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专题复习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 中考议论文阅读复习 课件(28张PPT)

初中语文 中考议论文阅读复习 课件(28张PPT)

• 中心论点: C
分论点:A.B.D
9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 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 “ 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 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 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 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 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 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了。《怀疑与学问》 自己归纳,结合文中关键语句
上文的论点是: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础。
13
(二)怎样分析、补充论据
14
论据 证明论点的材料
1.辨别论据的类型
事实论据 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
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概括:人+事)
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 道理论据 言警句、民间谚语以及公认的
事理等
中心论点: 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
12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 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 “ 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 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古代有三 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 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 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 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 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 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 “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 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 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 《论语》 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议论文专题复习第五课时训练

议论文专题复习第五课时训练

第五课时训练(一)阅读《宽容是一种美》,完成1—4题(10分)宽容是一种美①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说了这样一句能够启人心智的话: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是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到达的境域。

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他人一个小小的过失,给他一个淡淡的微笑,说一句轻轻的“没关系”,你会体味到包涵与原谅的快乐,这就是宽容;在人的一生中,常常因一件小事、一句不注意的话,使人不理解或不被信任,但不苛求任何人,而是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这也是宽容。

所谓“己所不欲, A ”也正是寓理于此。

③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不以为然。

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

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果诸葛亮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蛮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以及以后更多的胜利呢?④宽容是一种美。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 B 。

”宽容是一种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宽容是一种境域,它能使人跃上大方磊落的台阶;【甲】,能“愈合”不愉快的创伤;宽容是润滑油,【乙】。

⑤哲学家康德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有些人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无法释怀,对别人犯下的错误更是不肯原谅,他们陷入了“不宽容”的泥淖,常常陷入痛苦中不能自拔,使生活失去了本应有的颜色。

虽然生活不是完善的,但每个人都没有理由不滋润,不快乐,关键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角度看生活、看自己、看别人。

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错误、缺点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不如意。

而所谓的宽容就是不跟自己过不去,也别跟别人过不去,用豁达心对待并不完善的生活。

⑥宽容别人并不是要漠视别人的缺点,而是全面地评价别人,相信任何人都是有优点的,并且所有人优点都大于缺点,以一颗包容的心对待你身边的人与事,才会体会到“忍一时风平浪静, C ”的豁达大度之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
找中心论点的五个方法
找论点的方法: 一看题目,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中间, 五看论据(看论据用来证明什么观点,自我概括论点)。
特别提醒: 注意语言提示,文中有提示文章论点的词语,提示词语一般是
“总之”、“因此”、“总而言之”、“所以”、“由此可见” 等。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二 论据
常考题型: 1.分析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的作用? 2.链接材料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3.请为XX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4.选文某部分的事例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 5.论据能否调换?
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全文的灵魂。
2.论题:是议论的问题或对象。
3.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
观点。
考点聚焦整合
中心论点的四个特点
1.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 2.表示明确的判断。 3.不运用修辞、疑问句。 4.不能只用否定句来表示。
考点聚焦整合
考点聚焦整合
对比论证
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要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 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思路: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 了……的观点。
考点聚焦整合
道理论证
作者引用名人名言、被人们承认的理论以及作者针对论点所做 的分析等莱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讲道理)。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 答题思路: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 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考点聚焦整合
比喻论证
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思路: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 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专题13 议论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

专题13 议论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

2024年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全国通用)议论文阅读(十三)从论的方向视角看,议论文可划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

立论文指直接正面阐释自己观点的议论文,如《怀疑与学问》;驳论文指先摆出对立的反方观点,批驳反方观点,然后再提出自己观点的议论文,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立论与驳论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有时也会融合交汇于一文。

