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一化学《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

合集下载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案.doc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案.doc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案知识回顾一、机物与无机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1、有机化合物一般指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是指___________2、食物中含有的重要有机物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食物中的主要_____________3、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淀粉、葡萄糖、碳水化合物、油脂1、习惯上我们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称为碳水化合物,又叫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两个变化的化学方程式⑴绿色植物在太阳光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葡萄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并放出能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淀粉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及葡萄糖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4、通常将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叫_____,如____等;呈液态的油脂叫_____,如____等。

三、蛋白质和维生素1、蛋白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2、蛋白质的主要特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维生素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题精讲1、有一类有机物名叫烷烃,其组成中只含有C、H元素。

现列出其中一些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名称化学式甲烷CH4乙烷C2H6丙烷C3H8(1)由上述事实可发现该类物质的名称与有关。

(2)丁烷的化学式为。

2、维生素A1中含C的质量分数为83.9%,H为10.5%,O为5.6%,其相对分子质量是不超过300,则维生素A1化学式为()A、C19H28O2B、C20H14O2C、C20H30OD、C19H42O3、微量元素是指人体内总含量不到万分之一,而质量总和不到人体质量的千分之一的二十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对人体正常代谢和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下列元素中肯定不是人体微量元素的是()A、IB、FC、HD、Fe4、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别下列各组物质(1)牛奶和米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酒精和醋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蚕丝和棉纱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农科所试行用“碳酸饮料”浇灌植物,改良了碱性土壤,调节土壤PH,同时还能起到的作用是()A、有利于植物的呼吸B、加速光合作用C、代替氮肥D、在植物上方形成温室6、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化学知识猜想,苹果汁显酸性还是碱性?苹果中是否含有淀粉?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高中化学《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化学《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章第一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第一课时乙醇课前从最近热播的中华诗词大会入手,以酒为飞花令,学生们推选男女各一位同学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一是引入本节课的所讲内容乙醇,另外也活跃一下班级气氛。

【板书】第3 节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来思考一下,我们学习一种有机化合物都要学习它的哪些方面?【学生】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结构、用途等。

【板书】用途︱物理性质—乙醇—化学性质|结构【学生】分组观察试剂盒中的乙醇样品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乙醇的物理性质。

【教师】现在哪个小组的同学来给我们展示一下总结的成果。

【学生】展示总结的物理性质。

【教师】投影正确答案【教师】这是乙醇的填充模型,也叫比例模型(投影),现在请大家先以小组为单位拼插球棍模型,然后在学案上书写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并且小组讨论三者的区别。

【学生】拼插球棍模型,书写三种式子。

【教师】现在大家已经都完成了,哪个小组的同学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拼插的球棍模型。

【学生】展示球棍模型。

【教师】投影出学生书写的三种式子,师生共同评价。

【投影】乙醇的结构【分析】乙醇的结构与乙烷和水有相似的地方。

乙醇由两部分组成,左边的基团叫做乙基,右边的基团叫做羟基。

【教师】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案上给出的规范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与水和钠反应的现象作对比。

【实验探究1】学生分组,根据学案上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仔细观察,注意安全。

1、取一只干燥洁净的试管,加入约2ml 无水乙醇。

2、从试剂瓶中取出金属钠,擦干表面的煤油,将其放到试管中,观察钠在乙醇中的位置。

3、记录钠在乙醇中反应的实验现象,填写学案。

【板书】化学性质——与钠反应【教师】现在请大家整理好实验仪器,咱们找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教师】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气体,如果我们将该气体收集点燃检验,会发现是氢气。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乙醇能和钠反应产生氢气,但是反应程度不如水和钠反应剧烈。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专题3第2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专题3第2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教学设计单元分析乙醇、乙酸分别是酒和食醋的成分,又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人体重要的营养成分与人体的健康关系极大。

本单元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以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为线索,帮助学生学习乙醇、乙酸、油脂、糖类(以葡萄糖为重点)、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以及在人们日常饮食中的重要作用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

