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骨气和才气

合集下载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选6篇)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选6篇)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选6篇)《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近陶行知》读后感(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陶行知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我十分尊敬他。

今天,我有幸读了《走进陶行知》这本书,它使我对陶行知爷爷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时时回想在我耳边。

读完全书,我真切地感受到陶行知先生“求真知,做真人”、“善即真,美即真”,“真善美合一”等主张真的是非常得有道理的。

印象很深的是《两只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讲陶行知爷爷的衣服有两个口袋,一只口袋装公款,一只口袋装私款。

有一次,他要坐车回家,可他没有私款了,公款是有的,可是他心里想:“决不挪用公家一分钱”。

于是他就从十里外步行回家。

陶行知爷爷这件小小的事让我深有感触,我觉得自己要向陶爷爷学习这种公私分明的精神。

正如他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也要向陶爷爷学习,不破坏学校的一草一木,保护校园的自然环境,使大家在一个充满生机、充满绿意、充满活力的校园中快乐地学习;其次不拿班集体的一针一线,对班集体的公共物品要像自己的东西一样爱护,真正做到物归公家、物有所用。

陶行知爷爷不光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中更是“爱满天下”。

他爱国家、爱民族、爱他人、孝敬长辈……说到这儿,我又想起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四块糖果》。

陶爷爷把四块糖果奖给了犯错误的学生王友,使他深深地感动了,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从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上我看到陶爷爷以奖励的独特方式来教育学生,使人知错就改,非常得睿智!像这样的让我有感触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当我读到“诚实无欺”的内容时我不由得回想起了以前老师、家长对我们讲过无数次的道理,再一次告诫自己: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陶行知教育评价

陶行知教育评价

陶行知教育评价
陶行知(1891年11月12日-1946年3月27日),原名陶启钤,
字行知,号北瞬,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作家。


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对中国现代教育事业有着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陶
行知的教育思想进行评价。

首先,陶行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素养。

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性
格对其整个人生至关重要。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陶行知不仅注重知
识传授,更加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

他提倡“教育人先做人,教育者必
须有修养,才能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情操”。

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
受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其次,陶行知主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
个体,有着不同的天赋和特长,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
相应的教学方案。

陶行知提出的“因材施教”理念,强调了个性化教育
的重要性,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陶行知提倡实践教育。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

陶行知曾说:“大学教育之重心,应转向生活经验的教育。

”这种实践
导向的教育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实际能力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人文关怀和个性成长,注重培
养学生的品格和实践能力,提倡个性化教育,为中国现代教育事业树
立了良好的榜样。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必将继续影响和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陶行知人物评述

陶行知人物评述

第一次知道陶行知此人,大约是在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学校发给每一位同学一本陶行知诗集,硬性要求每个人背诵。

三年级是正处于懵懂的年纪,老师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当时只觉得陶行知是一个诗人,并不觉得他有多么伟大,或者说认为这只不过是日常课业中给我们“增加负担的前人”而已。

但随着知识的增长,以及自我辨别意识的增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好像忽然间意识到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

最近,我也是翻阅了一些有关陶行知的书籍,对其终于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评述一下我对陶行知先生的认识。

一、生平首先要谈谈他的名字,我以前单是知道他的名字因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陶知行改成了陶行知,并不知晓他真正的原名应当是陶文濬,还有一个非常符合他奉献一生的字世昌。

陶行知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但是家庭原因并不能阻挡他的求学之路,他这一生辗转于不同的地方求学,吸纳了百家之长,终于走上一条他自己的鲜明的道路。

陶行知曾经有过两任妻子,和四个儿子。

陶行知的两次婚姻,第一次是理智、冷静与生活型的,可以说是亲情多于爱情;而第二次婚姻是炽热、浪漫与爱情型的,陶行知从这次婚姻中真正得到了爱情,也有裨于其事业的发展。

另外通过一些陶行知与家人的通信信件可以看出他很是重视家人,也可以看出他对几个儿子教育的重视,当然也还有当一个文人陷入爱情时与普通人无异的缠绵炽热表达。

当然在陶行知的一生中,蔡元培、黄炎培、张謇斯、特雷耶、杜威、孟禄、克伯屈、桑代克、郭秉文、胡适、陈鹤琴等前辈老师朋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陶行知这一生都投身与教育,他的弟子中更是有不少杰出的人物,如:原国务院总理兼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原国务委员兼国家经委主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张劲夫;先后任教育部常务副部长、代部长、文化部顾问的刘季平;原教育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董纯才;曾任教育部党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的戴伯韬等等。

翻一翻陶行知的大事年表便会发现剖去那些陶行知年少懵懂,尚在求学的日子,就会发现他的一生都在为教育事业而斗争,发表了无数的文章,只为改变当时的教育现状。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当代圣人”的伟大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当代圣人”的伟大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被誉为“当代圣人”的伟大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深爱着教育事业,怀着"文化为公"、"爱满天下"的胸襟,以及"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发展人民的教育事业。

