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羟甲基硫酸鏻去除铜绿微囊藻效果及其机制研究
四羟甲基硫酸磷底改原理

四羟甲基硫酸磷底改原理
四羟甲基硫酸磷底改原理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反应原理,用于改性底物表面性质。
该原理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将四羟甲基硫酸磷底(THPS)溶液添加到底物表面,使
其发生改变,以达到特定的处理效果。
四羟甲基硫酸磷底是一种能够与底物表面产生化学反应的化合物。
它的主要成
分是四羟甲基硫酸磷,具有较强的抑菌和防腐性能。
在应用中,通过将THPS溶液喷洒或浸泡到待处理的底物表面,THPS中的活性物质将与底物表面发生反应,从
而改变其性质。
四羟甲基硫酸磷底的改性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抑菌效果:THPS中的活性物质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可以有效消灭
表面附着的细菌、真菌和藻类等微生物,从而减少底物表面的生物污染。
2. 防腐效果:四羟甲基硫酸磷底改性后的底物表面能够形成一层保护膜,此膜
能够阻隔外界的湿气和氧气,防止底物表面发生氧化和腐蚀,从而延长底物的使用寿命。
3. 界面活性效果:四羟甲基硫酸磷底改性后的底物表面能够提高其润湿性和分
散性,使其与其他物质更容易混合和接触,增强底物的可润湿性和粘附性。
四羟甲基硫酸磷底改原理的应用广泛,包括木材防腐、纸张防菌、水处理、涂
料和胶粘剂等行业。
通过对底物表面进行改性,可以提高产品的品质,延长使用寿命,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
总之,四羟甲基硫酸磷底改原理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反应原理,通过与底物表面
发生化学反应来改变其性质。
应用该原理可以实现抑菌、防腐和界面活性效果,为不同行业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性能和质量保证。
四羟甲基硫酸磷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

四羟甲基硫酸磷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四羟甲基硫酸磷是一种水质处理剂,其主要方向应用于水体生物杀灭剂;我们在水产养殖上面经常可以看到某些药品的成分为四羟甲基硫酸磷,被用来作为底质改良,其不并不是单纯的四羟甲基硫酸磷,而是复合了其他的成分和载体,其底质改良作用比较微弱,而且不具备底质氧化作用,我们改良底质首先就是要氧化底质,提高水体底质电位,还原水质,提高底质的氧化能力,降低底部有机质对于水体的侵害,降低水体cod指标,而且该产品在夏季高温进行应用时,会产生微量的磷元素,对于水体藻相具有富营养化的催化作用;所以,我们在水产应用上面,一般现在采用的过硫酸氢钾颗粒比较多,该产品属于第五代的底质改良产品,无刺激,无残留,在水质净化方面具有非常好的作用,尤其对于亚盐和氨氮具有较好的转化作用;但是长期使用化学性质的底质改良剂会造成底质的板结,水质偏瘦,对于养殖对象具有逆向作用,可以作为间隔性或者阶段性使用;从长远角度来看,还是采用微生态制剂肥水,现代微生态制剂的使用以光合细菌为主导(可在某宝上看下牧海人光合细菌,繁育效果比较理想,有效降低养殖成本),em和枯草芽孢在养殖的中后期进行交叉填补使用,通过肥水的手段,达到菌藻平衡的状态以及其相互抑制,相互促进,形成生态化的水质状态,减少人工干预,实现水体底质自我生态循环的措施,对于水质和底质都有着非常好的模拟大自然生态的状态,对于养殖对象也具有较高的间接促长作用。
希望可以帮到你。
四羟甲基硫酸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结构类似新洁尔灭(季胺盐)。
处理水原理为吸附水中的颗粒使之沉淀,水中泥土颗粒或杂质溶胶一般带负电荷,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有效沉淀它们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使用”当然是指四羟甲基硫酸膦加入水中净化水质之后啦。
四羟甲基硫酸膦还原性很强,接触水后或见光均能加刷空气对它的氧化。
易与氧化剂作用生成磷酸酯,酸类可使它的结构发生改变失去正电荷从而失效。
湖泊中铜绿微囊藻与其附生细菌之间磷循环研究的开题报告

湖泊中铜绿微囊藻与其附生细菌之间磷循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铜绿微囊藻是淡水蓝藻中的一种常见藻类,生长在湖泊、水库等自然水体中,其过多生长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等问题。
磷是微生物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同时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外源性营养物质之一。
近年来,研究表明微囊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生物附着作用,微囊藻表面存在大量的附生细菌,这些细菌与微囊藻的生长互为影响。
因此,探究微囊藻及其附生细菌的磷循环机制对湖泊水质改善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湖泊中铜绿微囊藻及其附生细菌之间的磷循环机制,较全面地了解微囊藻及其附生细菌对外源性磷的吸收利用情况、内循环过程、磷形态 (如有机磷、无机磷等) 对微囊藻与附生细菌的生长影响、微囊藻及其附生细菌对磷的竞争以及微囊藻及其附生细菌对磷的再利用等问题,为富营养化水体生态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1. 采集不同富营养化湖泊的水样,采用流式细胞术 (FACS) 技术确定其中微囊藻的分布情况,并分别分离其附生细菌;2. 分别对微囊藻与其附生细菌研究其对外源性磷的吸收利用情况、内循环过程及磷形态对生长的影响,如有组织磷、有机磷和无机磷等;3. 通过生物量、磷酸酶酶活等指标分析微囊藻及其附生细菌对磷的竞争关系;4. 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微囊藻及其附生细菌对磷的再利用情况。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研究湖泊富营养化及其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深入探究微囊藻及其附生细菌之间的磷循环机制有利于建立完善的湖泊营养循环模型,为水体营养级别调控等措施提供理论支持;其次,研究铜绿微囊藻与其附生细菌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探究湖泊富营养化机理提供参考;最后,发掘铜绿微囊藻中附生细菌的代谢特性等信息对于生物技术开发亦将有重要意义。
马拉硫磷影响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磷利用过程研究的开题报告

马拉硫磷影响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磷利用过程研
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马拉硫磷影响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磷利用过程研究
摘要:铜绿微囊藻是一种优势赤潮藻类,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
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传统的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添加杀藻剂来降低其密度,但已经被证明具有不可逆的副作用。
因此,寻找新的控制铜绿微囊
藻的方法至关重要。
本研究将针对马拉硫磷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进行研究,探究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磷利用过程的影响及机制。
研究内容:
1. 实验设计:通过不同浓度的马拉硫磷处理铜绿微囊藻,测定不同
处理下的生长速率、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和细胞呼吸等生理生态指标。
2. 磷利用过程中的马拉硫磷作用机制研究:进一步探究马拉硫磷影
响铜绿微囊藻磷利用的具体机制,包括磷酸酯酶活性测定、磷素转移酶
测定和磷的吸收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3. 生态毒理效应评价:利用不同藻类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对马拉硫磷
对不同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进行评估。
研究意义:本研究将为寻找新的铜绿微囊藻控制方法提供新思路,
探索了马拉硫磷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磷利用的影响及机制,提高了对
马拉硫磷的认识,同时对于水生生物毒性评价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水处理剂四羟甲基硫酸磷的合成及波谱分析

