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
浙江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专项方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1.国内外现状。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
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
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
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
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
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
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
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
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
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浙江省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浙江省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14.08.12•【字号】•【施行日期】2014.08.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农业厅、浙江省财政厅关于组织开展浙江省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各市、县(市、区)农业局、财政局(宁波不发):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种业的意见》(浙政发〔2012〕9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省级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的通知》(浙政函〔2013〕145号)的要求,经省政府同意,2014年浙江省省级农作物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培育项目将以公开竞争方式,择优选择实施主体。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建设目标从2014年起,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较好的种业企业,引导种业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研发机构和商业化育种体系。
争取通过4-6年努力,培育和建设20家左右农作物种业企业集团和骨干龙头,着力增强我省种业企业品种研发能力,加快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前景的品种,提升和建设一定规模的制繁种基地,搭建种业展示交流交易平台,提升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
二、建设重点和主要建设内容建设重点为培育农作物种业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综合能力,包括育种能力、种子种苗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新品种展示示范能力等。
(一)育种能力。
按培育农作物商业化育种能力需求,以育成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为目标,鼓励和扶持公益性育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人才、种质资源、设备、知识产权品种等向种业企业集聚,组建种业研究院(所)。
重点建设内容为育种材料引进与创新、合作育种,品种选育与加代繁殖,以及根据需要配备建设用于商业化育种实验室、试验用温室、网室、种质材料保存、育种试验田等的配套设施设备和补充购置育种实验仪器设备等。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公布日期】2019.02.17•【字号】浙财科教〔2019〕7号•【施行日期】2019.03.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项资金管理正文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浙财科教〔2019〕7号各市、县(市、区)财政局、科技局(宁波不发),省属有关单位:为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推进“创新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等规定,我们制定了《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2019年2月17日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省科技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推进“创新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等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或中央授权省级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我省开展科研攻关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研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实行滚动预算,具体支持范围原则上以三年为一周期,到期(中期)后进行综合评价,视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第三条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下达,会同省科技厅和省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监督检查。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总体实施方案

(四)打造一支由1000人以上组成的生物育种科技创新队伍,培养一批育种科研骨干力量,其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5人以上,国内知名的中青年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20人以上。
(二)发展目标
通过五年努力,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紧密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打造一支科研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育种队伍;突破一批育种前沿性应用性关键技术,育成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扶持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省优良品种自主研发能力和覆盖率,我省生物种业科技水平总体上达到全国领先,部分领域居世界先进。
二、指导原则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要求,以增强育种能力为核心,以技术优势领域和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集聚整合全省的育种科研力量和资源,组建粮食和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多学科跨单位育种协作攻关组,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绩效挂钩、运行高效的协作攻关机制;切实加强种业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开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强化核心育种材料、生物育种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研究,着力培育一批现代种业企业,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引领和支撑我省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附件2