他拒绝高官,放弃高薪,为普及大众教育过着简朴,甚至困苦的生活。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

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

真正做到了"捧着一棵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典范,被尊为“万世师表”(宋庆龄语)。

陶行知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师德的作用更加重大。

他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

“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所以,因此,教师应“最注重以人教人”,注重以身作则。

在他的著作里经常出现“自警警人”、“自立立人”、“自化化人”、“自勉勉人”的字句,这些都表达了他对教师表率作用的深刻认识。

在这种深刻认识基础上,陶先生主张教师“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程度”,“要人敬的,必先自敬。

重师首先师自重”。

陶行知认为,教师首先要有献身教育的品德,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是“教育的命脉”。

陶行知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做教师就要有“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献身教育的精神。

他多次谈到:“教师之服务精神,系教育之命脉,金钱主义,是足破坏教师职业之可贵”。

“教育者应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没尊荣的事,教育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

”他告诫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这样才配担负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陶行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放弃了许多升官发财的机会,穿上布衣和草鞋,从事民众的教育事业。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

陶行知教育思想及体会一、陶行知的人才观1、他认为,幼年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幼年时,小孩子的情感、习惯、倾向,在六岁以前如果培养的不得当,将来要改那可费事啦。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2、培养“人中人”。

他在1919年就提出了要做“人中人”,不为“人上人”的主张。

做“人中人”,就是教人掌握学术以后回到人民群众中去,为大众服务,为整个国家民族谋利益。

他把道德放在第一位,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做“人中人”的道理,最要紧的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净胜。

这种精神,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我的容量。

“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这是教育的价值取向。

要尊重每一个人,与大家友善平等相处。

3、行以求知知更行。

陶行知强调“惟有从行动上”的来得真知识,才是真的力量。

据此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念。

二、陶行知普及教育思想的形成1、平民教育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起点。

陶行知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是他实践普及教育思想的开端,也是他最终成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起点。

军阀混战时期,他认为救国救民,旨在开发民智。

他曾于1923年7月后全力推行平民教育,平民教育就是将来普及教育的先声。

陶行知提倡的平民教育,除了受义务教育的孩子以外,凡粗识字义的人,都是平民教育的对象。

他认为平民教育要把公民和读书化合在一起,培育国民的能力,培育做人做国民的精神。

2、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发展。

他根据中国“以农立国,80%的人在农村,农村教育落后”的现实,成立乡村教育研究会,提出“四个一百万”的宏大计划。

这是他从平民教育运动的基础转向乡村教育运动的开始。

后创办晓庄师范学校,提出“教育与农业携手”,建设“科学农业化”的主张,在乡村教育实践中首次使学校走上与工农大众结合的道路。

他针对当时教育的错误,提出了活的乡村教育的条件:要有活的乡村教师(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要有活的方法(教学做合一),有一个大规模的联合(教育与农业携手)。

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先生简介

陶行知先生简介家境清寒。

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但因生活贫困无力入私塾读书,6岁时蒙馆塾师方庶咸秀才视其资质聪颖,为其免费开蒙。

8岁到万安镇经馆伴读,11岁又回到黄潭源自学,有时也帮父母参加田间劳动。

15岁进入歙县教会学校——崇一堂学校读书。

因陶母在本校帮佣,英人校长唐进贤喜欢勤劳聪明的陶行知,准其免费读书。

17岁崇一堂毕业后独自远离家乡,考取了杭州广济医学堂,因不满该校歧视非教徒学生,入学三天后便愤而退学。

18岁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是该校的首届学生。

在校学习期间,担任金大学报《金陵光》中文版主编。

四年后,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

毕业典礼上,他以优异毕业生的资格,宣读了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论文表露出了他最初的教育救国的思想。

1914年(23岁)陶行知在大学校长包文先生的鼓励和亲友的赞助下赴美留学,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攻读市政。

第二年便获政治学硕士学位。

但他没有在伊利诺斯大学读完,便于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

原因是,他深信没有真正的公众教育,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而且他认为第一流的哥伦比亚大学是他攻读教育的最好的学校。

他决心将来为祖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奉献终身。

他理解到“教育苟良,则人民生计必能渐臻满意。

可见教育实建设共和最重要之手续。

”1917年在哥大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毕业回国,他说“我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

毕业回国后即1917年9月应聘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从此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教育生涯。

为方便起见,我们分几个阶段向大家介绍一下陶行知的从教经历。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1918年任南京高师教务主任,1921年任东南大学教授、教育系主任,同年12月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他任主任干事。

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陶行知的品德

陶行知的品德

陶行知的品德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品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热爱教育**: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他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努力为广大民众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 **无私奉献**:他心系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改良运动,为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进步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3. **坚定信念**: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陶行知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为外界压力所动摇。

4. **勤奋好学**:他一生不断学习,汲取各种知识和经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

5. **诚实守信**:陶行知为人正直,诚实守信,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也都体现了这种品德。

6. **尊重他人**:他尊重学生、教师和其他各界人士,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7. **爱国精神**:陶行知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的教育事业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总的来说,陶行知的品德高尚,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陶行知身上我们学到什么