于 水 处 理 系统 , 国 内也 有 相 关 报 道 [ ] 而
1 实 验 部 分
应 一定 时 间 。 反 应 结 束 后 , 反 应 混 合 物 用 旋 转 蒸 发 将 器 蒸 发 浓缩 , 压 过 滤 除 去 析 出 的 盐 。余 液 中 加 入 一 减 定 量 的 蒸馏 水 , 无 水 碳 酸 钠 固体 调 节 p 值 至 中 性 , 加 H 再 用 旋 转 蒸发 器 蒸发 浓 缩 , 压 过 滤 除 去 析 出 的 盐 , 减 进
维普资讯
20 07年 3月
水 处 理 剂 四 羟 甲 基硫 酸磷 的合 成 及 波谱 分 析
9 1
水 处 理 剂 四羟 甲基 硫Hale Waihona Puke 酸磷 的合 成 及 波谱 分 析
秦 海 涛 付 长 青2 李 龙2
( . 阳钢 铁 股 份有 限公 司物 质 供 应 公 司 河 南 安 阳 450 1安 504 2 江 西 科 技 师 范 学 院有 机 功能 分 子 研 究 所 江西 南 昌 30 1) . 303
P ( , ]s) 本文详 细论述 了 T P 4 H S的合成方法 , 并用红外 、 核磁共 振等表征方法对 其结构进 行
了表 征 。
关键词 : 生剂 杀
T P HS
水 处 理
环 保
四 羟 甲基 硫 酸 磷 (H S 最 早 是 作 为 处 理 工作 服 等 T P)
13 T P 合 成 方法 . H S的 在 装 有 回流 冷 凝 装 置 、 度 计 和 恒 压漏 斗 的 10 L 温 0m 三 口烧 瓶 中 加 入 一 定 量 的 黄 磷 、 粉 和 甲醛 , 氮 气 保 锌 在
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蓝藻水华现象越来越普遍。
其中,铜绿微囊藻是一种具有较强毒性的蓝藻,会对水源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危害。
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铜绿微囊藻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草药因其天然、无污染、有效成分含量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和动植物防治领域。
近年来,关于中草药对蓝藻的抑制效果及机理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但至今尚未有针对铜绿微囊藻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着重探究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
2. 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筛选出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并通过室内实验探究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
同时,对中草药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以此为基础,对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进行探究。
研究方法包括:(1)中草药筛选和提取通过文献研究和实验筛选出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中草药,并使用不同方法进行有效成分提取。
(2)实验室培养铜绿微囊藻使用光合生物反应器进行铜绿微囊藻的培养,控制温度、光照、营养盐等培养条件。
(3)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实验将不同浓度的中草药提取液加入铜绿微囊藻培养液中,观察其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果,并测定相关参数。
(4)有效成分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研究对中草药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纯化,并通过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探究其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机理。
3. 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预期得到以下成果:(1)筛选出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中草药。
(2)探究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
(3)研究成果可为研究中草药在铜绿微囊藻防治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4.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解决蓝藻水华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寻找一种更加天然无污染的环境治理方法。
同时,本研究还可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铜绿微囊藻杀藻剂的现状综述:性能及机理

铜绿微囊藻杀藻剂的现状综述:性能及机理
金吉媛;黄馨雯;曹杰;吴兵党
【期刊名称】《工业水处理》
【年(卷),期】2024(44)2
【摘要】富营养化导致的蓝藻水华暴发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因而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生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投加杀藻剂是及时控制蓝藻水华的有效方法,目前已有较多研究关注杀藻剂的
发展,但鲜有研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全面总结常见杀藻剂的研究现状。
针对铜
绿微囊藻这一典型蓝藻,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几种杀藻剂,主要从杀藻效果、作用机理、对微囊藻毒素的影响以及实际应用潜力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实际
水体中控制蓝藻水华的杀藻剂选择提供指导。
此外,指出了应关注化感物质超过环
境本底水平时的风险和非化感物质长期作用的风险,并综合考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提出了生态友好的杀藻剂应具备的特点以及采用缓释和联用等策略改善现有杀藻剂缺陷的思路。
【总页数】6页(P11-16)
【作者】金吉媛;黄馨雯;曹杰;吴兵党
【作者单位】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
与工程学院;苏州市海绵城市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1;X172
【相关文献】
1.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机理初探
2.一株铜绿微囊藻溶藻菌的溶藻机理研究
3.杀藻剂对不同表型铜绿微囊藻的作用
4.一株铜绿微囊藻溶藻菌的溶藻机理研究
5.不同絮凝剂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性能及机理试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机理研究

第 35 卷 第 1 期环 境 科 学 研 究Vol.35,No.1 2022 年 1 月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an.,2022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机理研究郑婷婷1,2,3,牟 霄4,张崇淼1,2,3*,曹梦璇1,2,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5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 710055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 7100554. 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 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为了开发微藻及藻类有机物的高效去除技术,采用电活化过硫酸盐(EC/PS)体系处理含铜绿微囊藻的水样. 通过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测定以及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EC/PS体系的除藻特性及影响因素;采用荧光区域积分法定量分析了除藻过程中胞内有机物(IOM)和胞外有机物(EOM)的变化特征;利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测定了EC/PS体系中的自由基类别,并分析了EC/PS体系的除藻机理. 