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公司破产与战略管理探讨

合集下载

《柯达之破产分析》课件

《柯达之破产分析》课件
在数码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影像行业面临巨大冲击。 柯达如果能够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提升其在数字影像领域的 核心竞争力,就有可能应对市场变化,避免破产命运。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总结词
柯达破产的教训还包括组织结构不合理,管理效率低下。
详细描述
柯达在后期面临组织结构复杂、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对其应对市场变化和转型造成了不利影响。如果能够优 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柯达或许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
财务管理不善
债务负担沉重
柯达在扩张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债 务,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投资回报率低
柯达在一些高风险项目上的投资 回报率较低,甚至出现亏损。
资金链断裂
柯达在面临财务危机时,未能及 时筹措资金,导致资金链断裂。
技术创新滞后
研发投入不足
技术合作与收购机会错失
柯达在数码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不足 ,导致产品缺乏竞争力。
能意味着他们的职业发展道路受阻。
对投资者的影响
投资损失
对于持有柯达股票的投资者来说,公司破产意味着他们的投资遭 受重大损失。
资产清算
破产可能导致柯达的资产被清算或出售,投资者可能无法收回全 部投资。
信心打击
柯达破产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打击,尤其是那些曾经对柯达寄予 厚望的投资者。
04
柯达破产的教训与启示
消费者对胶卷的需求逐渐 减少,而对数码产品的需 求日益增长。
战略决策失误
过分依赖胶卷业务
柯达一直将胶卷业务作为核心业 务,未能及时拓展数码业务,错
失转型良机。
品牌定位失误
柯达曾试图将自己定位为高端品牌 ,导致产品价格过高,失去市场份 额。
广告宣传策略不当
广告宣传未能准确传达品牌价值和 特点,导致消费者认知度下降。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柯达破产之谜案例分析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v1.0 可编辑可修改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二、就是随着柯达领导层不断更换,制定的 发展战略没有得到有效地衔接 1993至1999年担任柯达CEO的乔治· 费舍 尔认为柯达核心优势在于成像,于是卖掉了 化学业务,之后来自惠普公司的彭安东担任 柯达CEO,一方而推动数码转型,另一方而 大力发展数码打印业务,殊不知这是惠普的 强项,柯达与其竞争并不占优势。不断变化 的发展战略使柯达在转型路上不断徘徊,困 难重重。
陷入多元化、同质化的战略陷阱
企业施行多元化战略主要是为了降低风险, 获取整体规模优势和提高综合竞争力。为此,除 了进一步研发完善已有产品提高已有顾客的忠诚 度外,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进军其他行业,吸引更 多的潜在顾客,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拥有百年基业的柯达公司在企业发展成熟之 后开始实施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先后 成立了伊士曼化学公司和伊士曼药品事业部,之 后又与法国领先药业公司Sanoli签定协议,拟在 两个公司之间建立多个合资企业。
柯达发展医疗成像业务的战略与竞争对 手是同质的,它又缺乏对手们在医疗器械技 术方面的雄厚实力。要么硬撑下去,要么及 时抽身,而柯达则选择了后者。
产品组合策略选择失误
第一象限的产品相对市场份额和销售增 长率都很高,被称为“明星”产品,这类产 品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象限的产品被称为“现金牛”,因 为它为企业带来了大量的现金收入。但市场 增长率低,不应是企业的重点投资对象 第三象限是“问号”类产品,需要投入大 量的资金和设备以提高市场份额 第四象限是“瘦狗”类产品,是企业应逐 步放弃的产品。
二、要重视品牌形象建设,提高顾客忠 诚度
柯达虽然破产,但其品牌价值并未完全 丧失,如果充分利用好品牌的影响力,对于 其复兴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要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资源利用 率
Hale Waihona Puke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更要求 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发现自身优势所 在,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汇报人:2023-12-21•柯达公司背景与战略管理概述•柯达公司战略制定过程分析•柯达公司战略实施过程分析目录•柯达公司战略调整与转型分析•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原因总结•对其他企业的启示与建议01柯达公司背景与战略管理概述柯达公司由乔治·伊斯曼于1881年创立,初期主要生产摄影干片。

创立初期20世纪发展数码时代挑战柯达公司在20世纪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胶卷生产商和摄影产品供应商。

随着数码技术的兴起,柯达公司面临巨大挑战,逐渐失去市场地位。

030201柯达公司历史与发展战略管理定义及重要性战略管理定义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长期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包括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估。

重要性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

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柯达公司曾长期占据摄影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战略目标之一是保持这种领先地位。

