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225张PPT)

诗人分别从哪几个方位、角度观察了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书写,题写。 横看:从正面看。 侧:侧面。 各:都,分别。
诗意: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山岭,侧看则是陡峭的 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
远处 近处 庐山呈现各种
高处 不同的景象。 低处
千姿百态
诗人为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原因: 只缘身在此山中 。
采用因果倒装的句式,融道理于景物中。 先写人们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再说明原因 是身在庐山之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 物也常如此。
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 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 摆脱主观成见。
9 古诗三首
诗中有画 景中融情
自然界里有许多美妙的事物,在诗人 的笔下,更是美不胜收。一起去诗中感受 一下万物之美吧。
1. 认识“暮、瑟”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 写“暮、吟”等13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 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 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 景象。
一道残阳 / 铺水中, 半江瑟瑟 / 半江红。 可怜 / 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 / 月似弓。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夕阳、江水、露珠、月亮。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夕阳。 铺:指阳光斜照在水面上。 瑟瑟:这里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 所呈现的青绿色。
诗意:太阳快要落山了,阳光斜照在江面 上。江水一半呈现红色,一半呈现碧绿色。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PPT课件全

课堂演练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一道( 残阳)铺水中, 半 (可江怜()瑟九瑟月)初半三江夜(,红 )。 露似(真珠)月似( 弓 )。
二、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 白居易 ),诗中表现 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 ),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苏轼(1037-1101),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传世。
朗读指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要读出连绵起伏的山岭和高耸入云的山峰 的不同:连绵起伏,语调有连绵之感;高耸入云,应 有高亢之音。
作者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庐山,最 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朗读后两句。思考: 庐山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 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 之中。
xiáng
梅雪争春未肯降
jiàng
降落伞、下降
学写字
不要忘记写短横。
xiáng fèi xū xùn shū
降 费 须逊输
感知诗意
你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吗?
古诗大意
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 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 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卢钺出生年月不详。字威节,一作威 仲,闽县(今福建福州)人,代表作品有 《雪梅》,因此也被叫做卢梅坡。
初读课文
抓住描写景物的词语,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
/ / / /
学认字
xiáng
投降
sāo
xùn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9 古诗三首》第1课时课件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忆江南
江南好,
还记得这首
诗的作者是谁吗?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 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思考: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
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 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 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 “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作者为什么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 照不到阳光,所以半个江面是绿色的, 半个江面是红色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爱
农历已进入深秋季 节,点出了观赏江 景的季节是深秋。
珍珠
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比喻
诗人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晶莹 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 把新月比作弯弓。
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
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 瑟瑟)半江( 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 真珠)月似( 弓 )。
二、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 白居易 ),诗中表现 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 ),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9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忆江南
江南好,
还记得这首
诗的作者是谁吗?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 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 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思考:把“铺”换成“照”或“射”可不可以?
不可以。“铺”写出夕阳余 晖是洒满江面的,更柔和、更动 感、更宏大。如果换成“照”或 “射”则不能体现这一特点。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作者为什么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 照不到阳光,所以半个江面是绿色的, 半个江面是红色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爱
农历已进入深秋季 节,点出了观赏江 景的季节是深秋。
珍珠
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比喻
诗人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晶莹 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 把新月比作弯弓。
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一道残阳铺水中,
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将古诗补充完整。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 瑟瑟)半江( 红 )。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 真珠)月似( 弓 )。
二、填空。
《暮江吟》的作者是( 白居易 ),诗中表现 红日西沉时景色的诗句是(一道残阳铺水中 ), 表现新月东升的诗句是( 可怜九月初三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27张PPT)

诵读古诗,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tí
题西林壁
shì
[宋] 苏 轼
cè fēn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lú
yuán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侧峰庐缘
左右结构: 侧 峰 缘 半包围结构: 题 庐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题西林壁
[宋] 苏 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应该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瞰。
从这四句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想要全面地看问题,就要跳出局部,从整体 上进行观察。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题 西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示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 铺在江面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 绿的,一半是鲜红的。
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认不清庐 山的全貌,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这 两句诗借景说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 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课件

横看
侧看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 ; ; ; ; ……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察的角度不同, 结果也不同
赏析 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 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 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 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 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 “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 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 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 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 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 “差”讲。
的话描述古诗描写的情景,并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
感情。 (3)通过学习这首古诗,你是否也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 呢?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写景的古诗?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制作:赵航
暮 江 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 广泛,形式多样,语言 平易通俗,有“诗魔” 和“诗王”之称。
(1)认真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美。
(2)借助图片及词语的解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课件(共140张PPT)

“峰”和“岭”有什么不同?
峰:高耸入云
岭:连绵不断
作者从远、近、高、低看到的景象 有什么不同?
远眺 重峦叠嶂
近观 危崖险岩
仰望 遮天蔽日
俯瞰 深沟幽壑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果用关联词联结这两句诗,你能 想到哪组词?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的全貌,是因为我 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诗人身在庐山反而认不清它的真面目? 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
不及,比不上。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诗意:说句公道话,梅须逊让雪花三 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拟人
形容差得不多。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将香气物质化,使人觉得香气可以测量。
——香
——白
雪梅
所见
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跳出局部
林 壁
所悟
不识庐山真面目
整体看待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通过题咏游庐山的感 受,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当人没有 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 物的真相与全貌。
雪梅
[宋] 卢 钺
卢钺 又名卢梅坡,宋 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 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 多,以两首《雪梅》诗留名 千古。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说 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梅雪争春未肯降, 服输。 诗人。 骚人阁笔费评章。 评议。这里指
同“搁”,放下。这里读ɡē。 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 谁也不肯服输,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9.古诗三首》优质教学课件