结果表明:①在初始藻细胞密度为1.24×107~1.30×107 cells/mL,电压为7 V,初始pH为6,初始PS浓度为4 mmol/L的条件下,当EC/PS体系处理60 min时,藻细胞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达90.80%和98.41%,明显优于单独EC 体系和单独PS体系;当EC/PS体系处理10 min时,IOM的总荧光响应值降低了77.39%. 在处理过程中,以腐殖酸类物质为主的胞内有机物会大量释放. ②EC/PS体系中电化学作用对除藻的平均贡献率为54.63%;同时,除藻过程可产生大量的SO4−·和·OH,且其随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研究显示,EC/PS体系能有效去除铜绿微囊藻及藻类有机物,反应体系中的SO4−·和·OH发挥了重要作用.关键词:电活化过硫酸盐(EC/PS);铜绿微囊藻;胞内有机物;胞外有机物;自由基中图分类号:X524文章编号:1001-6929(2022)01-0098-10文献标志码:A DOI:10.13198/j.issn.1001-6929.2021.07.05Removal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by Electro-Activated PersulfateZHENG Tingting1,2,3,MOU Xiao4,ZHANG Chongmiao1,2,3*,CAO Mengxuan1,2,3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Municipa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2. 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3. Key Laboratory of Northwest Water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4. Shaanxi Institute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Xi'an 710065,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develop a technology for efficient removal of microalgae and algal organic matter, an electro-activated persulfate (EC/PS) system was used to treat water samples containing Microcystis aeruginosa.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C/PS system for Microcystis aeruginosa removal were studied through determination of cell density and chlorophyll-a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luorescence regional integr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each region, and the changes of in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IOM) and 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EOM) associated with Microcystis aeruginosa during the EC/PS treatment were studied. The free radicals in EC/PS system were determined by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and the mechanism of algae removal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After 60 min of EC/PS treatment, the removal rates of algal cells and chlorophyll-a reached 90.80% and 98.41%, respectivel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initial algal density of 1.24×107-收稿日期:2021-05-06 修订日期:2021-07-14作者简介:郑婷婷(1995-),女,河南开封人,2472847303@.*责任作者,张崇淼(1978-),男,河南郑州人,教授,博士,博导,主要从事水环境微生物风险评价与控制、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研究,cmzhang@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20ZDLNY06-07)Supported by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Shaanxi, China (No.2020ZDLNY06-07)1.30×107 cells/mL, the voltage of 7 V, the initial pH of 6, and the PS concentration of 4 mmol/L. It was better than a separate EC systemand a separate PS system; The total fluorescence response value of IOM decreased by 77.39% after 10 min of EC/PS treatment, and a large number of in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s dominated by humic acids were released during treatment processing. (2) In EC/PS system, the average contribution rate of electrochemical action to algae removal was 54.63%; At the same time, a large amount of SO4−· and ·OH were produced during the algae removal process, which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reatment time.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lgae and theirorganic matters could be effectively removed by EC/PS system, in which SO4−· and ·O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Keywords:electro-activated persulfate (EC/PS);Microcystis aeruginosa;in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free radical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水体营养负荷的增加,导致世界范围内频繁出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进而诱发不同程度的藻类暴发[1-2].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是蓝藻水华中最常见的优势藻种,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有机物,包括胞内有机物(in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IOM)和胞外有机物(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EOM)[3]. 藻细胞及其藻类有机物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威胁[4],但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对藻细胞及其藻类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5].基于过硫酸盐(persulfate, PS)的高级氧化技术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6]. PS本身性质稳定,但通过热[7]、紫外线[8]、碱[9]、超声[10]、电化学(electrochemical, EC)[11]、金属及金属氧化物[12]等方式活化后,能在水溶液中产生具有强氧化能力的硫酸根自由基(SO4−·)和羟基自由基(·OH),从而高效去除污染物. 