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血液

合集下载

运动生理学,血液

运动生理学,血液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 在流出体外的血液中如不加抗凝剂和进行 其他处理,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胶冻血块。 其他处理,几分钟后就会凝固成胶冻血块。 在室温内搁置1小时以上,血块缩小,并 在室温内搁置1小时以上,血块缩小, 在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澄清液,称为血 在血块周围出现少量黄色澄清液,称为血 清。 • 血清与血浆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 血清与血浆主要区别在于血浆含有纤维蛋 主要区别 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白原,而血清不含有纤维蛋白原。
三、血液的功能
•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 ;维持 渗透压、 酸碱度、 渗透压 、 酸碱度 、 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 对稳定。 对稳定 。 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 境相对稳定。 境相对稳定。
• (二)运输作用
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 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 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 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 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 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等运输到肺、 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和尿素等运输到肺、 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肾和皮肤等器官排出体外。
二、内环境
(一)内环境的概念
• 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人 体 内 环 境 示 意 图
(二)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意义
•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由于人体内有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多种调节机制, 多种调节机制, 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 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 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 以保持 动态平衡。 动态平衡。 • 意义: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 意义: 件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五).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1、红细胞流变性 定义: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各自呈分散状态存在于 流动的血液中,并在切应力作用下很容易变形,即被动 地适应于血流状况而发生相应的改变,以减少血液的阻 力。红细胞的这一特性称为细胞的流变性。 红细胞的流变性是影响血液流动的重要因素,也 是影响体内红细胞寿命和微循环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 2、运动时红细胞流变性的变化 运动时流变性依据强度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和 训练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别。
四.血小板与运动 四.血小板与运动
1、血小板是从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细胞裂解下来 的小块细胞质。血小板在止血、凝血及纤溶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2、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黏着, 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这些特性与血小板的止 血凝血功能密切相关。 3、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以及一般不参加体育 活动的健康大学生,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 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强循环 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4、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增 加的幅度与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
(四).酸碱度
1、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平均值为7.4.人 体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最大PH值变化范围为6.9~7.8. 2、血浆PH值经常维持相对恒定是由于他是个缓冲 溶液。 3、血液中含有数对具有抗酸和抗碱的物质,称为缓 冲对,统称缓冲体系。 4、缓冲体系中每一个缓冲对是由一种弱酸与该种弱 酸的盐组成的。 5、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 义。如果PH值的正常范围,就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 而引起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及各种生理机能的 絮乱,甚至会出现酸或碱中毒现象。
三.血液的功能
(一).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运输 (三).调节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 血液

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的氧,不至发生
明显的低血氧症。
B、氧离曲线的中段 此段曲线较陡,相当干 PO260—40mmHg的段落,是 Hb02释放O2的部分,机体组织 中的 PO2相当于PO240mmHg, 40mmHg,此时Hb氧饱和度为 75%左右,即有22.4%的HbO2把 氧解离出来,使血氧含量下降 到14.4ml%,也就是每100m1血 液流过组织时释放了5mlO2。 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 O2容积所占动脉血02含量百分 数称为氧利用系数
血细胞膜上有多种抗原物质, 根据不同的抗原物质,可1年,奥地利医师兰德斯 坦纳终于搞清了ABO血型的秘密。 1930年,他因此获诺贝尔生理 学或医学奖。
通常根据是指红细胞膜上A 和B凝集原而鉴别的 ABO血型系 统。
血清凝集素
抗A凝集素
抗B凝集素
含有A型凝集原的红细胞与抗A凝集素相遇或者含有B型凝 集原的红细胞与抗B凝集素相遇时,就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 循环。

由血浆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的分子量大, 颗粒数目少,故形成的胶体渗透压甚小,不超过1.5m0sm· L-l,约相 当于3.3kPa(25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虽小,但由于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所 以血浆液体渗透压对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分布起重要作用。

血浆渗透压: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 的力量
2、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 Hb与氧结合(被氧饱和) 的程度,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主要受氧分压所决定。在高氧 的条件下(氧分压达150mmHg时),所有Hb都与氧结合,这 种情况可表达为Hb的氧饱合度达100%。当PO2下降时,氧 饱和度下降.在海平面地区生活的人,安静时动脉血中的 PO2为100mmHg,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约为96—98%。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_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_血液
葡萄糖分子 水分子 1%葡萄糖溶液 半透膜 5%葡萄糖溶液
血浆渗透压的组成