这句诗的意思是: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 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 一半是鲜红的。
可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似:好像。 真珠:即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 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 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庐山西林寺
西林寺壁
苏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 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都是著名文学家, 三人世称“三苏”。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 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 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 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 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 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 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 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 体。
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 使我一生受用。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卒年 不详。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 几乎没有,我们只能从他的诗词 与别人的诗词中推测他简单的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 太阳,铺展在江水之上。
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 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 一半是鲜红的。
可爱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似:好像。 真珠:即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 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 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庐山西林寺
西林寺壁
苏轼
• 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
• 父亲苏洵、弟弟苏 辙都是著名文学家, 三人世称“三苏”。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独立识字学词。
3、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文中所 蕴含的道理。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析
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 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 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 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 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 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 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 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 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 体。
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 使我一生受用。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南宋诗人。生卒年 不详。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 几乎没有,我们只能从他的诗词 与别人的诗词中推测他简单的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 太阳,铺展在江水之上。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PPT课件

课文结构
雪梅
[宋]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文主旨
《雪梅》通过把梅花和雪花进行对比,告 诉了人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 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课堂小结
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 是春 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 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 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 “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 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明理远近高低变幻莫测寄意深远不同不识真面目此山中结构图示总结全诗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得到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谈话导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一剪寒梅傲立雪中雪花和梅花都是冬天景物报春使者它们各自的长处是什么
9 古诗三首
第 一 课时
助读资料 初读感知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推荐阅读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想象“夕阳无限好”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思考: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一锤定音(在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
横看
横看 成岭
侧看
侧看 成 峰
远看
近看
抬 头 仰 望
低 头 俯 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话是因果倒装句,先写出诗人没有看清庐山的真正 面目,然后笔锋一转说明原因:因为“我”身处庐山之中 视野太狭窄所以只能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 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 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 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 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 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读古诗后两句思考:作者描写 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 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认识本课生字。 3.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我会读
yuán
缘
易错音
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缘(yuán yán)
侧 题
庐 峰
缘
同音易混字
峰 fēng
蜂
字义:高而尖的山头。 如:山峰。 组词:(山峰)(高峰)(登峰造极)
字义:昆虫,会飞,多有毒刺,能蜇人。 如:“蜜蜂”
组词:(蜜蜂)(蜂蜜)(蜂拥而至)
运用:在这挺拔陡峭的山峰上,自有一番风光,这里草木繁 多,花儿盛开,吸引着大大小小的蜜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完这首诗我们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庐山, 庐山的样子各不相同,横看 成岭 ,侧看 成峰 ,远 近高低也各有千秋。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有站 在 庐山之外 。
我会读
mù
sè
暮瑟
易错音
读下面的句子,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 √ 瑟瑟(sè shè) 吟(yín jīn)
快来点一点吧!
吟
暮
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读完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了 夕阳映江 、 弯月初生、露珠晶莹 的景象。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暮吟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学习《暮江吟》时,抓住“残阳”“瑟 瑟”“可怜”等词语,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 正确、读流利。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 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 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 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
部编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品读释疑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 多才多艺。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同为豪放派词人。主要作品有《念奴娇·赤 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你能说一说诗的前两句和后两 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
前两句描绘了夕阳西沉、晚霞映江 的绚丽景象,后两句描绘了弯月升、 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傍晚
暮
残阳:铺水中 江水:瑟瑟、红
江
吟
夜晚
露:似真珠 月:似弓
热爱自然 轻松愉快
《暮江吟》描写了深秋时节江边落日和 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 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如何理解题目 “题西林壁”?
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书写,题写。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 游山所见
可爱。 农历已进入深秋季
节,点出了观赏江
景的季节是深秋。
珍珠。
诗人描写了夜晚的明月和露珠。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露水、月亮。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
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 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如何理解题目 “暮江吟”?
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 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读古诗前两句思考:作者描写了 傍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 物的特点来写的?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快落山的太阳的 形容未受到残阳 光,也指晚霞。 照射的江水所呈
现的青绿色。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 江瑟瑟半江红。
我会写
提示:点击生字进入详细讲解。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题 侧 峰庐缘
左右结构
半包围结构
学习《题西林壁》时,抓住“横” “侧”“远近高低”等字词了解诗人观察 点和观察角度的变化,体会诗中的哲理。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 正确、读流利。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课后第2题哦!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秋天的黄昏,红日西沉,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 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夕阳是那样的柔和,给人以亲 切、安闲的感觉。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 皱起细小的波纹。夕阳照射到的地方,江水呈现出一片 红色;夕阳没有照射到的地方,江水呈现出青绿色。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把“铺”换成“照”“射”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残阳” 已经接近地平线, 几乎是贴着地面 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用“铺”字非常形象;这个 “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 安闲的感觉。“照”和 “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部编版 语文 四年级 上册
品读释疑
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 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 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主要作品有 《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认识本课生字。 3.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 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 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一道残阳照射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 一半呈现出红色。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滴滴清露就 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