从陶行知身上我们学到什么

从陶行知身上我们学到什么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为人堪称“万世师表”,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留下了教育理论巨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人民教育家;他怀抱崇高理想,要通过教育“救国,造过,建国”;他积极投身政治活动,是一位杰出的爱国社会活动家;他胸怀博爱,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精神实践着他的人生梦想;他有一颗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实意“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位巨人身上,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感人力量激励人们无私无畏奋发向上的伟大精神。

他就是陶行知先生!在细细阅读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自己被陶先生坎坷、伟大的一生深深感动,更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

一、以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引导我们树立远大理想陶行知出身于平民家庭,从小深知穷人吃不饱,上不了学的痛苦,便立志“要使全国人都受到教育”。

他在美国完成学习任务后,老师要他留下来继续深造,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毅然回国。

经过几年的教育实践,他的人生价值观更明确了,他在《自勉并勉同志》的诗中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

这一大事就是建设独立、富强、民主的祖国。

他深深知道,旧中国最大多数是农民,最穷困,最需要文化的也是农民。

所以,他发表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下定决心,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的目标是叫中国一个个乡村都有新的生命。

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远大的抱负!于是,他放弃教授的优越生活,辞去大学校长的高位,脱去西装穿上草鞋,率领同志在长江边上,燕子矶旁的劳山上开辟了晓庄师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始实践他的人生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就在他病逝前不久,当时,国家内战危机迫在眉睫,他身处逆境,但陶先生仍对中国前途抱着乐观的态度,对自己的理想毫不动摇,仍要在上海创办社会大学,函授大学,新闻大学……态度决定一切,思想的高度决定了行为的高度,一个人有无理想是决定了他是否成就事业的前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的骨气和才气
作者:姚秦川
来源:《老友》2019年第07期
1927年3月,36岁的陶行知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

对曾经在国外接受过先进教育的陶行知来说,如何让学生在自己创办的学校学到先进知识,能够学有所成,是他的头等大事。

经过几天的认真思忖,陶行知最终制定了五条学生培养目标:一是拥有健康的体魄,二是农人的身手,三是科学的大脑,四是艺术的兴趣,五是改造社会的精神。

之所以将健康的体魄放在第一位,是因为陶行知觉得,没有合格的身体素质,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非常困难。

几天后,当陶行知将这五条目标上报给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时,对方听完后微锁眉头,颇为不满地问陶行知:“你制定的这五条目标会不会出毛病?学生们能做到吗?”
因为,这位部长掌控着当时所有学校的办学资格,只要他认为教育方针不合适,便可轻而易举地否定对方的办学资格。

陶行知对这些情况当然也心知肚明,他清楚,如果自己回答稍有不慎,很有可能会得罪这位大人物。

不过,一向敢作敢当的陶行知并没有因为对方是大人物而唯唯诺诺,他在听了对方故意挑刺的问题后,平静地回答道:“前三条应该不会出毛病,至于后面两条,艺术的兴趣和改造社会的精神,可能会出点毛病。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掉后两条呢?”部长有些不满地说道。

陶行知微微一笑,最后幽默地回答道:“一个人如果五官健全,身体健康,我们总不能因为鼻子会伤风感冒,就把鼻子割掉吧?”听了陶行知一番颇有道理的话,部长竟然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好。

到了1939年7月,陶行知在重庆又创办了“育才学校”,专门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

由于学校刚建好,教室里还缺少大量的板凳,陶行知听说附近村子有一位手艺不错的木匠,便请他过来给学生们做凳子。

第二天一大早,那位木匠來到学校,二话不说便埋头干了起来。

陶行知看到后,却上前让木匠停下手中的活,然后微笑着开口道:“我请你来学校,不光是做凳子,还希望你能教会这里的学生做凳子。

当然,我不会让你白教,会单独再付工钱给你。


木匠听后有些为难地表示,他从来没有教过这么小的学生,担心自己教不好。

陶行知安慰他道:“这样,你先把我教会,等我学会后,我们两人一起教学生做凳子,工钱照付不误。

”木匠这才点头答应。

随后的一个星期,陶行知几乎将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在学习做凳子上。

由于虚心好学,陶行知很快就能熟练地做出一条款式不错的凳子。

接下来几天,陶行知将全校的学生召集到操场上,教他们做凳子。

不过,当时却有几个小朋友不愿意学木匠活。

他们表示,自己是来学习的,不是来学做凳子的。

陶行知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除了学习之外,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掌握其他的本领不是更好吗?人常说艺多不压身,你们看看,老师不是也一直在学习吗?”陶行知的一番话让学生们纷纷鼓起掌来。

从那之后,陶行知和那位木匠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凳子。

不久,学校里的许多学生都坐在了自己做的凳子上。

此外,学生们还学会了做一些木头玩具和简单的劳动工具等。

学生们出色的表现让家长们非常高兴,他们更是对这个“第二课堂”,特别是对陶行知的才气大加赞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