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本单元是前面有机物中烃的知识的延续和发展。

同时教材还注意帮助学生把握乙醇、乙酸、乙酸乙酯的衍生关系,淀粉、葡萄糖、乙醇的转化关系,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醇的可燃性、与金属钠的反应、催化氧化等性质及主要用途。

知道乙酸的分子结构,了解乙酸的酸性、酯化反应等性质和主要用途。

认识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主要有乙醇的催化氧化,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乙酸乙酯的水解等。

乙醇的催化氧化在教学时要用好乙醇在铜催化下加热氧化成乙醛的实验。

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通过观察铜丝的颜色变化、生成物不同于乙醇的气味这些现象,对该反应有一个比较直接的了解。

而后再对该反应的本质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该反应中何处发生价键的断裂和重组。

这样从两方面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该反应。

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应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亲身体验反应的进行,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反应原理的分析过程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化学反应的历程不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推出的,而要以事实为依据。

同时在说明原理的同时,可以将该反应和酸碱中和反应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白酯化反应。

乙酸乙酯的水解的介绍,对后面油脂性质的学习和氨基酸结合成蛋白质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它是酯化反应的逆反应,有利于学生强化对酯化反应的理解。

高一化学下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范文

高一化学下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范文

高一化学下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范文
同学们现在正处于高一阶段,这是一个高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高中频道为大家准备了高一化学下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与选择!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设计特色六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是在学完酸、碱、盐溶液的基础上,过渡复习有机物,是比较独立的一个章节。

要求学生了解什幺是有机物、有机物有哪些特征,懂得食品中有哪些有机物,它们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知道淀粉、蛋白质、油脂、维生素等物质,懂得合理膳食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也为今后学习,接触更多的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1)(1)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教案(1)(1)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一、教材分析(一) 知识脉络饮用食品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调节口味、满足人体营养需要,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还是具有调节人体新陈代谢、防御疾病发生、增进人体健康的作用。

本节教材从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为饮品、调味品的乙醇、乙酸这两种有机化合物入手将学生逐步带入维持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和蛋白质。

即由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

这样编写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积累及迁移应用。

(二) 知识框架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单一的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而是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

这样的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烃的衍生物 单官能团多官能团 乙醇 乙酸 酯 油脂 简单低分子 天然有机高分子 葡萄糖 氨基酸 淀粉 纤维素 蛋白质1.使学生认识教材所涉及乙醇、乙酸、酯、油脂、糖类、蛋白质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主要性质和主要应用。

2.引导学生常识性地了解人类生命、营养、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联想·质疑”引导关注学生食品中的营养成分,激发他们对相关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知识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通过“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设计能力。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二单元 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乙酸教学设计一、教材和学生分析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为味先,味以酸为首的说法,这体现着乙酸作为一种重要调料的社会价值,而进入现代社会乙酸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教材安排和学生情况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高中必修阶段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阶段乙酸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能解离出H+,到了必修要知道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到了选修阶段还要了解断键方式,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也是呈上升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教学难点:酯化反应四、课堂实录:【导入】引入乙酸首先,通过观看《天下无贼》中葛优与刘德华PK剥鸡蛋的视频,两位主人公均是身手非凡。

观看完后,教师现场拿出一枚去壳的生鸡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这枚生鸡蛋是怎样去壳的呢?继而揭晓答案:将一枚生鸡蛋放在一定浓度的无色液体中,分别展示2h和4h后的实验现象,8h后会自动脱去外壳。

这种溶液就是食醋中的主要成分乙酸。

【讲授】醋的来源传说古代山西省有个酿酒高手叫杜康。

他儿子黑塔跟父亲也学会了酿酒技术。

后来,从山西迁到镇江。

黑塔觉得酿酒后把酒糟扔掉可惜,把酒糟浸泡在水缸里。

到了第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

黑塔忍不住尝了一口,酸酸的,味道很美。

烧菜时放了一些,味道特别鲜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酱”。

故醋在古代又叫“苦酒”。

【讲授】乙酸的物理性质老师:请同学们观察下实验药品里面的乙酸,从以下几个方面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