目前,常用的PS活化方式是紫外线辐照,然而,紫外线的辐照强度会受到水中颗粒物的阻挡[13]、腐殖酸等[14]物质的吸收而大幅衰减,故在PS活化的应用中存在明显的缺陷. EC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高级氧化技术,在活化PS方面有显著优势[15]. 有研究表明,EC/PS体系对60 mg/L TOC的去除率较单独EC体系高34%[16]. 此外,EC 和PS氧化在去除2-甲氧基苯酚[17]、阿特拉津[18]、二硝基甲苯[19]等污染物上还具有协同效应. 目前,有关EC/PS体系氧化除藻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以往研究证实了紫外活化PS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可行性[20],但对除藻过程中藻类有机物的变化缺乏深入分析[21].鉴于此,该研究采用EC/PS体系去除水中的铜绿微囊藻,探究EC/PS体系除藻的效能及影响因素.在三维荧光光谱(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EEM)测定的基础上,使用荧光区域积分(fluorescence regional integration, FRI)法对EC/PS体系除藻过程中IOM和EOM进行定量分析,并借助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对EC/PS体系除藻机制进行探索,以期为EC/PS体系应用于去除微藻和藻类有机物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材料试验藻种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FACHB-905),购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使用BG11培养基培养,放置在(25±1)℃光照培养箱中,设置光暗比为14 h∶10 h,光照强度为1 000~2 000 lx,每天早中晚各摇匀一次. 过硫酸钠(Na2S2O8)、磷酸氢二钠(Na2HPO4)、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无水硫酸钠(Na2SO4)、氢氧化钠(NaOH)、硫酸(H2SO4)、无水乙醇(C2H6O)和50%戊二醛水溶液(C5H8O2)均购自天津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BG11培养基购自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5,5-二甲基-1-吡啶-N-氧(DMPO)购自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 试验使用的化学试剂均为分析纯,试验用水均为Milli-Q超纯水.1.2试验装置该研究采用EC/PS体系反应装置,电解槽容积为240 mL,长×宽×高为60 mm×50 mm×80 mm. 阳极材料为镀有氧化铱和氧化钌的钛板(Ti/IrO2-RuO2),该电极材料具有相对稳定、电催化活性高及价廉的优点,阴极材料为钛板(Ti),两电极板的尺寸均为50 mm×90 mm×1 mm.固定两极板之间的距离为40 mm,此时两极板间的有效电解体积相对较大,两极板之间连接一个直流稳压电源[22].1.3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1800PC型,上海菁华科技仪器有限公司)测定铜绿微囊藻在680 nm 处的光密度值(OD),用以反映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密度[23]. 其中,藻细胞光密度值OD680与浮游植物计数法得到的藻细胞密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即藻细胞密度(106 cells/mL)=63.896×OD680−0.395 1,R2= 0.992 1.采用热乙醇法[24]测定样品中的叶绿素a含量. 取第 1 期郑婷婷等: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机理研究99一定体积的藻液抽滤过0.45 μm 滤膜,将截留藻细胞的滤膜破碎成若干条状放入试管中,于−20 ℃冰箱避光冷冻24 h 后,加入10 mL 90%的热乙醇(80 ℃),于80 ℃的水浴锅中水浴2 min ,于超声波清洗机中超声10 min ,室温下避光萃取5 h ,之后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6 mL 萃取液过25 mm 滤头,滤液用于比色测样[25]. 叶绿素a 含量的计算公式:式中:C 为叶绿素a 含量,mg/m 3;V a 为乙醇提取液体积,mL ;V b 为样品体积,L ;E 665、E 750分别为提取液在665 nm 和750 nm 处的吸光度值;A 665、A 750分别为经1 mol/L 稀盐酸酸化后的提取液在665 nm 和750 nm 处的吸光度值.1.4 EC/PS 体系除藻试验使用对数生长期的试验藻液(藻细胞浓度约为1.24×107~1.30×107cells/mL)进行EC/PS 体系除藻试验:取180 mL 藻液,用0.1 mmol/L 的H 2SO 4和NaOH 调节其初始pH ,加入一定量的Na 2SO 4,使其最终浓度为2 mmol/L ,以Na 2S 2O 8作为PS 的来源. 将混合液置于电解槽内,调节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开始除藻试验. 处理时长为60 min ,每隔10 min 取样测定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 含量. 铜绿微囊藻及其叶绿素a 的去除率分别如式(2)(3)所示:式中:η和η′分别为铜绿微囊藻及其叶绿素a 的去除率,%;OD 0和OD t 分别为除藻试验开始前和t 时刻的光密度值;C 0和C t 分别为除藻试验开始前和t 时刻的叶绿素a 含量,mg/m 3.单独PS 体系除藻试验和单独EC 体系除藻试验分别是在不通电和不加入PS ,但其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 所有试验均重复两次,并计算相应平均值±标准差.1.5 藻细胞微观形态观察取40 mL 含藻水样于5 000 r/min 离心5 min ,弃上清液,再用20 mL 含4%戊二醛的磷酸盐缓冲液重悬藻浆并静置4 h ,离心弃上清液. 用上述缓冲液反复清洗离心3次,经梯度乙醇脱水、冷干、喷金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JSM-6510LV 型,日本电子株式会社)在电压为15 kV 下观察藻细胞形态[26].1.6 IOM 和EOM 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含藻水样于6 000 r/min 离心10 min 后分离上清液和沉淀,上清液经0.45 μm 混合纤维滤膜过滤,滤液用于测定EOM ;向装有沉淀的离心管内加入等体积的超纯水,混合均匀,按上述离心条件清洗1次,弃上清液,将沉淀反复冻融3次,重溶于等体积的超纯水中,镜检以确保80%以上的藻细胞被破坏,最后过0.45 μm 混合纤维滤膜过滤,滤液用于测定IOM [27].利用荧光光谱仪(F-7000型,日本HATACHI 公司)测定EOM 和IOM 的三维荧光光谱,该仪器具有高灵敏度,水拉曼光信噪比>800. 设置发射波长(λEm )以5 nm 间隔从250 nm 增至550 nm ,激发波长(λEx )则以1 nm 的间隔从200 nm 增至450 nm ,扫描速度为2 400 nm/min ,试验结果需要减去超纯水的三维荧光光谱以消除超纯水的拉曼散射峰[28-29]. 使用Origin软件绘制三维荧光光谱,并依据Chen 等[30]的方法划分荧光区域,根据λEm 和λEx 的范围可将三维荧光光谱谱图划分为5个区域,分别对应不同类型的物质:区域Ⅰ和Ⅱ代表芳香蛋白类物质;区域Ⅲ代表富里酸类物质;区域Ⅳ代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区域Ⅴ代表腐殖酸类物质. 按照FRI 法对各区域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考虑到实际数据的荧光强度是离散数据点,所以采用离散型积分〔见式(4)〕进行FRI计算:式中:Φi 为第i 区域的荧光体积积分,a.u.·nm 2;∆λEx 为激发波长间隔,取值为1 nm ;∆λEm 为发射波长间隔,取值为5 nm ;I (λEx, λEm )为每个激发-发射波长对应的荧光强度,a.u..1.7 TOC 含量测定分别取40 mL 经EC/PS 体系处理10、30和60 min 后的含藻水样以及未经处理的含藻水样,经过0.45 μm 混合纤维滤膜过滤后,收集滤液,使用有机碳(TOC)分析仪(Vario TOC CUBE 型,德国元素)测定水中TOC 含量.1.8 自由基检测使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EPR)(ZMXmicro-6/1型,德国布鲁克公司)对样品中的自由基进行测定.样品与5,5-二甲基-1-吡咯啉-N-氧化物(DMPO)溶液快速混匀,用毛细管吸取一定量的混合液,于EPR 的共振腔中进行测定. EPR 的主要参数设置:中心磁场磁感应强度为3 500 G ;扫场宽度为200 G ;扫场时间为87.64 s ;g 因子为2.000 00;微波频率为31.70 mW.1.9 EC/PS 体系中主要因素的除藻贡献率为了解EC/PS 体系中EC 作用的贡献情况,根据式(5)计算其相应的贡献率(R 1),根据式(6)计算EC/PS 体系中除EC 作用外的其他因素对除藻的贡100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献率(R 2).