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农户家庭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三善”催化“三生”--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桑田嬗变观察

“三善”催化“三生”--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桑田嬗变观察

上海农村经济2021年第6期“三善”催化“三生”———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桑田嬗变观察■《农民日报》记者胡立刚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是沪郊典型的农业大镇,与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实行镇区合一行政管理体制,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践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是小镇振兴的不二途径。

但关键是,“三生”理念虽已根植大地,“三生”实践却谈何容易。

2015年,以“三生”融合为特色的廊下郊野公园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开园的郊野公园。

今年,廊下镇获得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荣誉,在新时代沪郊大地上,廊下留下了独特而生动的“三生”实践。

谋篇布局郊野公园是上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行动。

毫无疑问,能够纳入郊野公园,不仅意味着资金、项目的倾斜,还标志着在区域发展这局棋中获得“先手”。

当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得知郊野公园建设消息,脑子里一下子跳出了“廊下郊野公园”六个字。

通过激烈竞争,以生产生活生态为特色的廊下郊野公园成为第一批上海郊野公园之一。

“当时沈文书记真有点急了,生产生活生态的特色极具竞争力,他还不放心,打出了率先开园的竞争口号,因此打动了金山区委、区政府,也打动了上海市。

”金山现代农业园区副主任余汛洲回忆当时的情景,忍不住笑了起来。

廊下实行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作为副主任,余汛洲是每一个重大决策执行团队的负责人。

他的笑包含多重意思,有廊下成功争取到郊野公园并成为第一个开园的郊野公园的喜悦,有对廊下党委、政府善谋的敬意,也有“苦”笑的成分,包括他的“顶头上司”沈文为了廊下甘做“拼命三郎”等等酸甜苦辣。

记者多年跟踪观察以农立镇的廊下的发展谋略和发展路径,发现审时度势借势谋事已经成为廊下镇党委、政府的执政特色。

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8年,园区引进第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顺势培育出廊下中央厨房产业集群,廊下镇因此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驱;2019年积极提倡并参与到沪浙毗邻“田园五镇”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中,廊下因此增添了时代活力,等等事例一件接一件。

廊下镇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探索的报告

廊下镇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探索的报告

上海农村经济2021年第6期廊下镇是上海远郊生态农业镇的典型代表,全域46平方公里,城市开发边界外43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

廊下不忘农业立镇初心,作为市级现代农业园,第一个开园的郊野公园、最早引进中央厨房的乡镇,汇集了一批农业生产、农业加工、休闲农业的龙头企业和优质资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态势强劲。

廊下镇先后纳入全市第一批(中部16.87平方公里)和第四批(西部9.45平方公里)市级土地整治项目试点项目,财政资金累计投入10亿元,土地整治已覆盖六成区域,整治成效良好。

目前,自西向东万亩生态林、万亩粮田、万亩郊野公园和万亩菜田的空间格局即将成形。

将结合新一轮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廊下已作为首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报自然资源部),把东部菜田区域(7.10平方公里)纳入全域土地整治区域,土地整治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将助力廊下率先完成全镇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上海土地整治工作成效的样板与土地整治理念、政策、方法、更迭的见证。

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驱动下,廊下以山塘河为纽带,以南北山塘村共创“明月山塘”品牌为契机,倡议了“田园五镇”计划。

南侧的平湖县广陈镇也正在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作为金山平湖“毗邻党建”的核心和策源地,廊下将打造区域一体化与跨界治理成效的样板区域,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

(一)生产空间方面高举农业立镇旗帜,结合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农业生产布局调整形成农林复合、万亩粮田、循环种养、万亩菜田、健康食品和科教文旅六大片区,依托设施农业发展积极培育高科技、高亩产、高品质、高附加值;低成本、低污染、低风险、低龄化的都市绿色现代农业,打造对接全球、辐射全国的农业技术交流平台。

(二)生态空间方面严守城市生态安全底限的前提下,将林地集中到西侧六里塘、南侧山塘河两条市级生态廊道,适当增加生态涵养林带宽度,促进其发挥生态功能并提高生物多样性。

