IMF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
7、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Jamica Agreement)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史密森协定相继崩溃之后,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会议上达成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协定。
1978年4月生效。
8、莱茵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经济是政府引导型的市场经济。
强调有效的竞争秩序、有限的政府干预、经济民主与社会公平。
引导企业走向公平,注重公平9、安格鲁—撒克逊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经济是政府监管型的市场经济。
强调公平竞争、政府调控、保障制度。
实行自由的企业政策,注重效率。
10、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将原先用于描述收入不均等程度与发展阶段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应用于环境问题,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

世界经济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一、(1)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包括: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本流动、外汇交易、国际经济一体化。
(2)世界经济的基础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3)概念区别:国别经济强调民族国家,国际经济强调国家之间的联系,世界经济强调联系之后形成的整体。
二、世界经济中的微观主体:国家、跨国企业、国际组织。
(一)国家三要素理论:领土、人民、合法的政治权力(政府);(二)跨国公司指在两国或更多国家之间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实体;(三)国际组织IOs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为实现共同的政治经济目的,依据其缔结的条约或其他正式法律文件建立的常设性机构:世行、IMF、WTO等。
①世界银行(WBG)是世界银行集团,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主要职能是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在减轻贫困和提高生活水平的使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制定成员国间的汇率政策和经常项目的支付以及货币兑换性方面的规则,并进行监督;对发生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国在必要时提供紧急资金融通;为成员国提供国际货币合作与协商等会议场所。
③世贸组织WTO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
1995年1月1日开始运作,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
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
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
三、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萌芽:1、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的进一步分化、2.封建社会末期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3、地理大发现(二)初步形成:1.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与对外殖民扩张、2.产业革命、3.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三)最终形成:1.第二次科技革命、2.生产关系变化(资本的集中和积聚)四、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现状:1、世界经济持续增长;2、国际分工深刻变化;3、国际贸易迅速发展;4、国际资本流动快速发展;5、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6、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7、国际协调机制加强:WTO、GATT、IMF出现并发挥作用;8、国际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欧共体、APEC、北美自贸区;9、世界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一超多强;10、南北矛盾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北方)和发展中国家(南方)之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市场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各种贸易组织形式的正规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2)黄金逐渐演变为单一的世界货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金本位制,是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
(3)19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周期出现,标志着世界各国的再生产周期已按着统一的世界市场机制同步运行;
(4)19世纪交通工具的变革,为国际分工领域的扩大、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手段;
(5)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被纳入世界市场的国家日益增多。
当代世界经济的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加剧
3.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经济信息化加速发展
4.各国经济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5.存在人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全球性经济问题
6.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7.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
8.跨国公司迅速发展
跨国公司的经营管理的特征?
一、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
二、跨国公司向综合多种经营发展
三、以开发新技术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
四、跨国公司从利用价值竞争手段,转向非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世界市场。
五、跨国公司扩大内部贸易
1.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目的是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而国内企业是以国内市场为导向的。
2.跨国公司是通过控股的方式对国外的企业实行控制,而国内企业对其较少的涉外经济活动大多是以契约的方式来实行控制。
3.国内企业的涉外活动不涉及在国外建立经济实体问题。
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对东道国来说,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带来了新的设施,增加了东道国的资本存量,扩大了生产和就业。
2.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有利于其母国扩大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力。
3.跨国公司有利于东道国企业增强竞争力,加快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