式中:A t 为单独EC 体系的除藻率,%;A 0为EC/PS 体系的除藻率,%.2 结果与讨论2.1 单独EC 、单独PS 和EC/PS 体系除藻效果比较由图1可见,在电压为7 V 、初始pH 为6、处理时间为60 min 时,单独EC 体系处理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和叶绿素a 去除率分别为55.52%、65.66%,具有一定的除藻效果. 这主要依靠电极的直接氧化及电极表面产生的·OH 发挥作用[31]. 当电压为7 V 、初始pH 为6时,单独使用4 mmol/L 的PS 处理60 min 后,藻细胞去除率仅为1.94%,叶绿素a 的去除率为11.47%,表明未经活化的PS 几乎没有除藻效果. 相比之下,EC/PS 体系的除藻效果远优于单独EC 体系和单独PS 体系. 在电压为7 V 、初始pH 为6、初始PS 浓度为4 mmol/L 的条件下处理60 min 后,藻细胞和叶绿素a 的去除率分别高达90.80%和98.41%,这表明EC/PS 体系不仅能破坏铜绿微囊藻的藻细胞结构,还能损伤其光合作用功能.可能的原因是EC 成功激活了PS 的氧化性能,产生具有较强氧化性能的活性物质SO 4−·,自由基的存在进一步促进了藻细胞的去除[32].图 1 不同处理体系对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和叶绿素a 的去除率Fig.1 Removal rates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cells and chlorophyll-a by different treatment systems2.2 EC/PS 体系除藻的影响因素研究电是活化PS 的能量来源. 电压直接决定体系中活性物质的产生速率,是EC/PS 体系关键的影响因素[33]. 由图2(a)可知,随着电压的增加,藻细胞去除率也在逐渐提高,电压从3 V 增至9 V 时,处理60 min 后,藻细胞的去除率从30.71%增至79.35%. 增加电压固然能提高除藻率,但在7 V 以上的提升幅度并不明显,过高的电压还会导致水的电解和析氧反应的加剧[34],增加体系能量损失,因此,在EC/PS 体系中选择电压为7 V 比较合适.pH 可通过影响活性物质的产生或转化来影响除藻效果[35]. 为了模拟自然水环境,该研究考察了EC/PS 体系初始pH 为6~9条件下的除藻效果. 由图2(b)可以看出,pH 的改变对EC/PS 体系的除藻效果影响不大,随着pH 升高,藻细胞的去除率从68.80%逐渐降至63%,可能是由于酸性条件更有利于SO 4−·的稳定存在造成的[15],因此以pH 为6开展后续研究.PS 浓度决定了EC/PS 体系中主要活性物质的生成量进而影响除藻效果. 如图2(c)所示,当初始PS 浓度从1 mmol/L 增至4 mmol/L 时,处理60 min 后的藻细胞去除率由68.80%增至90.80%,藻细胞去除率随初始PS 浓度的增加而升高,但是当初始PS 浓度增至8 mmol/L 时,藻细胞的去除率(85.07%)反而下降. 当初始PS 浓度过大时,EC/PS 体系中的S 2O 8−会与SO 4−·发生自淬灭反应[36],从而降低藻细胞的去除率. 因此,初始PS 浓度为4 mmol/L 时最有利于EC/PS 体系除藻.2.3 EC/PS 体系处理对藻细胞结构的影响EC/PS 体系除藻过程中铜绿微囊藻细胞的形态变化如图3所示. 由图3可见:EC/PS 体系处理前藻第 1 期郑婷婷等: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机理研究101图 2 EC/PS 体系中电压、pH 和初始PS 浓度对除藻效果的影响Fig.2 Effect of voltage, pH and initial PS concentration on algae removal in EC/PS system图 3 EC/PS 体系处理过程中藻细胞的SEM 图Fig.3 SEM images of algae cells in duration of EC/PS system102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细胞饱满且表面光滑;处理10 min后,部分藻细胞表面出现皱缩和破裂;处理30 min后,大部分藻细胞褶皱严重,可见有胞内物质向外释放;处理60 min后,视野内几乎不存在完整的藻细胞. 这表明EC/PS体系处理能显著损伤藻细胞结构,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损伤加剧,藻细胞内物质会逐渐释放到胞外.2.4 EC/PS体系除藻过程中藻类有机物的荧光分析EC/PS体系处理前、处理10、30和60 min时IOM和EOM的三维荧光光谱变化如图4、5所示. 由图4、5可见:EC/PS体系处理前,IOM含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物质,其中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最多;开始EC/PS体系处理后,IOM中的各类物质都迅速减少. EOM的情况则大相径庭,EC/PS体系处理前主要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还有少量的腐殖酸类物质.随着EC/PS体系处理的进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逐渐减少,但腐殖酸类物质却有明显的增加. 特别是当EC/PS体系处理30 min时,腐殖酸类物质荧光峰值达到最大,区域V的荧光信号增加和区域IV的荧光信号减少几乎是同步的.利用FRI法对IOM和EOM的三维荧光光谱中5个区域的荧光强度进行积分计算. 由图6可以看出,IOM的总荧光响应值随EC/PS体系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降幅逐渐减小. 处理10 min时IOM的总荧光响应值降低了77.39%,处理60 min时IOM的总荧光响应值较初始状态降低了93.16%,说明EC/PS 体系能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低IOM含量. 相比之下,EOM的总荧光响应值并未随着EC/PS体系处理而明显降低,处理60 min时EOM的总荧光响应值较初始状态下降了20.40%,但在处理30 min时EOM的总荧光响应值比初始状态还高6.79%,这应该与此时藻细胞大量破碎,以腐殖酸类物质为主的胞内物质集中释放有关. 在EC/PS体系处理过程中,EOM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一方面受到氧化作用而不断降解;另一方面则由于细胞破裂导致IOM释放增加,当IOM的注: Ⅰ和Ⅱ为芳香蛋白类物质; Ⅲ、Ⅳ、Ⅴ分别为富里酸类物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腐殖酸类物质. 下同.图 4 EC/PS体系处理过程中IOM的三维荧光光谱Fig.4 EEM spectra of IOM in duration of EC/PS system第 1 期郑婷婷等: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机理研究103释放占主导作用时,EOM 含量就会相对增加.此外,经EC/PS 体系处理10、30和60 min 后,含藻水样TOC 含量分别为9.19、8.89和4.54 mg/L ,而EC/PS 体系处理前TOC 含量为5.91 mg/L. 这表明含藻水样经EC/PS 体系短暂处理后即可释放大量有机物,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这些有机物逐渐被矿化. 比较EC/PS 体系处理过程中TOC 含量和EOM 的荧光响应值,发现二者并不存在相关关系(P >0.05). 值得注意的是,EOM 荧光响应值的峰值出现时间要晚于TOC 含量的峰值出现时间. 推测是藻细胞结构和化学组成导致的,铜绿微囊藻细胞含有大量的多糖类物质,藻细胞壁中有胶鞘多糖,藻细胞表面则是由胞外图 5 EC/PS 体系处理过程中EOM 的三维荧光光谱Fig.5 EEM spectra of extracellular organic matter in duration of EC/PS system图 6 EC/PS 体系处理过程中IOM 和EOM 的荧光响应值Fig.6 Fluorescence responses of IOM and EOM in the process of EC/PS system104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多糖形成的黏滞性荚膜和黏液层[37]. 开始进行EC/PS 体系处理后,这些多糖成分首先遭到破坏,从而使水中TOC含量突增. 然而,需要处理一段时间后才会使藻细胞结构崩坏,细胞内物质大量释放,而这些物质种类复杂,其中芳香结构蛋白、腐殖酸类等物质都具有荧光性[38].2.5 EC/PS除藻体系的机理分析为了解EC/PS体系的除藻机理,对图1所示的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得到EC/PS体系中各因素的除藻贡献率(见图7). 在整个除藻过程中EC的平均贡献率为54.63%,在EC/PS体系中,EC的除藻主要由电极的直接电解和电解水产生的·OH〔见式(7)〕共同作用完成[31]. EC/PS体系中除EC作用外的其他因素主要依靠PS活化后产生的强氧化性自由基发挥作用.