不同育秧、移栽方式对晚粳稻新品种浙粳100产量的影响

浙粳100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合作选育的晚粳新品种,因分蘖力强、耐寒性强、产量高,2020年已作为湖州市常规晚粳稻主导品种而大面积示范推广。
通过育秧、栽培技术研究,持续挖掘新品种的产量潜力,因种栽培具有重要意义[1-5]。
1材料和方法1.1供试材料1.1.1试验地点试验设在湖州市南浔区旧馆镇港湖村粮食功能区,该核心基地共有水田面积13.33hm 2,前茬为冬闲田,本试验面积8hm 2。
1.1.2供试品种浙粳100(浙审稻2019005)属中熟常规晚粳稻,株高适中,株型紧凑,分蘖力中等,剑叶短、挺,叶色绿色。
直立穗,着粒密,谷壳黄亮、深黄色。
株型紧凑,株高适中,分蘖力中等。
丰产性好。
中感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
1.2试验设计浙粳100示范采用机插移栽和人工移栽2种方式,其中人工移栽面积为2亩、机插移栽面积8hm 2。
人工移栽采用128孔蔬菜营养钵育秧,每亩用秧盘120只,用种量在2kg/亩;机插移栽采用7寸秧盘育秧,每盘用稻种90~100g ,每亩用秧盘25只,用种量在2.5kg/亩左右。
5月5日浸种,5月7日催芽,5月10日叠盘播种,6月2~3日机插,机插密度为1.5112万丛/亩,手插密植为1.5556万丛/亩。
每亩机插落田苗4.98万,手插落田苗5.289万。
1.3试验方法田间管理按当地常规栽培技术进行。
5月中下旬每亩用41%草甘膦200mL 对水40kg 均匀喷雾于大田,消灭播前老草,5月下旬,整平田面,落差在3cm 以内;6月13日每亩(下同)施尿素7.5kg ;7月2日施复合肥(进口阿康)25kg ;8月3日施尿素5kg+钾肥5kg ;8月24日喷施浙大生产的叶面肥。
6月下旬对示范田块进行人工开沟,平均沟深30cm 、沟宽45~50cm ,每12m 开沟1条。
病虫草害防治,按病虫情报进行,共用药4次。
始穗期和灌浆期结合病虫防治用上海绿泽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芸乐收各1次。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通知-浙农专发〔2017〕115号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通知正文:----------------------------------------------------------------------------------------------------------------------------------------------------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通知浙农专发〔2017〕115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局,厅有关单位:《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已经厅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省农业厅2017年12月25日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及时地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及农业部2016年第4号令《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浙江省辖区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五种农作物。
第二章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条省农业厅设立浙江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品审会),负责浙江省辖区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工作。
第五条省品审会由科研、教学、生产、推广、管理、使用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委员应当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处级以上职务,年龄一般在55岁以下。
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
省品审会一般由15-17人组成,设主任1名,副主任3-4名。
第六条省品审会设立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品审办),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
办公室设在省种子管理总站,负责省品审会的日常工作。
具体承担建立包括申请文件、品种审定试验数据、种子样品、审定意见和审定结论等内容的审定档案,保证可追溯。
第七条省品审会设稻、小麦、旱粮(大豆、玉米)、棉花等4个专业组。
各专业组成员由7-11人组成,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的通知

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财政厅•【公布日期】2021.09.24•【字号】浙农专发〔2021〕51号•【施行日期】2021.1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大力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的通知浙农专发〔2021〕51号各市、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粮食物资局: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和供需形势总体向好,粮食播种面积逐步扩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粮食生产成本刚性增长,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种粮收益和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为有效控制和节约成本,提高种粮水平和效益,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就推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目标,按照“保护能力、扩面增产、优化结构、提升品质、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着力于降成本、增效益、强激励,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生产经营机制,强化政策引导激励等,努力实现良田、良种、良技、良机、良法和良制有机结合,提高农民种粮能力和生产水平,推动粮食生产降本增效,为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粮食生产体系夯实基础。
争取到“十四五”末,水稻单产提高5%以上,种粮亩均效益提高10%以上。
二、主要措施(一)优化粮食生产结构。
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种植基础,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品种结构,稳定发展优质水稻生产,扩大特色粮食作物。
浙北晚粳稻区,着力推广优质晚粳稻品种,不断改善粳稻品质;浙东南沿海及浙中早籼稻区,根据加工、饲料、食用等不同用途,重点发展加工用优质早稻;浙西、浙南晚籼稻区,着力推广优质晚籼稻品种,提高晚籼稻食用品质。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doc