通过局部开放生态林地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

(三)生活空间方面亲历了特色民居的建设,廊下村民集中居住意愿高涨。

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居民小组新农村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报告摘要:
该调研报告主要研究了居民小组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状况。

通过对居民小组的调查和
问卷调查,我们分析了居民小组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参与程度、满意度以及面临的问题
和困难。

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多数居民小组积极参与了各项工作。

他们在道路
修建、房屋改造、环境整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居民小组的存在,有效地促进了
农村的发展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然而,调查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首先,部分居民小组存在组织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工作进展缓慢。

其次,一些居民小组对于新农村建设缺乏参与意识,导致农民参
与度不高。

此外,居民小组的资金来源也存在不稳定的问题,限制了他们的工作开展。

基于这些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对居民小组的培训和支持,
提升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工作效率。

其次,应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
和参与度。

最后,政府应加大对居民小组的资金支持,确保他们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通过这份调研报告,我们希望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倡导,促进居
民小组在农村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山区农村居民点的风貌特色与整治措施研究

金山区农村居民点的风貌特色与整治措施研究

【 键 词 】 社 会 主 义新 农 村 农村 居 民点 金 山 农业 园 区 风 貌特 色 整 治 关
在社 会 主义新 农村 的建 设背 景 下, 上海市 金山区的新郊 区新农村建
求, 按照推进 “ 三个集 中”的工作方 向 ,将廊下 定位 于市级 现代 农业 园 区;上海市政府将廊下镇及现代农业
开展中心村规划和设计时规划民意见和建议对民居农田林园水利道路供水供电等重大事项要统盘考虑处理好中心村规划与保持田园风光的矛盾对有特色的田园风光特色风情要重点保护保持中心村规划与田园风光的统一和谐制定出当地农民满意切实可行的中心村规划
步搬 迁 型 ,提 出分 类 整 治 管理 措 施 。
Abstac : cil r tSo ai sm ew oun r sde I n c ty i S gie v nmor dmor te t nl Th e o・ ean eat ni o o. e rn v t fr ale ieniI r a i n f h a i o ur sd t e So e o e on r aa I cr o e∞ n e t Thi ap rta alz h t nS. sp er s n y est e i f pr se har t i i e ntc ac er c and que ton f st si s o L g i u a e i n il r a. e e an xar r l sde ta e Th n ido s r a t s om e r ear h on t e l ou d s ye es c h ay tan t l t ou ht lnnn a t e Ica s ste hr g hepa igprci .t ls e h c r alesd t ea it our y esne ur ien i ar no f p : w— r al t bui,e va e c l r no t d,oun rsi per c t ty de ex i en ed an ad al e dgr u l r mov d, enip t o war y e t t u sf r h d cas ie e ov t e t r s l sf d r n ai m a u e . i on

上海郊区农民宅基地试点情况的思考——以金山区廊下镇万春苑为例

上海郊区农民宅基地试点情况的思考——以金山区廊下镇万春苑为例

t e Ji h n La gxa W a h ak ns a n i nc un Gar -
春 苑 农 民宅 基地 置换 试 点 中 存在 的 意 叉和 问题 进 行 分析 。
【 关键 词 】 三 个 集 中 宅 基地 置换 规 划建 设
d n s n xmD e a I aa e e
— —
【 要 】2 0 摘 0 4年 一上 海 市政 府 在 郊 区划 定 了 1 5个村 做 宅 基地 置换 试 点 。金 山 区廊 下镇 万春 苑 农 民宅 基地 作 为置换 试 点之 一 展 情 况 良好 , 进 受到 了群 众 的
普 遍 好评 。同 时通 过 实地 调 查 ,也 发现 了一 些 群 众 反 映 强烈 的 突 出问题 。对 万
上海城市毖卅
上海郊 区农民宅基地试点情况的思考
以金 山区廊下镇万春苑为例