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其贡献率出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反应初期,EC/PS体系中的强氧化性自由基主要用于破坏藻细胞结构,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胞内物质大量向外释放,部分强氧化性自由基则用于去除藻类有机物.图 7 EC/PS体系中各因素的除藻贡献率Fig.7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each factor toalgae removal in EC/PS system通过EPR测定可检测出EC/PS体系中主要自由基类别,DMPO与SO4−·和·OH可分别生成自旋加合物DMPO-SO4−·和DMPO-·OH,从而被EPR检测到,对应产生强度比为1:1:1:1:1:1的组峰和1:2:2:1的组峰[39]. 由图8可知:在单独PS体系内,存在DMPO-SO4−·和DMPO-·OH组峰,这是因为PS水解会产生少量的SO4−·〔见式(8)〕;同时,SO4−·能进一步与水反应生成·OH〔见式(9)〕[32]. 随着EC/PS体系处理时间的增加,体系中的SO4−·和·OH信号逐渐增强. 这表明电化学体系在不断地活化PS,使其产生SO4−·〔见式(10)(11)〕,体系内的·OH由电解水产生的·OH〔见式(7)〕以及SO4−·与水反应后产生的·OH〔见式(9)〕共同构成. EC/PS体系中的SO4−·和·OH与除藻效果和藻类有机物的变化密切关联,这两种自由基是发挥除藻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图 8 EC/PS体系处理过程中的自由基特征峰Fig.8 Characteristic peaks of free radicals induration of EC/PS system3 结论a) EC/PS体系处理可有效地去除水中的铜绿微囊藻藻细胞和叶绿素a,在初始藻密度为1.24×107~ 1.30×107 cells/mL,电压为7 V、初始pH为6、初始PS浓度为4 mmol/L的条件下,处理60 min时藻细胞和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0.80%和98.41%.b) EC/PS体系处理能在短时间内大幅降低IOM 的总荧光相应值,处理10 min时,IOM的总荧光响应值降低了77.39%. 除藻过程中藻细胞不断破裂,以腐殖酸类物质为主的胞内物质的释放导致EOM下降缓慢,处理60 min时EOM的总荧光响应值较初始状态仅下降了20.40%. 此外,EOM的荧光响应值峰值出现时间要晚于TOC含量峰值的出现时间.c) EC/PS体系中电化学作用对除藻的平均贡献率为54.63%;同时,EC/PS体系中存在SO4−·和·OH,且其随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在藻细胞和藻类有机物的去除上发挥重要作用.参考文献(References):SMITH V H.Eutrophication of freshwater and coastal marineecosystems a global problem[J].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1]第 1 期郑婷婷等: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机理研究105Pollution Research ,2003,10(2):126-139.朱喜, 朱云.太湖蓝藻暴发治理存在的问题与治理思路[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9,9(6):714-719.ZHU X, ZHU Y.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trolling cyanobacteria bloom in Taihu Lake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19,9(6):714-719.[ 2 ]LI L ,GAO N Y ,DENG Y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intracellular & extracellular algae organic matters (AOM) of Microcystic aeruginosa and formation of AOM-associate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odor & taste compounds [J ]. Water Research ,2012,46(4):1233-1240.[ 3 ]王靖国, 邹华, 张强, 等.太湖微囊藻毒素的时空分布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2014,27(7):696-703.WHANG J G, ZOU H, ZHANG Q, et al.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microcystin in Taihu Lake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27(7):696-703.[ 4 ]LUI Y S, QIU J W, ZHANG Y L, et al.Algal-derived organic matter as precursors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and mutagens upon chlorination [J ].Water Research ,2011,45(3):1454-1462.[ 5 ]冯俊生, 姚海祥, 蔡晨, 等.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甲基橙偶氮染料[J ].环境科学研究,2019,32(5):913-920.FENG J S, YAO H X, CAI C, et al.Microbial fuel cell electro-activated persulfate to degrade methyl orange azo dye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9,32(5):913-920.[ 6 ]CHEN Y Q, DENG P Y, XIE P C, et al.Heat-activated persulfateoxidation of methyl- and ethyl-parabens: effect, kinetics, and mechanism [J ].Chemosphere ,2017,168:1628-1636.[ 7 ]沈一君, 彭明国, 徐彬焜, 等.紫外活化过硫酸盐降解二苯甲酮-4的动力学影响及降解机理与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研究,2019,32(1):174-182.SHEN Y J, PENG M G, XU B K, et al.Degradation of BP4 by UV-activated persulfate process: kinetic, mechanism and risk [J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9,32(1):174-182.[ 8 ]QI C D, LIU X T, MA J, et al.Activation of peroxymonosulfate by bas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J ].Chemosphere ,2016,151:280-288.[ 9 ]WANG X E, WANG L G, LI J B, et al.Degradation of acid orange7 by persulfate activated with zero valent iron in the presence of ultrasonic irradiation [J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14,122:41-46.[10]CHEN L C, LEI C J, LI Z J, et al.Electrochemical activation ofsulfate by BDD anode in basic medium for efficient removal of organic pollutants [J ].Chemosphere ,2018,210:516-523.[11]GUO W L ,SU S N ,YI C L ,et al. Degradation of antibioticsamoxicillin by Co 3O 4-catalyzed peroxymonosulfate system [J ].Environmental Progress & Sustainable Energy ,2013,32(2):193-197.[12]濮晨熹, 郭大滨, 胡沔, 等.颗粒物的庇护作用对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2017,33(13):73-76.PU C X, GUO D B, HU M A, et al.Effect of particle protection in ultraviolet disinfection [J ].China Water & Wastewater ,2017,33[13](13):73-76.