中考试卷看,立论文是考查主体,但复习时这两种议论文的阅读训练都要加强。

从论的对象角度看,可以将议论文划分为时评、文艺评论、科学评论和道德评论。

中考议论文的题材,主要集中于时评和文艺评论以及道德评论,文艺评论如河北卷《略谈文章的结尾》,科学评论如四川自贡卷《信息和情感不可混淆》。

语言层的理解,考查任务主要是字词的音形义,应用层级考查主要任务有关联词语的运用、陈述句与反问句的改写等。

备考时,我们还要加强评鉴层和应用层的训练,一方面要抓好词语语境义解释的训练,对关键词语作出评价与赏析,另一方面要重视语言运用。

信息层考查等级包括理解、评鉴与应用,理解层主要是中心论点(及分论点)的辨识、筛选、提取、判断与归纳,事实论据与道理论据的记忆、辨识;评鉴层主要考查中心论点、分论点与论据的解释与评价、赏析,或联系生活实际评价观点;应用层的主要考查方式是根据论据提炼分论点,根据分论点与自己的阅读或生活经历选择、拟写恰当的论据。

未来对于信息层的考查会趋向社会生活情境化,且走向创造等级,要求考生进行创造性评价或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艺术层,主要考查等级是理解、评鉴与应用,其主要任务有全文宏观与微观段落论证思路的梳理、归纳、解释与评价、赏析,引论方式与结构功能及过渡语段的辨识、解释与评价、赏析,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与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的辨识、判断、解释与评价、赏析,议论文语言特征或文体风格的评价与赏析。

议论文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并列、递进、正反);解决问题(结论)。

议论文专题复习

议论文专题复习

注意区分论题与论点
论题是议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 而论点是作者对所阐述的内容所作出的 明确的判断的句子。 例:《谈骨气》 论题:谈谈关于“骨气”的问题。(话题 ) 论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 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 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题目即中心论点。 ❖ 2.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自己的一段经历、发现
一、关于论点:
论点 :作者的主张、看法、观点。
(正确、鲜明)
形式:完整的表达观点和态度的陈述句。
中考中常见的几种题型: 1、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 2、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这篇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考题训练:
你觉得下面能成为论点的是(1、4、5、8 )
常考题型: 1、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 2、文中加点的词语可否删去? 3、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考题训练:
• 阿西莫夫这一聪明的舍弃,成就了他一 生创作480部科幻著作的辉煌业绩,也为他 赢得了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家的荣 誉称号。舍弃有时是痛苦的,但如果不能 忍受一时的痛苦,就有可能招来终生的痛 苦。
这则材料采用事实论据证明了“疑是建 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 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这一观点。
方法指导:
1、论据的作用:支撑、论证作者的观点
2、答题格式:运用(事实/道理)论据,直 接论证 (中心论点/分论点) 。(即跟材料 最近的观点)★

问题:
1、论据有什么作用? ★2、如何辨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本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李冰父子、毕升、司马迁等 人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论证了躬行践履,是一个人有所作为、 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的道理,使论证更具体,有说服力。

中考语文一轮专项突破议论文复习(二)

中考语文一轮专项突破议论文复习(二)

议论文专题复习(二)【精准突破】一、信息提取筛选二、材料衔接题三、议论文语言特色三、议论文语言特色四、标题与词句的含义五、语段作用分析六、谈感受、评价等开放性试题【精讲精练】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以下各题。

独处是生命的良田韩青①我一直认为,群居往往是肤浅的、浮躁的、表象的,而独处往往是深刻的、安静的、本质的。

要知道,人多的时候,唇枪舌剑,熙熙攘攘,人心难以安静,而心不能安静,就不能深入地思考、探究,这样一来,自然不会把事做好;而独处的时候,人是安静的、自由的,可以思考、探究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来,就会遇到很多的奇迹或是意想不到的美好。

②再说,世间的任何一种美好,都有它自己的规律和节奏,一般来说,它需要我们的安静、沉思、专心和孤独,没有这些元素,我们就难以遇见它,而这些元素也只有在我们独处的时候才有。