多元化发展为了降低对胶卷业务的依赖,柯达公司曾尝试多元化发展,涉足医疗、印刷等领域。

应对数码挑战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柯达公司需要调整战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包括开发数码产品、优化产品线等。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目标02柯达公司战略制定过程分析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传统胶卷市场逐渐萎缩,柯达未能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满足消费者需求。

市场需求变化柯达在胶卷市场的竞争对手如富士、佳能等,在数码相机领域也迅速崛起,柯达未充分意识到这些竞争对手的威胁。

竞争对手分析数码技术不断进步,柯达未能跟上技术发展步伐,错失转型机会。

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环境分析柯达作为胶卷市场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品牌优势柯达在胶卷和相纸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在数码技术方面研发能力不足。

技术研发能力柯达拥有广泛的渠道和销售网络,但随着市场变化,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渠道与销售网络内部资源与能力评估03组织结构僵化柯达的组织结构过于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阻碍了战略的实施。

柯达公司破产原因及启示1

柯达公司破产原因及启示1
2011级财务管理8班孟鹏业分享
柯达公司的背景
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 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柯达是“信息影 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 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 、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 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 胶卷和相纸)。该公司前身为“伊士曼公司”,后由 于生产的第一部傻瓜型胶卷相机名为“柯达 (Kodak)”,遂改名。截至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 络已经遍布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其它欧洲国家。
决策层迷恋既有优势,高层失策
投资方向单一,船大难掉头 企业战略转型失败 短视的战略联盟 机构臃肿
一、决策层失误问题
:柯达失意数码领域源于决策层问题[财经夜行线].flv
F:\新建文件夹\我的文档\桌面\柯达公司破产讨论\业内人士

.过去柯达的管理层都是传统行业出身,例如:现 任运营系统副总裁Charles Barrentine是学化 学的,数字影像系统美国区总经理Cohen是学土 木工程的等等。在现任的49名高层管理人员中有 7名出身化学,而只有3位出自电子专业。特别是 在市场应用和保持领先地位方面,传统产业领导 忽视了替代技术的持续开发,从而失掉了新产品 市场应有的领导份额。 从传统胶片与数字影像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比 较可以看出,柯达对传统胶片技术和产品的眷恋 ,以及对数字技术和数字影响产品的冲击反应迟 钝,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柯达陷入成长危机的 必然。
柯达公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1.要学会创新,勇于创新,勇于折腾 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才能快速的发展。如小 家电企业,在市场上我们会发现很多产品 都是近几年不断的开发出来赢得消费者的 需求的,如煮蛋机、蒸蛋机等等,这些都 在不断的细分市场,同时也在开发市场的 潜能。 2.永远不要让企业太安逸 安逸,是一个企业破产的前兆。这句话可 以说是条真理。对于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 中,安逸的企业只能被淘汰;昔日的柯达 ,今日数码相机巨头富士,两个鲜明的对 比,更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嘲讽!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战略管理失败的背景
01
02
03
04
05
1. 技术转型失 败
在数码技术初露端倪的时 候,柯达公司就已经意识 到了这一趋势,但在实际 操作中,公司过于依赖传 统的胶卷业务,没有能够 及时进行技术转型
2. 组织结构问 题
柯达公司的组织结构过于 复杂,层级过多,导致决 策效率低下。这使得公司 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反应迟 缓,错失了转型的良机。
启示:企业应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 ,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行业变 革时期,应勇于探索新的技术方向,以保持
竞争优势。
建立有效的战略执行体系,确保战略落地
柯达公司在多次尝试调整战略后,仍未能有效执行。 一方面,公司内部对战略变革的接受程度不一,另一 方面,缺乏有效的执行团队和制度保障,导致战略难 以落地。
3. 缺乏创新
随着市场的变化,柯达未 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 品升级。同时,在营销策 略上也缺乏创新,无法吸 引年轻消费者。
4. 对市场趋势 的误判
柯达的高层管理者过于乐 观地预测了胶卷业务的前 景,忽视了数码技术的崛 起。这使得公司在战略规 划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5. 缺乏合作与 联盟
柯达未能与其他公司建立 战略合作关系或联盟,以 共同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 。这使得公司在数码时代 的竞争中显得孤立无援。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
2023-10-29
contents
目录
• 案例背景介绍 •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的原因分析 •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的后果 •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的启示与建议 • 总结与反思
01
案例背景介绍
柯达公司简介
• 柯达公司成立于1881年,总部位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影 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曾经在胶卷、相纸、相 机、影像输出设备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20世纪90年 代达到了其巅峰时期。然而,随着数码技术的兴起,柯达公 司未能及时转型,导致其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