《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编写特点本节教材在编写中,由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到复杂有机化合物,即由单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乙醇、乙酸、酯、油脂)到多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糖类、蛋白质),由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乙醇、乙酸、酯、油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到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这样编写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累积与迁移应用。

但教材又不拘泥于以往的知识体系,单一地从官能团及其衍变进行展示,而是从生活中的营养物质切入具体有机化合物,按“结构——性质——重要应用——回归人体中的作用”这样的明线展示,将它们之间的衍变作为暗线隐含于教材或习题之中,这样编写,贴近学生的生活,不仅可以使他们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了一些重要烃的衍生物的典型代表物,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对待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本课时介绍乙醇,它在烃的衍生物中处于核心地位、起桥梁作用。

2.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乙醇的结构、主要性质;了解乙醇的主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化学与人类发展的密切关系,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乙醇的化学性质(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能力与加工能力。

4. 选定该课时内容作为网络课内容的依据:(1)教材特点决定该节内容可以作为网络课的内容。

首先,教材从酒到乙醇再到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贴近生活,难度不大,没有抽象的、纯理论的知识,而且限于教材篇幅,所涵盖的信息有限,希望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其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手段获取信息,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可以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提供有效的途径。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苏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苏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苏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概述本单元主要涉及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的基础概念和在食品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在于学生能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了解其基本结构与性质,以及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理解食品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常用测定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通过讨论和交流,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科学的认识。

3. 态度与情感•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学习互助;•重视生活中的有机化合物科学,在实践中发现其存在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概念;•在食品领域中的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确立有机化合物科学意识;•增强对食品中有机化合物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教师讲解及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 实验法安排合适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感受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基本性质。

3. 讨论法通过对食品中有机化合物的讨论,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激起他们的科学兴趣。

五、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3.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

2. 教学步骤1.简介及预习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要求学生预习相关知识。

2.学习和讨论分别介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并进行课堂讨论。

3.实验操作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一些基本性质,并掌握有机化合物测定方法。

4.教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习重点和思考题目。

六、教学评估1.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有机化合物概念及应用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能点二乙酸
【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结构: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四节《乙酸》,从知识结构上看,包含了两部分内容即乙酸和羧酸,乙酸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两者是特殊和—般的关系。

本节分两课时完成,其中第—课时按教材的编排体系,包含乙酸概述、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乙酸的性质研究、乙酸的用途和乙酸的制法。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酚、醛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智力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就已经吃过醋,那么对于其主要成分(乙酸)也有了非常粗浅的了解。

非智力因素:
高一新学期,上了几节课时间了,上课和作业的情况,再加上本人建立了学生的作业及成绩档案记录,给学生施加了一些压力,现在的学习氛围还不错。

高一学生学习知识的态度很认真、渴望知识,并且会主动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主要采取循循善诱的方法。

并且对高一学生充满希望,只要一直认真学下去,前途无量。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

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了解乙酸的工业制法和用途。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辩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教学软件,介绍同位素示踪这一先进的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重难点】
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及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教学流程】
【导入】
醋的来历:传说在古代的中兴国,即今山西省运城县有个叫杜康的人发明了酒。

他儿子黑塔也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

后来,黑塔率族移居现江苏省镇江的地方。

在那里,他们酿酒后觉得酒糟扔掉可惜,就存放起来,在缸里浸泡。

到了二十一日的酉时,一开缸,一股从来没有闻过的香气扑鼻而来。

在浓郁的香味诱惑下,黑塔尝了一口,酸甜兼备,味道很美,便贮藏着作为"调味浆"。

这种调味浆叫什么名字呢?黑塔把二十一日加"酉"字来命名这种酸水叫"醋"。

据说,直到今天,镇江恒顺酱醋厂酿制一批醋的期限还是二十一天。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酸
【板书】
乙酸:
一、结构
【提问】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简式。

介绍乙酸的官能团--羧基。

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板书】
二、性质
乙酸又叫醋酸和冰醋酸。

1.物理性质
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易溶于水和乙醇。

熔点:16.6℃沸点:117.9℃【板书】
2.化学性质
【设问】初中化学书上已简单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