张 文忠
Th nk n p rm e t l i i g ofEx e i n a Un t o is f rRep a e en f lc m to
Far er m s, hOus s e Ba es
万春村从 1 9 6年开始连续获得 9 市级文 明村、市级安全小区 、 市级科 普村 、 市级卫生村称号 , 最近三次被 评为市级 “ 五好党支部” 。从村 、 、 镇
置换 为 突破 口、加快 推进 “ 三个 集
中”的试 点工作 。 在试点 中以改革创 新 的精神 ,探索宅基 地置换 试点工 作思路。
Ab r c :n 20 4, h st a t I 0 t e Sha gh t n ai y Gov Ci — en r men h s ia st e e p i t o e 1 v l ge o b x er c 5 l men — t n t orr pl e e to a mer h s al i f e ac m n f r u s f s’ ou e b e Th e ac m e ti an hu F as s e r pl e n n W c n Ga — de i s n Dit ilwen n ofJ n ha s r c ton wel an l d r c v oo om men s fO t e m a s e eied g d c t r m h s

新农村家庭调研报告

新农村家庭调研报告

新农村家庭调研报告新农村家庭调研报告近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村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家庭的状况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一、村庄基础设施的改善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许多新农村家庭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房屋装修、环境卫生等方面也有了明显改善。

农村居民生活更加便利和舒适,生活品质得到提升。

二、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教育机会的增加是新农村家庭一大变化。

通过增加学校数量和改善教育设施,农村孩子们的受教育机会得到了提升。

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家庭的就业机会也大大增加。

许多农村家庭的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改善。

三、生活方式的变迁新农村家庭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与过去相比,新农村家庭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他们更加关注健康饮食,注重身心健康,也更注重家庭团聚和亲子关系。

四、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是新农村家庭改变的又一重要方面。

农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品种也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村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民能够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

五、家庭问题与挑战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农村家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些农村家庭的产权问题、土地流转等依然存在困扰;一些养老问题和家庭责任的转变需要面对和解决;家庭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的提升亟待加强;农村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培训仍然有待改进等。

六、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加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便利性和保障;加大对农村养老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力度,确保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强农村家庭理财和消费观念的宣传,提高家庭的财务管理能力;加大对农村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新农村家庭在生活水平、教育和就业机会、生活方式、农村物质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仍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寻访金山廊下镇

寻访金山廊下镇

寻访金山廊下镇今年春节,我们兄妹几个一大家子约好,想找一家周边农家乐清闲几天,小孩们也能在一起娱乐,在金山侄女的安排下,2月2日(初三)我们来到了金山廊下锦江中华村农家乐。

一早,我们乘上上海南站到金山卫的直达火车,行程30分钟左右就到达,大阿哥和嫂嫂早早在车站用小车等候我们,再用大约30分钟路程把我们接到了“中华村”。

“中华村”,这个名称近年来突然之间响彻上海,原因是在2003年金山廊下镇被定为上海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后,近几年又由锦江国际倾力打造的“锦江农家”第一村。

村内生态自然、空气清新、处处田野风光。

农家客房在保留了金山民居“白墙、黛瓦、观音兜”原味风貌的同时,内部按照星级酒店标准进行了统一装修,是上海郊区设施最为舒适、服务最为规范的农家乐之一。

中华村以民居特色、小桥流水、绿荫环绕、桃李芬芳的农家村落加以先进现代化内部改造,体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

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成为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度假休闲的重要因素。

生活环境的改善正逐步带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而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步也带动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

中华村的前身是中华社,1949年,原属吕巷区,廊下地区有廊下乡、余万乡、龙泖乡、南堡乡。

1957年,撤区并乡,复建廊下乡,隶金山县人民政府。

辖有1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勇敢社、勤劳社、新建丰社、新建江社、中联社、中丰社、中民社、中华社、红星社、友好社。

1958年,廊下乡1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建廊下人民公社。

1984年,实行体制改革,恢复廊下乡建置。

1989年,廊下乡人民政府隶属金山县人民政府。

1993年9月,廊下撤乡建镇,建立廊下人民政府,实行镇管村(居委会)管理体制。

1997年5月,金山撤县建区,建立金山区人民政府,廊下镇人民政府隶属金山区人民政府。

廊下镇被定位为上海市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区域面积为51平方公里,实行镇与园区合一管理体制。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金山区“三区一线”战略发展的重点区域之一,按照“世外桃源、诗情画意”的建设理念,分别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园区管理中心、国际农业展示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孵化区、生态农业休闲区、农产品加工区、绿化环带等一心、五区、一环区域,是上海12个农业园区中具有规划理念、功能齐全的示范区。