晶体渗透压 NaCl、NaHCO3 、葡萄糖、尿素 分子小、数量多,渗透压大 胶体渗透压 白蛋白、球蛋白 防止水分过多渗出
血浆渗透压的意义 血浆渗透压的稳定,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所 必需的条件
不同的渗透压对红细胞的影响
二、运动对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

Hale Waihona Puke 自学内容第四节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的功能 携带O2和CO2

Hb+ O2 ←→HbO2 Hb· NH2+ CO2 ←→Hb· NHCOOH
缓冲血液酸碱度 运动员机能评定生理指标

血红蛋白与运动训练
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评定 过低影响氧气运输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过高增加血液的黏滞性,不利于血液循环 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一般男运动员不超过 17g/L,女运动员不超过16g/L;一般不应 低于全年平均水平的80%。 用血红蛋白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
0.6% 膨大 0.4% 破裂
正常 0.9%NaCl
1.5% 皱缩
0.9% 恢复
酸碱度 血浆pH值 正常值:7.35~7.45,平均7.4 最大耐受:6.9~7.8 正常酸碱度的维持因素 缓冲体系 缓冲对

主要缓冲对
血浆中主要缓冲对
NaHCO 3 H2CO3
Na - Pr H - Pr

第五节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自学内容

本章到此结束
加 抗 凝 剂
不 加 抗 凝 剂
血清 不含有纤 维蛋白原 血饼
血小板、白细胞 1% 红细胞 ♂40%~50% ♀37%~48% 红细胞压积:红 细胞在全血中所 占容积百分比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3-第三章-血液

(王瑞元版本)运动生理学--课件-3-第三章-血液
>1000 ×109/L,易发生血栓, <50 × 109/L,有出血倾向。
生理特性:
☆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
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
☆修复: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填补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的间隙,
修补血管壁
v 生理功能 ①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 ②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
(二)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 一次性剧烈运动后即刻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平均容积增加,血小板 活性增强,循环血中血小板聚集趋势也增加。
• 研究表明,血小板数的增加只在大强度运动下发生,其增加的幅度 与负荷强度呈高度正相关(r=0.94),增加幅度最大达18%。这些血小 板多是以脾脏中贮存的那部分“中老年”血小板。
(四)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 • 运动后白细胞的恢复与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运动强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速度越慢。
三、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 (一)生理特点及功能 • 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 (10~30万/mm3)。 • 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 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 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 月经期减少
• 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称为 循环血量。
• 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丛等处,流速相 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
(血容量)血量: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 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

运动生理学_07血液循环

运动生理学_07血液循环

血压随性别、年龄及其他生理情况而 变化。男性一般比女性略高。
人体正常动脉血压
(三)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每搏出量 每搏出量↑→心缩期射入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血流速↑ SP↑(明显) ↓ 心舒末期A血量↑(不明显)→ DP↑(不明显) 2.心率 心率↑→心舒期↓→心舒末期A血量↑→管壁侧压力↑ ↓ ↓ 回心血量↓ DP↑(明显) ↓ 搏出量↓→SP↑(不明显)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心肌细胞每次兴奋后,兴奋性要经历有效不 应期、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由于有效应期特别长(从收缩期到舒张早期 之后)所以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
A:动作电位曲线 B: 机械收缩曲线 ERP:有效不应期 RRP: 相对不应期 SNP:超常期
有效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二) 自动节律性
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4.呼吸运动
气 ↓ 胸 廓 ↑ ↓ 胸 内 负 压 ↑ ↓ ↓ 心房 + 大V扩张 肺血管扩张 ↓ ↓ 肺V回流左室↓ 心房与V压差↑ ↓ ↓ 左室心输出量↓ V回心量↑ ↓ ↓ Bp↓ 右室心输出量↑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小结)
影 响 因 素
心缩力(心泵)↑
静脉回流量

骨骼肌收缩(肌泵)↑
1 HR贮备 通过HR使CO,训练使HRrestHRmax与 HRrest差 2 收缩期贮备 安静时收缩末容积75ml,而强力收缩后 为20ml,贮备有55ml 3 舒张期贮备 安静时舒张期末容积145ml,而最大可 为160ml,贮备只有15ml. 可见收缩期贮备>舒张期贮备. 故收缩期贮备是增加搏出量的主 要来源。 长期系统训练,可使心肌增粗, 收缩力增强,同时HRrest,则心力 贮备增加,能反映心脏训练水平。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_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二章_血液
第二章 血液(blood)



概述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运动对血细胞的影响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第一节 血液概述