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实验方案:(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酸性的强弱。

方案1:往镁粉中加入乙酸。

方案2:乙酸和NaOH溶液混合。

方案3:乙酸和Cu(OH)2悬浊液混合。

方案4:往Na2C O3粉末中加入乙酸。

方案5:往Na2SO3粉末中加入乙酸。

【总结】酸性是亚硫酸>乙酸>碳酸
【讨论】实验证明了乙酸具有弱酸性,那么乙酸为什么会有酸性呢?请大家从乙酸的分子结构上分析。

【讲解】乙酸的羧基( -COOH)上有羟基(-OH),也有羰基。

羰基具有较强的吸电子性,可使羟基中氧氢键的极性稍有增加,这样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则会部分电离出H+,所以乙酸具有弱酸性。

【板书】CH3COOH = CH3COO-+ H+
下面学习乙酸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
(2)酯化反应
【演示】课本69页的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备:
请同学们一边观察实验一边阅读课本。

观察、阅读的要点是:
1.反应所需的药品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
2.实验中药品的添加顺序。

3.反应后饱和碳酸钠溶液上层有什么现象?
【讲述】饱和碳酸钠溶液上层有香味的无色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

【板书】CH3COOH + HOCH2CH3 →CH3COOCH2CH3 + H2O
【设问】在上述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
【小结】
(1)酯化反应实质
(2)酯化反应定义
【讲解】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反应是酯化,逆反应是酯的水解
【设问】
(1)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浓硫酸起催化和脱水作用。


(2)导气管为什么不能插入液面下?(防止造成倒吸。


(3)a.石蕊b.振荡请叙述实验现象并讨论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

现象:a.界面上层呈红色,碳酸钠溶液表层呈蓝色;
b.有无色气泡产生,界面下层全呈蓝色,酯层变薄。

讨论:a.因为乙酸乙酯层中溶有少许乙酸,所以呈红色,而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所以碳酸钠溶液与石蕊试剂接触的部分呈蓝色;
b.经振荡乙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CO2,又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且过量,所以界面下层全呈蓝色。

作用: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小,易于分层析出,而且饱和碳酸钠溶液又可吸收蒸发出来的乙酸和大部分乙醇。

【随堂练习】
C类:
1、烧鱼时,又加酒又加醋,鱼的味道就变无腥、香醇、特别鲜美,其原因是()A.有盐类物质生成 B.有酸类物质生成
C.有醇类物质生成 D.有酯类物质生成
B类:
2、可以说明乙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A.乙酸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B.乙酸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C.1mol/L乙酸溶液中的c(H+)小于1mol/L
D.1mol/L的乙酸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A类:
3、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乙二酸与乙二醇发生酯化反应
足量乙酸与乙二醇发生酯化反应
乙二酸与足量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作业布置】
1.学海导航P64
2.预习
【板书设计】
乙酸:
一、结构
【提问】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简式。

介绍乙酸的官能团--羧基。

分子式:
C2H4O2 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板书】
二、性质
乙酸又叫醋酸和冰醋酸。

1.物理性质
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易溶于水和乙醇。

熔点:16.6℃沸点:117.9℃2.化学性质
(1)酸性
酸性是亚硫酸>乙酸>碳酸
CH3COOH = CH3COO-+ H+
(2)酯化反应
CH3COOH + HOCH2CH3→CH3COOCH2CH3 + H2O
【分层练习】
C类:
1、烧鱼时,又加酒又加醋,鱼的味道就变无腥、香醇、特别鲜美,其原因是()A.有盐类物质生成 B.有酸类物质生成
C.有醇类物质生成 D.有酯类物质生成
B类:
2、可以说明乙酸是弱酸的事实是()
A.乙酸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
B.乙酸能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C.1mol/L乙酸溶液中的c(H+)小于1mol/L
D.1mol/L的乙酸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A类:
3、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乙二酸与乙二醇发生酯化反应
足量乙酸与乙二醇发生酯化反应
乙二酸与足量乙醇发生酯化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