王秀娟, 胡学香, 胡春.水质对紫外消毒在两种典型再生水中应用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2):4289-4293.WANG X J, HU X X, HU C.Influence of water quality on UV disinfection in two typical reclaimed waters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2,6(12):4289-4293.[14]郭丽, 袁颐进, 冯丽贞, 等.电活化过硫酸盐降解全氟辛酸及其中间产物的探究分析[J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6):2045-2054.GUO L, YUAN Y J, FENG L Z, et al.Electrochemical activated persulfate to degrade perfluorooctanoic acid and the analysis of intermediate products [J ].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2020,40(6):2045-2054.[15]CHEN W S ,HUANG C P. Mineralization of aniline in aqueoussolution by electrochemical activation of persulfate [J ].Chemosphere ,2015,125:175-181.[16]陈希, 纪志永, 黄智辉, 等.电化学协同过硫酸盐氧化法处理含盐有机废水[J ].化工进展,2019,38(12):5572-5577.CHEN X, JI Z Y, HUANG Z H, et al.Electrochemical synergistic persulfate oxidation process for treatment of salty organic wastewater [J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 ,2019,38(12):5572-5577.[17]BU L J, ZHU S M, ZHOU S Q.Degradation of atrazine byelectrochemically activated persulfate using BDD anode: role of radical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J ].Chemosphere ,2018,195:236-244.[18]CHEN W S ,JHOU Y C ,HUANG P H. Mineralization ofdinitrotoluenes in industrial wastewater by electro-activated persulfate oxidation [J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4,252:166-172.[19]WANG Z P, CHEN Y Q, XIE P C, et al.Removal of Microcystisaeruginosa by UV-activated persulfate: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6,300:245-253.[20]LIAO X B, LIU J J, YANG M L, et al.Evaluation of disinfectionby-product formation potential (DBPFP) during chlorination of two algae species: blue-gree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and diatom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5,532:540-547.[21]张崇淼, 刘淑瑞, 郑婷婷, 等.钢渣粒子电极的制备及其在三维电催化氧化除藻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学报,2020,14(5):1146-1153.ZHANG C M, LIU S R, ZHENG T T, et al.Preparation of steel slag particle electrode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catalytic oxidation for algae removal [J ].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0,14(5):1146-1153.[22]郭美婷, 胡洪营, 陈健, 等.紫外线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及特性研究[J ].环境科学,2011,32(6):1608-1613.GUO M T, HU H Y, CHEN J A, 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on the growth of Microcystis aeruginosa [J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32(6):1608-1613.[23]陈宇炜, 陈开宁, 胡耀辉.浮游植物叶绿素a 测定的“热乙醇法”[24]106环 境 科 学 研 究第 35 卷及其测定误差的探讨[J].湖泊科学,2006,18(5):550-552.CHEN Y W, CHEN K N, HU Y H.Discussion on possible errorfor phytoplankton 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analysis using ‘hot-ethanol extraction method’[J].Journal of Lake Sciences,2006,18(5):550-552.梁兴飞, 郭宗楼.超声辅助热乙醇提取法测定浮游植物叶绿素a的方法优化[J].水生生物学报,2010,34(4):856-861.LIANG X F, GUO Z L.Optimization of the method ondetermination of phytoplankton chlorophll a by using ultrasound-assisted hot-ethanolextraction[J].Acta Hydrobiologica Sinica,2010,34(4):856-861.[25]任晶. UV/H2O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1.[26]古励,郭显强,丁昌龙,等. 藻源型溶解性有机氮的产生及不同时期藻类有机物的特性[J]. 中国环境科学,2015,35(9):2745-2753.GU L,GUO X Q,DING C L,et al. Formation of algae-derivedD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lgae organic matter (AOM) fromdifferent stages[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2015,35(9):2745-2753.[27]ZHANG Y L, YIN Y, FENG L Q, et al.Characterizing chromophoric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Lake Tianmuhu and its catchmentbasin using 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fluorescence and parallelfactor analysis[J].Water Research,2011,45(16):5110-5122.[28]GAO Y F, ZHANG J N, BAI X F, et al.Monolithic ceramicelectrode for electrochemical deactivation of Microcystisaeruginosa[J].Electrochimica Acta,2018,259:410-418.[29]CHEN W, WESTERHOFF P, LEENHEER J A, et al.Fluorescenceexcitation-emission matrix regional integration to quantify spectrafor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J].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03,37(24):5701-5710.[30]赵媛媛, 王德军, 赵朝成.电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9,33(7):1125-1132.ZHAO Y Y, WANG D J, ZHAO C C.Progress in electrodematerials for refractory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o-catalyticoxidation[J].Materials Reports,2019,33(7):1125-1132.