就是说,独处的时候,就是我们与美好相逢的时候。

比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爱迪生发明电灯,马克思写《资本论》,司马迁写《史记》,曹雪芹写《红楼梦》等等,他们的“作品”都是独处时结出的硕果。

③俗话说,热闹的大街不长草。

热闹之所,连草都不长了,还能长什么好东西呢?能长的,只能是浮躁、杂乱、庸俗之类的东西。

而一个人如果被这些东西主宰了,那么他就不可能还有追求和梦想;一个没有追求和梦想的人,就会变得日益庸俗乃至低俗。

这样的人就像小水洼,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就会躁动不安。

显而易见,这样的人没有定力,而没有定力的人,往往就没有恒心;没有恒心的人,就很难做成大事。

④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深谙此道。

她不喜欢热闹、喧哗,深爱独处,在她的一生中,除了年轻时有一次长途旅行外,几乎都在乡间隐居。

在那期间,她写了近两千首的诗,而且,诗歌结集出版后引起轰动,人们因此誉她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如果她不喜欢独处,常常跟人在一起嬉戏玩耍、虚掷光阴,那么她就不会有这样的成就,更可怕的是,如果她交上了坏朋友或染上了坏习气,那么她的品质就可能开始变坏。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知识梳理》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知识梳理》

初三语文专题复习《议论文知识梳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一、论点(证明什么)论点应该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

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

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⑴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⑵方法: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

(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二、论据(用什么证明)1.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2.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3.次序安排(照应论点);4.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5.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三、论证(怎样证明)1.论证方法(须为四个字)①举例论证:事实论据记叙②引用论证:道理论据议论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2.分析论证过程: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3.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4.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四、议论文的结构1.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2.类型:①并列式②总分总式③总分式④分总式⑤递进式。

五、议论文的语言1.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2.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3.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4.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专题14:议论文阅读2023秋统编版九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 (解析版)

专题14:议论文阅读2023秋统编版九上语文期末专题复习 (解析版)

专题14 议论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修炼大智慧,不耍小聪明①修炼大智慧,修的是眼界和心胸。

②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矛盾问题的能力。

智慧与聪明,区别在于眼光不同、格局不同,特别是大智慧和小聪明,更有云泥之别。

比如,敢于担当是大智慧,推诿扯皮是小聪明;埋头苦干是大智慧,偷奸耍滑是小聪明,等等。

所谓大智慧,就是遇事能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考虑,具有过人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谓小聪明,就是遇事往往从局部和眼前利益出发,看重个人利益,甚至玩弄损人利己的手段和伎俩。

③大量事实表明,智慧是广博知识、丰富经验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提炼和升华。

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属于有知识、有教养、有水平的人,也是有大智慧的人。

他们以生动具体的实践证明,智慧的练达需要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修炼大智慧,修的是眼界和心胸。

④顺势而为是一种大智慧。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有大智慧者,懂得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一滴水只有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入时代潮流,才能让生命焕发光彩,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从海外归来报国的线学森、郭永怀,还是为了强大国防而选择“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林俊德、黄旭华,他们的名字之所以闪耀光华,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与时代共奋进,也必然会让人生获得超越时代的价值。

顺应时势而努力作为,拥有的是大写的人生;汲汲于个人功名,甚至不惜逆潮流而动,落下的只能是卑微与可怜。

⑤务实青干是一种大智慧。

《墨子·修身》中讲: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意思是说,没有远大坚定志向的人,智慧不会得到充分发挥;说话不守信用的人,做事不会有好的结果。

所以,做人做事要学会持之以恒、坚定执着。

重复的工作反复做,看似简单,其实不然。

滴水穿石是一种重复,但在重复中孕育出非凡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上)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一)民国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饱经沧桑沉浮,却一生淡泊,荣辱自安。

常有友人问及他高寿的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

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横批:如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倘若心为物役,患得患失,就只会被悲观、绝望窒息心智,人生的路途注定是如负重登山、举步维艰了。