柯达公司市场战略及失败原因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2011年10月1日,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这一消息无不令人震惊!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样一个大企业也会倒闭。

曾今的柯达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翻看以前的旧照片,可以看到每张照片后面的Kodak标志,而现在柯达却落得个破产的局面。

柯达公司业务范围曾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何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会失败呢?回忆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手段(1)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策略:柯达的民用摄影产品和服务很丰富,包括柯达彩色胶卷、相机、相纸和冲印服务。

这样的产品组合给柯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独特的销售渠道:柯达金典的广告语“柯达串起每一刻”深入人心。

柯达除广告之外还经常举办或赞助一些摄影大赛或文体活动。

例如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摄影比赛,2000年柯达公司与新浪网共同报道悉尼奥运盛会是其最近的一次。

此外柯达公开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进胶卷的销售。

(3)采取质量战略:柯达的质量很好用起来很方便,做到了令顾客满意,实现“人人都会用”的宗旨。

(4)发展好的品牌形象:柯达早期广告画面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

这些镜头就是生活的场景,柯达正是通过这些亲切的画面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

"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从而将这些广告语映入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很自然地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此外柯达还采取了本地化战略。

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在中国投资逾10亿美元,采用先进技术拓展在中国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至2001年底,柯达公司在中国内地有6000家特许专营商店,并在厦门的海沧开发区兴建工业园,使之成为柯达胶卷的主要生产基地。

1997年,柯达公司在中国销售额达2亿美元,1998年在中国的新的投资,使已处于困境之中的柯达公司取得新的庞大的市场。

浅谈柯达公司破产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若干启示

浅谈柯达公司破产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若干启示

浅谈柯达公司破产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若干启示【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然而某些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未适应其企业发展状况,不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甚至将企业推向失败境地。

通过分析柯达公司破产的背景和原因,总结柯达公司破产对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战略发展所产生的教训和启示,为我国企业的战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柯达公司破产企业战略柯达是一家大型跨国摄影器材公司,全称伊士曼柯达公司,简称柯达。

柯达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商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罗彻斯特,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约15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8万多人。

在影像拍摄、输出、显示和分享领域柯达公司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从事传统和数码影像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柯达公司曾是20世纪全球影像业巨头,在影像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其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

但数码技术的高速发展迫使柯达陷入困境,2012年1月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1柯达公司的破产经过早在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

但是到了2000年,柯达数字产品的销售收入仅有30亿美元,只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伊士曼柯达公司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2000-2003年柯达各部门销售利润报告显示,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高达71%。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柯达昔日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在影像市场中市场份额的锐减而不复存在。

2011年9月30日,伊士曼柯达公司遭遇破产传言的严重打击,股价跌破1美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柯达历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02年柯达的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而竞争 对手富士已达到60%。这与100年前伊士曼果断抛弃 玻璃干板转向胶片技术的速度,形成莫大反差。 2003年9月26日,柯达宣布实施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转 变: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兴的数字产品转 移。 2004年1月,柯达宣布裁员其现有20%的员工,即当 时70000名员工在生产和行政部门的12000到15000 人。 2004年1月13日,柯达宣布将停止在美国、加拿大和 西欧生产传统胶片相机。
柯达破产引起的反思

如果柯达不那么沉迷于胶片带来的巨大利润, 而利用自己的领先技术,大力开发数码相机业 务,或许如今的市场仍然是柯达独大的局面。 但结果却正好相反,数码相机的发明者却最终 被市场所抛弃。
柯达破产引起的反思

柯达对于市场的把握非常迟缓,在早已是数码 时代的市场中依旧保持旧有的以胶片生产为主 的经营策略,最终导致被市场淘汰的后果。可 见,拥有长远的战略目光是经营企业的必备能 力。创新才是发展之道!
柯达历史



2012年1月3日,柯达公司宣布已收到来自 纽交所的警告,因为其平均收盘价已连续 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价在未来6个月内 仍无起色,柯达将面临摘牌。 2012年1月19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 已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以争取渡过流动 性危机,确保业务继续运营。 2012年4月20日,美国伊士曼柯达公司正式 宣布破产,正在进行资产评估和拍卖!
柯达破产原因汇总
总的来说,柯达破产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战略转型太慢 二、没有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 三、缺乏危机意识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之战略转型


之后,柯达启动了两次战略转型。2003年9月, 柯达正式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重心向新 兴的数字产品转移。但当时在传统胶片市场的 巨额投资成了柯达转向数码市场的庞大包袱。 2006年,柯达毅然更换公司标识,去掉了自 1971年开始就使用的“黄盒子”和“K”图。 2009年,柯达实施二次战略重组,裁员幅度 高达50%。
柯达历史分析