[31]ZHI D,LIN Y H,JIANG L,et al. Remediation of persistent [32]organic pollutants in aqueous systems by electrochemicalactivation of persulfates:a review[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20,260:110125.MATZEK L W, TIPTON M J, FARMER A T, et al.Understanding electrochemically activated persulfate and itsapplication to ciprofloxacin abatement[J].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18,52(10):5875-5883.[33]DE-LIMA-LEITE R H,COGNET P,WILHELM A M,et al.Anodic oxidation of 2, 4-dihydroxybenzoic acid for wastewatertreatment:study of ultrasound activation[J]. Chemical EngineeringScience, 2002,57(5):767-778.[34]YIN P H, HU Z H, SONG X, et al.Activated persulfate oxidationof 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in groundwater under acidiccondition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Health,2016,13(6):602.[35]DRZEWICZ P, PEREZ-ESTRADA L, ALPATOVA A, et al.Impact of peroxydisulfate in the presence of zero valent iron onthe oxidation of cyclohexanoic acid and naphthenic acids from oilsands process-affected water[J].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2012,46(16):8984-8991.[36]梅秋红, 缪月秋, 张成武, 等.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var. major)胞外酸性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理化特性[J].湖泊科学,2005,17(4):322-326.MEI Q H, MIAO Y Q, ZHANG C W, et al.Preliminary studies onthe isolation, purifica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extracellular acidic polysaccharides from Microcystis aeruginosavar. major[J].Journal of Lake Science,2005,17(4):322-326.[37]危有达, 马军, 文刚.藻类有机物的特性研究[J].供水技术,2015,9(3):9-14.WEI Y D, MA J, WEN G.Characteristics of algal organics[J].Water Technology,2015,9(3):9-14.[38]WANG L L,LAN X,PENG W Y,et al. Uncertainty andmisinterpretation over identification, quantification andtransformation of reactive species generated in catalytic oxidationprocesses:a review[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21,408:124436.[39](责任编辑:张 蕊)第 1 期郑婷婷等:电活化过硫酸盐去除铜绿微囊藻的效果及机理研究10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i h ie q aino t t el re u t fy一 0 6 82 h n o . 2 X+ 0 9 64 ( = 0 9 7 3 .Tra ig M irc si a r g n s t 1 0 mg I . 5 R . 9 ) etn co y ts e u i oa wi 1 . / h
alUni e st , angz u Gu gdo g 5 06 ) v r iy Gu ho an n 1 42
Ab ta t 4 h d o me h lp o p o im u f t TH P )wa mp o e o h e v lo ir c si e u — s r c : - y r x t y h s h n u s l e( a S s e l y d f rt e r mo a fM c o y t a r gi s
o fTHP o 6h,t eds ov d p oen OD ciiy a d MDA o tn r n ra e y 1 . 7 ,1 . 1 a d S f r3 h is le r ti ,S atvt n c n e tweeic es d b ao y o sii ea d Ch mia ilg Mi ityo Edu a in, o t h n i ig. Ke b r tr f Petcd n e c lboo y, n sr f c to S uhC iaAgrc lu — iu tr
关 键 词 四 羟 甲 基硫 酸鳞
铜 绿 微 囊 藻 作 用 机 制 除藻 效 果
M e h n s o i r c si e u i o a r mo a y THP LU i g, ca i m fM c o y tsa r g n s e v lb S J n ZH ON G Gu h a, o u HAO en n , W i i g SUN o i g, Ba x n
no a,t e e f c fT H PS o e r to s h fe to c nc nt a in,i ta l e c c nta i n e o le fce y wa nv s i t d a d r m o al nii laga on e r ton o r m va fiinc s i e tga e n e v
b a e o e — x d t n。d rn h s r c s e ,n r a me a o im sd s u b d a d t e ir c s i a r gi o a wa r n v ro i a i o u igt e ep o es s o m l tb l s wa it r e n h n M c o y ts e u n s s
绿 微囊 藻 细胞 数 目 ,O个 / ) 1. / 1 mL 。 10mg L四羟 甲基 硫 酸鳞 处理 铜 绿 微 囊 藻 3 6h后 , 细 胞 可 溶 性 蛋 白 、 氧 化 物 歧 化 酶 ( OD) 藻 超 S 活性、 二醛 ( 丙 MDA) 对 照组 分 别 提 高 1 . 7 、1 3 、4 . 8 , 羟 甲 基 硫 酸 鳞 能 够 显 著 破 坏 藻 细 胞 膜 通 透 性 , 高 酯 酶 活 较 0 4 1 . 1 10 9 四 提 性 。 四 羟 甲基 硫 酸 鳞 通 过 破 坏 藻 细胞 膜 , 成 膜 脂 过 氧 化 , 扰 藻体 正常 代 谢 而 除 藻 。 造 干
摘 要 研究了四羟甲基硫酸鳞对铜绿微囊藻( coy t eu ioa 的去除效果及机制 。结果表明 , Mi c s s rgn s ) r ia 四羟甲基硫酸鳞半 效应
浓 度 ( C 0 与 藻 细胞 数 目呈 正 相 关 , 性 方 程 为 : E s) 线 y一0 6 8 2 . 2 X+0 9 64 R =0 9 7 3 其 中 y 为 E 5 , / X 为 处 理 4 . 5 , . 9 ( C o mg L; 8 h后 铜
me h n s wa t d e y d tc i g t ev r to fd s o v d p o en,S c a im ss u id b e e tn h a i i n o i s l e r t i a OD c iiy a d M DA o t n n M i r c si a tvt n c n e ti c o y ts a r g n s . Re u t n ia e h t t e EC 。 fTHPS wa i e o r l t d wi i r c si e u i o a e ld n i e u ioa s ls id c t d t a h 5 o s l rc r ea e t M c o y tsa r g n s c l e st n h y,
环 境 污 染 与 防治 第 3 2卷 第 6期
21 0 0年 6月
四羟 甲基 硫 酸鳞 去 除 铜绿 微 囊 藻 效 果 及其 机制 研 究
卢 晶 钟 国华 都 卫 宁 孙 宝 兴 胡 美英
( 南农 业 大 学农 药 与 化 学 生物 学教 育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东 广 州 50 4 ) 华 广 1 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