血液的组成 内环境 血液的功能 血液的理化特性 ABO血型系统
一、血液的组成
刚刚取出 的血液
放置后 的血液
模式图
显微照片
血浆
50%~60% 含有纤维蛋白原


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即红细胞比容,是红细胞在全血中 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年人为0.37-0.5之间, 女子低于男子。 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红细胞压积运动前后变化 不明显,而一般运动员运动后即刻明显增加。 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红细胞的流变性即红细胞的变形能力。 经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状态红细胞的流 变性增强。

黏滞性 血液内部存在各种物质分子或颗粒之间的 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黏滞性。 血液粘滞性:4~5倍(4~5倍于蒸馏水) 血浆粘滞性:1.6~2.4倍 粘滞性的主要决定因素

红细胞数量 血浆蛋白含量

渗透压(osmolarity ) 概念: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高浓度溶液扩散的 现象称为渗透,这种促使分子扩散的压力称为 渗透压。与液体中所含分子和离子的数量有关。
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
红细胞:正常成年男子的红细胞数量为450-550 万/立方厘米,平均为500万;成年女子为380460万/立方厘米,平均为420万。 白细胞: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为每 立方厘米5000-9000个,其生理变动范围较大, 进食后、炎症、月经期等都可引起白细胞数量 的变化。 血小板:血小板无核,又称血栓细胞。正常人的 血小板含量为10-30万/立方厘米,血小板数量 也随不同的机能状态有较大的变化。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运动生理学第三章血液

4、血浆和血清因含胆红质,故呈淡黄色。
全血的比重主要Βιβλιοθήκη 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二).粘滞性
1.定义:血液在血管运行,其液体内部各种物 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摩擦,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粘 滞性。 2.血液的流行性与粘滞性通过血液的粘度来表 示,流行性与粘滞性互成反比关系。 3.血液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 蛋白的含量以及红细胞形状和在血流中的分布特点, 表面结构和内部状态,易变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 用等。 例如:登山运动,长跑运动。
运动生理学
13体教2班 石陈太郎
第三章:血液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第二节:运动对血液的影响 第三节:运动对血液凝固和纤溶能力的影响 第四节:运动员血液 第五节:血型与输血原则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浆 血 液
血细胞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红细胞
白细胞
(二):血液与体液
细胞内液
(六).血红蛋白与运动
1、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的评定 由于运动员血红蛋白值存在个体差异,不 能用一个统一的正常值标准来评定运动员血红蛋白 含量,应针对每一个体情况进行测定和分析。 2、血红蛋白指标与运动员选材 理论上可以把运动员血红蛋白分为六个类 型。但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只有四个类型:即偏 高波动小者,正常波动大者,正常波动小者,偏低 波动小者。
3、长期运动训练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相对于运动员来说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 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被诊断为运动性贫血。 这种现象在耐力性项目运动员中较为常见。 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量增加相比在很 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容量 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细胞压值、血红蛋白含 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 虽然单位体积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不 高,但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和比重:红色。全血比重为1.05~1.06。 红细胞的比重取决于血红蛋白量。血浆的比重取决 于血浆蛋白含量。
(二)粘度:全血的粘度是水的4~5倍,大小取决于 RBC数量和血浆蛋白含量。
(三)血浆pH:血浆pH为7.35~7.45。剧烈运动pH
(四)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NaCl)
电解质:Na+,Cl-,维持渗透压,pH值, 兴奋性
2、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生理功能:代谢物质和激素的载体,缓冲
内环境的pH,免疫球蛋白参与 免疫功能,参与生理止血,维 持血浆胶体渗透压。
3、非蛋白氮和其它有机物
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尿素、 尿酸、肌酐、氨基酸等
其它有机物:葡萄糖、乳酸、脂类
2、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
A.维持血浆的渗透压
B.使血液有一定的粘滞性
C.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D.参与细胞免疫
3、血浆占全血量的 。
A.45~50%
B.50~55%
3、下段(15~40mmHg):坡度最大,代表氧的贮 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O2的需要。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P50表示Hb和O2的亲和力。指血红蛋白 氧饱和度达到50%时对应的PO2 运动时, P50增大,曲线右移 1、PCO2和pH的影响 PCO2和[H+]增加,曲线右移,Hb和O2亲和 力减小,P50增大,波尔效应 剧烈运动时, PCO2和[H+]增加,促使HbO2 解离更多O2,有利。
输血必须检查供血者与受血者血型,进 行交叉配血。
红细胞