常想一二,就是用心感恩,庆幸、珍惜人生中那如意的十之一二,最终以那份豁达与坚韧去化解并超越苦难。

我不由得想起了霍金,眼前浮现出这位科学大师那永远深邃的目光和宁静的笑容。

世人推崇霍金,不仅仅因为他是智慧的英雄,更因为他还是一位人生的斗士。

有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多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枷雷病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的太多了吗?”这个问题显然有些突兀和尖锐,报告厅内顿时鸦雀无声,一片静谧。

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心灵的震颤之后,掌声雷动。

人们纷纷涌向台前,簇拥着这位非凡的科学家,向他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们深受感动的,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的苦难,而是他直面苦难时的坚守、乐观和勇气。

人生如花开花谢,潮起潮落,有得便有失,有苦也有乐。

如果谁总自以为失去的太多,总受到这个意念的折磨,谁才是最不幸的人。

常想一二。

因为境由心生——问题本身都不是问题,如何对待它才是最大的问题。

常想一二。

毕竟,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1、根据文章内容,请你为本文拟定一个标题。

答:2、具体说说于右任老人把莲花图和对联挂在一起的深意。

答:3、作为论据的事实,可以是一人一事的具体事例,也可以是多人多事的概括性事例。

(1)请结合霍金事例中让你动情的句子,简答这一具体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

答:(2)请再补充一个能证明本文论点的概括性的事例。

答:4、思考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真切的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

答:(二)发现自己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

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

直到4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

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

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

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

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

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

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

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

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

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

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干,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2、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第②自然段在全文的论述中主要有什么作用?答:(2)第③自然段列举孙中山弃医从政的事实有什么作用?答:3、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

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答:(三)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

由此我又想,那些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他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如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有无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耳闻目睹的周围人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

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阅读不仅使他多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一切。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做人的原则,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

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大的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

说“极大的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负面效果的。

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

我之所以常感读书幸福,是从喜爱文学书的亲身感受而发。

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崇高,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得情趣高雅而力避凡俗。

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向善。

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

”这就是说,读书使人避恶。

⑤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1.第①段第一句话中“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指的是世界。

作者认为失去阅读机会或不能阅读的人是不幸的,这是因为2.第③段中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事例所论证的观点是第④段末尾引用的笛卡尔和雨果的话属于论据,这两句话所论证的观点是。

3.根据全文内容,具体说说为什么读书人是幸福人?答:4.文中说:“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我们在课内也学过《论语十则》(或八则)请任意引用其中一则,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体会。

)引文:思考和体会:(四)为你自己高兴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愤写作,也成个作家?”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还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

”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

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

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

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牛角尖。

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部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

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叉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威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

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威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士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⑥争取不凡诚然可敬可佩,然而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

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1、删掉第②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

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请简要分析。

答:2、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的观点;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的观点。

(用原文语句回答)3、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

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答:参考答案(一)1、常想一二(或由一副对联想到的。

或有关八九和一二的思考等)说明:紧扣论点、论题;题目新颖、精练。

2、答:莲生于污泥间,却开出鲜艳的花朵,不正像那些身处逆境的人们,笑对人生的苦难?因此,图和对联包含的思想是一致的。

说明:由莲的品格联想到乐观的人生态度;语言通顺、完整。

3、(1)答:读霍金叩击在投影屏上的文字,我被震撼了。

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还能豁达地说,我还有手指、大脑、理想、亲人和朋友、感恩的心。

这种胸怀只有常想一二的人才有。

这事例,以情感人,更以理服人。

说明,结合动情的句子谈霍金;点明事例证明论点的作用;语言通顺、完整。

(2)说明:事例可以证明论点;事例典型;语言通顺、概括。

4、说明:结合文章的论点谈,有感受或与之不同的见解;谈感受或见解时作一点言之成理的分析;语言通顺、完整。

(二)1、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意思对即可)2、选做题。

(1)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

(2)用该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尝试各种发展道路,并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