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各市、县(市、区)财政局、科技局(宁波不发),省级有关单位:为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推进“创新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根据《预算法》和《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等法规政策规定,我们制定了《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执行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馈。
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省科技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创新强省”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根据《预算法》和《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18〕43号)等法规政策规定,我们制定了《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第二条浙江省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或中央授权省级统筹安排,用于支持我省科研攻关活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科研环境条件等的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实行滚动预算,具体支持计划原则上以三至五年为一周期,到期后,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第三条省财政厅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会同省科技厅和省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
省科技厅负责专项项目管理,建立项目库,组织项目评审,提出专项资金分配建议方案,细化编制年度专项资金预算。
第四条专项资金按照“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分类支持,合理配置;公开透明,科学规范”的原则管理和使用。
第二章支持对象和范围第五条专项资金的支持对象是浙江省境内(不含宁波)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具备科研开发或科技服务能力的单位,以及市、县(市、区)政府(以下简称“市县”)、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小镇等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一、现状与形势(一)国内外发展现状和形势1.国内外现状。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仍然是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水稻、油菜、番茄等作物的杂交种已广泛用于生产,实现了作物品种矮化和杂种优势利用两次重大突破,良种覆盖率已达80%。
在林果与花草品种选育方面,近20多年来我国选育出300余个新品种,在生产量、观赏性状、抗逆性等方面得到改良。
在畜禽品种选育方面,杂交育种仍是主要的品种改良手段。
目前,我国猪及部分家禽品种都存在专门化品系较少的问题,产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在水产品种选育方面,前苏联、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都普遍采用的是不同地理品系间和家养系与野生种间的杂交选育。
二是常规育种技术的改造升级成为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的有效措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植物细胞培养、组织培养、体细胞杂交、分子育种等技术,已在禾本科、茄科、十字花科等50多种植物上得到应用。
通过品种的杂交,肉、蛋、奶产量得到显著提高,用人工授精、超排等技术,实现跨国使用最优秀种公牛;在水产品种改良方面,国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鱼类基因转移研究。
三是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成为动植物育种的重要方向。
日本、泰国、美国一直重视稻米品质研究。
多数油菜主产国开展了双低油菜品种选育。
蔬菜、花卉和花生育种研究的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在林果与花草方面,选育专用型优质品种非常重要。
我国在梅花、牡丹等名花培育上有很大的优势。
在水产方面,选育的“松浦鲤”,具有抗寒能力强、生长快和耐高密度养殖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鲤鱼养殖的区域,“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生长速度近20%。
四是超级品种选育成为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重要途径。
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了“新株型育种”项目,但其超级稻品种结实率低、充实度差而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我国先后提出了三系和两系超级稻育种技术,育成了亩产超800kg的超级稻新品种,如“协优9308”、“两培优九”等。
以养猪业为例,猪的出栏率由过去的一年多缩短为现在的六个月。
猪胴体瘦肉率由原先脂肪型猪的35%提高到55%左右,每头瘦肉型猪比脂肪型猪多产15kg以上的瘦肉。
在水产育种方面,超高产已成为重要育种目标。
我国选育出的荷元鲤、三杂交鲤、丰鲤等良种,将鲤鱼的产量提高了30%以上。
中华鳖日本系和“黄海一号”中国对虾提高产量25%以上。
五是育种技术进步和重大产品研发成为推动现代种业发展的源动力。
目前,重大新品种选育逐步成为跨国种业集团争夺“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公益性研究与企业投资的商业育种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形成了完善的科研、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产业化体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种子法》出台,企业对育种技术的创新日趋重视。
目前,包括中国种子集团公司、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0强种子公司已开始建立自己研究机构。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一是常规育种技术不断被改造升级,育种效率和定向选育水平显著提高。
品质快速检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胚胎移植、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杂交选育、轮回选择、系统选育等传统育种技术不断升级,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新品种的快速定向选育更加精准,育种效率不断提高。
二是杂种优势利用将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内实现超高产育种。
对于已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稻、油菜、蔬菜等作物,将通过进一步扩大亲本间的遗传差异,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水平;对于尚未形成杂种优势利用配套体系的作物,将加快相应的遗传系统和种苗繁育技术研究。
三是在注重高产和优质的同时,将高产潜力与资源高效利用、抗逆稳产相结合,选育突破性新品种,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集成作物种质资源学、遗传育种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可综合评价优质、抗逆、资源高效相关新基因的育种价值;通过建立主要动植物抗逆性鉴定技术,创造更多的抗逆新种质用于育种。