主侧


血清
红细胞
次侧



血清
输血时ABO血型间的关系
供血者红
受血者血清(凝集素)
细胞(凝 集原)
O型(抗 A抗B)
A型(抗B)B型(抗A)AB型(无)
O型(无) -



A型(A) +



B型(B) +



AB型(A、 B)




2、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 形态:无色、有核 分类:粒细胞(中性、嗜酸性、嗜碱性)
单核细胞 淋巴细胞 数量:4~10×109L-1 功能:保护和防御
3、血小板
形态:体积小,直径2~3μm 数量:100~300×109L-1 功能: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
皮细胞的完整性
小结:
血液的组成:血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 胞、血小板);血型
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粘度、血浆pH、 血浆渗透压
血液的功能:运输功能、缓冲pH、保护防 御
氧解离曲线及影响因素
一、名词解释 内环境、血氧饱和度、渗透压、氧合
二、选择题
1、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
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和淋巴液 D.组织液
女:110~150 g ·L-1,平均130 g ·L-1
血型与输血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物质的类型,称血型。
ABO血型系统:RBC膜上有A、B两种抗原(凝 集原),血浆中有抗A和抗B两种抗体(凝集素)。
RBC抗原
血浆抗体
A型
A抗原
抗B
B型
B抗原
抗A
AB 型 A抗原、B抗原

O型

抗A、抗B
相对抗的红细胞抗原与血浆抗体相遇,则 会发生红细胞凝集反应。
血脂与血浆蛋白结合成脂蛋白,分为四 类。
(二)血细胞
1、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
形态:无细胞核,呈双凹圆盘形,直径6~9μm 占血细胞总数的99% 男:平均5.0 ×1012L-1 ,范围4.0~5.5×1012L-1 女:平均4.2 ×1012L-1,范围 3.5~5.0 ×1012L-1 血红蛋白(Hb):运输O2,CO2 [Hb]男:120~160g ·L-1,平均140 g ·L-1
3、氧解离曲线
反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
氧 饱 和 50 度
%
40 60
100
PO2
1、上段(60~100mmHg):坡度较小, PO2变化对 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为机体摄取足够的O2提供较 大的安全系数,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2、中段(40~60mmHg):坡度较大,保证组织细胞 的O2供应。
2、温度的影响 运动时温度升高,曲线右移。
3、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缺氧、长时运动, 2,3-DPG ,曲线右移, 释放更多的O2。 4、CO 和血红Hb的亲和力是O2的250倍 (二)CO2的运输
二、维持内环境稳态 血浆pH 为7.35~7.45
血液调节内环境pH,缓冲对(一定比例的弱 酸和它的盐)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
运动时排汗,血液渗透压 ;运动后饮水,渗透压恢 复
第二节 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 二、维持内环境稳态 三、保护防御
一、运输功能
O2、营养物质
组织细胞
CO2、代谢产物
排泄器官(肝、肾、肠、皮肤)
激素、酶、维生素等
需要部位(体液调节)
深部热量
体表以调节体温
运载工具:水分、血浆蛋白、血红蛋白
血浆中:NaHCO3/H2CO3(20/1) 每 100ml 血 浆 中 含 有 的 NaHCO3 称 为 碱 贮 备 。 剧烈运动时:
HL+NaHCO3 NaL+H2CO3 OH-+H2CO3 HCO3-+H2O
CO2 +H2O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白细胞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 吞噬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吞噬病 菌和坏死组织。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血小板止血、凝血。
第五章 血液与运动
第一节 血液的概述
一、体液
体液,占体重60%
细胞内液(40%)
细胞外液(内环境) 组织液 15%
(20%)
血浆 5%
二、血液的组成
血浆(50~55%)
全血(7~8%)
红细胞
血细胞(45~50%) 白细胞
血小板
(一)血浆
1、水(90%)和电解质 水是溶剂,维持体液平衡,维持渗透压, 维持体温,运输。
(一)O2的运输
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1、氧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氧分压高的肺部
Hb+O2(氧离) 氧分压低的组织 HbO2(氧合)
PO2高
PO2 低
肺泡毛 细血管
动脉
PO2高
静脉
组织 细胞
PO2低
2、血红蛋白氧饱和度、氧容量和氧含量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血液中Hb和O2结合的程度。 由氧分压决定。一般为96~98% 血红蛋白氧容量:指血氧饱和度达100%时,每1L 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O2的最大量。 血红蛋白氧含量:每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 氧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