由以上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进入数码时代以 后,数码相机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传统胶片 机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黄色巨人”柯达也 进入快速下滑通道。有数据显示,1997年以来, 柯达仅有2007年一年实现全年盈利。而柯达的 市值从1997年2月最高的310亿美元降至21亿 美元,十余年间市值蒸发了99%。
柯达公司破产与 战略管理
柯达历史





1880年,乔治伊士曼开始利用自己发明的专利技术批 量生产摄影干版,这就是伊士曼柯达公司的前身。伊 士曼在干版生意上大获成功,1881年与商人斯特朗合 伙成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1883年,伊士曼发明了胶卷,摄影行业发生了革命性 的变化。 1888年,柯达照相机推出,伊士曼奠定了摄影大众化 的基础。 1889年,伊士曼摄影材料有限公司于伦敦成立。 1891年,伊士曼在伦敦附近的哈罗建造了一座感光材 料工厂。



当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很明显地下降 时,柯达决策层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灾难。 缺乏危机管理与应对的发展战略。 数年前,柯达曾投入巨资收购中国的胶卷企业, 现在看来,也许正是由于当时这一收购行为, 让柯达觉得颇为定心,反而失去了紧迫感。 忽视了危机管理与科技创新,这是柯达战略管 理的一大败笔。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之战略转型

但是柯达的战略转型,始终过于缓慢,保守的 态度,早已深入到这家公司的骨髓。曾经的柯 达大中华区总裁陈志轩曾说,“想法可以激进, 但做事最好还是谨慎些。”其保守态度,由此 可见一斑。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之脱离科技发展

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也是 其不能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柯达,曾经是行业的代名词,绝对的龙头霸主, 短短几年间,却因为在创新的新浪潮中没有 “赶上趟”,而面临着可能被时代无情淘汰的 厄运。
柯达破产引起的反思

柯达的破产使我们明白:一个企业如果想取得 长久的发展,其管理层对于企业的战略发展的 规划至关重要,缺乏管理,不能够为企业确立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那么其灭亡是必然的。 只有使企业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指 路明灯,才能获得企业的长远发展。
柯达历史





1896年,柯达公司成为在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 奥林匹克运动会主要赞助商。 1900年,柯达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法国、德国、意大 利和其它欧洲国家。 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 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 1986年1月9日,柯达输掉了与宝利来(Polaroid)的专 利官司,因此退出了即时拍相机行业。 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 2000年,柯达的数字产品只卖到30亿美元,仅占其 总收入的22%。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之脱离科技发展

并不仅仅是柯达,诺基亚、惠普等业界巨擘 都因创新不足,不能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 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黯然败退。在当今世界 世界中,创新绝对不可忽视,不进则退,慢进 也退。“巨人”疲弱甚至倒塌的教训,给正在 积极探索转型创新之路的中国更多启示和反思。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之缺乏危机意识
柯达历史



2004年底,柯达将停止制造使用Advanced Photo System和35mm胶片的相机。胶片的生产还将继续。 2005年1月,柯达任命了新的CTO:William Lloyd, 这位在惠普工作了31年的技术专家,被外界冠为“数 字CTO”的称号。 2011年10月1日凌晨,美国当地时间周五,拥有131 年历史的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EK)可能提 交破产保护申请。受此消息影响,美国股市盘中柯达 股票一度暴跌68%,创下该公司自1974年以来最大的 单日跌幅。
柯达破产引起的反思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准确把握时代 脉搏,不断创新,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生产 出适合时代发展的产品,跟上时代的脚步,才 能使企业不脱离社会。
柯达破产引起的反思

当一种新产品出现时,由于对其功能及使用结 果的不确定,如果没有一种危机意识,没有对 社会发展结果的准确预测,那么就很可能被社 会所淘汰。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之脱离科技发展


柯达高层对数码影像技术存在两方面的顾虑: 一方面担心数码影像会蚕食胶片市场,冲击公 司的巨额利润; 另一方面认为打印照片是人们保存记忆的首选 手段,对照片冲印市场恋恋不舍,对数字化时 代准备不足。
柯达破产原因分析之脱离科技发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彪分析,柯达的失败主要 基于两方面原因: 首先,传统相机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不同, 在数码时代,柯达基于传统相机的供应链优势 和专利优势不复存在。 其次,虽然柯达率先发明数码相机,但柯达的 成功实质是传统业务的成功,所以传统业务部 门对决策影响力甚大,企业资源也会优先配置 到传统业务部门,从而导致其转型迟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