四是育种技术进步和重大产品研发将极大促进相关产业制度的创新,产业化成为推动种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动植物育种技术的发展,逐渐培育了现代种业和技术市场,也极大地促进了种业的竞争。
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和杂交种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措施越来越受到种子、种畜公司和研究人员的重视。
核心产品的研发成为跨国种业集团争夺“知识产权”的制高点。
二、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及种子种苗产业基础(一)“十一五”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科研现状“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是围绕构建区域优势农业种子种苗产业科技链,开展主要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研究,创建新品种中试与区域示范基地,加快新品种新组合推广应用,推动种子种苗产业发展。
2006-2009年,我厅共立项428项,支持研究经费3.2亿元。
其中争取国家科研经费1.74亿元,省财政拨款1.46亿元。
在水稻、果蔬、生猪、家禽、奶牛、蜜蜂、优势特色水产品、竹木花卉等区域优势种子种苗产业链的培育取得明显成效。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种子种苗产业销售收入累计超过100多亿元。
在分子育种、转基因、杂种优势利用等育种高技术,超高产优质育种新材料创制,优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和新组合选育及中试研究三个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1.粮油育种。
一是多学科协作攻关成效显著。
近五年来,多项粮油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科技一等奖3项。
通过省级以上审(认)定新品种(组合)水稻120多个,旱粮41个,油菜12个,申报品种权32个。
有10个水稻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水稻“国稻1号”、“浙粳22”、“钱优1号”,油菜“浙双72”、“浙双758”,大豆“浙春5号”、“浙鲜豆3号”,大麦“浙秀12”、“浙啤33”及玉米“浙凤甜2号”、“浙凤糯2号”等相继被列为我省主导品种;迷你甘薯“金玉”、“心香”等在全省各地广泛种植。
目前自主育成的籼型杂交稻组合约占全省籼型杂交稻推广面积75%左右,粳型杂交稻占88%以上,早籼、晚粳、晚糯占90%以上,双低油菜占85%以上。
二是研究成果国内领先。
(1)超级稻研究国内领先。
省“8812”计划选育的组合“协优9308”是我国第一代超级稻的典型代表,“超级稻协优9308的选育、超高产生理基础研究及生产集成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杂交籼稻“Ⅱ优7954”在云南永胜现场实割验收亩产达1195.2公斤,产量达世界一流水平。
“超级杂交稻育种亲本选配方法”“钱优0508”等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前者获国际发明专利金奖、专利评估值达3.32亿美元。
(2)双低油菜育种国内领先。
相继育成双低油菜新品种12个,在省内外累计推广面积2500余万亩。
双低油菜新品种“浙双72”,被农业部列入长江流域双低油菜主推品种之一,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和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印水型不育系已成为全国广泛应用的第二大类不育系,已有230个(次)该类型杂交水稻新组合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达4.7亿亩,年应用面积达4500亩以上,占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23%。
三是攻克难题,品种培育取得突破。
(1)高新技术育种取得突破。
创建一批新的育种材料,成功选育出国稻系列和218系列组合。
利用航天育种技术,成功育成常规稻“航育1号”和杂交稻“中浙优1号”。
(2)高效育种技术取得突破。
通过主动设计育种目标,首次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花药培养和常规回交育种等技术有机结合,从配组到应用于生产比常规方法提前5-6年,育成南方主栽优质稻品种12个、优质不育系2个,育成品种累计推广6000万亩以上。
(3)产量和品质结合取得突破。
在香型优质稻育种上取得重大突破,育成米质达国标一级的超泰型香稻“中健2号”和清香型香稻“航香18”,“香稻骨干亲本的利用研究”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优质不育系“中浙A”等的选育成功,对配制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发挥了关键作用。
(4)杂交晚稻和籼粳型杂交稻育种取得突破。
近年来连作杂交晚稻育种已有明显起色,一些新品种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状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如连作杂交晚稻新组合“天优华占”,在省“8812”计划联品和国家区试中均表现突出,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于2008年通过国家审定。
育成的“甬优6号”,是国内审定的第一个籼粳杂交稻。
四是机制创新,水稻单产和推广应用取得突破。
近年来,采取科研-推广-企业三位一体的成果转化机制,加速种业的快速发展,“中浙优1号”、“国稻6号”、“甬优6号”、“Ⅱ优7954”等新组合在全省各地多个百亩示范方超800公斤,多次刷新了浙江或全国高产记录。
倡导科研单位与种子企业联合,加速成果转化,如中国水稻所与浙江省勿忘农种业合作开发“中浙优1号”,2007年即突破150万亩;浙江农科院与浙江农科种业联合开发“II优7954”;宁波农科院与宁波种子公司联合开发“甬优6号”。
2.蔬果育种。
一是育成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出口加工蔬菜、水生蔬菜及替代进口蔬菜新品种36个,通过国家鉴定或省审(认)定累计推广应用1000多万亩次,新增社会效益约45亿元。
获国家和部省科技奖项12项,其中国家二等奖2项,省一等奖和二等奖3项。
二是育成了梨新品种‘脆绿’,杨梅新品种“黑晶”,葡萄新品种‘早甜’,柑橘新品种‘红玉柑’,猕猴桃‘华特’等一批水果新品种。
同时果实套袋、避雨栽培、“三疏一改”、完熟栽培、果园滴灌、肥水同灌、采后分级包装等安全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果品的产量与品质。
我省的水果平均单产在700公斤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
宫川温州蜜柑、玉环柚、胡柚等果实品质在全国名列前茅;早熟砂梨质量位居南方各产区之首;杨梅的产量和质量均居全国第一;‘软条白沙’、‘丽白’、‘大红袍’等枇杷品种,2009年获得全国十大优质枇杷称号。
3.畜牧育种。
一是新培育了嘉兴黑猪新嘉系、杜洛克猪新品系、龙游大约克新品系;建立了猪联合育种技术体系;克隆了一批主要经济性状候选基因和分子标标记;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种猪的种质性能和生产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优良种猪推广数量达8万多头,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
二是培育了绍兴鸭系列配套品系、仙居鸡肉用系、梅岭土鸡和振宁土鸡等优质鸡配套系。
绍兴鸭配套系青壳2号品系生产性能世界领先,绍兴鸭及其配套系已成为国内养殖范围最广、数量最多的蛋鸭品种。
三是组建了大规模的奶牛高产核心群,进行了奶牛耐热性改良研究;开展了湖羊肉用系的选育;完成了新一轮全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和规模奶牛场良种登记工作;长毛兔、肉兔和獭兔种质和生产性能均居于全国前列,长毛兔品种已经通过国家品种审定。
四是蜜蜂种质居全国前列。
培育的王浆高产蜂种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2009年浙江浆蜂通过了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