“形”“芯”廊下 如歌如画——金山区廊下镇全力打造“乡村形·农业芯”的上海乡村振兴示范镇

“形”“芯”廊下  如歌如画——金山区廊下镇全力打造“乡村形·农业芯”的上海乡村振兴示范镇

“形”“芯”廊下如歌如画——金山区廊下镇全力打造“乡村形·农业芯”的上海乡村振兴示范镇“形”“芯”廊下如歌如画——金山区廊下镇全力打造“乡村形·农业芯”的上海乡村振兴示范镇近年来,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积极实施和有效推进。

作为上海市金山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廊下镇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全力打造“乡村形·农业芯”的上海乡村振兴示范镇。

经过多年的努力,廊下镇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给当地乡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廊下镇位于金山区的东南部,地处沪杭高速公路和外环线之间,距离上海市区不到50公里,交通便利。

廊下镇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农业优势,境内有大片的耕地、果园和茶园。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廊下镇将其理念定位为“乡村形·农业芯”,旨在打造具有独特形象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休闲胜地。

廊下镇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农村发展,注重发挥农业的主导作用。

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廊下镇积极引导农民走商业化经营的道路,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

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和市场推广等手段,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农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等产业,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廊下镇还积极推行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金融和乡村旅游等,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农民综合收入的提高。

为了打造“乡村形·农业芯”,廊下镇注重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营造宜居宜业的乡村氛围。

该镇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强水质、土壤和空气的监测和保护工作,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取缔污染和高耗能的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时,廊下镇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休闲业,通过规划和建设生态农庄、农家乐和风景区等,吸引外来游客和投资者,并促进当地农民就业和创业。

廊下镇致力于推进乡村文化的振兴和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和传统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金山初级中学吴天宇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农户家庭调研报告
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走在了全国农村的前面,在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对于土地问题,2000年廊下镇开始实行土地流转,通过自愿协商的形式以500元/亩的价格把农民手中大部分土地收入政府手中。

以“农民→村委会→金土地公司→承包方”的模式,走土地集约经营的道路,吸引外来投资,扩大土地产值。

对于处于规划中的住宅地,则通过宅基地置换形式集中农民的土地,农民住进政府集中建立的居民小区。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取得了固定的地租收入,解放了劳动力,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

企业取得土地后,以市场为导向,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流转出土地的农民,成为新的剩余劳动力。

如何增加收入,如何解决劳动力,又给政府带来了新的问题。

廊下镇是有名的服装之乡,现代农业园区建立前已基本实现了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旅游的发展更是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农民的收入也就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我们访谈的几户农户中,已很显然的体现出当地劳动力分配状况,并且由这种土地流转后的收入增加也体现出来。

蒋某,76岁,家庭人口5人,儿子和儿媳在私企工作,孙子在市区上学。

住房为三层小楼,1990年前后建成。

平时和老伴一起住,儿子、儿媳和孙子很少在家。

有4亩土地,以500元每亩流转给了政府,每年上半年支付一半,下半年支付一半。

现在为金廊公司打零工,做一些除草,插秧等工作,金廊公司为他支付的工资为3元/小时,每年大约有4000元的工资收入。

享受100元/月的镇保,以及合作医疗(保费30%自付,70%政府负责,保额为医疗费用的70%左右)。

在土地流转的政策下,农民虽然失去了土地,成了自由劳动力。

但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补偿,而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但解决了劳动力转移的问题,而且使家庭的收入增加,这就合理的解决了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使得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更为平坦。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村民做出了贡献,但也为村民带来了好处,农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

我们了解了几个村的情况,通过对民的访谈得到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我们可以看出,在农村中劳动力的问题已经解决,收入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据调查资料,全镇80%为农村人口,2006年人均收入8711元,2007年预计达10000元。

并且居民享受到了应有的保障,村民的生活相当的丰富多彩,可
以去活动室、健身处等,休闲娱乐设施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了。

每一个地区发展的成功都离不开一个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廊下现代农业园区也不例外。

“政府+企业+农户”就是廊下人的发展模式,一个三方共赢的发展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